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大藏经 > 古逸部·疑似部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1卷)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西京崇圣寺沙门知恩集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辨教因缘。二定经宗旨。三明处会。四叙翻译。五正释文义。第一辨教因缘者。於中有十。一為宣说菩萨行故。如经汝今諦听当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二随顺诸佛法故。如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解云。诸佛说同名為无说。三為对除我法执故。如经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眾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对除我执。后所以者何对除法执也。四為遮断种现疑故。言种疑者谓遮彼未来。如经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现疑者為防其已起。如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等。五為发生比证信故。言比信者。如经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等者。言证信者。如经何以故。是诸眾生无复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六為成就自利利他故。言自利者。如经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经须菩提菩萨為利益一切眾生应如是布施。乃至如来说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等。七為转灭轻重业故。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為解脱见修惑故。如经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眾生相寿者相。乃至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等。九為显示福慧因故。如经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者。即是智度名為慧因显法身故。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為福因生报化故。十為发明真应果故。如经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云。若来若去等相明应身果。亦无所去等明真身也
  第二定经宗旨者。此经上明智慧。即以般若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异。一实相。二观照。三文字。如是三种义该诸慧。实相显般若之境。观照彰般若之体。文字即般若之詮。无詮不可以会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无境不可以标真故。实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从而说慧包文理。剋实而言宗唯观照。观照即此经之义。金刚有断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观照般若依庄严论以六义释。一以慧為性。以能正择诸法故。二以定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脱為果。於染污法得解脱故。四以命说為业。菩萨以智慧為命。以正说為业故。五以上首為相应。於一切法為上首故。六以三种為品。谓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故
  第三明处会者。依大般若经总有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在王舍城鷲峰山中。二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鷺池侧。言十六会者。具如彼说。问。此经四处之中当何处说。十六会中於何会说。答。四处之中当在给孤独园说。十六会中第九说也
  第四叙翻译者。此经前后凡经六译。第一后秦时鳩摩罗什法师於长安译。文云舍卫国。第二后魏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於洛阳译。文云婆伽婆。并译天亲菩萨论三卷金刚仙记十卷。第三陈梁间真諦三藏於广州译。文云祇树林。并出本记四卷。第四隋大业中笈多三藏所译金刚能断。并译无著论两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能断金刚。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论两卷。第六周义净三藏所译。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称大城。并重译天亲论三卷。如上诸本大况相同。於中文质遂成广略故。使读持之者偏仰秦经。义学之徒多从魏本。今所释之者。即当罗什法师所译秦本经也
  第五正释文义者。於中有二。一释经题目。二科文解义。初释题目者。经金刚者举能喻之宝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殊胜体类眾多。今略取其坚利二义。坚即就体利即就用。体坚故物不能坏。用利故能摧万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净慧。亦云无相智。以三种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刚。波罗者梵语。此翻云岸。岸有二种。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语。此云能到。亦云能离。即以三界生死為此岸。菩提涅槃為彼岸。二障烦恼為中流妙用般若為船筏故。发心者乘妙用船捨生死岸。度烦恼海登涅槃山。是故名為波罗蜜也。经者以贯穿摄持所义。即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眾生。上之七字所詮。下之一字能詮。能詮所詮及法喻等。是故题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已上释题目讫。自此已下科断经文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依道安法师经无大小例开三分。谓序正流通。今判此经亦為三分。初名序分。时长老须菩提下至应作如是观。即正宗分。后佛说此经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中复分為二。初名证信序分。后尔时世尊下名发起序。前证信序中。依真諦三藏般若记中开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阿难云佛所说经如於诸法故名為如如。诸法言契理非谬称之為是。二我者辨能闻人。传法弟子阿难比丘五蕴假者称之為我。三闻者即亲承音言。谓耳根发识听受曰闻。四一时者明所闻法善合时机。谓说者听者共相会遇非前非后名曰一时。五佛者彰能说师。梵音佛陀。此名觉者。具真俗智自他觉满故名為佛。六在舍卫国等者。显说有处也。游化所居目之為在。舍卫国者此云闻物也。祇树者谓祇陀太子所施树也。此云战胜。