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_蔡惠明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
  蔡惠明
  一、“杂阿含经”为修禅者所专习
  增上心学就是定学,也作增上意学。梵语Dhyana,意译禅那,暑称为禅。意译作“思维修”、“弃恶”等,通常译作禅定。“定”是梵语Samadhi的意译,音译为“三昧”、“三摩地”或“三摩提”。意译又作“正受”、“等持”。禅定就是“安静而止息杂虑”的意思,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郎以静坐钦心,专注一念,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称为“禅定”。定有两种:一是“生定”,指人们生来就有一种精神功能,属于报得;二者“修定”,指专为获得般若、功德、神通而修习所得的功夫,属于修得。禅定重在修心、见性,而不限于静坐疑心,专注观境的形式。‘杂阿含经”主要内容就是联系此丘修习禅定,讲述佛教教义。主张“善摄诸根”、“内寂其心,如实观察”。阐明正确的禅思,并斥责外道的禅观。记述修禅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所要达到的结果等,所以有人认为此经重在止观道理,为修禅者所专习。禅法就是止观方法。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观为梵语Vipasyna(毗钵舍那)的惫译。止是息除妄念,专心一境;观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明事理。通过“止观”的修习方法,可以悟到“缘起性空”而成佛道。中国天台宗始创人智顗大师特别重视止观法门,着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阐述修习止观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云何为定?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二二一经中告诸此丘:
  “若诸此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此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此丘习学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当后有。所以者何?彼眼识所可爱乐,染着之色,彼此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系着住;以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着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但逮得第二二昧正受,终不退减随于眼色;于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说明“心……不染、不着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就是“定”的境界。在七八五经中,释尊告诸比丘: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说明正定有世间、出世间两种。世间定只是转向善趣,而出世间定,则是从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圣谛之理而悟得。
  二、禅定的意义
  关于禅定的意义主要是解脱、三昧、正受。‘俱舍论’说:“定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则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谓修得禅定,为色界、无色界心地的作用,必须经过精勤修行得入定境,如三学中的定学,六度中的禅定波罗密,五根中的定根、五力中的定力,八正道中的正定。‘三藏法数’卷九载:“定者禅定也,谓能摄散澄神,见性明道,故日定学。”在‘杂阿含经乙第六八六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如来有六种力,若六种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的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家中师子吼而吼。谓处非处如实知,如来初力。复次,过去、未来、现在,以业法受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第二如来力。复次,如来、禅、解脱、三昧、正受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三力。复次,如来过去种种宿命之事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四力。复次,如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家生死此生彼,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五力。复次,如来结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如上广说!乃至于家中,师子吼而吼,是名如来第六力。”可见如来六种力中,第三如来力如来禅、解脱、三昧、正受就是禅定的力用。
  上座部佛教有四禅,大乘佛教则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四禅是:
  1、初禅。郎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搂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离欲境界),即离欲界苦,而得清净喜乐。但此时尚有思虑,还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所以称为“初禅’。
  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定力喜乐,是二禅境地。
  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喜乐,达到完全安静,获得轻安的妙乐。具舍支、念支、乐支、慧支、一心支。
  4、四禅。由三禅再提高一步,至此四禅,呵弃三禅的乐受,四支的不苦不乐受支、舍支、念支、一心支。苦乐双亡,达到舍定的清净境界。
