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般舟三昧经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_吴立民/徐荪铭

<- 般舟三昧经 卷中

般舟三昧经 卷下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卷下
  吴立民 徐荪铭 释译
  请佛品第十——供养佛时请教修佛立定
  译文
  1庄严王舍城供养佛
  贤护菩萨整理一下衣服,长跪向佛作礼,叉著手对佛说:(我想请佛和各位出家大德,明日到舍下饮食,愿我佛哀怜,同意我的请求。)佛及出家僧人都默默答应受请。贤护菩萨知道佛已受请,站起来到波喻提大比丘尼的住所,告诉她说:(请接受我的请求,明天请您和尼众都到我家接受供养。)波喻提大比丘尼等即接受邀请。贤护菩萨对罗怜那竭菩萨说:(贤弟,等会到佛所请所有众王舍城等城邑新来听法的人,明天请都到我家接受供养。)罗怜那竭菩萨到了佛的住所,向佛施礼,长跪叉手对佛说:「我听说贤护菩萨请佛及所有新来听法的人明天到他的住所接受供养,请佛哀悯,满足他的请求。」贤护菩萨、罗怜那竭菩萨等八位,都向佛作礼,向出家侩众作礼,然后离开佛的住所,回到王舍城,到贤护菩萨家,共同帮助操办供养事宜。四天王、帝释天、大梵天都一起来,帮助贤护菩萨一起准备饭食。
  这时,贤护菩萨亲属善友等都一起装饰王舍城,拿出无数美妙的幡盖帐蓬,在全国进行布置,大街小巷都加以布置,一国中都布满香花和烧各种香,作百种饭食供养佛。为四众弟子及许多贫苦的穷人、乞丐,都一起准备了同样的饭菜。为什么呢一切飞禽走兽蠕动之类都是平等的,不能有所憎爱,有所偏颇。
  贤护与八菩萨及诸亲友,到用饭时都一起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对佛说:一饭菜都准备好了,请佛前往。」当时,佛和各位侩人都身着侩衣,拿着钵盂,来到聚会的地方,进入王舍城贤护菩萨的住所。贤护菩萨这样想:今天佛显威神,由于这个缘故,我的房舍极广大,都装上琉璃,内外透明。城外的一切地方都看得见我家,我家也能看见城外的一切地方。佛马上知道贤护心里在想什么,便现出威力和神通,使贤护家房屋极高大,全国人民都能看见此房舍。佛走在前面,到贤护家坐,四众弟子、各地方来的信徒都坐在他家房舍内。贤护菩萨见佛、僧人等坐定,即一起供养他们,送上数百种饭食并亲手斟酌。佛及四众弟子饭食毕,一切贫穷之人都同等供养,使各人都公平地得到满足,皆凭着佛的威力神力得到满足。
  贤护菩萨见佛及诸弟子都用完饭,前往洗涤毕,然后拿了一个小几,在佛面前听经。佛为贤护菩萨及四众弟子说经,大家莫不欢喜,没有不想听的,也没有不乐意的。佛已经给侩人、诸弟子讲经完毕,然后站起来,与侩人一起离去。
  2菩萨从五方面修定
  贤护菩萨饭后,与亲友一起都到王舍城佛的住所,向佛顶礼,在旁边就座。八位菩萨见大家都坐下来了,就走到佛面前问佛:「菩萨应当做哪些事,才能修好一切佛都站立面前的念佛定法门?」
  佛告诉贤护:「菩萨做好五方面的事,就能很快修得念佛法门,并且学习、奉持;心不退转。哪五方面的事呢?第一、乐于奉持经典,无有穷尽时,使众人的灾难都脱离,尘垢都除去,除去黑暗,进入光明世界,所有朦胧的东西都如烟雾消去。」佛告诉贤护:「这样的话,这位菩萨就会得到无比的法乐,修得此法门。再次,贤护,不再以生为快乐,这是第二。不再对外道感兴趣,这是第三。不再以爱欲为快乐这是第四。自守戒行,自始至终,这是第五。
  3财法布施修此定
  「菩萨还有五件事要做。哪五件呢?第一、布施给别人的心终不后悔,不贪心,不吝惜,布施时不希望回报,布施后不反悔、悔恨。第二、贤护,菩萨要用法布施,给他人讲经,所说的都能根据不同的根机令人信服,没有怀疑,没有什么保留顾惜,宣说佛的深意,自身努力信守奉行。第三、贤护,菩萨不应嫉妒,所办的事不使人产生怀疑,不贪睡眠,离开世俗的五种欲望,不自夸,也不中伤别人。对打骂、刑罚的人也不发怒、怨恨,也不因此松懈自己的努力。为什么?这是坚信诸法皆空的结果。第四、贤护,菩萨对于此法门,不但自己要学,还要教他人学:抄写此经,要用上等布料,使之久存人间。第五、贤护,菩萨常重信心,对所信仰的乐于奉行,尊敬长老及善知识,得到新来学人的布施,当想到报恩,常常讲信用,受到人家小的布施常想多多报答别人,何况于受到多的布施呢?菩萨应当常常尊重经法,抛弃不反复诵念的懈怠之意,常常反复念诵。这样就能很快修得此念佛定法门。」佛这时念了以下偈语:
  常爱乐佛法在深刻理解,于诸习欲不贪生。
  于一切生死无贪着,如此、万能修得念佛定。
  好乐施不求报答,使人受惠不贪着不追念。
  施与不论是谁受益,只想明了深得佛恩惠。
  哀悯求生行布施,心常喜跃毫无悔恨。
  常立布施持戒及忍让,精追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摄一切,慈悲喜舍四平等心。
  善于针对不同求生方便济度,如是当得念佛定。
  施舍必除贪与吝,心常欢跃乐于助他人。
  既施之后常欢喜,如是当得念佛定。
  讲授经法要针对不同机缘,深明大义佛所教导。
  讲说微妙道德感化,如是乃得念佛定。
  其人学是此三昧,具足智慧为人解说。
  令此经法,水远得保存,如是乃得念佛定。
  讲经不要神化,讲说当不贪供养。
  唯求安隐达到佛道见地,如是乃得念佛定。
  除去执着与烦恼,不自高傲及轻慢。
  不自称誉说人长短,终不执着我所有的思想。
  能灭我相得寂定,使能解此禅定获智慧。
  捐弃阿谀谄媚心清净,速入定门无艰难。
  常行至诚不妄加掩饰,其愿具足无缺少。
  培植正德无邪行,爱乐此法速得此定门。
  所诵习的经典常不忘,常护禁戒行清净。
  如此行者速得佛道,何况奉特此法门!
