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大宝积经 > 宝积经讲记_普献法师

<- 第十三讲 菩萨四错谬第十五讲 四非善知识 ->

第十四讲 菩萨四正道

  宝积经6-2:菩萨四正道
  主题:宝积经第6-2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上面所讲的菩萨有四错谬,现在我们讲到菩萨有四种正道了。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说法。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第一个「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这个是讲到行菩萨道的人,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等观一切众生冤亲平等。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冤从亲起,冤亲要平等。
  人跟人之间有的时候不打不相识,从冤家变亲家了;有的时候从不认识到认识结合在一起,然后又分手,变成冤家了。所以,所有的众生是冤家还是亲家,还没有定论。善于相对待,用智慧、用关怀的心,那所有的人慢慢都是变成亲家了。一个人如果是自私自利,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只知道重视自己,那么亲家也变成冤家。
  以佛的眼光来看我们,众生都是看眼前对我有利,或是对我没有利的。但是一个修道的人就不能以利为出发点,而是以慈悲心跟一切众生走向光明、走向善。所以菩萨利益众生就不能去分别,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好人对他好、坏人就放弃他,这样子不叫做行菩萨道。
  所以第一个说「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用等观一切众生来从事教化众生的工作。如果是不正常的人,常常动恶念的人,以佛的眼光来看,更应该以慈悲的心、更多的悲心、更多的智慧、更操心来去利益他。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一个家庭里面生了两个小孩,一个是正常的小孩,自己会读书,自己会找事,自己会找对象,这个做父母的就不要操太多的心,让他去自由发展。但是如果另外一个儿子呢,这个心理有问题,不能够知道是非善恶,甚至是有毒的东西捡起来就往嘴巴塞,那父母亲就要多操一点心,父母亲必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要照顾他的生活,未来长大怎么去养育,父母亲就要多操心了。因为这是不正常的儿子,做父母的就更操心,这个并不是父母亲偏心了。
  所以我们看到众生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动恶念,做坏事,那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更应该以我们的智慧、悲心来去感化他,以德、学来感化这些众生。如果我们轻言放弃的话,就不符合佛陀广度众生的这一个原则。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令一切众生走向觉悟的、光明的、善良的彼岸。
  所以行菩萨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于诸众生,其心平等」,发平等心来看一切众生。
  第二个「普化众生,等以佛慧」。我们利益众生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从物质的救济;众生的衣食住行有问题了,我们可以用物质来帮他解决。但是物资解决了生理的部分,还有心理的部分,所以教化众生除了用财物的布施,让他衣食住行、生理得到照顾以外,还有一个是从事于宗教的、思想的、心灵的开导。
  这个又产生一个问题了,怎么样的开导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呢?如果我们跟他开导说人生是苦、人生无常、人生没有什么意义,众生如果接受这种法门,最多按照我们去修去学、学四圣谛,那么众生最多只能证到阿罗汉,生死了了,不再出现生命;这个是不圆满。
  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成佛,就是要让一切众生在这个人间成佛。所以「普化众生,等以佛慧」,我们要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悟佛知见,就是说要一切众生来成佛,这个才是真正佛陀来到人间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所以我们利益众生,首先让众生了解因果业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这样还不够。众生的问题是来自于心理的,所以必须从事思想的、心灵的净化的工作,修戒定慧。修了戒定慧还不行,还必须修六波罗蜜来发菩提心,以成佛为最高的生命的座标。
  让众生发菩提心,去观众生苦、发菩提心,这样子才能够让众生得到佛的智慧,圆满的福德智慧,一切圆满。如果是单单修戒定慧的话,只能成就声闻、缘觉这种果位,这也是不圆满的。
  我们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也就是平时诵经、作善事所回向的:「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样子来利益众生的话,才符合了佛陀来到这个世间的真正的本怀。所以菩萨第一个是等观众生,第二个就是要平等以佛慧来普化众生。
  第三个「于诸众生,平等说法」。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无论是大乘根性或者是厌离心根性的众生,那么这一切众生呢,菩萨都是平等说法。
  该用小乘法去说,就说小乘法,因为有些众生的根器就是小乘根器。所谓说小乘法就是说,人生没有多大的意义,赶快观无常无我、解脱生死就了了。因为有些众生就是这种根性,你跟他讲说发菩提心,陪伴众生来轮回修福修慧,他听了害怕,不敢修了。
  所以我们以「平等说法」,就是说大乘法、小乘法,所有的法我们都要通达了解、深入,然后按照众生的根器适度的引导他向善向光明。否则的话,我们见到一切众生都叫他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拋头颅洒热血,那么这个众生就退避三舍了。有些众生毕竟天生就是这种根性的,他只想个人的生死了了,不管别人的事情。
  所以,菩萨说法,他不会单单说一种法门。佛陀说法,就像药。你看开药店有几百种几千种的药,有感冒药、头痛的药、肚子痛的药,有各种不同的药。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做为一个菩萨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就必须有各种不同的法门来度化众生。
  原始佛教谈到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个讲到「苦」,人世是苦、是无常,那么苦必须厌离。苦从哪里来?从集、从烦恼来。所以要知道这个苦,了解这个苦;然后知道苦的原因后,那就必须修八正道。
