心经广义 序
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心经广义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重刊序
圆陀陀,光烁烁,灵明洞彻,五阴之阴霾所不能昏者,即是般若!有、无对法所不能宥范,三界之中独露身,居第一刹那现永恒,处世间八风不能动者,乃是波罗蜜多。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者,为三乘一切诸贤圣所共证之心量也。
三界凡夫所迷者,迷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若本无此般若心性,云何名之为迷?三乘一切诸贤圣所悟者,悟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若本无此般若心性,云何名之为悟?是故,一切凡圣、迷悟之关键,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心性!
三界一切凡夫,最初由发心信解佛法,直到闻、思、修三慧具足,便可进证般若心性,当其证此般若心性时,若不到照见五蕴皆空境界,凡习不曾漏尽,生死界内,隔阴之迷仍在!依然堕在生死之数,不名观自在!观自在果德之名也,凡一切正果必由真因而来,所云正果真因,甚少人知,般若心经之中;自是故空中无色……至无苦、集、灭、道,至此方名度一切苦厄,到达彼岸。
三乘诸贤圣,当其证此般若心性时,若不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地位!即是执著圣量,即未曾穷尽法性,亦不得名为观自在!观自在者,因果穷彻,凡圣量尽,到此方了无智亦无得,真是观自在也。
冯大阿阇黎,宝瑛居士者,密教之导师也,圆通一切信、解、修、证、教、理、行、果,法门融通,心量广大,是近代佛教史上,大善知识,其所讲述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见地超越,能使行者,见闻之下,发起殊胜净信,依次具足闻、思、修三慧,进证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诚度尽众生之宝筏也,行者拜读自知!
乙丑春日瑜伽士黄正男序于台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自序
佛学在在求证,固与普通哲学有别;亦与寻常宗教不同。可以比拟者,厥惟世间高等科学。然科学以人趣六识所能征验之尘相为研究对象;佛学则超乎尘相而迳证法界性理焉。彼此观点,复非一致耳。原夫法性无穷无尽,从而所证境界无量无边。学者入手之初,端系解行并进。及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佛学要领了然矣。以解辅行,义有详略。直指此波罗蜜多之心经,文相极简,后世解家甚众,各自有具宗旨,余尝刊行本经大义一册,却重显密双谈。演讲时,口说颇详。退而编成备忘录,约十万言,更名广义;实仿唐贤疏钞体例也。
丁亥秋日达庵自序
[附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出版于甲申之冬。为应听众急需,仓促付印,未及校订。失当处,一一发现于演讲之时。广义重编,悉加改正。所标大义原文,间与甲申版有出入者,应以本版为准。达庵并志。
本经译文
此即本书依以解释之唐译经文。自“观自在”起至“萨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也。义详“释题”中。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指七世纪初据有中华国土之大唐也。
三藏者,通达经律论三藏之大德也。
法师为弘扬佛法之人,内分四种:
一、闻慧法师——闻经教言音得其大意,而转向他人宣说者。
二、思慧法师——以正思维研究经教理趣,已有心得,而后表传于众者。
三、实修法师——离解心行,契会种种法性之活用,从而利益群机者。
四、实证法师——此则登地以上之菩萨。
玄奘者,隋末出家之人,而播声誉于初唐之大善知识也。译事在太宗高宗两朝。本经当于既译大般若之后续出之。
释玄奘,俗姓陈,洛州人,生于隋末。学问渊博,名震中外。史事纷繁。不胜缕述。略举大纲,可四十则:
(1)出家参学——幼随兄长捷法师出家,慧倾耆宿;四方参学不倦,而饶有决择力。年二十一为人讲心论,众推为神人。