  四禅天中还有不还天,为证三果圣人阿那含(此云不还)的寄居处。因他们所入之定为四禅的,所以四禅舍心家同分而安立居处。伹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只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阿那含有利钝两种,利根阿那含,即于色究竟天第四禅天的不还天的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断尽思惑,郎便超出三界,离分段生死,证偏空理,成阿罗汉。钝根阿那含,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修四空定,断三十六品思惑尽,证我空理,郎出三界,成阿罗汉,这是他们的差别。五不还天的说法,是中国天台宗所作的补充。
  大乘的九种大禅是: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是般若经典中所述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请参阅。
  “中间含经’卷二也有“四禅”的阐述,卷七十二则讲二二定”,‘长阿含经’卷十谈到八解脱,限于篇幅,未能详引,并请参阅。
  三、禅定的分类
  原始佛教重视禅数,认为戒定慧三学中,戒是根本,定慧是实践。定指“禅”,慧指了解“敷”。所谓“数”,即数法,指毗昙而言,毗昙郎阿毗达磨,一般译作对法,也可译作敦法。为什么称为数法?因为1、禅经的分别,经中法相繁多,名目不一,昕以要将它分类,一般就以数为分类的标准,把相关联法分为一类,然后依次序数的次第排列为一法、二法、三法等,这种分类方法称为“增一”  ,在汉译四‘阿含’中就有‘增一阿含’,经文均带法敷,由一至十一相次编纂,就是应用数法,这在昆昙中占重要位置;2、对于法的诸门分别,郎对某一种法,既可归于这一类,又可归于另一类,如地、水、风、火,既在“四大”中讲,也在二八界”中讲。对某法在这里讲,在那裹也讲,称为“数数分别”,也与数相关。所以称为数法。禅法的种类很多,其中之一是“安般守意”,又译作“持息念”。“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持息就是控制呼吸;“念”是说“专注一心”。“守意”就是揩念,也即当作持解。这种禅法要求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要求专注一心,思想集中,这就是上座部十念之一。最早将印度禅法介绍到中国的安世高,主要就是念息法,因为此法简单易行,在印度早就流传,而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依附于方术,走向黄老之学,而道家也讲究吐纳、食气等养生之术,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这种数、息、止、观、还、净的禅法,由吴康僧会的综合,后被天台宗吸收为“小止观·六妙门”,很受欢迎,对后世禅学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禅数”,就是把禅法与数法结合起来。东晋道安谓安世高擅长禅数,而他所译也以禅数最为完备。
  据记载,安世高的禅法是依僧伽罗刹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五停心)而修习。他从大本“修行道地经”抄译了三十七章,着重身念住,破除人我执。念息另译大小‘安般经’,其中说六种特胜,也和四念住相联系,这是上座部用念住统摄道支的基本精神。因为和当时道家“食气”、“导气”,“守一”等说法相似,所以很快流传。东吴康僧会先从江南陈会受学,注解了‘安般守意经’。他以自己学禅的心得,在所编:八度集经’的禅定度中,对止观有扼要的叙述。道安得新译昆昙的启发,对安世高翻译的业迹,认识更清楚,他从各经中抄袭十经,加以解释,成为‘十法句义经’。
  禅定的分类有:1、世间禅,可分两种:①根本味禅,此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为十二,称十二门禅。厌欲界的散乱修四禅,欲大福的修四无量。厌色笼的修四空,为生一叨出世间善法的根本,所以称根本味禅。又合证而为观慧,因此名隐没。于其禅定生爱味,所以名有垢。所观的境界不分明,因名无记(此中出世善,非于四禅、四无量、四空直生,乃以它为所依,更修谛观而生)。②根本净禅,亦有三品: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慧性多的人修六妙门,定性多的人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修通明禅。根本的含义就是不隐没、无垢、有记,与上述相反。然前述的根本味禅,为凡夫外道厌下地、欣上地的,以六行观修得,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得,因而发有漏智、无生无漏智的,所以名为世间禅。第二种根本净禅,利根的外道凡夫,在佛出世前亦修,因而发有漏智,所以称世间禅。但逢佛出世,闻佛说法,则依之而直发无漏智,这与有漏智不同,称为净禅,“止观’卷九之一称为亦有漏亦无漏。
  2、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的四种·观禅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观是观照的意思,明观照不净的境界。练禅指九次定,练就是锻练。在观禅中,由于行用未调练,出入中间,尚杂异念,要由浅入深,顺次锻练四禅灭尽定,不离异念,所以称“练”。‘俱舍论’名为杂修静虑。伹局于四谛,今为通练八地。熏禅即狮子奋迅三昧,熏是熏熟自在的意思。前九次定,但能得顺次入,而不是逆次入。今顺逆自在如狮子奋迅,进退自在,所以名狮子奋迅三昧。此观、练、熏、修的四种禅,虽是缘有为法的事禅,而能离欲过,不俟观谛理,能发无漏智,总称出世间禅。但依‘俱舍论’舆‘成实论’,都是观有为法的事禅,是有漏禅。
  3、出世间上上禅。郎‘地持经’所说的大乘九种大禅,上文已有介绍,不再重复。
  定的分类,有世间定、出世间定、正定、邪定。‘杂阿合经’第七百五十经中,释尊指出无明为诸恶不善法的根本,明为诸善法的根本:
  “若诸善法生,  一叨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第七八六经中,世尊告诸此丘:“若比丘心向邪者,违背于法,不乐于法;若向正者,心乐于法,不违于法。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此外,尚有: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等。
  有关八胜处、八解脱、九次第正受,三昧,分别阐述如下:
  1、八胜处:①内有色想,观少许若好若丑的诸外色,得这样想:“知………见胜彼等‘诸色’,”此为第一胜处。②内有色想,观无量若奸若丑的诸外色,得这样想:“知………见胜彼等‘诸色’,”此为第二胜处。[3]内无色想,观少许若奸若丑的诸色,得如是想:“………”,此为第三胜处。④内无色想,观无量若奸若丑的外色,得如是想:“………。”此为第四胜处。⑤内无色想,观诸外色青,青色青光青现:…:此为第五胜。⑥内无色想,观诸外色黄,黄色黄光黄现……此为第六胜处。⑦内无色想,观诸外色赤,赤色赤光赤现……此为第七胜处。⑧内无色想,观诸外色白,白色白光白现……此为第八胜处。(以上见‘长阿含经’卷十)。