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给孤独园者。须达长者所买园也。此云善施。其人内慈外富。賑贫恤寡乡人美之号给孤独也。须达布金买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故。於此处双举二人之名。以辨伽蓝之目矣。故曰祇陀树给孤独园也。七与大比丘眾等者。明非独闻也。与者共也大也胜也。此诸比丘皆是大阿罗汉。胜前有学故名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士。清净活命故。眾者四人已上和合名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论云。优楼频螺迦叶并门徒五百人。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并门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连并门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应化声闻。常随逐佛。是故经中往往别列。俱者同处同时之义。即是阿难或是如来。与诸比丘及四部眾同在给孤独园时也
  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闳肷嵛拦蟪瞧蚴踌镀涑侵写蔚谄蛞鸦怪帘敬ψ韵旅鞯谌⑵鹦蛞病7⑵鹬宥嘀植煌9闳缰罹6翊司髦腔酃省R越涠ǘ鵀榉⑵稹7⑵鹦蛑形姆譃槿3跏疽越浠魅劣幸颉:笫疽远ㄉ忝髦腔蹫楣4宋某跻病N闹杏衅呔洹5谝欢笔雷鹫呙骰饕病3墒德墼啤>呱暇藕殴试皇雷稹J呈闭叩诙骰恳病R幢嫠任绶故骋阎粘绞毙衅蚬试皇呈薄V鲁帚者。第三明化仪也。言著衣者入王宫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阏呒闯制刑崾飨滤奶焱跛资。如是四惴鹕窳省0粗疄橐幻α科鳌J雷馂槠坡阈瓮獾拦省K灾隆槠剖峙跏彻省K猿帚。入舍卫大城者。第四明化处也。准西域记。园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适内名之為入。智度论云。此城纵广十二由旬。居家九亿故名為大。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转女身经云。如来化身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眾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叶捨富从贫益贫不益富。须菩提捨贫从富益富不益贫。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还至本处者第七明化终也。如来食处有二。一者受请在白衣家。二者不受乞食事讫还所住。今却至祇园义当第二。总以知足故乞不过量故知时故还至本处也
  经。饭食讫收衣阏摺5诙疽远ㄉ忝髦腔蹫楣病N闹杏腥R粊阕试怠6寰灰怠H魅攵ā4宋某跻病M饣刈熟兑裸故。先明著持衣内静要併於资缘故今收置
  经。洗足已者。第二清身业也。仙记云。如来行时地神化花以承其足。离地四指為眾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业也
  经。敷座而坐者。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师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讫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眾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自下第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麤判分為二周。初明地前。后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详文理将為不然断疑中论自释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别。今就正宗之中文分為四。一善现申请。二如来讚许。三善现乐闻。四如来正答。此文初也。文复有三。一标列请人。二讚佛化德。三正宣请词。此文初也。所言时者问法时也。言长老者是尊之称也。谓有长者老年之德。言须菩提者请法人也。须菩提声含三义。谓生时室空现空善相父母问师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现。亦曰空生。随举无失。在大眾中。即从座起者。问法之义也。偏袒右肩者。敬师之相也。右膝著地者。发问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敛容专念也
  经。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第二叹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总叹。二别叹。此文总也。十住婆沙论云。一者现通希有。二者逆说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当第三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号也
  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者。第二别叹德也。言如来举佛第一号也。如者所证之法。来者能证之智。智证真如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言善护念诸菩萨者。根熟菩萨。佛自护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眾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嘱者。根未熟菩萨佛将付与根熟菩萨嘱令教受令於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进修也。种性已去菩萨名為根熟。种性已前菩萨名根未熟也
  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三正宣请词也。言世尊者标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為人也。具信等根名為善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标所起心也。阿之言无。耨多罗者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后得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别智断二无知故言知。后得智出过眼梦之表故言觉。此之四智即佛果正体。若人发心远求此果名发菩提心也。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请行也。准魏本经及无著天亲等论。合有三问。今闕第二修行问也。言应云何住者。问发趣大乘菩萨。於一切时住何等心。次问云何修行者。问发趣大乘菩萨。於一切时修何等行。后问云何降伏者。问发趣大乘菩萨。於一切时降伏何想
  经。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自下第三明如来讚许也。於中有三。一讚述。二敕听。三许说。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讚之极也。所以重讚者。以须菩提讚问两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说等述也
  经。汝今諦听第二敕听也。諦谓审实。欲令须菩提以实信深慧。乐闻观察故言諦听
