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金刚经 > 解读金刚经_佛光禅师

第十一讲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一讲
  从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机制里头,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而这个新的领域呢,让我们这个人受种种现象约束的生命得到一种彻底根本上的解脱。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生命现象里头不得自在,没有那种自在的觉受呢?因为我们被它那个现象所约束住了,从无始以来,养成了一种所谓虚幻妄习。就是说,你会执内心、外境为实有,而忘记了中间的清净本性的作用。
  我们从来都要去感受,过去无始劫来我们记不住,我们从今生有意识以来,一直在感受内在心灵世界和外在的那种所对境界,你会产生种种的所谓的奇妙的认知呀,想法呀,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而我们透过学修般若思想、空性的究竟真理,能够从现象的变化延续当中看到观察认识到:这一切一切的这些现象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包括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的所依境界,因为它那个东西是你生命现象当中的点缀。
  你整体这个生命洪流,它是生生不息的,它从来没有灭过,不会因为境界的变化而消失,不会的。从过去历史上看,它有意和无意的刹那当下,它也会发现那种生命的永恒性。你别管对恶人的一种怨恨,对善者的一种奉扬,它都是一种生命永恒性的体现。我们总希望它能延续下来,比如对圣人智者真理的持续性,发展性。当你深入它这种所训示的真理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生命真实存在性。
  你会发现,真的,它有生命的,这个怎么去理解呢?比如练武功那些人,它代代相传,他通过师父教给他的方法去练,他这个现象的生命就融入到纯理性的法身去了,所以说他整个的现象就会改变。它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它并不是一种毫无价值的体现,而且他自己也会有所得,他自己的生命境界就升华了。
  你去看看那些所谓成就的人,咱见不到佛法那种大成就者,咱可以见得到世间法那些所谓成就的人,无论是在政治领域、商业领域,还是在民间传统文化里头,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用他现象的这种生命去融入到这种法性真道中去。而法性真道是什么?是绝对的平等性,它也是绝对性。那为什么绝对的平等性和绝对性不一样呢?真是不一样。绝对性是什么?绝对性是从根本的法性境界里来说它是无二境界,它叫绝对性。绝对平等性是从它的报身受用来说,它要绝对平等性。而我们这个圆满报身的受用呢,它是绝对的平等的,它对待一切万物是绝对的平等的。
  什么叫绝对的平等?就象《金刚经》,佛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若有一念我执的话,他心应该生嗔恨,就是因为他完全认为自它境界是如幻如梦的,所以说对一个梦来说,他为什么要去生嗔恨心?没有理由嘛。所以他无嗔,达到忍辱波罗蜜成就第一。这就是绝对的平等性,因为那个绝对的平等性体现出来以后,他圆满报身受用成就。
  他把那个如幻的业报之身就没有了嘛,因缘结束,而成就他的圆满报身。这是憍陈如过去跟释迦佛的因缘嘛,就发愿:我成佛第一个度你。圆满报身成就,以愿力而去转换业报相。这就叫什么?烦恼转成菩提了嘛。何为烦恼?烦恼是无明。因为他不了解法身究竟真理的时候,他会有一种偏执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力,业力有延续性,延续性会导致业力种性现行,它充其量再做个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什么?是明白世间道理的人。
  你看孔子,他不修忍辱他也得修忍辱,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他不得志啊,最后他没得办法。他发现那个东西不是那样子,干脆老老实实蹲在这休息吧。他最后为什么要立坛讲学呢,没办法了,世间的道,都绝了嘛。他发现万物那种规律,人世间道进行的一个法则,那是圣者所为,它绝对要超离六尘的。他那个信念力他那种观念是建立在超出那个人世间基础上、信念上的,所以说人世间那种相跟他不相应,人家一听他道理都很好,就是没人理他,你看,他到哪个国家那个国君把它都奉如神灵,他是当是那种大贤嘛,人家也称他为大贤。所以说实际上孔老夫子他是发现了道理,懂得去把那个理性啊发现,所以你看他福报显现的因缘法上,种种因缘和合的时候,他那个家族兴旺到极点了,对不对?而且别管那个朝代,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成了天下老一了,董仲舒给他提出来的,是不是?所以说这叫因缘会合,你看他的福报性显现了吧。