  l八解脱是:①有色者(内有色想),观诸色想得解脱。②内艇色想者,观诸外色解脱。[3]有“净”的胜解。④超越一切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空是无边也”云云的空无边处具足住。⑤超越一切空无边处,入“识是无边也”云云的识无边处具足住。⑥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入“无任何有”云云的无所有处具足住。⑦超越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⑧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具足住。
  3、次第正受。‘杂阿含经’第四七四经中,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相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阿难白佛莒:“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4、三三昧是旧称,新称为三三摩地,意译三定、三等持。‘仁王护国经’谓三空,这是就所观理而说。‘十地论’名为三冶,这是就断障而言。此三昧亦有有漏、无漏两种,有漏定称三三昧,无漏定称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犹如有漏谓八背舍,而无漏谓八解脱。三三昧又分:①空三昧,与苦谛的空、无我二行相相应的三昧。②无相三昧,是与灭谛的灭、尽、妙、离四行相相应的一二昧。⑧无愿三昧,旧称无作三昧,又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的苦、无常二行相,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应的三昧。三三昧又含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请参阅‘中间含经’卷七十二。
  四、定的杂染奥净化
  释尊在“杂阿含经’第六八四经谈到如来十力时说:“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家中师子吼而吼。”在第八·八三经中,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禅正受禅非三昧善,有禅三昧义亦正受善,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禅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非住三昧禅亦非住正受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有禅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禅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禅正受时善非三昧时善,有禅三禅时善亦正受时善,有禅非三昧时禅亦非正受时禅。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处善非正受处禅,有禅正受处善非三昧善,有禅三昧处善亦正受处善,有禅非三昧处善亦非正受处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有禅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禅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禅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有禅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禅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禅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有禅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有禅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有禅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来善非正受来善,有禅正受来善非三昧来善,有禅三昧来善亦正受来善,有禅非三昧来善亦非正受来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恶善非正受恶受,有禅正受恶善非三昧恶善,有禅三昧恶善亦正受恶善,有禅非三昧恶善亦非正受恶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有禅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禅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禅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有禅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禅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禅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举善非正受举善,有禅正受举善非三昧举善,有禅三昧举善亦正受举善,有禅非三昧举善亦非正受举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舍善非正受舍善,有禅正受舍善非三昧舍善,有禅三昧舍善亦正受舍善,有禅非三昧舍善亦非正受舍善。”
  经文说明:禅三昧与正受之间:善与非善;非善与善;善与善;非善与非善等四种情况。如是,禅三昧与正受之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亦同有上述四种情况。
  五、修定的前行
  依“烩上善学”到“增上信学”,进而到“增上戒学”次第修习,住于戒清净,完成这样的修定的前行:
  1、断破“十障碍”:①住所,②家,⑧资具,④家,⑤作业,⑥旅行,⑦亲戚,⑧病,⑨读诵,⑩神变。
  2、亲近“能授业处善士”:①世尊,②大声闻,⑧漏尽者,④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⑤得禅的凡夫,⑥三藏侍者,⑦知耻者,⑧多闻者。
  3、《分别性行:甲、六种性行:①贪行者,②瞠行者,⑧痴行者,④信行者,⑤觉行者,⑥寻行者。乙、衣、食、住等等适合自己性行。
  4、选取“业处”:请参阅‘杂阿含经’第七四一至七四七经“四十业处’。
  5、住于适合修定的场所。
  6、断破“小障碍”:①住处干净,②衣服干净,⑧身体干净。
  7、学习“修定的规定”,如修习“地遍”等。
  原载《内明》第274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