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
昨天我们讨论了关于少欲知足的问题。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整个佛法先告诉我们人世间的痛苦,然后在知道痛苦之后,又告诉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然后告诉我们要修习世间的四禅八定,最后以出世间的灭尽定,得到真正的少欲无为。这样才能够获得身心的自在。这个是我们所谓的竖出三界的一个基本法。也就是说,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生当中获得真正的身心自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让我们要减少对外界的要求,减少追求外界支持的这样一种思想。在我们听法之前,希望诸位也能够秉持这样一种心态来听法。没有任何要求,这样你才会更加如实地体会到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今天我们又接着昨天的课题,继续来讨论《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段话跟昨天的话可以联系起来说。昨天重点在“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上面,也就是重心放在修禅定上。禅定,我们学习佛法对于禅定这个名词一定要很清楚。一般现在中国所流传的禅宗跟所谓的禅定是有一定区别的。禅定之学是指通过一些观想的方法使我们身心能够沉静下来,慢慢地不再受这个纷扰的世界所干扰。那么禅宗可是大乘佛法以及整个佛法的精髓。所以中国的禅宗他的精神实际上是涵盖了小乘的解脱道和大乘的菩萨道。那么我们前面讲的第二觉知,以及现在所讲的第三觉知,乃至后面的第四觉知,都是讲解脱道。还没有讲到菩萨道上的修行大事。这里更相应于对于我们自己身心的一种受用上,还没有讲到大乘菩萨道。所以昨天所讲的禅定不是指禅宗的禅定,而是指过去的修习禅定法门的这个禅定。
众所周知,修习佛法有两条道路,是缺一不可的。一个就是禅定,一个就是智慧。所谓定慧等持,智慧和禅定必须要圆明。就像一个房间一样的,房间里面如果说没有灯光,那么你就看不见房间里的真实事物,我们如果没有智慧,也就看不见我们的身心状态。那如果说我们有了智慧之后,你没有禅定呢?就像这盏灯点在风中一样,很快就会被熄灭了。所以世间的人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是他们没有禅定的受用,所以在一些小小的聪明智慧上在人世间很容易起到反面的、负面的作用。所谓狂慧无归,就是说疯狂的智慧没有归宿。他那种有了一点智慧之后就会狂傲不羁。这种人呢,他虽然有智慧,但是没有定力。佛法特别强调我们修行一定要定慧等持。
在第一觉悟里面,告诉我们对世间的观察,要着重地生起出离心,认识人世间的痛苦。那么第二觉就判明了痛苦的原因是五欲疲劳,我们如何获得在欲界、在世间种种五欲上面的一种安定,如何不随五欲所转呢?这个首先是从禅定入手。
实际上,如果从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来看,戒是基础,定是根本,慧是目的。这三者是不能相互分离的。虽然有前后次第,但实际的受用呢,有了戒一定会有定和慧。在这里《八大人觉经》告诉我们的,是特强调定和慧。所以第二觉知重心落在禅定的修习上。
那么第三觉知呢,重点就落在智慧上了。如何获得智慧,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除了在昨天学习的禅定的基础上,除了自身禅定的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获得智慧呢?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没有智慧,你要想获得智慧首先要看你为什么没有智慧,为什么?这就是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这个是我们没有智慧的最根本的原因。
怎么没有智慧呀?心无厌足。
过去我听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得非常好。在一条河的此岸,有很多的弹簧人,这个弹簧人本来是根弹簧很高的,可以走过河去不会被淹死。结果在河的此岸他背了很多东西,由于身上的重量压下来之后,这个弹簧就被压缩了,压缩之后他的个子就变矮了,变矮了之后,这条河他就走不过去。走到一半的时候,或者刚刚走进去的时候就淹死了。从此之后,此岸的人全部都被这些种种的事物压在身上,压扁了,压缩了,然后都过不了河去,到不了彼岸,只能望洋兴叹。有一天,有一个人,正在走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这么重,我应该把身上的东西扔掉,所以他就扔掉了身上的重负。一扔掉之后,他走过去了,因为他没有压力,弹簧的个子又恢复原先那样变高了。走过去之后他回过头来再找这些人,劝他们放下身上的东西就可以走过河去。那么此岸的这些人由于无量劫以来太习惯于身上背很多东西了,这样一习惯之后越来越喜欢多,获得更多更好,那么他也永远也就到达不了彼岸,永远也听不懂从彼岸回来的这个已经没有任何负担的这个弹簧人的劝告了。这个弹簧人所说的境界和教育他的方法也听不懂了。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没有智慧的最大缺点就是“心无厌足”。获得智慧的最大障碍就是贪欲啊。不随贪欲而转,安贫守道,这个人就能开大智慧了。
那么心无厌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我们六根和六尘勾结的时候,根尘勾结妄识纷纷。虚妄的意识,颠倒是非,层出不穷,妄想纷飞,迷心逐境,无有停息,心迷了追逐于外在的环境。这是昨天说的,对外界产生了要求,然后就迷失了自己生命当中原有的这种自由的能力。追求五欲六尘,无有暂歇。受苦无厌离,受乐不知足。这是一个真正的人间百态啊。咸酸苦辣,样样都有。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充满了痛苦,你真的知道有痛苦了,你就发起了一种厌离心呀,你离开这个痛苦呀,可是又不离开,又不愿意离开,没有能力离开,没有人教他离开,不懂得离开,放不下。即使受乐呢,他又不知足,今天有了一百万,明天还要一千万。所以,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五欲境界,从来就没有知足的时候,没有满足的时候。