(2)广习方言——广参知识,总觉空疏。唐武德六年,虽奉敕住庄严寺,而以未得瑜伽深义为憾。遂就京广习西域方言,为西游求学张本。
(3)出国西游——奘虽曾诣阙陈请出国求学,无代达者。贞观三年,岁大饥,敕准道俗四出觅食。奘乃乘隙潜往敦煌,向西前进。(敦煌即今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山麓有千佛洞,洞内石室藏经甚多)
(4)流沙难渡——敦煌前进,沙漠难行。风吹沙起,方向莫辨,行人聚骸骨为路标。恶鬼等往往出现,奘恒诵心经以辟之。
(5)高昌优待——高昌王麴文泰信奉佛法,素闻奘名,知其抵境,远出承迎。王母妃属执炬殿前,亲相慰问;留宫说法,皆大欢喜。王认为弟,母认为子,殊礼厚供,异于常格。道俗系恋,愿请长留。奘不违本誓,务在必行。王洒泪相送,仍敕殿中侍郎赉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从骑六十人,送至突厥。(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地)
(6)突厥关照——突厥主重高昌王来意,遣骑前告所部六十余国沿途关照。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途次供应,咸极周备。所见圣迹佛物甚多。(突厥族隋唐时奄有漠北之地,东西万余里。东包天山南路,西达葱岭以西)
(7)罽宾学论——初抵北印罽宾国,遇大德僧胜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大毗婆沙等论。
(8)南下被劫——自罽宾南下,平原千里。抵中印,于大林中与同行二十余人皆被贼劫,仅以身免。
(9)得见龙智——奘至大林东境,见一婆罗门年七百岁,貌如三十,龙猛弟子龙智菩萨也。奘只学中百两论,而不愿习密学。
(10)被执祭天——由中印曲女城东南行二千余里,于恒河侧,忽被秋贼执获。同难八十于人,奘独英秀。贼选充祭天牺牲,结坛河上,初便生飨,将加鼎镬。奘自分必死,唯注想弥勒如来,同难皆代悲号;顿感恶风四起,贼船覆没。未溺之贼皆大恐怖。诸人告曰:此僧不辞危难,万里求法。汝等杀之,罪莫大焉。贼悔而释之。
(11)始闻瑜伽——至伽耶山,见释尊成道处,菩提树高五丈许。时有大乘居士善瑜伽论。奘大喜,夜求开释,感得舍利放光树上。
(12)朝鸡足山——去树东百余里有鸡足山,迦叶寂定所也。路极荆棘,且多狮子虎象。奘请摩竭陀国王给兵三百,斩竹通道,日行十里。国人随喜,不下十万。既践山阿,壁立无路,乃缚竹为梯。达山巅者三千余人。
(13)那烂陀寺——那烂陀,唐言施无厌,南赡部洲最伟之寺也。奘历诸国,令闻久播。将造其寺,众差大德四十人至庄迎宿。翌日僧二百余,俗人千余,擎舆幢盖香花来迎;引入都会,唱令住寺。嗣差二十人送至戒贤论师所。
(14)戒贤讲论——住持戒贤论师,年百六岁,博闻强识,众所仰望。问奘何来?答曰:从支那来,欲学瑜伽等论。又问在路几年?答曰:三年矣。师悲喜交集。盖三年前师患病如刀刺,欲不食死。梦文殊菩萨谓之曰:缘汝夙作国王,多害物命,故有斯报。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已在道中,三年应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师忍痛相待,梦果有征。寺向例须集大德十人,通三藏者,由来阙一。以奘补其位,供给甚丰。嗣请戒贤讲瑜伽论,听者数千人。十有五月方毕。重讲一遍,又历九月。奘深究五年,犹未忍东旋,贤欲奘速归流通,因付给经论,令作归计。
(15)遍历诸国,奘不欲印归,拟遍巡诸国以广见闻。贤许之。于是东行大山林中,曲折历十余国。
(16)龙猛奇迹——南印正境有憍萨罗国,法化甚盛。王都西南三百余里有黑蜂山,昔古大王为龙猛菩萨造寺且间。上下五重,凿石为之。龙猛以药涂山,变成黄金,无与等者。南行七千余里,又经五国,并有灵迹。
(17)观音住处——至秣罗矩吒国,即赡部最南滨海境也。山出龙脑香。旁有岩顶,清流绕旋二十许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常所住处。昔善财童子曾参访至此。
(18)息游归寺——最后至钵伐多国,有数名德,学业可遵。又停二年,学小乘诸论,便还那烂陀寺。