  经。当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三许说也。以将说故名之為当。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谓如来许可说也。谓随二问我当分别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经。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三善现乐闻也。既承印述又蒙敕听。一心渴仰故曰乐闻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訶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自下第四如来正答也。於中有二。初答问。后可以身相下断疑。前中有三。第一答前云何住问。第二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下。答前所闕云何修行问。第三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下。答前云何降伏其心问。此文第一答前住问也。准魏本经。此中云何菩萨生如是心。此本云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眾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眾生之义故。此就降伏义译也。文中有二。初总令降伏示起广大等四心。后别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萨者。菩谓菩提。即所求佛果。萨谓萨埵。即所化眾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眾生。菩下去提。萨下去埵故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者。谓降伏凡夫二乘不度眾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萨度眾生心也
  经。所有一切眾生之类者。第二别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别有四。一明广大心。二明第一心。三明常心。四明不颠倒心。就广大心中文别有二。初总举后别显。此总举也。言广大者。即是约境以显心也。由境宽遍心名广大。言所有一切眾生之类者。总举四生三界等所有眾生也。故无著论云。此总相说也。言眾生者。智度论云。五荫和合中生名眾生也
  经。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后文显也。依无著论分為三摄。一受生摄。二依止摄。三境界摄。此即第一受生摄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种。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称湿。无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种称一切眾生尽。是故菩萨总之為愿
  经。若有色若无色第二称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谓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无色者。谓上四空眾生无形色故。此二亦摄一切眾生。是故菩萨总令眾生出离三界也
  经。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第三境界称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摄也。若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已下眾生除无想一天。餘皆有麤想取麤境界故。若无想者。谓四禪中无想一天都无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谓有顶一地无麤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无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賸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摄一切眾生尽
  经。我皆令入无餘涅槃而灭度之第二明第一心也。谓令眾生得大涅槃第一乐故。然彼菩萨所起如上广大愿者定也。為与眾生究竟常乐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举菩萨之大慈也。无餘涅槃者。明所得之圆寂也。永尽三火名之為灭。高昇彼岸目之為度。以斯证入名灭度之。言无餘涅槃者。离二生死故名无餘也
  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眾生得灭度者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萨远离分别见成就同体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无二即无疲厌。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论云。菩萨取一切眾生由如己身。以此义故。菩萨自灭度无异眾生灭度也
  经。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颠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徵起。后释成。此文初也。徵之意者。菩萨设见眾生。是己所度有何过耶
  经。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后文释成也。今泛明颠倒有其三种。一见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离想倒故名為不颠倒。如是想倒依身见起。是故菩萨起如是想失菩萨名。若翻於此即顺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颠倒心也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自下第二答前所闕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萨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萨不住报恩修行。三教菩萨不住果报修行。此中闕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问。先明布施者。以菩萨万行六度為愿源。波罗蜜中檀义通摄。是故举斯一号该彼六门。即檀波罗蜜名资生施。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名无畏施。谓持戒忍辱施人无畏故。毘离耶禪那般若等名為法施。由精进故说不疲倦。由禪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实说也。言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者。不著果报恩修行也。不应求彼供养恭敬讚叹等报也
  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第三明不住果报修行也。谓不求未来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报。即六尘等是当果体為此行施名著果报。菩萨远离名不住色等