  4向燃灯佛请教的经历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非常久远以前的燃灯佛时,我在燃灯佛处听说此法门,即奉行此法门,见到十方无数佛,都听他们讲经,信守奉行。这时,诸佛都对我说,此后无限久远时间,你应当成佛,名释迦文。」
  佛告贤护菩萨:「因此,我对你说:今要想成佛,应当修学此法门。要知道,此法门境界甚高,不是凡夫所见境界能比得上的。能修学奉持此念佛定法门,一定得成佛。」佛随即说了偈语:
  忆过去无数世前定光佛,于时我得此法门。
  即见十方无数佛,闻说神圣佛法深妙义。
  譬如有德人广采宝,所想如愿皆得之。
  菩萨大士也如此,经中求宝即得成佛。
  贤护菩萨对佛说:「世尊,当如何守持此法门?」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见到色等一切有质碍的东西都不要执着,不应当听到它的声音就去追逐它,当视一切皆空,守此念佛定门。什么是应当守的定门?就是要随佛法而努力奉行。再次,贤护,菩萨当观自身,并不见自身,既没有什么可观的,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也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不是像盲人那样视而不见,也不是像聋子那样充耳不闻,而是本来如此,就像经中说的,即使你再专注地去看,也无所见,无所执着。能无所执着,就是信守佛道的人。对于经法坚信不疑,不疑就能见佛,见佛就断除疑惑。一切诸法都无所从来而生。为什么?菩萨对于诸法有怀疑的想法就是执着。什么是执着?有对于人的寿命、福德、福报的想法,就是执着:对于人相互对立有想法,对六根有欲望,也是执着。为什么?菩萨应当见一切法都不执着,一切法本来没有什么可想念的,也是本无所见的。什么叫不见?譬如蠢人学了外道以后,以为自己有此身,看重得不得了。菩萨不这样看。菩萨应如何看呢?
  「譬如如来、应供、正逼知,不退转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看法,就是不喜不忧,菩萨也应这么看,也不喜也不忧。守持此法门,也不喜不忧。好比虚空,既无有质碍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可想念系挂,非常清净,没有污秽的东西。菩萨见诸法是这样,眼里没有什么东西障碍,所以能见到一切佛。见到一切佛,犹如月亮、明珠放在琉璃上,像太阳出来大地遍放光明一样,又好像月亮十五日在众星中央映照那样,似转轮胜王与围绕他的群臣一样,似忉利天王、帝释天在诸天的中央,又似大梵天王在众梵天中央坐于最高座,如火炬在山顶燃烧,如大医王用药治众人病,又如狮子在百兽中称雄,如群雁列队飞行虚空而在前面领路开导,如严冬时高山上的积雪,四面八方都看得见,像天地大界金刚山除去臭秽的东西,如奔流的水冲刷地面,如风吹水面,一切污浊的东西都变得清净,像虚空一样,像须弥山上忉利天一样庄严。诸佛都是这样,佛持戒,佛显威神,佛作功德,无数国土都放光明。这样菩萨见十方佛如此,听闻经典都能得佛。」佛这时念了偈语说:
  佛无污垢离烦恼,功德无量毫不执着。
  至尊至大神通妙音声,如钟鼓铿锵传四方。
  觉天中天脱诸慧,种种香华用来供养佛。
  以无数德行供养舍利,幡盖杂香求此法。
  闻法深妙学具足,远离颠倒比喻灭烦恼度求生。
  万法皆空不执着,汝当随顺妙法智慧无碍。
  清静如月日放光,如大梵天立本宫。
  常以清净心念世尊,意无所执着悟本性空。
  比如冬月高山雪,又如国王人中尊。
  摩尼珠清净胜过隶宝,观佛相好当如此。
  如群雁高飞前有向导,虚空清净无污垢和杂乱。
  紫磨金色佛相如此尊严,佛子念此供养佛世尊。
  除去黑暗与愚痴,清净法门速修得。
  舍弃对身外物的贪求,无垢污行才能得禅定。
  无有烦恼与污垢,弃除怨恨与愚痴。
  其目清净自然明,念佛功德无障碍。
  奉持世尊清净戒,心无执着一切无所求。
  如能对我及我所有不执着,亦终不执着诸色相,
  舍离生死无妄见,弃舍高傲智慧清净,
  远除傲慢与自大,即能闻此法门离邪见。
  其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除去贪欲与烦恼,精追奉持当得此定门。
  原典
  跋陀和菩萨政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请佛及比丘僧,明日于舍食,愿佛哀受请。」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请。跋陀和菩萨知佛已受请,起至摩诃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愿受我请,明日与比丘尼俱于舍小饭。」摩诃波喻提比丘尼即受请。跋陀和菩萨语罗怜那竭菩萨:「舍弟,诸郡国其有新来人悉请会佛所。」罗怜那竭菩萨前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请佛,所有新来人悉欲请于舍食,愿哀受之。」跋陀和菩萨、罗怜那竭菩萨、懦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悉与宗亲俱,前以头面着佛足,及为比丘侩作礼。作礼已竟,从佛所去。归到罗阅祇国,至跋陀和菩萨家,共相佐肋作诸饭具。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皆共疾来,佐助跋陀和菩萨作众饭具。
  尔时,跋陀和菩萨宗亲共庄严罗阅祇国,持若干种杂缯帐,覆一国中。其街巷市里皆悬缯幡,举一国中悉散华烧香,作百种味饭具用佛故。比丘侩、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诺贫穷乞匄①者,其饭具适等。何以故?不有偏施于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悉平等。
  跋陀和与八菩萨与诺宗亲,以饭时俱往诣佛前,以头面着佛足,却白佛言:「饭盒具以办,愿佛可行。」时,佛与比丘侩皆着衣持钵,俱诣来会者,皆随行人罗阅祇国中,到跋陀和菩萨家。跋陀和菩萨作是念:今佛威神故,令我舍极广大,悉作琉璃,表裹悉相见。城外悉见我舍中,我舍中悉见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极广大,举一国中人民,悉见于舍中。佛前入跋陀和菩萨家坐,比丘侩、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各异部悉坐于舍中。跋陀和菩萨见佛、比丘侩坐已,自供养佛、比丘侩,若干百种饭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已乃饭,诺贫穷者悉等与,悉各平足,皆持佛威神恩使之足。
  跋陀和菩萨见佛诸弟子悉饭已,前行澡水毕竟,持一小机,于佛前坐听经。为②跋陀和菩萨及四辈弟子说经,莫不欢喜者,莫不乐闻者,莫不欲闻者。佛以经请比丘侩及诺弟子,佛起,与比丘侩俱去。