(19)皈依居士——已还参戒贤已,复往杖林山参访胜军居士。此公学赅五明,尤长唯识;道俗皈依者日数百人。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封赏城邑。奘从学二年。夜梦火灾,一金人告曰:却后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乱,势如火荡。向胜军说已,遂决意速归。
(20)戒日王事——王即曲女城主,正法治世五十载,五印咸伏之。初室商佉王,威行海内,酷虐无道,残杀释种;拔菩提树而绝其根。坑杀大德三百余。道望较次者并充奴隶。戒贤论师,原在坑杀之列,遇救得免耳。戒日愤其所为,先至菩提坑发愿曰:我若有福统驭海内能弘佛法者,愿菩提树立即萌芽。言毕,萌果上踊。遂率兵擒室商佉王而杀之;五印拱服。由是大崇三宝。五年一施,倾其帑藏,藏尽还蓄,时至复行,定为常例。那烂陀寺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即戒日所造。闻奘名,每思招致而未得。
(21)作会宗论——寺中大德师子光等,偏尚空宗。弘中百论,而破瑜伽。奘曰:圣人作论,终不相违。因造会宗论三千颂。空宗诸师稍敛抑。
(22)摧伏外道——南印度王灌顶师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论七百颂。时戒日王讨伐至乌荼国,诸小乘师保持此论呈上于王,请与大乘师决胜。王致书戒贤,请差知识四人赴行在辩论。贤以海慧、智光、师子光、偕奘同往。将首途,忽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前。有能破之者,愿斩首相谢。诸僧皆默不敢辩。奘挺身出,往复诘驳。外道词穷,愿自斩首。奘免其死,但令皈依,终身不渝。外道感激,因述破大乘论内容。奘悉其弊,乃申大乘正义,作破恶见论三千颂。
(23)独应王请——戒贤原派四人应戒日王请;今见破恶见论足伏天下劲敌,遂独令奘赉往王所。
(24)化童子王——奘路经东印,迦摩缕多国,向信邪教,奘随机演化,伏诸异论。其国童子王顶戴皈依,叹未曾有。
(25)戒日欢迎——戒日王闻奘逗留童子王所,专使令送支那法师来,童子王命象军一万,方船三万与奘溯恒河而上。戒日王率臣民百万顺河东下以迎之。延入行宫,陈诸供养;请与小乘师对辩。奘出破恶见论示之,戒日读已,笑谓小乘诸师曰:日光已出,灯烛夺明;汝等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诸师无敢言者。
(26)曲女大会——王曰:此论妙矣!惜未普及。欲于曲女城开无遮大会,命五印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改邪从正舍小就大。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及一切外道会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腊月齐集。
(27)立宗无敌——尔时四方云集约万人。能论义者数千,各擅雄辩,自谓无敌。王设行殿陈诸供养,请奘升座标举论宗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命众征覈。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氎衣一百具。于时僧众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28)赐象归国——奘于是辞归,王留住七十五日,乃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青象一头,金银钱各数万。戒日童子二王皆流泪相别。奘以象形大,日食甚多,途中难以为继,不欲受。戒日又敕令诸国随到供给。奘乃纳象而却金银。象高一丈三尺,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经像等具。虽逢奔逸,而安稳不堕,瓶水不倾。
(29)途见异僧——缘国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咸蒙供侍。东还至竭盘陀国,崇信佛法,城之东南三百余里,大崖两室,各一罗汉入寂灭定七百余年;须发渐长,附近诸僧年别为剃。又东千余里,方出葱岭,至乌铩国。西有大山,崖自崩堕。中有僧焉,暝目而坐。形甚奇伟,须发下垂,至于肩面。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矣。