  我们作为修学佛法般若思想的人,是绝对要从客观的那种角度去看待生命的现象,你能够在你生活当中去思维这个道理的话,那你就称为贤人。贤人他明其理,并不辨其行,什么辨呢?辨析不了行为的端止,你行为的端止他辨析不清。所以说你看他虽说他讲的道理持中道,但是他那个行为呢还是跟世人差不多,喜怒忧思悲恐惊,他全都有嘛。但是他在这种境界里头,只能说他是个发心的菩萨,初发心菩萨,于烦恼中不得自在呀。……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个所谓实相呢,就是说,真实体性当中的那种感受,在我们真实生命体性当中那种感受,跟我们身心世界当中那种所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句话从这里去理解更明了一些。什么叫是实相?叫如是真实的感受,从本体生命当中那种真实的感受,跟我们现象界当中的身心世界的感受,是两回事。
  这个道理怎么去理解?比如是实相者,什么叫实相?就说那个人平常好吃肉,他吃肉的时候当觉得肉是很香的,这就是后面讲的“是非相”。一旦那个肉放过几天以后,你叫他再吃,他就不吃了,为啥?臭了。这时真实感受就出来了,这叫实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那个臭了的肉,跟他吃的香的那个肉呢,我告诉你,两个一样不一样?我告诉你,其实那是一样的,都是臭的。但是呢,他就要注重它这种香的感受,他不认为那个臭的是存在的。但那个臭的的确是存在的。这句话你从这里理解更容易理解。
  我再跟你们说个实际事,你们再也不用吃肉了。你们去过火葬场没有?闻到过那烧人的味吗?然后你再去闻那烧羊肉串的味,一样样的,一模一样,臭哄哄的,臭得很。是实相者,什么叫实相?我们要认识真实的层面,我们不要被那个非真实的层面所迷惑。即是非相,这个真实的层面跟你所见到的层面绝对不一样,跟我们现有意识当中的层面所认为的东西绝对不一样。
  你眼前看得很好,“哎,这个人不错嘛。”——你凭什么说他不错?所以说我们从根本认识上要有一个观点认识清,不要轻易地去看待一个问题下结论。因为你有一个正见认为这个见解的时候,你就已经障碍着你的智慧了,就不要有一个定见。你不要立出来一个“它一定是怎么样”,这个东西不一定,它在无常变化当中去延续的,它要有一个无常变化性在延续。所以说看待任何一个人,看待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要抱有一个这里讲的绝对观点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什么现象”,没有。它在他那种无常变化性当中去延续发展下去的,这就是所谓常理嘛。
  这个第十四品往后是从相对而进入绝对,相对就是生灭,就是幻灭,生灭幻化不实的东西,只要是相对,就是生灭幻化不实的烦恼的。你要进入绝对,什么叫绝对?你去看待这个问题,它这个问题的发展任由他去,我们在其中作为一个信心清净的人,我们要看待这个变化的规律,从整体去看待他,在这个期间你的角色是什么呢?你的角色心量是保持一个跟它不相干的角度,这正是所谓的中庸之道,静观其变。那时你会发现外境影响不到你了。
  这个静观其变体现在哪呢?不是说“退缩”,不是说那种所谓的“什么都不干”,不是,是你在生活境界当中,从你的内心世界分析判断的时候,去掌握那种中道的原则。何谓中道呢?因为这个世间森罗万象、一切万法,它没有两面性。跟我们有缘的也好和无缘的也好,都是在这个生灭过程当中去延续发展的,所以说你也没有必要给它加上一个你所谓的好坏的观念,没必要。
  你的心的认识就跳离出来所谓三界嘛。三界是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是什么?我首先有个想法,我有这个想法判断,这叫欲。然后形成现实,这就是色界。我又再增加了个认识,就叫无色界。听懂意思啊,这就叫三界判断。但是恰恰你一念不生,三界俱离。怎么叫一念不生?——好坏不是我的事啊。谁认为它好就是好的嘛,谁认为它坏就是坏的嘛,跟我没有关系。好坏是你们的事,但是我做我该做的本份的事。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在生活当中的本份地位就好。何谓本份地位呢?你应缘,就是说随缘安心嘛,随缘安心就好,心不要乱动,这是最佳的修行,所以说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所以说在你那真实生命当中呢,有一个真实的受用,你能够看到如幻的境界当中那个非真实的受用,而去远离它的时候,这时候在你真实生命当中的受用就出现了。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须菩提就说:世尊哪,我现在能听到这样的道理,解释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开示,由此而生信,去正解,包括从理念上接受,信是念头的接受,解是随着信念而思维,受是从身心层面主观意识上……第一个是念头,信是念头的开始领会,解是顺着他这种思维,受是主观意识的改变,就是说我执的变化,持是行为的增上。这叫信解受持。通过几个步骤,须菩提对佛陀所开示的绝对的真理,别管是从最初的一种层面,信念上的理解,主观意识的改变和行为的走增上,对须菩提来说,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啦。