  跋陀和菩萨饭已,与宗亲俱出罗阅祇国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及罗怜那竭菩萨、侨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跋陀和菩萨见人众皆安坐已,前问佛:「菩萨用几事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菩萨有五事,疾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学持谛行心不转。何等为五?一者乐于深经,无有尽时,不可得极,悉脱于众灾变去,以脱诸垢中,以去冥入明,诺蒙咙悉消尽。」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逮得无所从来,生法乐,逮得是三昧。复次,跋陀和,不复乐所向生,是为二。不复乐喜于余道,是为三。不复乐于爱欲中,是为四。自守行无有极,是为五。
  「菩萨复有五事,疾得是三味。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无所贪,无所惜,从是不得有所希望,施人已后不复恨。复次,跋陀和,菩萨持经布施,为他人说经,所语者安谛③,无有疑,无所爱惜,说佛深语身自行立是中。复次,跋陀和,菩萨不嫉妒,所作无有疑,却睡卧,却五所欲,不自说身善,亦不说他人恶。若有骂者,若有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懈。何以故?入空行故。复次,跋陀和,菩萨是三昧,自学复敦他人,书是经,着好疋素上使久在。复次,跋陀和,菩萨所信多乐,敬长老及知识,于新学人④若得所施,当念报恩,常有识信,受人小施念报大,何况于多者。菩萨常乐重于经,弃捐无反复之意,常念有反复。如是者得三昧疾。」佛尔时颂偈言:
  常爱乐法在深解,于诸习欲不贪生。
  游步五道无所著,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报,所惠无着不追念。
  所与不见有受者,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伤众生行布施,其心喜踊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精追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摄一切,慈悲喜舍四他等心⑥。
  善权方便济众生,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与施除悭贪,其心欢跃而授与。
  既施之后恒欣喜,如是行者得三昧。
  晓知经法分别句,闻深要义佛所教。
  讲说微妙道德化,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学诵是三昧,具足解慧为人说。
  令此经法得水存,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秘奥佛经法,不望供养乃为讲。
  唯求安隐佛地道,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弃诸盖,捐去贡高及慢大。
  不自称誉说彼短,终不复起吾我⑦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便能解是道定慧。
  紊捐谀谄心清净,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城无绮饰,其愿具足无缺减。
  殖众正德无邪行,爱乐法者得道疾。
  所诵习经常不忘,常护禁戒清净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何况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往昔无数劫,提和竭罗佛⑧时,我于提和竭罗佛所,闻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见十方无央数佛,悉从闻经悉受持。尔时,诺佛悉语我言,却后无央数劫,汝当作佛名释迦文。」
  佛告跋陀和菩萨:「我故语汝,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曹当学,为知内法第一众所不能及,出众想去,其有于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佛尔时顼偈言:
  亿念我昔定光佛⑨,于时逮得是三昧。
  即见十方无数佛,闻说尊法深妙义。
  譬有德人行采宝,所望如愿辄得之。
  菩萨大士亦如是,经中求实即得沸。
  跋陀和菩萨白佛:「当云何守是三昧?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菩萨:「色不当着,不当有所向生。当行空,是三昧当守。何等为三味?当随是法行。复次,跋陀和,菩萨自观身无身,亦无所观,亦无所见,亦无所著,本亦无所盲,亦无所聋,如经中法,视住亦无所见,亦无所著。无所著为守道者,于法中无所疑。不疑者为见佛,见佛者为疑断。诸法无所从来生。何以故?菩萨有法疑想便为着。何等为着?有人有寿命、有德、有阴,有人有对、有想、有根、有欲,是为着。何以故?菩萨见诸法无所著,是法亦不念,亦不见。何等为不见?譬如愚人学余道自用,有人谓有身,菩萨不作是见。菩萨何等为见?
  「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罗汉所见,不喜不忧,菩萨如是见,亦不喜亦不忧。守是三昧者,亦不喜亦不忧。譬如虚空,无色无想,清净无瑕秽。菩萨见诸法如是,眼无所置碍见诸法,用是故见诸佛。见诺佛如以明月珠持着琉璃上,如日初出时,如月十五日在众星中央时,如遮迦越王与诺群臣相随时,如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在诺天中央时,如梵天王在众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顶烧,如医王持药行愈人病,如师子出独步,如众野雁飞行虚空中前有导,如冬月高山上积雪,四面皆见,如天地大界金刚山却臭秽,如下水持地,如风持水,诺秽浊悉清净,如虚空等,如须弥山上忉利天为庄严。诺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无央数国土悉极明。是菩萨见十方佛如是,闻经悉受得。」佛尔时顼偈言:
  佛无垢秽离尘劳⑩,功德众竞无昕着。
  尊大神通妙音声,法鼓导义喻诸音。
  觉天中天脱诸慧,种种香华以供养。
  以无数德奉舍利⑾,幡盖杂香求三昧。
  闻法普妙学具足,迷离颠倒喻灭度。
  终不想着于空法,当志解妙无碍慧。
  清净如月日出光,譬如梵天立本宫,
  常清净心念世尊,意无所著不相空。
  壁如久月高山雪,若如国王人中尊。
  摩尼清净超求实,观佛相好当如是。
  如雁王飞前有导,虚空清净无秽乱。
  紫磨金色佛如是,佛子念此供养尊。
  去诸幽冥除阎愚,即悉速逮净三昧。
  捐舍一切诸想求,无垢秽行得定意。
  无有尘劳释垢秽,弃去瞋恚无愚疲。
  其目清净自然明,念佛功德无罢碍。
  思佛世尊清净戒,心无所著不相求。
  不见吾我及所有,亦不起在诸色相。
  舍离生死无隶见,紊舍贡高慧清净。
  远除侨慢不自大,闻寂三昧离邢见。
  其有比丘佛子孙,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贪欲清信女,念精追学得是法。
  注释
  ①乞匄:即乞丐。
  ②「为」字上,疑脱「佛」字。
  ③安谛:当即安立谛,即对真如之本质用各种有差别之名词概念进行解说,称为安立谛。
  ④学人:一、指尚须学习之人;二、泛称学习佛法的人。
