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 第二十三卷
佛祖统纪 第二十三卷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盘撰
历代传教表第九
北齐悟一心三智之旨。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授智者。智者始以五时八教开张一化。而归宗于法华本迹之妙。既发其解必立之行。于是说己心中所行。以示一心三智之证。载之文字。用以印心。以教后世。自北齐上法龙猛。下逮法智。为十七世。作历代传教表
梁
武帝(萧衍受齐禅都建康称南朝)天监元年(壬辰尽十八年)普通元年(庚子尽七年)大通元年(丁未尽八年)大同元年(丁卯尽十二年)大同中。二祖文禅师。于北朝河南。为思禅师说三观。当东魏孝静帝天平间太清元年(丁卯尽三年)
简文帝(纲武帝第三子)天宝元年(庚午尽二年)
元帝(绎武帝第七子)承圣元年(壬申尽三年)
敬帝(方智元帝第九子)绍泰元年(乙亥)太平元年(丙子)
陈
武帝(陈霸先受梁禅都建康)永定元年(丁丑尽三年)
文帝(茜武帝兄始兴王子)天嘉元年(庚辰尽六年)
三祖思禅师于北朝光州大苏山。为顗禅师。说四安乐行。示普贤道场。当北齐废帝乾明元年天康元年(丙戌)
废帝(伯宗文帝二子)光大元年(丁亥尽二年)
二年。思禅师。为南岳帝君授戒法
宣帝(顼始兴王第二子)大建元年(己丑尽十四年)
四祖顗禅师。于金陵瓦官寺为仪同沈君理仆射徐陵等开法华经题。一夏开释大义。白马敬韶等咸北面受业。自此后常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及为尚书毛喜说六妙门
大建中南岳思禅师。为海东玄光法师说法华安乐行。归国演教。为高丽东国传教之始
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南岳禅师示寂
少帝(叔宝宣帝长子)
至德元年(癸卯尽四年)
至德三年。诏瓦官顗禅师。赴太极殿开大智度论题。仁王般若经题。还灵曜寺就讲。时百座居左。五等居右。慧旷慧辩。皆奉敕难问。天子临筵听法。百僚尽敬
至德四年。诏迎顗禅师。居光宅寺。帝幸寺听讲仁王。躬礼三拜
祯明元年(丁未尽三年)顗禅师。于光宅讲法华经。章安预听
隋
文帝(杨坚相周静帝受禅都长安)
开皇十年(庚戌是年陈亡始称正统尽二十一年)
开皇十一年。晋王总管扬州。迎顗禅师于大听事。设千僧斋授菩萨戒。师名晋王为总持王。上师号称智者
开皇十二年。智者禅师于荆州当阳玉泉山为关王父子授戒
开皇十三年。智者禅师。于玉泉说法华玄义。章安预听
开皇十四年。智者禅师。于玉泉说摩诃止观。章安预听。是年过岳阳为刺史王宣武授大乘戒法。为学士昙捷等讲金光明经
开皇十五年七月。智者禅师。至扬州禅众寺。以所著净名义疏。奉上晋王。九月辞归天台
开皇十七年九月。智者禅师。于天台佛陇为诸弟子口授观心论。十一月。于石城寺为弟子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密。一一法门。是月二十四日。示寂于石城弥勒石佛像前
仁寿元年(辛酉尽四年)
炀帝(广文帝第二子)大业元年(乙丑尽十二年)
恭帝(隋炀帝子)义宁元年(丁丑尽一年)
五祖章安禅师。于天台国清寺为法华威禅师。说止观心要
唐
高祖(李渊受隋禅都长安)武德元年(戊寅尽九年)
太宗(世民高祖次子)
贞观元年(丁亥尽二十三年)
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章安禅师。于国清寺。示寂
贞观二十年。召法华威禅师。授朝散大夫引驾四大师
高宗(治太宗第九子)
永徽元年(庚戌尽六年)
永徽六年。召天宫威禅师。授朝散大夫引驾四大师。与法华同职位显庆元年(丙辰尽五年)龙朔元年(辛酉尽三年)麟德元年(甲子尽二年)干封元年(丙寅尽二年)总章元年(戊辰尽二年)咸享元年(庚午尽四年)上元元年(甲戌尽二年)仪凤元年(丙子尽三年)调露元年(己卯)永隆元年(庚辰)
十一月二十八日。法华禅师。示寂开耀元年(辛巳)永淳元年(壬午)弘道元年(癸未)
则天高后(武氏高宗之后废太子为庐陵王临朝称制)光宅元年(甲申)垂拱元年(乙酉尽四年)永昌元年(己丑)载初元年(庚寅二年)
如意元年(壬辰尽二年)
如意二年。七祖天宫禅师。于东阳天宫为左溪朗禅师说止观延载元年(甲午)证圣元年(乙未)万岁通天元年(丙申)神功元年(丁酉)圣历元年(戊戌尽二年)久视元年(庚子)长安元年(辛丑尽四年)
中宗(显高宗第七子母武后尝废为庐陵王)神龙元年(乙巳尽二年)景龙元年(丁未尽三年)
睿宗(旦高宗第八子)景云元年(庚戌尽二年)先天元年(壬子)
玄宗(隆基睿宗第三子)
开元元年(癸丑尽二十九年)
开元十八年。八祖左溪禅师。于东阳左溪为荆溪然禅师说止观。是年新罗法融等。传教归国
天宝元年(壬午尽十四年)
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左溪禅师示寂