  “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如果将来这个世界当中,这个后五百岁不一定是指的五百年,是五百年以后。意思是说,如果将来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能够发现五蕴受身,能够去远离它的时候,这叫后五百岁。能够远离它的时候,他也就是真正能够听闻信解受持这个真理的人,能够不被这个五蕴受身影响,而去远离它,这个人是为第一希有,他也真正的接受了佛陀所开示的真理。从这个层面上去理解更为清楚。“是人即为第一希有”,就是说,这个人可以成佛了。他远离了色受想行识的束缚嘛,他能够把色受想行识的束缚完全去开拓了,所以说他成为第一希有,他绝定是具大势智的人。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他跳离了一切的障碍,一切的那种相法的障碍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一切万事万物的障碍对他来说,消融了,所以说“是人即为第一希有。”“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所有层面的影响,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
  “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为什么说这些东西不影响他,他就成就最大的智慧了呢?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统统都是在你现象界生命当中存在的,他已经发现了真实受用的生命远离现象界的约束和那种障碍的时候,所以说现象界生命当中的那些所谓理念哪什么的,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即是非相”,它不是实有的东西。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为什么说他是第一希有呢?离这个人我众生寿者相,他就成为第一希有了,这就是一切相,离这一切相,就是诸佛。所有觉悟成就的人,必须得远离这一切障碍。离一切相,离一切相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远离觉受二境——内有所受,外有所觉,远离它,恭喜你了,就成佛了。
  因为觉受二境就是你的障碍呀,人我众生寿者都从那儿生起来的。什么叫觉受二境呢?内有所受,外有所觉,这都是观念问题。这个“离”,是一个非常深的窍诀问题,这是修行的关键。啥叫离呢?不是叫灭,这个是离,这个字就很巧妙。你看,那儿有个很远的东西,我们越靠近越看得清楚,对吧?你怎么就把它看不见了呢?怎么就看不见它了呢?很简单,离开嘛。离开你就看不见了嘛。我们对自己那个人生的观念越执著,你就越看得清楚嘛,对不对?你把这种现有的观念离开嘛,把这种观念换掉,换成佛菩萨那种觉悟的观念,你把那个观念换掉不就成这个观念了吗,不就是离开一切相的观念了嘛。
  一切相也是观念哪,一切相的根本就是妄心所生,有我执嘛,我执就开始内在人我受嘛,所以说你就把这个离开嘛,离开就没有了嘛。这叫离,怎么叫离呢?别理它嘛,你去思维佛菩萨那个东西,不就离开了嘛。就象你离开那个观念不一个道理嘛,对吗?你记住,不是灭,并不是说我去灭掉个什么什么,不是,你灭不掉的。因为诸法实性,其性是一呀。离一切相,那名诸佛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对呀,你理解对了,非常正确。他又接着说了,要有人能听到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能听到这个道理,不恐慌,不惊诈,“这个道理怎么这样呢?”不怖畏,“哎呀,害怕!”很多人一听到他就害怕。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能听到这个道理的人,他不恐慌,不惊畏,这个人就非常希有了。“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什么叫“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这个第一,就是绝对的真理。在你那个实相本体当中,绝对的真理,它不是说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说“即非第一波罗蜜”。
  就是说实相本体当中那个真理,并不是世间有语言,用世间有为相法能表达出来的。就是说,“须菩提,那个理呀,你只能顺着我说的那个思维路线去想,而并不是我说那个话就是那个道理。”明白吗?“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就是说在我们真实生命受用本体当中那个真理呢,并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听到的,它不是它的实际本体,只是个名儿,只是告诉你“我跟你解释那个道理是解释那个东西,”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那你说这个书就是《金刚经》吗?它并不是《金刚经》,知道吗?它代表《金刚经》,它一堆文字加一块,它能表达出来那个意思,那个是《金刚经》。人说《金刚经》,金刚不坏?你把它烧了照样坏。但是那个空性真理,它是烧不坏的。那你说人家原来梵文的《金刚经》就是这样的吗?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它的本质。