  ⑤五道:即五趣,为有情往来之所,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⑥慈悲喜舍四等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叫四等。四等心是菩萨为普度束生所需要的四 种精神,即使众生得乐《慈》 、离苦《悲》、以此为乐《喜》 、无怨亲分别《舍》的精神。平等是诸法体性,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 等。
  ⑦吾我:即我所,指为我的观念。我与我所的分别是世俗一切分别中最基本的分别,故应玻除。
  ⑧提和竭罗佛:即燃灯佛,又名提和谒、提洹竭。释迦如来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时逢此佛出世,买五茎之莲以供养佛;用长头发铺在地上,让佛踩着定过,以作未来成佛的资粮。燃灯佛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又作然灯太子。
  ⑨定光佛:亦名然灯佛、锭光佛。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日瞿夷者,持七枝青莲华,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合彼女所寄托二枝为七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毛覆地,不足,乃解头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受记日:「是后九十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
  ⑩尘劳: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能污染人的真性,使人心烦疲劳,故称尘劳。
  ⑾舍利:为佛之身骨火化后凝结的珠状物。骨舍利白色,发舍利黑色,肉舍利赤色,系生前修戒定慧而得,无量功德所成。
  无想品第十一——修持此定的十事
  译文
  1从十方面修特此定
  佛告诉贤护菩萨:「如有菩萨想修学此法门,速得此念佛定,当先断除对于一切色相的想象、贪着,抛弃自高自大。能断除对色相的想法、执着,不骄傲自大,然后才能修学此法门,不应当纠缠是非争端。什么叫是非纷争?毁谤空理。所以不应当与人争论,不应当毁谤空理,而应诵此念佛定。」
  佛告诉贤护:「若有菩萨学诵此法门,当从十方面着手。哪十方面呢?一、对于布施衣、钵的人不嫉妒;二、对长者老人应当爱敬、孝顺:三、知恩不忘,心常念报:四、不胡言乱语,远离不合佛法的东西:五、常常以乞食为生,不受宴请:六、精进不懈,诵经而行:七、日夜不贪睡眠:八、对佛和天下人,常常想到布施他们,不吝惜,不后悔:九、深入智慧宝藏而无所贪着:十、先敬事善知识,把老师看做佛一样,这样才能诵持此法门。
  2修此定得八事
  「如法修行,可获得八事。哪八方面?第一、持戒清净,圆满彻底:第二、不与外道相应,出入智慧之中:第三、于智慧中清净,不再贪生:第四、眼清净,不再在生死中轮回:第五、高明而不贪着:第六、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第七、如果得到人家的供养,不故意装做欢喜;第八、得无上正等正觉时,不退失、不动摇。这就是所获得的八事。」佛此时说偈语道:
  有智慧者不生妄想,弃除自高与自大。
  常行忍辱无粗浅之见及烦恼,当能速入此法门。
  智者观空无相争,涅槃寂静灭障救苦难。
  信佛法不毁谤,如此奉持入定门。
  智者不骄傲与怠慢,念佛敬僧知报恩。
  建持净信不动摇,此时得学佛立定。
  心不嫉妒远离幽暗,不起狐疑常有信。
  当行精追不懈怠,如此,万得念佛定。
  比丘学此常乞食,不赴宴请及众会。
  心无所执着不蓄积,行此当入念佛定。
  假使亲手得此法教,及持奉行此经卷,
  已具足学佛的条件,然后诵持念佛定。
  常修至德行为讲诚信,设有学诵此法门,
  得此八法无污垢,就能得清净遵循诸佛教。
  其清净戒有根本,修定无散乱视一切皆平等。
  对于生死以为空净,住于此法一切具足。
  智能清净无有其它企求,无垢污行也不执着。
  不求博闻与小智,得行此法无上智慧。
  志精追者无所失,于供养利都不贪。
  速得无上菩提道,如此修学为明智。
  原典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有菩萨欲学是三昧,疾得是,当先断色思想①,当弃自贡高;已断思想,已不自贡高,已却当学是三昧,不当诤。何当为诤?诽谤于空。是故不当共诤②,不当诽谤空,却诵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学诵是三昧者,有十事于其中立。何等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饀遗钵震越衣服者不嫉妒;二者悉当爱敬人,孝顺于长老;三者当有反复念报恩;四者不妄语,远离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请;六者当精进经行;七者昼夜不得卧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无所惜,终不悔;九者深入慧中无所著;十者先当敬事善师视如佛,乃当却诵是三昧。是为十事。
  「当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为八事?一者于戒清净至究竟;二者不与余道从事,出入智慧中;三者于智慧中清净,无所复贪生;四者眼清净,不复欲生死;五者高明无所著;六者清净于精进自致得佛;七者若有人供养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动。是为八事。」佛尔时顼偈言:有黠慧者不起想,弃捐贡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无粗漏,尔乃为学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诤空,无想寂定是灭度③。
  不诽谤法莫诤佛,如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于是无侨慢,常念佛恩及法师。
  坚住净信志不动,尔时为学是三昧。
  心不怀嫉远窈冥,不起狐疑常有信。
  当行精追不懈怠,如是行者得三昧。
  比丘学是常分衔,不行就请及聚会。
  心无所著不蓄积,如是行者得三昧。
  设使乎得斯法教,及持奉行此经卷。
  巳具足意得如佛,然后学诵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诚信,设有学诵三昧者。
  速逮疾得是八法,清净无垢诸佛教。
  其清净戒有究竟,三昧无瑕得等见。
  以为空净于生死,住于足法得具足。
  智慧清净无有余,无秽行者亦不着。
  博闻采智舍唐捐,得行如是为黠慧。
  志精追者无所失,于供养利而不贪。
  疾得无上成佛道,学如是德为明智。
  注释
  ①断色思想:即断绝对于有质碍之物的思惟、想象、执着。思,指心造作身、口、意 三业之作用;想,指想象事物之作用。
  ②共诤:于自己而生是非叫诤;固执己见而与人争论,叫互诤、共诤。
  ③减度:指命终证果,灭障度苦。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修念佛定的十八功德十种慧力