  经。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第三答降伏心问也。准魏经云。不住於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标二徵三释四喻五合六劝。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还成有漏。是故菩萨除灭妄想清净三轮故。於施门更彰降伏。言不於相想者。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经。何以故者。第二明徵起也。此之徵意。谓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从心想生。想既不存福凭何起
  经。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第三释也。住相有漏果报有边不住无漏故。福聚无量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举东方。二广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复有二。一如来问。二善现问答。此即问也。虚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应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东方虚空耳
  经。不也世尊第二善现答也。不者非义也。者助词。虚空无边故非思量矣
  经。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第二广引九方也。文复有二。名义如上。此即第一如来问也。言四维者不正之义也
  经。不也世尊第二善现答也
  经。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第五合也。谓无住施福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六劝也。此中劝意义合六度准知万行例亦应然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自下大文第二明断疑也。准下论云疑有总别。总即二十七段。别有三十二疑。论虽不叙而无别目。今取论意略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為佛疑也。论叙疑云。若不住於法行於布施。云何為佛菩提行於布施。為断此疑经文有六。一问二答三徵四释五述六成。此即第一问也。谓可以得生住异灭三种有為色身之相得见真法身以不
  经。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第二答也。為防疑者。妄起分别执有為相言见法身。是故答中总言不可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现见如来王宫生双林灭八十年住世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见也
  经。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第四释也。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实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虚狂而不称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六成也。若见有為虚妄之相。非是无為真实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為见佛。故言即见如来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眾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自下断第三疑。此名因果难信疑。论叙疑云。向依波罗蜜说不住行。於布施说因深义。向依如来非有為体说果深义。若尔未来恶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说耶。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须菩提疑问。二如来正答。此初问也。言颇者能也。如是深经现在正法有能信者。未来恶世人能生实信也耶
  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第二如来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后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后文教也。文复有二。初总教后别教。总中有三。一明信时。二明信德。三明信相。此初明信时也。准大集经说五种坚固。初五百年解脱坚固。次五百年禪定坚固。次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福德坚固。次五百年斗挣坚固。今言后五百岁者。即当第五五百年也。於此恶世时有能生信者也
  经。持戒修福者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经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谓息灭诸恶。福德者谓修诸三昧。智慧者谓随顺二空。要当具此三学。方能生其实信。问。前之五度总名福德。焉知此义偏受定门。答。通而论之即该前五。剋取殊胜定学偏优。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诸神通安乐事故
  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实者。第三明信相也。於此章句者。谓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谓德备人也。以此為实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备矣。说岂徒然
  经。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后文别教也。於中有二。初明修福。后明修智。此文初也。於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体。三明信缘。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简异初心。已於无量千万佛所者。彰其已多记明根熟种诸善根者。谓於佛田烧香散花称名讚德。种无贪等三种善根也
  经。闻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净信者。第二明信体也。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念即一剎那心净意乐也。信以心净為性故言净信矣
  经。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眾生第三明信缘也。為佛知见故信心不退。问。知见二种有何别耶。答。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愿智亦知亦见。异肉眼故言知。异比智故言见。故曰悉知悉见。由佛知见故。若有人欲得供养恭敬。自叹已有持戒等功德。彼人不能说是人自知故