  所以谁说佛法是唯心的?佛法是最客观现实的,佛法它是绝对的客观现实,它一点点从人性私念的观念都没有,完全是纯粹的现实,它就怕你有个人的观念掺杂里头,他就跟你说是这个非这个,知道吗?弄了一个“是、非、是、非”,把人都给是非进去啦。好多人就是非就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啥叫忍辱波罗蜜?就是说你那个法性的忍性功德,就是自性的忍耐忍受的那种功德。这个忍辱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自性有一个现行的德相,忍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智慧的人,他所现行的是非常德行高尚,德行高尚的人挺有忍耐性,挺有涵养性。你说“那个人很有德性”,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人家不跟你一般见识,所谓忍辱波罗蜜嘛。
  你看那佛祖多大的忍辱性,弟子给人家打成肉饼了,他还一样能忍辱,那个提婆达多跟他那么干,他还照样给他授记成佛。因为他是站在绝对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所以不存在彼此的分别嘛。忍辱波罗蜜它所现行出来在现象生命当中所表现出来那种完美的德行,跟它真实生命受用的那一种东西还是不尽相同的。
  就是说,佛祖显现的那种伟大的完美的人格,跟他法性当中那种完美的东西,还是不尽相同的,万万亿分之一。佛经上有说,佛祖那种天天说天天说,于如来智慧功德海才点滴呀,一点都不到的。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佛告诉他们:你们所知道的只是在如来功德智慧海里头一丁点一丁点。是不是?四十九年所展现出来的一个智慧的世界、解脱的境界,已经很难得的完美不可思议了,对不对?对他来说,还是那么一丁点。所以说“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因为这样的一种德行呢,所以说它外在表现的东西,跟他内在的受用还是有差别的。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当时他被歌利王把身体肢解了,作忍辱仙人嘛,当时他没有任何的有为现象生命界当中的观念束缚,所以他就称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但凡有一念那种制约,他有一念那种执著的观念,立即就要生嗔心,心不平嘛!你自己试试你就知道,对不对?平常修行挺好,不用别的,拿根针刺你一下,你“嘣”的一声就蹦起来啦!对不对?那个我相啊,执著到极点啦。因为你那个空性哪,没有真的彻悟,就是说彻入骨髓,从皮肉骨髓那样的一种真正的完全融入空性里头,那你是可以。
  所以说他为啥成佛呢?成佛没有什么喜乐嗔恨,没有这观念。菩萨不是,菩萨有忍辱波罗蜜,大悲成就啊,你割他肉,他欢喜啊。这个怎么去体会呢?你们都喂过孩子吗?孩子吃你奶的时候,你高兴得很呢。为什么?因为你对孩子那种慈悲哪……因为菩萨对众生他是一种爱心,是一种大爱之心,就象妈妈对孩子一样。所以说他还有分别,明白吗?他还有心念的起动。
  佛则不同啦,佛没有什么嗔恨喜乐之说,完全就是空性嘛,空性的道理已经深入骨髓了。所以说你怎么弄他,他都无所谓,这东西不是他的,他无所谓。人家安住于真实有的境界,离开相对而进入绝对嘛,知道吗?我们统统都在相对里头呢。应生嗔恨,你要是当时有一念不平,你就生嗔恨心了。你看菩萨为啥发喜乐心?其实,喜乐也是嗔。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所以他那种空性的功夫修到了非常了不得的地步。为什么有前面这们殊胜的那种功德相发生呢?因为他在五百世当中作忍辱仙人。在五百世中早已经了脱了这种现象的束缚了,五百世,换句话说,人家早经空掉五蕴受身了,人家把五蕴转成五智了嘛,所以你就别想怎么样人家,你弄他,跟弄虚空一样,没有道理嘛。
  呵呵,你去冲着天空骂吧,骂谁呀。所以说记住以后要发脾气的时候,别冲人发脾气,冲着天空骂吧,一会你就不骂了,为啥?骂累了。冲着虚空骂,发脾气最好。想干仗,冲虚空,打打打,你越使劲打,你越累得慌。就是这道理,明白吗?你把你自己的所有生命现象敞开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深邃无限宽广的心灵世界的时候,那你可以发现你这个小小的生命波澜在那里头就是,简直微不足道的,真的微不足道。那时你会发现“啊呀!这个生命境界是那么的宽广,不可思议。”
  “是故,须菩提”,因为这个原因呢,因为过去五百世都已经证悟空性了,所以说他会发起那样殊盛的受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呢,“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应该怎么样?真正要成佛的人,真正想成佛的人……已成佛、未成佛、当成佛,这叫菩萨,别管三个层面哪个层面的众生,都该干嘛呢?用他的直觉,去干啥?去离开一切相的判别,离开一切境界的判别,去生出这种觉悟之心,这叫“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能理解吗?