  译文
  l修念佛定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佛说:「得到以上八事,便获得佛十八种功德。什么叫十八种功德?一、从得佛之日起,到般涅槃之日止,佛都没有什么大难:二、没有什么短缺:三、没有什么遗忘:四、心没有不定的时候:五、对于所有一切始终不起我所有的想法,更没有什么不能舍弃:六、没有什么时候不能忍受:七、没有什么时候不感到快乐:八、没有什么时候不精进:九、没有什么时候不念佛;十、没有什么时候不入定:十一、没有什么时候不知道:十二、解脱知见具足不灭:十三、智慧能见过去无数世事,没有止境,没有障碍:十四、智慧能见将来无数世事,没有止境,没有障碍:十五、智慧能见现在世十方无数世事,没有止境,没有障碍:十六、身所做的一切事业随智慧而行:十七、口所说的一切口业随智慧而行;十八、心所念的一切意业,随智慧而行。这就是佛的十八种功德。」
  2修此定获十种慧力
  佛告诉贤护:「若有菩萨无所执着,一切要求都得到佛法保护。学这念佛定法门,有十种法保护。这十种法保护,就是佛的十种力。什么是佛的十种力?第一、有限、无限都能知道:第二、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本末都知道:第三、抛弃烦恼入于禅定,一切清净,都能知道:第四、对于诸根胜劣的种种差异、如何精进,都能知道;第五、有知道种种解的智力:第六、有知道无数事种种变化的智力:第七、有一切都通晓、明了的智力:第八、有眼所见无所障碍、无所不知的能力:第九、有知道前世以来一切事的始末的无限能力:第十、有知道三世平等、无所执着的能力。一 佛告诉贤护:「如果有菩萨修此法门,对于一切都无所从生之法都守护,这就是佛的十种非凡的智慧与能力,即佛十种力。」佛此时念了下面的偈语:
  十八种功德无与伦比,世尊加持有十种智慧力。
  如能奉持此法门,速得一切佛现在面前。
  原典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获佛十八事①。何等为十八事?一者用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从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无难;二者无短②;三者无忘;四者无不定时;五者终无生法想言我所;六者无有不能忍时;七者无有不乐时;八者无有不精进时;九者无有不念时;十者无有不三昧时;十一者无有不知时;十二者无有不脱见慧时;十三者过去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里碍所见慧时;十四者当来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垩碍所见慧时;十五者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里碍所见慧时;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是为佛十八事。」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无所复着,求法悉护,学是三味者,有十法护。何等为十法护③?佛十种力④。何等为十种力?一者有限、无限悉知;二者过去、当来、今现在本末悉知;三者弃脱定清净悉知;四者诺根精进种种各异所念悉知;五者种种所信悉知;六者若干种变无央数事悉知;七者悉晓悉了悉知;八者眼所视无所垩碍悉知;九者本末无极⑤悉知;十者过去、当来、今现在悉平等无所适着。」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无所从生法悉护,是菩萨得佛十种力。」佛尔时顼偈十八不共正觉法,世尊之力现有十。
  设使奉行是三昧,疾速逮此终不久。
  注释
  ①佛十八事:又称十八不共法。指佛与二乘菩萨相区别的十八种功德法。《智度论》载: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大体上与本经提法相同,但先后次序、少数提法略有不同。
  ②无短:指不论他人长短,口业清净。
  ③十法护:即十种力(见注④) 。
  ④十种力:力指力用。《智度论》卷二十五载如来佛十种力用是:一、知觉处、非觉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与本经大体相同。
  ⑤本末无极:指对于三世轮回的根本原因都能洞达,彻底了解。
  劝助品第十三——三世佛、一切众生助修定
  译文
  1三世佛、一切众生助修此定
  佛告诉贤护:「这位菩萨奉持四种事,在此法门中助其欢喜。过去诸佛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修此法门助其欢喜。学习此经者,自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具足,所以我这样助其欢喜。其次,贤护,在将来一切诸佛行菩萨道时,于此法门中助其欢喜,学此三昧自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其智慧具足,皆如此劝助其欢喜。再次,贤护,现在十方无量数佛行菩萨道时,于此法门中助其欢喜,学习这一法门,自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其智慧具足,并帮助别人欢喜,得到福报,使他和十方一切众生都获无上正等正觉,持此法门,依持这一法门的助欢喜功德,很快进入念佛定,不久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2修念佛定的功德胜珍宝
  佛告诉贤护:「这位菩萨的功德,就是在念佛定中修持四事,助其欢喜。对此,我稍微打一些比方。比如人寿命百岁,从呱呱堕地至百年,无有一刻的休息,步行快步如风,围绕四方上下。贤护,他所走的道路能够计算吗?」贤护说:「世尊,其行程无法计算。只有佛弟子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他才算得清楚。」
  佛告诉贤护:「我对各位菩萨说,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拿四方上下的一切国土中,人们所走过的地方满布无数珍宝布施给佛,都比不上修持此法门的功德。菩萨修此法门,于此四事中助欢喜,基顺德超过布施无数珍宝给佛不知有多少百千万亿倍。你知道吗?贤护,这位菩萨助欢喜,他的福德大不大?应当知道,这位菩萨助欢喜的功德非常大。一佛这诗说偈语道:
  在此经教中,劝你奉持四件事。
  过去、将来、现在一切佛,
  劝助他行功德,普度诸求生。
  从人类乃至蜗飞蝡动,都平等获得觉悟。
  譬如周围这个世界,甲万及上下,人生有百岁,寿尽行不止。
  想要计里程,数目无法计,
  除非舍利弗,不退转菩萨。
  布施无数珍宝功德自然大,但不如听此法。
  劝行上四事,功德胜布施。
  贤护应当知道,修持四事得欢喜。
  布施亿万倍,难与劝化人修此定的功德比,