  经。得如是无量福德第四明信果也。信虽一念福即无量。庄严论云。谓有智人。於大乘胜法而生大信得三种果。一得大胜果信增长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长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无等及佛大体故
  经。何以故自下后文明修智也。文中有三。初正释次重成后辨别异。初中复二。先徵后释。此文徵也。徵之意者。修习成福已生净信。复说修智有何意耶
  经。是诸眾生无复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后文释也。此复有二。先释离我相。后释离法相。此文初也。问。我等四相通名我执。有何差别建立四名。答。不观三世差别之异。总执為我名為我相。计现在蕴有续。前义名眾生相。计现在蕴。一期住因名寿者相。计现在蕴趣。后六通名為人相。由斯差别故名四种
  经。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后文别释离法相也。准魏经有四句。此中但有两句。无法相者离增益过。亦无非法相者离损减执
  经。何以故自下第二重成也。文中有二。先徵后释。此初徵也。徵之意者。先离我相已成证净。更离法相其故何耶
  经。是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寿者后文释也。文复有二。先总后别。此文初也。通举有无二执故言总也。夫法执為因我执為果。不断法执我执还生故。云若心取相。取有无二种相也。即為著我人等者。我执因之而起
  经。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后别释也。於中有二。一明离我相。二明离法相。此文初也。若取法相者。谓妄执诸法实有体故。即為著我人等者。法执為因我执还生也
  经。何以故第二释无法相也。文中有二。先徵后释。此初徵也。前离法相已我执不生。更离非法相其故何耶
  经。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后文释也。虽离法相不起我执。若取非法相还成法执。法执為因人执还生故。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
  经。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后文辨异也。文中有二。初正简后引证。此文初也。此中文意欲明证信。离法非法不同向前所说此信。不应取法者。不应如声取法也。不应取非法者。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也
  经。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后文引证也。得旨忘詮法尚应捨。凭詮会旨。何况取為非法。此意明证信。於言教上不得作有无信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自下断第三疑也。此名化佛证说疑。论叙疑云。向说不可以身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非有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名為佛。云何為人说法。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问答断疑。二校量显胜。前中有六。一问二答三徵四释五重徵六重释。此初问也。汝意可谓。化身如来所得菩提是真得耶说四諦法是真说耶
  经。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第二答也。言如来者。三身之中是化身也。此佛於金刚座上示得菩提。不依法空非真证故。鹿野苑中十二行相现转法轮。但说小乘非真说故。由斯善现答此二相无有定法名為证说矣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岂得如来都不说耶。是故论云。有人谤言如来一向不说法故
  经。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第四释也。此中但说言化说非真非谓都无言说。是故经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也。听者不可作有无相取说者不可作有无相说。何以故。非法非非法故。言非法者妄法无体故。非非法者真如实有故
  经。所以者何第五重徵也。何故但言如来所说法耶。不言如来所证法耶
  经。一切贤圣皆以无為法而有差别第六重释也。一切圣人皆证真如无為。為此立三乘贤圣等差别名也。以下智证故得声闻菩提。以中智证故得缘觉菩提。以上智证故得无上菩提。故言而有差别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第二较量显胜也。文别有二。初举劣后辨胜。初中复四。一问二答三徵四释。此初问也。所以断疑之后有较量者。当知疑生即理惑。疑断即福增。福增既在於能詮故彰施福之非福。而今返问善现者。宝丰而福胜故曰甚多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以多為聚。聚有二义。一积聚义。二进趣义。义既有两。今但言多為目何等故须徵矣
  经。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第四释也。言福德者。谓施等积聚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谓非持经说法进取之福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是积聚多也
  经。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胜彼第二辨胜也。文中有四。一标二徵三释四结。此初也施宝虽满於大千。总以积聚之福故多為劣。持经下至於四句為是进取之福。故名為胜。言受持者。受谓领纳听闻。持谓任持不忘。受持者令自成佛。為他说者令他成佛。自利利他皆菩提业。是故此福胜彼难量矣
  经。何以故第二徵也。怪其福胜所以返徵。是故论云云何此二能大得菩提耶
  经。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第三释也。一切诸佛者。所谓法身诸佛也。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报化身也。皆从此经出者。法身从此经显出。报化二身从此经生出也
  经。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四结也。此明生了二因得三身果。总名佛法。佛谓觉者。即能觉為智身。法谓所证。即所觉為法身。能觉所觉合而称之故名佛法。即非佛法者。谓如来所得佛法非二乘等共佛法矣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自下断第四疑。此名声闻得果疑。论叙疑云。何说圣人以无為法得名。以是义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说。若尔须陀洹等圣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不可取不可说。既如证如说。云何成不可取说。為断此疑经文有三。一总约四果以显其得。二别约罗汉以显其失。三引己证成种彰其事。前中有四。所谓四果。一一果中皆有问答徵释。此即初果之中第一问也。须陀洹者名合二义。一名预流。创预出世圣果流故。二名逆流。已逆世间生死流故。此人永断三界见惑我执已亡。以须菩提证无学道能知是事。為欲成其无取说义。是故问言。须陀洹人已断我执。作是念言我得果以不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第二答也。善现了知须陀洹人我执已亡。离分别见故答言不也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