  就是说,别管要成佛,已经成佛和未成佛,你别管哪个层面的众生,应该怎么样呢?应该用你那个能觉的心,去对一切相的执受——放下。换句话说,内舍、外遣。什么叫内舍外遣呢?对内的感受,放下,内的感受是什么?贪嗔痴慢疑。外的感受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把内外全部放下。放下不是没有啊,清清觉觉的一个心就出来了嘛。
  内舍外遣嘛,就是你先不要管内,我们看不到内,对不对?我们先管外,我们对外面不去执著了,内也就没有了嘛,对不对?什么叫对外不执著?我不见好东西我就不生贪心嘛,对不对?我能管住自己那个见就行了。这叫应,这个应是什么?相对应的对外界境界能对应的那个作用是什么,是我们的直觉性嘛。我们都有一个直觉呀,一碰到就有感觉嘛,就是应。
  应该什么?“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就是说,你不应该见色生色想,你见色生色想的话,就叫住色生心。你对色生出一种看法,什么看法?色就是有法嘛,你对任何一个有境界你能产生判断,这叫生心,知道吗?声香味触法也是如此,你对所有的六尘境界你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有某一种认识,你就是相对境界。
  你有某一种认识,就叫相对境界生。这个道理再跟你推广一步,就是说,你们今天突然做了一个什么什么美梦,突然做了一个什么什么恶梦,我跟你讲,那叫法嘛,对不对?意识境界里的法,“师父啊,这个梦怎么怎么样?”你对那个梦境已经生心了,知道了吗?听懂了吗?这是那个梦境如此啊。什么是色生心?啊,你今天见到一个你非常不愿意见的人,然后你回来你就跟家人说:“哼,我今天在哪哪哪见到谁了。”这叫住色生心,听懂了吗?会了吧。“不应住色生心”,今天你何止见他啦?你这一天你仅见他了吗?不是嘛。不应住,我们不要去安住,不要去执著它就好。因为他毕竟要离开的嘛,你叫他影响你一大辈子?你有病啊。看见就走了嘛,对不对?你住他也住不住啊,你偏得留这么个幻影在,你有病啊?
  我再给你们说什么叫声香味触法,什么叫声呢?“哎呀,今天有谁谁谁说你什么什么话啦。”“哼!他为啥说?”这叫住声生心,听到恶声,听到善声,“今天谁谁谁赞叹你啦。”“呀!不错!”还有你们到寺庙里头,那个师父你好赞叹你呀,“呀,什么什么大居士呀,不错啊!”——美。所以说你看到他们好多到师父这里来,做什么事师父从来不讲,很少去当面夸赞。这个人好生那个心哪。
  人就容易住色声香味触法,对不对?他一住色声香味触法,他对这六尘有感受,那他就进去了,相对境就生出来了。这就是背觉合尘了嘛。所以你说修行难不难?修行不难。你会方法了,处处都可以修行。“应生无所住心”,我们的直觉性该怎么样呢?对这个所有的东西看空,叫无所住。无是空,以空所对境,来对有嘛。遇着烦恼的时候,我不成天教你那句吗:“瞎混吧。”这个瞎,就是叫你不要看这些,没用,那个混是浑圆之体,最高境界。你看清楚了又怎么样呢?你不要去分析判断,你分析判断清楚又怎么样呢?你么头来不是还得受啊?你一个瞎混就全解决问题了,好坏随它去啦。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告诉你这个认识有所执著,你必定要亡失掉,你这个认识肯定会不起作用的。我们今天有某一种认识,一旦建立起这种认识,你这种认识时过境迁,你这种观念必定要受约束,所以说现在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这话没错,你只有解放思想了,你才能开拓进取,你思想不解放,你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那个认识已经不动啦,你必定不被这个现实境界所接受。你看是不是符合现代这话?你想进步,你就得解决根本。你想成佛,你就得把心变成佛,把认识跟佛统一,这不有现代这话叫“统一认识”嘛。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啥叫菩萨心?真的想成佛的心。真正要想成佛的心,应该远离一切障碍,把一切有境界放下,不应住一切有境界去做一切事,这称为“不应住色布施。”这里讲的色,就是一切有境界,括色声香味触法,统统称为有境界。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真正的发心成佛的人,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我执妄想心当中的一切心,就是一切的那个缘起呀,一切缘起就是一切众生嘛。为什么叫利益呢?你能够真正的增上它们,利益它们,你就应该这样布施,应该这样去面对一切问题。应如是,面对绝对的真理和真实的生命那种现象,去生活下去。