肃宗(亨玄宗第三子)至德元年(丙申尽二年)乾元元年(戊戌尽二年)上元元年(庚子尽二年)宝应元年(壬寅)
代宗(豫肃宗长子)广德元年(癸卯尽二年)永泰元年(乙巳)
大历元年(丙午尽十四年)
大历中。九祖荆溪禅师。于天台佛陇为邃法师说止观
德宗(适代宗长子)
建中元年(庚申尽四年)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荆溪禅师于佛陇示寂兴元元年(甲子)贞元元年(乙丑尽廿一年)贞元中。十祖邃法师。于国清。为修法师说止观
顺宗(诵德宗长子)
永贞元年。
邃法师于国清为日本最澄说止观。尽写一宗论疏以归。为日本传教之始
宪宗(纯顺宗长子)元和元年(丙戌尽十五年)
穆宗(恒宪宗第三子)长庆元年(辛丑尽四年)
敬宗(湛穆宗长子)宝历元年(乙巳尽二年)
文宗(昂穆宗次子)
大和元年(丁未尽九年)
大和中。十一祖修法师。于禅林。为外法师说止观开成元年(丙辰尽五年)
武宗(炎穆宗第五子)
会昌元年(辛酉尽六年)
会昌六年诏毁天下佛寺沙汰僧尼
宣宗(忱宪宗十三子。武宗欲加害。遂逃难为沙门依齐安师。武宗崩群臣迎入京。即帝位)大中元年(丁卯尽十三年)
诏复会昌所废寺院
懿宗(催宣宗长子)咸通元年(庚辰尽十四年)
僖宗(溪懿宗第五子)
乾符元年(甲午尽六年)
乾符中十二祖外法师于国清为琇法师说止观广明元年(庚子)中和元年(辛丑尽四年)光启元年(乙巳尽三年)文德元年(戊申)
昭宗(晔懿宗第七子)龙纪元年(己酉)
十二祖琇法师于国清为竦法师说止观法门大顺元年(庚戌尽二年)景福元年(壬子尽三年)乾宁元年(甲寅尽四年)光化元年(戊午尽三年)天复元年(辛酉尽四年)
景宗(祝昭宗第九子)天祐元年(甲子尽三年)
梁(五代)
太祖(朱温受唐禅都洛阳)开平元年(丁卯尽四年)乾化元年(辛未尽二年)
末帝(瑱太祖第四子)乾化三年(癸酉尽二年)贞明元年(乙亥尽六年)龙德元年(辛巳尽二年)
唐
庄宗(李存勖破梁即位都洛阳)同光元年(癸未尽三年)
明宗(亶本屈突部人赐姓李氏为庄宗昆弟)天成元年(丙戌尽四年)长兴元年(庚寅尽四年)
末帝(从珣本姓王明宗养子)清泰元年(甲午尽二年)
晋
高祖(石敬塘灭唐即位都汴)
天福元年(丙申尽六年)
天福中十四祖竦法师于国清为寂法师说止观
少帝(厘贵高祖从子)天福七年(壬寅尽二年)开运元年(甲辰尽三年)
汉
高祖(刘知远。晋少帝为契丹所虏。中原无主遂即位于晋阳。仍用晋年号。都汴)天福十二年(丁未)
隐帝(承祐高祖犹子)乾祐元年(戊申尽三年)
周
太祖(郭令威受汉禅都汴)广顺元年(辛亥尽三年)
世宗(荣太祖后柴氏之侄受遗制即帝位)显德元年(甲寅尽五年)
恭帝(崇训世宗子)显德六年(己未)
宋
太祖(受周禅都汴京)
建隆元年(庚申尽三年)
吴越王钱俶。遣使往高丽日本。求遗逸教乘论疏
建隆二年。高丽国。遣沙门谛观。持天台论疏至螺溪
乾德元年(癸亥尽五年)
十五祖螺溪寂法师。为通法师说止观法门开宝元年(戊辰尽八年)
太宗
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尽八年)
太平兴国四年。十六祖宝云通法师。为四明礼法师。说止观诸大乘法
雍熙元年(甲申尽四年)
雍熙四年十一月四日。螺溪法师示寂端拱元年(戊子尽二年)
十月二十一日宝云法师示寂淳化元年(庚寅尽五年)至道元年(乙未尽三年)
真宗
咸平元年(戊戌尽六年)
咸平六年。十七祖法智法师。于南湖保恩答日本源信。信问目二十七条
景德元年(甲辰尽四年)撰指要钞。成出别理随缘二十问。以攻继齐指滥之失
景德四年。遣本如持十义书二百问。上钱唐昭师。以救光明玄不立观心之失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尽九年)
大中祥符三年。赐保恩改额延庆。同异闻师。作诫誓辞二篇。俾为长讲天台宗教之所
大中祥符七年。撰观经融心解
天禧元年(丁巳尽五年)与十僧。修法华忏。期满三年。焚身供法。以公私劝止不获如愿。述消伏三用。以破孤山阐义钞之非
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赐法智大师。宣旨令住世演教。不许遗身
天禧五年。主上遣内侍俞源清。宣旨就寺。修法华忏三日。为述修忏要旨以答圣意。是岁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妙宗钞皆成乾兴元年(壬戌)
仁宗
天圣元年(癸亥尽九年)撰光明续遗记成
天圣三年。先是天禧初。诏天下立放生池。师始于佛生日。纵鱼鸟为放生事。自述放生文。是年郡守曾会。以事闻。敕枢密刘均。撰文刻石。仰宣圣化
天圣五年。撰光明文句记。其后广智续赞佛一品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趺坐说法唱佛而化。阇维异香芬郁。舍利无数。舌根不坏。若红莲华
明道元年(壬申尽二年)
明道二年七月。奉灵骨起塔于南城崇法
佛经,大藏经,史传部,佛祖统纪(5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