  原始佛教第一个「苦圣谛」,就说明了人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生老病死、怨亲会、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种种的苦,八万四千苦。因为苦,产生了厌离,而不会继续造业。但是以大乘法来讲的话,因为见到众生苦,所以发一个心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的苦来自于烦恼,就是「集」,集就是招感。对这个「集」(烦恼),不是说马上要把它断除,而是《金刚经》所说的「降伏其心、安住其心」,降伏这个烦恼。大的烦恼——贪瞋痴降伏它,暂时不断,而留惑润生。留惑润生就是什么呢?生生世世来利益众生,从利益众生当中来净化自己的身心。所以对这个「集」就发了一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那么「灭」是什么?苦集灭掉了,苦也没有,烦恼也没有了,这是一个修道者最期望的一件事情。生灭的问题解决了,烦恼、轮回生死的问题解决了;解决了——灭。那么信佛学佛的人对「灭」怎么样子去发一个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成佛做为我们生命的最高座标,而不是说我一切烦恼断了、生死了了做为一个目标。是福德智慧的学分都圆满了;不但是自己圆满,跟众生一起圆满。
  那么「道」呢?是八正道,或称为三十七道品。对于苦集灭道的「道」就发一个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了摄化众生,众生有八万四千的根机不同,所以必须有八万四千的法门来去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就像医院里面有心脏科、肾脏科、眼科、外科、内科,这么多的科别,几千种药、几万种药。因为众生的病太多太多了,每一个众生的生理、心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就必须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众生走向正觉的道路。
  所以才能够「于诸众生,平等说法」,就是有些要以人天乘来引导他走向善的光明的,那就是布施、持戒、禅定,这是人天乘所修的。如果是想证到阿罗汉的,那就是修四圣谛、三十七道品、戒定慧。有些根性叫做大心众生,「大心众生」就是发大心、发菩提心的,那就是必须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这样子成佛。
  所以有升天的法门,有做人的法门,有成为声闻缘觉的法门,有成为菩萨的法门。做为一个菩萨,所有的法门都要精通、实证,才能够平等说法,应众生的根机来说法,使众生得到好处。
  第四个「普令众生,等住正行」。我先念一段《华严经》里面对我们的启示:「以因发起广大心,则能修行六种度,劝诸众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乐」。这个地方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学佛的态度。
  我们为什么信仰宗教呢?一般人认为人生是痛苦、是悲哀、是短暂的、如幻的,所以我们总想找另外一个地方,如天国、极乐世界去安心立命。有些以为宗教就是劝我们在人间做善事,信仰某一种万能的神、创造主,然后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到天国,就能道哪一个世界享受安乐了。那么有些人叫做什么呢?说跳出五行外,跳出这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或是说跳出三界之外。
  但是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信佛学佛不是身分的改变,也不是环境的改变,而是我们心态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口语的改变,当下身心就能够自在。就像一个人如果有知识又肯努力,不管任何环境他都可以过得很好;那么一个人又懒又没知识,把他丢到美国,他照样不能生存。所以佛法的本意是怎么样子的呢?劝诸众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乐。
  这个地方说到「普令众生,等住正行」,什么是正行?也就是八正道,或者是戒定慧、六波罗蜜,这个都是正行。如果按照三学、六度、四圣谛去修去学,那么在三界当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生命的自在,所以说「于三界中受安乐」,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就决定了我们修行的方向跟方法,方法如果错,方向就错,学佛就会偏激了。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怀,真正意义就是要「劝诸众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乐」。不是我们想象的说,信仰宗教以后,我们远离这一个世界到了哪一个世界就能够永享天年了,长生不老、万劫不死,在三界外安身立命;真正宗教不是这样子的。
  回归到现实的人生当中,是改变了我们的心态,改变了我们生命的态度,改变了我们的语言,以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见、正思维、正念、正精进、正定,那么这样子任何一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都能够安身立命。以我们是欲界众生来讲,我们就是以人的身分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在这欲界当中也能够成佛道。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普令众生,等住正行」,等住正行就是按照众生的根器,如果想来生来世得到人身又能够生活很富足,佛陀就告诉他受三皈依持五戒,然后修布施、修禅定,那就能够得到人身、生活很富足。那有些人要求希望能够不再出现生命了,就告诉他修四圣谛、观身心的无常无我,而不是修精练气、长命百岁,不是这样子的。
  但有些众生的根性希望能升天,升天的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这个叫升天的三业。如果是说要成佛,那就是修六波罗蜜、发菩提心,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项目,六度万行,然后发菩提心来利益众生,那就可以成佛。
  所以,成佛有成佛的法门,升天有生天的,做人有做人的,阿罗汉有阿罗汉的法门,这各种不同的法门总归一句都称为正行。
  我再念一遍《华严经》启示我们的:「以因发起广大心,则能修行六种度」,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发广大心、菩提心,跟一切众生一起来成佛;发了这个心,自然就能够修六波罗蜜。以菩提心修六种波罗蜜,做什么呢?劝诸众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乐。这是谈到我们修学佛法的方向跟方法;如果方向弄错了,方法弄错了,那我们修学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 第十三讲 菩萨四错谬第十五讲 四非善知识 ->

佛经,佛经研究,大宝积经,宝积经讲记_普献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