  你能够认识真理从而去改变你的生命价值,从那天开始,从一刹那开始,你就叫真正的“如是”布施,因为你面对的是真理。我从现在我认识真理,我面对现在一切境界,我都是以绝对的真理来对待,我这个生命的价值,就叫布施。我这个生命所存在的价值,这就叫应如是布施,应是什么?它相对应的。以他的直觉性的正觉力,去体现表现绝对真理那种真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叫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在我们真实生命本有的那个本体当中,这个一切的万法之相,它是不存在影响的,我们现象所看到的一切万法,在我们本有的生命体当中呢,它是不存在作用的,它是如梦如幻的,所以称为“即是非相”。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切有的境界那个现象,一切万法的缘起,它当下,“即”就是当下,“即是”这两个字很有深义哦,“即”就是“当下”,“是”是“如是”——当下回归真理的时候,它就已经不能显示它的作用了。
  就是说,我们从绝对那个生命角度来看一切诸相,来看待一切所对境界的时候,当下回归真理本体,这一切诸相统统的不会显示它的作用了,就是说他的作用力就会消失。这个道理怎么讲?刚才我不是说,你不是肯发脾气吗?发脾气你冲老天骂呗,骂一会你就不骂了。这叫当下,当下你觉悟它了。
  你有,你就对空嘛,你空,你就对有嘛,这就是妙性嘛。什么叫空就有来呢?哎,你说“今天空捞捞的,没啥意思”,行,你去念佛去。你去念佛不就没事了吗,这就是调伏烦恼,不要把那空有搞绝对了,空和有它不是绝对的。啥叫空呢?“哎,今天没啥事儿干。”那你就找点事干嘛,你主动制造点缘起找点事干,对不对?“今天有事干,有事事太多了。”歇着!你看,从有入空,从空进有嘛。是不是自在?这样你面对什么境界你都不怕了嘛。“唉,今天的事挺烦。”你别去想它了,你把它放一放,放一放,不行吗?跑出去玩一圈。一放,你也冷静了,他也冷静了,事也好办了。这也符合战术思想,什么“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这很有哲理的嘛。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个众生是什么?缘起法建立嘛。一切缘起法的建立,它并非实有,它也是如幻的,在我们本来这个生命本体当中它也是如幻的,所以说“即非众生”嘛。这个道理不用深解,一说你就明白。昨天这他世界当中无量的众生,你那个昨天的境界过去,它不就是非众生了吗?昨天那个众生它再有作用,它能有什么作用呢?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什么意思呢?我所说的这些道理绝对是真实的,这是我从真实有的生命本有里头告诉你的,如来是真语者,是真实有的境界。实语者,是实在的,不是虚妄的。如语者,开显本性的。它是真的,绝对的,绝对称为真,相对就称为假。听懂意思,绝对境界称为真,这叫真语者,它是你离相对而进入绝对,就是绝对真实。这是第一个。实语者,它是舍妄而求真,它把那妄灭掉,这叫灭妄显实嘛,实实在在的,它是本来实有的。如语者是什么?依本性而出。不诳语者是什么?它没有任何的造作和分别。不异语者是什么?它是远离一切相的,异是什么?异是相的分别。这是它的几个意思。语是什么?它是一切的显发处,真理的显发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显发本有境界的方法,显发真实生命的那个方法,它是远离所谓实和虚的,它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认为的那个实在的有,和实在的无。什么叫实在的有呢?我们所对的境界,哎,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敲了几下桌子)你看,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吗?这叫实。虚是什么?虚是虚空,虚无缥缈,你不用跟我讲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呀什么什么,它是远离内在和外在的,知道吗?这句话也就是师父刚才跟你解释的道理,真实的生命是什么?它所对的境界是远离内在和外在的东西。
