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心经

<- 心经略疏_法藏法师般若心经讲记_妙境长老 ->

心经简释_华梵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以及各位大德居士:
  大家上(或下)午好!
  今天我们有因缘在这里进行讲经交流活动,内心非常的欢喜和高兴,也非常感谢、感恩这次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为我们在座各位创造了这样一个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至诚感恩!
  利用这次机会,下面我将就佛教中最常见的《心经》,来和在座各位多闻法师、大德善知识交流一下自己的修学心得,若有不当、不妥之处,还望得到大家的慈悲赐教,是为至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本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是以从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但能研读通达此经,即可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思想与根本义旨。从元明以来,心经变成了佛教徒早晚功课中必修的内容,即是这个道理。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但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以及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然目前流行最广,最为畅通的还是玄奘大师的译本,凡诵习和注解基本上都是用他的这个译本。下面我亦将就玄奘大师的这个译本来和大家做些探讨交流学习。不过在具体讲解经之前,我先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玄奘大师与这部《心经》的殊胜因缘。
  玄奘大师,为唐朝唐太宗时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师幼年家贫,年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持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大师如老僧所教,一心信心持经,果如老僧所言,是故得以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大师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大师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从事译经活动。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逐字逐句来为大家讲解这部经,下面我将只就本经之大意来谈谈我对这部经的粗浅理解与些许感悟。若通读本部《心经》,显而易见,本经内容结构明显可分成四个段落层次,具体而言即先明能观智,次辨所观境,再显所得果,后赞大明咒。今依序略加介绍如下:
  第一段,先明能观智(深般若)。叙述在菩萨行(heng)极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微妙之观智能“照见五蕴皆空”,亦即是说,一切生命现象之本质实质皆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故实不可于之予以邪执分别执持。若佛子能这样来体证诸生命现象,便能超越一切苦厄,从而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无碍尔。
  第二段,次辨所观境。本段约佛教中最常见最根本的一些名相概念,如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来加以辨析破解,显示诸法实相即是不二空性。这里我们需要明了的是,般若学所讲之“空性”,一方面既不同于世间人们所执着分别之“实色”,亦非是“断灭空”“顽空”。所以此段经文所明之“空”,乃是能所双遣,不落对待,不二真空,此亦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不分,故而无智亦无得。
  第三段,再显所得果。即明获得对不二空性的直下体证后,所成就的不思议殊胜境界与微妙功用。佛子依于甚深般若波罗密多的作用,既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不分,故其心如如不动,不再取相邪执分别,是以自心无有恐怖,得以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乃至最终如诸佛一样,圆满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段,后赞大明咒。即开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不思议之功德利益也。亦即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咒,说它是伟大咒语,大智慧咒语,无上咒语,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之咒语,有不可思议之妙用,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总述本经大旨,乃是概说大般若甚深精要,即诸法皆不二真空妙理;及述般若行之意义及其殊胜功德,阐明了诸佛皆是依甚深般若观慧而相应诸法不二实相,并悟解通达一切智智之义,乃至最终圆满菩提,成无上正等正觉。是以本经实际上亦明白指出了诸佛教徒但能成就般若观慧,就能觉行圆满,成就佛教最究竟之圆满境界。是知《心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
  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这样略摄本部心经之大意的来和大家作些交流学习。若有讲得不对不圆满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慈悲指教,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 心经略疏_法藏法师般若心经讲记_妙境长老 ->

佛经,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