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

<- 第四十一集第四十三集 ->

第四十二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42集
  关于五蕴主题的这一集中,共有两经。杂含289经中,佛陀指出了我们的通病:凡夫能于四大组成的色身厌患、离欲,却对刹那变易的心意识长夜保惜、执为我、我所。宁可执四大色身为我、我所,也不可于识执为实在。因为四大身最多百年就坏灭了,还可能知道它变化坏灭而放下执取,而把异生异灭的心理功能当成不变的我,此以取相应的识直到死亡也不能舍离,又揽他为己,执取新的名色成就下一个五蕴,也就死生生死,相续不已、轮回不息了。
  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乐触因缘生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在这里师父提醒我们:要在根尘触的每个当下去观察思惟:哪一法是生而不灭的?哪一法是不变的?回到当下,是不是看的当下就止息了?只要把灯打开,烦恼就不见,随时都可以安住在“止、清凉、没”中。
  把心意识当成我,如认为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主体象灵魂在轮回、神识不死、真常心不变或把刹那生灭的识实有化,安立为有一个不清净的阿赖耶从前生到后世,转染成净就证无生等。识的执取为我、我所、相在,从粗的如对五欲的攀缘到细的如潜意识的微细执取,佛陀以“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云何有常”这句无常大法引导我们粉碎所有对“常、恒、不变易法”的幻想,而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足以破灭我们处处执以为实而要保留抓取的美梦。师父更是直指我们的内心底里:不管是对感应、神通的追逐还是对定乐、禅悦的耽着,对一切的执着,师父就用一句话“一切的境界都是三界内的境界”,足以泼醒我们发热的头脑。所有的抓取还不是在满足一个字——受!何等直接!要不是师父这么严厉地指出来,自己为了要学高深的佛法,还要去赞叹、追求那些高妙境界的修行体验,原来不过只是在满足着那个受!所以师父常教导我们观察受,这是一个修行的下手处。
  但识的执取又是何等深细。即使知道生命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知见上破了身见,识的执取仍不能停止,直到四果的圣者才究竟离执,就叫识不住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纵观自身,眼一见色就被绑住,耳一闻声就被牵走……因为无明与爱染,每一个根尘触都象飞蛾扑火般陷入执取的泥潭。这就是凡夫的惯性,强烈的执取身不由己。这也让我们知道修行解脱是很严肃、很实际的。平时发现自己在哪里执取,发现心意识是否象弥猴般须臾变易、放一舍一,才能引领我们逐渐放下执着,于五蕴向厌、离欲、解脱。
  杂含58经中,通过一个比丘请法,佛陀开示了我们为何会流转生死及如何还灭的道理。
  1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为生?以何转?因为有欲贪,以此为根源,就集起了五阴,从而生死不息,流转不停。
  2五阴即受或五阴异受?于五阴起了欲贪,受就生起来了,叫五受阴。受是因缘而有的,不离五阴,但又不是五阴。彼此不同叫不一,但又不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叫不异。所以受不就是五阴,但又不离五阴而有。凡是因缘所生的,就必然是不一不异。
  3有二阴相关耶?对未来有所希求,想未来得到怎样的色(受想行识),以此五阴,由于思愿而得未来五阴,即阴阴相关。
  4云何名阴?诸所有色,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好丑、粗细、远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阴是“积聚”义,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好丑、远近,种种因缘积聚而形成色(受想行识)阴。
  5何因何缘名为色阴(受想行识)?云何色味、色患、色离(受想行识)?即五阴的集、味、患、离。(可参看第四十一集附表)
  6云何生我慢?无闻凡夫于色(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7云何得无我慢?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
  8何所知何所见疾得漏尽?于五蕴:若过现未、内外、粗细、好丑、远近,如实知如实见,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第四十一集第四十三集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