  经。须陀洹名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第四释也。名為入流者。义如上解。而无所入者。以无我故。而不见有我。是入流者不入色声香等者。以无我故不见六尘境界。以為我所故言不入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第二果中初问也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
  经。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第四释也。斯陀含者名一往来。人中得果。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灭度。天中亦然。如是之人同证我空亦无所得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第三果中初问也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
  经。何那含名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第四释也。阿那含者此云不来。亦曰不还。已尽欲界漏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此等所断我执前亦同前故无所得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第四果中初问也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
  经。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第四释也。阿罗汉者名曰不生。已尽三有业烦恼故。获得尽智无生智。深证我空故无所得
  经。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寿者大文第二。别约罗汉以显其失也。若阿罗汉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过也
  经。世尊佛说我得无挣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第三引己证成重彰其事。文复有四。一明佛先记。二彰己不取。三返释。四顺成。此即第一明佛先记也。言无挣者定之别名。三昧者定之总称。此定具足慈悲能护彼我远离惑挣有胜功德。俱解脱中离空障者。善现最胜故称第一。言离欲者。欲即是贪。贪於诸惑过失偏重。今举重以摄轻。即是离烦恼障也
  经。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第二彰己不取也
  经。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第三返释也。若有我见即有彼挣。挣若不亡佛不应记。记必不妄当知无我。阿兰那者此云无挣也
  经。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四顺成也。实无所行者。谓心善解脱。於二障中不复行故。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由断二障故乐行也
  经。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自下断第五疑也。此名菩萨得法疑。论叙疑云。释迦如来昔於燃灯佛所授法。彼佛為此佛说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取不可说。為断此疑。经文有二。先问后答。此初问也。如来所以反问须菩提者。欲明佛及菩萨已证真如。真如法中岂取说耶
  经。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第二答也。善现所以有此答者。正显燃灯如来已证菩提法故。离名言即佛无说示之相。复明释迦菩萨已登受记之位。位证无生。即知无闻无得之取故。曰於法实无所得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自下断第六疑也。此名菩萨庄严土疑。论叙疑云。若圣人以无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说。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佛国土。為断此疑经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徵四释五劝。此初问也。如来所以反问须菩提者。為明菩萨必不以取相之心庄严佛土不
  经。不也世尊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何故菩萨非庄严佛土不耶
  经。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四释也。庄严者有二。一取识外净土為所庄严。此是取想庄严也。二了知净土不离自心。此是离想庄严。今言庄严者。是离想庄严也。即非庄严非取心外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是第一义諦离想庄严也
  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訶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五劝也。如来所以诫劝者。欲令眾生不住心外形相庄严成就。唯识第一义諦庄严也。不应住色生心者。以彼六尘即形相庄严。若住於此便失於彼。是故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自下断第七疑也。此报佛有取疑。论叙疑云。若圣人以无為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说。云何受乐报佛自取法王身。云何餘世间人复取彼是法王身。為断此疑经文有二。初问答断疑。后校量显胜。前中有四。一问二答三徵四释。此初问也。言譬如有人举报佛之身也。如须弥山王者。显身胜大也。是身為大不者。问佛大身有分别心取大相不。须弥山者此云妙高。四宝合成。六万诸山而為眷属。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报佛身。如须弥山王出过眾山故名為大。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乐报佛出过眾圣胜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义相似故引為喻
  经。须菩提言甚大世尊第二答也。答意是身虽大以无分别不取大相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其无分别其故何耶
  经。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四释也。佛说非身者。非有漏有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无漏无為身也