  这个假有境界(敲了几下桌子)在真实有的境界里,是如幻的。我们精神实质是虚幻的,我们可以胡思乱想,那叫虚幻的,对吧,也是不存在的,知道吧。它是最真实状态,它远离相对就进入绝对了嘛。这就告诉你,真实有的生命境界,是远离相对而进入绝对。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唉,又解决了现在人学佛的一个根本毛病:心住于法而行布施。什么叫心住于法?“嗯,我今天拜佛、念经,我要成佛。”这叫心住于法,我有一个想法,我去做任何的事——而行于布施啊,“如人入暗,即无所见。”看不到什么,感受不到什么。你去想吧,但凡人有所思维,你做任何事——无所见。为啥无所见呢?因为你已经有见了,有见就无见了嘛,你有见你就看不到别处了嘛。对吧,你已经立出来见了,你立出来,一叶障目你就看不到别处了嘛,所以说“如人入暗,即无所见”嘛,这就障住他的心光智慧了。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你心不住法的时候,心里头无所谓的时候,你会发现:“嗯,我什么事都挺好。”这就应了现在这句话,就是说,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对吧,“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就这样子,人家讲得没错嘛。你修行的人也应该如此,你应该把思想包袱放下,你过去的思想绝对要放下,你放下来干什么呢?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我们看清楚就进去了,那就不一样了。开拓进取怎么讲?我们把那个现有的境界就打开了,进入到生命的深化境界里头去了。
  所以说心正了,邪法亦是正法,心歪呢,正法也是邪法。你想得到受用,记住了,就不要心里有障碍,心时有障碍你就绝对不得受用。最明显的例子,他那个布施真叫布施啊?他心里头总存了个想法,你看他有什么呀?其实真正的佛祖告诉你了,你不觉悟。为什么呢?今天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要成佛,佛是什么?佛是空一切相,好相坏相全空掉。你看你布施完了全空掉了嘛,真叫你空了,你想是不是,你不空也空啦!全部都完蛋啦。是不是?佛祖了不得,他用真实的力量教育你。
  明白吗?你去想吧。那个佛祖他处处满你愿,不是佛祖满你愿,而是你那个法性就满你愿。不空也空了,对不对?因为你要发愿成佛呀,成佛就是要空一切相嘛,离一切相的执著,你一切相的执著是什么?执著我执,我执就是财色名食睡。行啊,叫你全部完蛋。对不对?你去想吧,很有意思的。那某某希望他家人都学佛,你看吧,他那个念力深啊,他又积极呀,你看吧,现在媳妇学佛学得还挺精进,前一段时候还想不开,说“是为了他学佛”,你看,现在人家自己也感觉到好了,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心念力,这就是法身功德,不可思议呀。
  对吧。你要这样听《金刚经》,你觉得这个《金刚经》它难懂啊?它不难懂。这个东西太真实了。所以他心不住于法行于布施,他就能见种种色,什么色?他就能分辨总总之相,这叫遍知一切,这遍知一切的功德就显现了。啥叫遍知一切呢?今天我跟你们讲,遍知是真正的了知,全面的了知,了知什么?了知一切法的缘起建立是什么,这就叫遍知一切的功德。你能了知一切法建立的缘起,你就能建立一切法相,这就叫遍知一切。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将来这个世界,有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地能够受持读诵,能接受它,去行持,然后去读诵,每天能够去熏修它,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佛祖以遍知的智慧,他绝对地了知你。这句话我这样说你就明白了:你的真实生命就了知你幻有的生命了。如来是什么?真实的生命,你就从真实生命的角度,你就彻底的了知你的幻有的生命那种现象了。
  这听懂了吧?这叫“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并不是西天有个佛祖啊,知道你干啥。也真是知道你干啥,也对,那个没错。“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句话是最有受用,就是说,你能够如是这样去做的话,你能真实的得到一种,无量是什么?不可限量的,无边是什么?没有障碍的——功德。什么叫功德?就是受用,就能得到真实的没有边际的受用,没有障碍的受用,那是不是无量光佛呀?所以说《金刚经》能即生成就阿弥陀佛,即生成就啊,不是往生死了以后再成就的。


佛经,金刚经,解读金刚经_佛光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