(30)象死中途——奘至是国,与象别行。先度雪河,象晚方至。水渐泛涨,不悉山道。寻岭直下,牙冲岸树。象性凶犷,反拔却顿,因即致死。奘度葱岭时,先遣侍人赍表唐皇,略陈经历。唐皇大悦,令早相见。今以象死,所赍经像无从运致,乃留于遁国(今新疆和阗城),再遣侍陈情。
(31)驼马运经——唐皇得讯,特敕于遁王给其鞍乘。驼马相运,至于沙洲(今甘肃安西县至新疆吐鲁番间之地)。计其行程,酬顾价值。自尔乘传二十余度,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之西。
(32)道俗郊迎——京中道俗闻奘将至,趋迎郊外者数十万人,如值弥勒下生。将欲入都,人物喧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自故城之西南至京师都亭驿二十余里,列众礼谒,拥塞难通。于时驾幸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众喧哗,倍盛于初至。市民废业五日,七众皈依。倾仰之盛,终古罕类矣。
(33)太宗慰问——及至洛阳,帝慰问备至。问西域风俗甚详。令奘作西域游记以惠后学。
(34)奉诏译经——奘献诸国异物,及陈所得梵本经教六百五十七部。帝欢喜无量,谕令迻译。时将亲征高丽,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监护译事,供应所需。随就弘福寺译大菩萨藏经及瑜伽等论。贞观二十二年瑜伽译城进览。帝大悦,谓侍臣曰: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余教小水耳!世言三教齐致,何其妄耶!
(35)玉华续译——显庆四年,高宗改玉华宫为寺,使奘居之。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六百卷,兼补译成唯识等论。嗣有请译大宝积经全部者。甫译十余纸,觉精神不继,叹曰:吾于此经无缘,遂搁笔。
(36)专念弥勒——从此遂专念弥勒求生兜率
(37)翻华为梵——贞观二十二年冬,太宗尝令奘翻老子道德经为梵文以遗五印。奘曰:老子立义肤浅,五印观之,适足见笑。遂止。大乘起信论者,马鸣菩萨特作也。奘西游时,五印已失原本。乃依隋译转翻梵文反哺之。其译事可谓东西互益矣。(唐译起信论当系由奘译展转而来)
(38)病见白莲——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钞录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卧疾文中开目闭目见大鲜白莲花。又见二金人谓之曰:法师疾苦,重业轻报耳!行且生兜率矣。奘曰:得毋宣译大般若之效欤?
(39)心经受用——是月五日中夜疾革,口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末可得。复命左右同念弥勒如来,右肋安卧而逝。世寿六十五。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临殁之言,正挹心经精髓也。
(40)褒恤备至——讣闻于朝,高宗哭之恸,顾左右曰:朕失国宝矣!废朝五日,褒恤备至。敕用佛故事,金棺银椁,葬于浐水之东。(浐水为关中八水之一,发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经长安而入于渭)赞曰:奘公福慧并厚,为东土诸僧冠,其兜率下生演化者欤。沙漠孤行,仗心经而解厄;化缘告绝,依心经而入灭;斯译殆公得意之作矣。
【增注】玄奘三藏为我国千余年前留学外国最有声誉之佛学者;亦现代讲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人物。其所吸收之学术,正如金椟中之宝珠。舍珠论椟,已有高度价值。进论宝珠,尤为希世之珍。要点在阐述唯识奥义,使学者洞明世间真相。依法实践,更能发现种种胜境,超出普通科学范围。而却有真实学理贯彻其间,毫无神秘之处。上举略传中,所谓阿罗汉能入长期大定等事,只属佛学上现实之一斑耳。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本经正宗分也。义分四章,详之如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此乃演讲本经大义时详细口说也。集成巨册,名曰广义。体例略同疏钞。以大义原文为纲,而逐段解释之。
佛经,心经,心经广义_达庵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