  经。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寧為多不第二校量显胜也。文中有二。先约外财。后约内财。前中复二。一举劣胜。二释胜所以。前中复二。初举劣后显胜。前中又四。一问沙二答沙三问福四答福。此即第一问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為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说持经四句过於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今说无量恒河沙世界七宝。亦过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二义俱胜。何等胜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断此疑。显此持经功德非但过於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亦胜捨无量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显其胜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第一重略明沙无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总明河无量也。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寧為多不者。第二广明沙无量也。寧之言能总问尔许河沙能為多不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第二答沙也。独举沙河尚多无量况说河沙此非甚耶多
  经。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第三问福也。我今实言告汝者。為欲校量先显如来口无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宝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者。总显施宝量也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第四答福也
  经。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二显胜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因违涅槃故。持经至少而福增者。以无漏因破生死故
  经。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大文第二释胜所以也。文总有四。一尊处故胜。二同说故胜。三降染故胜。四超净故胜。就中第一尊处故胜中文复有四。一辨处尊。二明人胜。三双释。四问答。此即第一辨处尊也。如王所居非说多少。乃至暂时一切见者。悉皆恭敬说。此经处亦复如是。非论多少。下至一偈应当供养。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诸经王故。天人阿修罗者。六趣之中略举三也。此三福业供养义增。是故偏述餘三罪报多。诸障碍虽有少分略而不论
  经。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第二明人胜也。说一偈处处是非情犹应供养义同塔庙。何况尽能受持之人。人成胜慧得非尊重。言何况者。一以无情况有情。谓次处况人。二以少说多。即一偈况於尽受。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总明持经。菩萨成无住行。近超地上诸果具多。百法明门。远趣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总以佛之果体无胜故名為最上。超过诸地名為第一。世间所无名為希有
  经。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三双释也。今言经典所在之处者。义含说经人及说经处。以处及人皆所依故。即為有佛者。為显说经处开示法身如塔庙故。若尊重弟子者。為敬持经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云尊重似佛也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第四问答也。文复有四。一问二答三徵四释。此初也。此中所以问答经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叹二处胜故。今明受持者。应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於此尊处文中便申问答。当何名此经者。问经名也。我等云何奉持问受持方法也
  经。佛告须菩提是经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第二答也。金刚者喻也。即坚利宝。般若者法也。即无分别智。波罗蜜者名到彼岸。显此真智极究竟故。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以犹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詮之名詮彼所詮之理。理為义持名為文。持文义恭受总名為奉持
  经。所以者何第三徵也。徵经名义是何意也
  经。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第四释也。言佛说般若波罗蜜者。谓观照等真实慧也。即非般若波罗蜜者。谓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总中第二同说故胜也。文复有二。一问二答。此初问也。此中问意。明释迦如来离诸佛所说法外别有一法。是佛所说不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第二答也。总言如来无所说者。為显说同非谓世尊都无言说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為多不总中第三降染故胜也。将明此义。先辨因果有其三种。一布施因果。因谓布施果谓烦恼。由取相施增烦恼故。二世界因果。因谓世界果谓微尘。由界聚相散為尘故。三持经因果。因谓持经果谓法身。由能持说证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显后一。然经举诸微尘等者。即世界因果。此之微尘名為色尘。体是无记。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烦恼名為法尘。能坋净心及以法身故。今将此无记因果对彼布施染污因果。彼尚不及无记尘。因何能更方持说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经灭惑也。今释此文复分為二。初举劣显胜。后辨胜过劣。前中有二。一问二答。此初问也。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因也。所有微尘者。显其果也。是為多不者。问其量也。所以问此微尘多少者。将显染尘过於此故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第二答也。此中所言甚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尘极少破麤為细尘即无边多义难量故言甚也
  经。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第二辨胜过劣也。文复有二。初约果辨。后约因辨。此即初也。诸微尘者。谓世界无记尘也。如来说非微尘者。谓非如施福所生染烦恼尘也。是名微尘者。是地等之微尘也
  经。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二约因辨也。如来说世界者。谓微尘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谓非染尘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无记尘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為明施福是染烦恼因。尚劣世界无记尘因。何能比此持经功德也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总中第四超净故胜。文复有四。一问二答三徵四释。此初问也。将释此义。先明因果有其三种。一布施因果。因谓布施果即依报。二持戒因果。因谓持戒果即正报。三持经因果。因谓持说果即法身。今明三十二相者。此乃偏举中间持戒因果。对量前后之优劣耳。总以持戒為正报之因。已胜布施依报之业。何况布施為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经离相之福耶。此中文意举果显因故。问持戒所感三十二相之身為是持经所显法身以不