  原典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持有四事①,于是三昧中助其欢喜。过去佛时持是三昧助欢喜。学是经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当来诸佛求菩萨道者,于是三昧中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佛本求菩萨道时,于是三昧中者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欢喜福,令其与十方人民及蜗飞焕动之类,共得阿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持是三昧助欢喜功德,令其疾得是三昧,作阿耨多罗三耶菩阿惟三佛得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功德,于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譬如入寿百岁,堕地行至百岁无有休息时,其人行使过疾风,周匝四方上下。云何跋陀和,宁有能计其道里者不?」跋陀和言:「无有能计其道里者。天中天,独佛子舍利弗罗②阿惟越致菩萨,乃能计之耳。」
  佛告跋陀和:「我故语诺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诺国土,其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与佛,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昧,于是四事中助欢喜,其福出过布施佛者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若见不?跋陀和,是菩萨助欢喜,其福宁不?用是故当知之,是菩萨助欢喜,其福甚尊大。」佛尔时颂偈言:
  于是经教中,持有四事劝。
  过去及当来,现在诸世尊,
  劝助功德行,度脱诸十方。
  蜎飞之蝡动,悉逮平等觉。
  譬如此周匝,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岁,寿尽行不息。
  欲有计道里,其数难度量,
  独佛弟子知,不退转菩萨。
  满中珍宝施,不如闻是法。
  四事之劝助,其福出彼上。
  跋陀且观足,四事之欢喜,
  布施亿万倍,不与劝化等。
  注释
  ①四事:原指衣、食、卧具、汤药四方面供养一切佛。本经中指劝助过去、未来、今现在十方人民及众生,于修行般舟三昧中助其欢喜,其福德胜过以财物布施佛千万亿倍。
  ②舍利弗罗:舍利弗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舍利弗。其母于束女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称呼为舍利子。为释迦佛十大弟子的首座,称智慧第一,先释尊入灭,未来将以华光佛的名号再来人间,利益束生。
  师字意佛品第十四——转轮胜王修此法门成佛译文
  l转轮胜王之师师子意
  佛这时告诉贤护:「在过去无限久远不可计数劫的时候,那时有佛名师子意、如来、应供、正遍知,他的威神无与伦比,安住于世间,经中尊称他为天上天下最尊贵,名天中之天。他在此国土的空寂清净之处,这个南赡部洲国土粮食丰收,人民无比欢乐。这时,南赡部洲内,高广十八万亿里,有六百四十万国家。那时候,有一个大国名叫贤作,全国人口六十亿人。师于意佛在此国中,有转轮胜王名胜游,到师子意佛的住所,向佛作礼,然后在旁边就坐。这时师子意佛就知道国王心中所想,为他说此念佛定法门。国王听闻此念佛定,非常欢喜,实时用珍宝散于佛上,他心中就想,用这种功德使十方人民都安隐。师子意佛涅槃后,转轮王寿终,还生王家作太子,名梵德。这时,赡部洲有一位高明的比丘,名珍宝,此时为四众弟子讲述此经。梵德太子听此法门,心生欢喜,踊跃快乐,喜闻此经,拿价值百亿的珍宝,散在比丘的头上,并且拿好衣供养他,与几千人一起,发心学道,在这个比丘那里剃发出家,跟随他修学此法门,与成千的出家人一起修学,事奉师父八千年而不松懈。前后一去一回,一直在听此法门。这些出家人听闻此法门,修持上述四事,都十分欢喜,得高明的智慧,并以此功德,后来更见到六万八千佛,在各佛那里一一听闻此经。自己学,还教别人学。其人持此助欢喜功德,后来更成佛,名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当时成千的出家人由此而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这时,成千的比丘跟随他得无上正等正觉,都名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教导无数人民都求佛道。」
  2精进修学终不失
  佛告诉贤护:「什么样的人听此法门下感到欢喜?什么人不学习这个法门?什么人不为其它人讲此经?什么人不守护此法门?」
  佛告诉贤护:「如果有菩萨守此法门,速得成佛。贤护,如果有菩萨在四十里外,听有持此法门者,应当到那里去,求得此法门,何况从他那里受学此经呢!如果离此百多里,或有四千里,听说有此经,应到那里听讲此法门,何况从那里受学此法门呢!」
  佛说:「距离那么远的地方都应当去那里求法,何况近在二一十里,听说有此法门,能不去求学吗?贤护,如果有菩萨说有此法门,想到那里求此法门,应当事奉其师十年、百年,并供养具足、瞻视,这样的菩萨不应当自己任意行事,应当随师教诲,常常应当念想师父的恩德。」
  佛说:「我再为你们说。如果菩萨在四千里外有此法门,想到那里,如果不能听闻此经,那么,我告诉你们,此人应当用精进不懈的行动来求法,不应当退失,难道会达不到成佛见佛的目的吗?贤护,菩萨听此法门,更想不离佛,当然也就得到甚大的利益了。」佛这时念偈语道:
  我念过去如来佛,人中尊号称师子意。
  适时有国王名胜游,到师子佛前学此定,
  至意智慧听此经,心悦无量奉特此法门。
  即以珍宝散其上,恭敬供奉师子意佛。
  心中如此赞叹说,我身将于当来世,
  奉行佛教不缺乏诚意,也当得此念佛定。
  用此福愿寿终后,再世还生王侯家。
  那时即见大和尚,名叫珍宝智博达。
  应时听闻此法门,踊跃欢喜即修此定。
  供养好物几千亿,珍宝妙衣都是为弘法。
  即为千人剃须发,立志乐奉此法门。
  同时具足八千岁,常跟随和尚不相离。
  一闻当下即觉悟,此法门智慧深如海。
  执除经卷讽诵宣讲,其所生处都闻此定门。
  口因积累无量功德,当见诸佛显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万岁,见一切佛都供养。
  曾遇诸佛六万亿,又更供养六千尊。
  听讲经法大欢喜,然后得见师子意佛。
  凭此功德转生王家,见佛名叫坚精追。
  度化无数亿人民,解脱一切生死烦恼。
  讽诵受学此法后,便再见佛名坚勇。
  天上世间诵其称号,闻此经法得成佛。
  何况受持诵说者,于隶世界不执着。
  广泛传扬此定法,未曾疑忘于佛道。
  此念佛定真佛语,如闻远方有此经,
  为求道应往听闻受教,一心讽诵不忘弃。
  假使往求不得闻,其功德福已不可尽,
  无法称量其德义,何况听后即受持,
  如有求此念佛定,当念往时彼梵达。
  教习奉行切莫退转,比丘得经应当如此。
  原典
  佛尔时告跋陀和:「乃去久远世时,其劫阿侩祇①,不可计、不可数、不可量、不可极阿侩祇,乃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②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其威神无与等者,安隐于世间,于经中之尊,天上天下号曰天中天。于是国土空闲之处,是净利国土丰熟,人民炽盛乐。是时阎浮利内,广纵十八万拘利那术趴旬③。是时阎利内,凡有六百四十万国。尔时,阎浮利有大国名跋登加④,其国中有六十亿人。诃摩提佛在是国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诃摩提佛所,为佛作礼,却坐面。时私诃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是三味助欢喜,实时珍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时私诃摩提佛般泥洹后,惟斯芩迦越王,其寿终已后,还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阎浮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三昧,梵摩达太子闻是三助欢喜心,踊跃乐喜闻是经,持珍宝直百亿,散是比丘上,复持好衣供养之,以发求佛道,时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剃头须作沙门,即于是比丘所从索学是三昧,与比
  丘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前后一反得闻是三昧。是比丘辈闻是三昧四事,助喜人高明之智,持是助欢喜功德,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闻是三昧,守学复敦他人学。其人持是助欢喜功德,其后得作佛,名坻罗惟是逮⑤怛萨阿竭阿诃三耶三佛。时是千比丘从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罗首罗郁沈⑥怛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跋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者?何人不学者?何人不为他人说者何人不守者?」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守是三昧者,疾速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萨在四十外,闻有持是三昧者,菩萨闻之便当行求往到其所,但得闻知有是三昧常当求之,况乃得闻学者!若去百里者,若远四千里,闻有持是三昧者,当行学到其所,但得知,何况乃得闻学者,」
  佛言:「去人远者常当自行求,何况去人十里、二十里,闻有持是三昧者,行求学。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欲行至彼,闻求是三昧者,当承事其师十岁百岁,悉具足供养占视,是菩萨不得自用,当随其师敦,常当念师恩。」
  佛言:「我故相为说之。若菩萨闻有是三昧处去四千里,欲往到其所,设不得闻是三昧者。」
  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进行求故,终不复失佛道,会自致作佛见不?跋陀和,菩萨闻是三昧,念欲求不离,其得利甚尊。」佛尔时顼偈言:
  我念过去有如来,人中尊号私诃末。
  尔时有王典主人,至于彼佛闻三昧。
  至意黠慧听此经,心悦无量奉持法。
  即以珍宝散其上,供师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叹言,我身于此当来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亦当逮得是三昧。
  用是福愿寿终后,辄复来还生王家。
  尔时见尊大比丘,号曰珍宝智博达。
  应时从闻是三昧,踊跃欢喜即受持⑦。
  供以好物若干亿,珍宝妙衣用道故。
  即与千人除须发,来志乐求是三昧。
  同时具足八千岁,常随比丘不舍离。
  一反得闻不复二,是三昧者譬如海。
  执除经卷讽诵说,其所生处闻三昧。
  用积累是功德故,当见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万岁,所见诸佛辄供养。
  曾值诸佛六万亿,加复供养六千尊。
  闻所说法大欢喜,然后得见师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见佛号曰坚精追。
  化无数亿诸人民,度脱一切生死恼。
  讽诵学是法以后,使复见佛为坚勇。
  天土世间诵其称,开三昧声得作佛。
  何况受持诵说者,于众世界无所著。
  广宜分流是三昧,未曾疑忘于佛道。
  此三昧經真佛語,設聞遠方有是經,
  用道法故往聽受,一心諷誦不忘捨。
  假使往求不得聞,其功德福不可盡,
  無能稱量其德義,何況聞已即受持,
  設有欲求是三昧,當念往時彼梵達。
  教習奉行莫退轉,比丘得經當如是。
  ①阿侩祗:即无数、無央數。
  ②私訶摩提:即轉輪王維斯芩所奉事之佛,名師子意。
  ③拘利那術6S旬:拘利,即百萬。那術,又作那述,那由他、那庾多,即一億。瑜旬,又作由旬、腧善那,為帝王一日行軍之里程,約四十里至六十里。
  ④跋登加:即賢作國。參《賢護》。
  ⑤坻羅惟是逮:即堅固精進。參《賢護》。
  ⑥坻羅首羅鬱沈:即堅勇。參《賢護》。
  ⑦受持:指以堅持之力在心中領受,常隐不忘。
  职称佛品第十五——诚心修定莫错过因缘
  译文
  l佛求此三昧的亲身经历
  佛说:「久远以前,有一佛,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正遍知。当时有一比丘名和轮,佛涅槃后,这个比丘奉持此法门。我那时做国王剎帝利种,在梦中听闻此法门,醒后付之行动,求奉此念佛定法门,跟随和轮比丘出家为侩,想在出家的地方再次听闻此经法,承事师三万六千年。魔障之事频频而起,竟然不得而闻。」 佛告诉四众弟子:「我告诉你们,你们想尽快得此法门,不得忘失,善承事师,特此法门,至一劫、百劫、千劫也不松懈、厌倦。想得此法门,当不离善知识,以食物、日用品、衣被、床铺、种种珍宝供养师,无所顾惜。如果没有这些,得行乞以供养师,求获法门而不厌倦。」
  佛说:「所供养的这些东西,都微不足道。常当割自己的肌肉,来供养善师,常常不爱阶自己的身命,何况其余呢?应当事奉善知识,好比奴仆事奉士大夫一样。求此法门的人应当如此。得持此法门,当坚持不懈,常常应当报答师父的恩德。」
  2诚心修持莫错过因缘
  佛说:「此法门难逢,求此法门有至百亿劫那么久,却但听闻其名字,连声音都听不到的,更何况得修学呢?学以后再去敦别人,正如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其中堆满珍宝,用来布施,其福德能不多吗?但还是比不上书写修此法所持的这部经卷,基顺德更是无法计算的。」佛这时念偈语:
  我自识念往世时,其数足有六万年。
  常随法师不离开,初未能闻此法门。
  有佛法号名至诚,比丘名字叫和轮。
  至诚世尊涅槃后,和轮比丘常修此法门。
  我当时为王尊贵种,梦中听说有此法门。
  和轮比丘有此经,王应当随他学此定。
  梦醒后即行往求法,果然见比丘持此经。
  即剃须发出家去,八千年的学问一时都听闻。
  时光飞逝足足八万年,供养奉事此比丘。
  当时魔事频频发生,初未曾得一听闻。
  因此比丘与比丘尼,清信士及清信女。
  持此经法付嘱你们,听闻此法速奉行。
  常敬法师修习奉持,就是一劫那么长也不要松懈。
  历经千难勤修道,当得听闻此法门。
  衣服床铺无数亿,比丘一家一家去乞食。
  用来供养于法师,如此精追定得此法门。
  灯火饮食一切必需物所当得,金银珠宝具足供养师。
  尚当自割其肌肉,用来供养何况饮食?