  经。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第二答也。若以相见同法身者。义不然也
  经。何以故第三徵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经。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四释也。言如来说三十二相者。谓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谓非持经智慧所得法身之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结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经故名超净也。戒福能生净报。尚自不及持经施福能生染因。岂比持经功德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第二内财校量也。文复有二。一举劣显胜。二释胜所以。前中有三。一举劣。二显胜。三领解。此初举劣也。前虽捨无量珍宝為是外财。犹疑轻尟。今举恒沙身命為是内财。恐将殊胜。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举无贪心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无量福也
  经。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二显胜也。取相布施虽捨多身。终成有漏离相持经纵传一偈已过无量。所以然者。世间出世间因非□故
  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第三领解也。文复有二。一领解。二叹胜。此文初也。言涕泪悲泣者。涕者落也。泪者目津也。神慟谓之悲。无声泪下谓之泣。彼须菩提闻能詮深教解所詮深义。又闻捨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经一偈。所以念彼捨身之苦。欻尔增悲敦敬法之诚零然下泪。问。闻经悟解应喜。何以悲泣。答。有悟解生悲。如须菩提闻此经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闻法华经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闻金光明经悲喜交集。今须菩提所以悲泣者。谓耳餐正说慧鑑真如。一即愍彼捨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说。三即恨不早闻。四伤不闻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
  经。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此下第二叹胜也。而白佛言者。啟告之词也。希有世尊者。总叹胜也。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者。别举所叹希有法也
  经。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大文第二释胜所以也。文别有四。一希有故胜。二不同餘法故胜。三坚实故。四胜餘修多罗故胜。此文初也。所谓昔得慧眼开人空目出烦恼障见无我理。其所得者。谓是化城非究竟故。今闻此经闻法空目破所知障。见法空如其所得者。即真实所乃名希有也
  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二不同餘法故胜。文复有二。初标举。后释成。此文标举也。此经不同餘教。詮佛所得甚深法故
  经。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第二释成也。言实相者。谓依此经生如实信。即是非相者。谓不同世间虚妄信也。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引教证成结初句也
  经。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眾生得闻如是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第三坚实故胜也。文复有三。一总举。二别释。三述讚。此总举也。為此法门智体坚实犹若金刚。慧用深入能除惑障故。令持者处下恶之世成第一之功。今总以须菩提成就五义故。闻经信解不足為难。一非难时故谓得值如来。二佛摄授故谓具信出家。三得无学果故谓办诸功德。四蒙佛加持故谓速令开解。五成就变化谓实是菩萨。由斯道理不名希有。彼未来者无是五义。具多障难能受持者故称第一也
  经。何以故第二别释也。文中有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俱空。就我空中先徵后释。此即初也。总问未来受持之人。何以独成第一希有也
  经。此人无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第二释也。此中相字并从想义。由持经人了我空故。不复能起我人等想故
  经。所以者何第二明法空也。先徵后释。此初徵也。但说我空想应有耶
  经。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后文释也。我相等者。谓能取我等之心也。即是非相者。谓此执心当体故
  经。何以故第二明俱空也。先徵后释。此初徵也。一切诸法不离能取所取。今总言空其意何也耶
  经。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后文释也。相若不空佛不应离。离得觉者即是空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為希有第三述讚也。言如是如是者。谓上所说正是其义故名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词也。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者。谓成就信解也。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是故名惊。以可呵故。如非道行故。怖者心体怖故已起不能断。疑心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必竟惊怖堕故。离此三种闻经信解故名希有
  经。何以故第四胜餘修多罗故胜也。文复有二。先徵后释。此初徵也。不惊等者。有何奇特名希有也
  经。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后文释也。谓显此经。於一切波罗蜜教中是最妙故。由此世间难生信解。多起疑谤。是故若闻不生惊等即為希有。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即是此经所詮第一波罗蜜也。非第一波罗蜜者。谓非是餘经所詮第一波罗蜜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结成初句也


佛经,大藏经,古逸部·疑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