  明者得法速奉行,受学经卷有反复。
  此法门实难相遇,亿劫久远常当求。
  所经历处如闻此法,闻后广传诸学者。
  假使历经亿千劫,求此法门难得开。
  世界多如恒沙数,满装珍宝用来布施。
  如有受持敬诵此一偈,功德之大胜过恒河沙!
  原典
  佛言:「乃往昔时,复有佛,名萨遮那摩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泥洹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尔时作国王剎利种①,于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从作沙门,欲得于是比丘所,一反闻②是三昧,承事师三万六千岁。魔事③数数起,不得一反闻。」
  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故语若曹,若曹当疾取是三昧,得忘失,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干劫,莫得有懈恪。趣当得三昧,守善师不离,若饮食资用衣被床卧、千万珍宝以用上师,供养于师无所爱惜设无有者,当行乞食给师,趣当得是三昧莫厌。」佛言:「置是所供养者,此不足言耳。常当自割其肌,供养于善师,常不爱惜身,何况其余?当承事善师,如奴事大夫,求是三昧者当如是。得是三昧已当坚持,常当念师恩。」
  佛言:「是三昧难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亿劫,但欲得闻其名声,不能得闻,何况得学者?转复行教人,正使如恒边沙佛剎,满其中珍宝持用布施,其福宁多不?不如书是三昧持经卷者,其福极不可计。」佛尔时顼偈曰:
  我自识念往世时,其数具足六万岁。
  常随法师不舍离,初不得闻是三昧。
  有佛号曰其至诚,时知比丘名和轮。
  彼佛世尊泥曰后,比丘常持是三昧。
  我时为王君子种,梦中逮闻是三昧。
  和轮比丘有斯经,王当从受此定意。
  从梦觉已即往求,辄见比丘持三昧。
  即除须发作沙门,学八千岁一时闻。
  其数具足八万岁,供养奉事此比丘。
  时魔因缘数兴起,初未曾得一反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经法嘱汝竿,闻是三昧疾受行。
  常敬习持是法师,具足一劫无得懈。
  勿难千亿用道故,当得闻是法三昧。
  衣服床卧若干亿,比丘家家行乞食。
  以用供养于法师,精追如是得三昧。
  灯火饮食所当得,金银珍宝供养具。
  尚当自割其肌肉,以用供养况饮食?
  明者得法疾持行,受学经卷有反复。
  是三昧者难得值,亿那术劫常当求。
  所周旋处闻是法,常普宣视诸学者。
  假使亿千那术劫,求是三昧难得闻。
  诸令世界如恒沙,满中珍宝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说,敬诵功德过于彼。
  注释
  ①刹利种:又名刹帝利,印度四种姓之第二种,王要指王族及武士阶层。
  ②一反闻:当即一听闻。此句「初未曾得一反闻」,《贤护》译作「终究未果一听闻 」;上章「前后一反得闻是三味」,可解作「前后仅来回一次听此念佛定」 ,可参考。
  ③魔事:指恶魔所作障碍佛道诸事。
  仸印品第十六——以无所著佛印修此法门
  译文
  l以无昕着印受持此经
  于是,佛告诉贤护:「如果有菩萨听闻此念佛定,听的人们应当为此感到欢喜,应当受学,能够学的人应凭佛的威神力使之学好,应当书写此经在素绢上,应当盖上佛的印信,应当善加供养。什么叫佛印?所认识的真理无所造作,没有贪欲,没有欲求,没有思惟,没有执着,没有索取,没有志愿,没有什么向往,没有停留,没有所生的东西,没有自己所有的东西,没有什么可取,没有什么顾惜,没有什么值得向往,没有什么阻碍,没有什么自己所有的东西,没有解不开的纽结,所有的纽结都解开了,所有的欲念都没有了,无所产生,无所消灭,没有什么变坏,无有衰败。佛道的要点根本都在此印之中。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损坏,不能破败,不能使之欠缺。愚痴的人对此印表示怀疑。这印确实是佛的印信。」
  2得此三昧不堕轮回
  佛说:「我现在讲此念佛定法门时,一千八百亿阿修罗、鬼神、龙、天、人民,都得预流果,八百比丘都得阿罗汉道,五百比丘尼都得阿罗汉道,成万菩萨都得此念佛定法门,都得无比的快乐。一切佛都出现在面前,一万二千菩萨都不再退转。」
  3以此三昧嘱托八菩萨
  佛告诉舍利弗、目犍连、阿难大比丘、贤护菩萨、罗怜那竭菩萨、侨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佛说:「我从久远无数劫求佛道以来,现在得以成佛,持此经嘱咐你们,学诵持守此法门下得忘失。贤护菩萨,如果有学此法门,应当安心修静受学,想听的都全部去听,为他人讲经应当毫无保留地去宣说。」
  4诸天、鬼神、人民皆大欢喜
  佛说经后,贤护菩萨等,舍利弗、目犍连、阿难大比丘等,诸天、阿修罗、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在佛面前顶礼,然后离开。
  原典
  佛于是语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闻者当助欢喜当学,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得学,当好书是三昧着素上,当得佛印①印,当善供养。何等为佛印?所识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适,无所生,无所有,无所取,无所顾,无所往,无所凝,无所有,无所结,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罗汉辟支佛不能坏,不能败,不能缺,愚痴者便疑是印,是印为佛印。」
  佛言:「今我说是三昧时,千八百亿诺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皆得须陀洹道②,八百比丘皆得阿罗汉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罗汉道,万菩萨皆逮得是三昧,皆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万二千菩萨不复还。」
  佛语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跋陀和菩萨、罗怜那竭菩萨、侨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佛言:「我从无央数劫求佛道以来,今以得作佛,持是经嘱累若曹,学诵持守无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萨学是三昧者,当具足安谛学③,其欲闻者当具闻,为他人说者当具说。」
  佛说经已,跋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等,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注释
  ①佛印:指佛印证的诸法根本实相,即一切都无所著,即空。又指佛的印信。此处二义均有。
  ②须陀洹道:须陀洹,即预流,声闻乘四果之初果。指初入圣道,逆生死轮回之流,流向涅槃之道。
  ③安谛学:安谛,是指心灵平静下来,达到安然的境界。

<- 般舟三昧经 卷中

佛经,佛经研究,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白话文_吴立民/徐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