那么这种根尘勾结妄识纷飞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诸位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根尘就是六根对六尘。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我们眼睛对色尘产生了贪欲的认识,不停地在这眼识里旋转。那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犹如六条龙在飞舞,互相勾结,变化莫测,异彩纷呈。
如果诸位有兴趣的话,那就可以停下来,把这颗妄想心暂时地停下看看。你就看到自己,眼睛不缘一切色相,眼根不缘一切色相,耳根不缘一切声相,鼻根不缘一切香相,舌根不缘一切味相,身根不缘一切触相,意根不缘一切法相。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你这颗心,不用去想什么东西,就在此时,还有没有一个世界、一个事物可以让你贪爱呢?一点也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个身心,是我们本来应该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身心之后,诸位啊,我们受苦,苦在哪里?为什么受苦会不厌离?苦就是在六根六尘上面才受苦的。甚至你身体有病了,眼睛有病了,眼睛看不顺眼了,耳朵话听不进去了,意根产生分别,妄想在这里用世间种种的价值判断来衡量了,这样子一来呀,你就苦了。
你的苦到底是什么呢?当一个人,他是农民的时候,他有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穿上了,在农村里面感到很幸福。当一个赶时髦的人,他穿了一件刚过时的新衣服在大街上走的时候,他会垂头丧气。这个价值到底是谁来衡量?这个痛苦到底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自己的妄想给出来的一个虚假的尺寸,告诉自己我现在真的很苦。
如果诸位再醒悟一下,现在你的身心当中你感到苦了,实际上有没有苦呀?你当下观观看,你的生命这么完美、这么完善,一丝一毫的痛苦都没有。所以一切痛苦也都是自己的错觉,真正是天大的冤枉。所以,凡夫虽然受苦,但不知道这是错觉,他也没有厌离的这样一种能力,心随外物转去了。受苦,不醒悟;受乐呢?不知足。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你要是真正地在六根门头看到了没有苦没有乐的这个,那你就是放大光明了。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人生,他偏偏不这样教我们,他偏偏要教我们不要厌足,不但心无厌足,而且是唯得多求。不但在享乐的时候不知足,不但在受苦的时候不知厌离,而且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多多益善,多多地追求。
所以“唯得多求”这句话呀,就是众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越多越好,社会上的各种观念也是如此。在西方,美国有一位莫里老人,他说过一句话,他说:“现在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教育的失败。大家在教育后一代人的时候,总是教大家要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实际上,你的一生,真正所需要的大概有多少呢?人的生活,能够维护你生命的正常健康发展的这种生活所需有多少呢?反过来说,正因为你天天地追求更多、追求更多,这样子给这个社会给这个世界又带来多少的痛苦烦恼和压力呢?正因为由于“唯得多求”的这样一种心态,没有别的出路。诸位,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总觉得应该获得越多的东西越好。没有别的出路,所以叫做唯得多求:唯独只有多求这条路,是众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如果让你少一点,你不干。
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道家文化也非常精辟的,儒家也是,他提出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众生的这种业力,他的这种需求,我们诸位试想一下看,当大家社会上都觉得获得更多就是智慧、获得更多就是能力、获得更多就是你人生的价值的时候,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必须去做的,你也不得不去做。并不是你一定要这么疲惫地活在人世上的,你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应付,这就是一种增长罪恶。
如果说你发了大菩萨心,为度一切众生,你内心却是非常地知足,一点都没有追求,无所求无所得。然后你再拼命地努力为众生服务,这个就没有罪恶。问题是我们以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条出路,赶紧学,赶紧修,赶紧多做事情,赶紧要获得某种成绩。这样子一来,跟我们生命本来具备的这种完美性呢,又正好背道而驰了。所以下面接着一句话叫“增长罪恶”。
增长罪恶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凡夫——有求皆苦。我们凡夫众生,有所追求都是苦的。为什么他有所追求都是苦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对我们生命的本身有一个极大的误会。误会什么呢?就是我们本来这颗妄想的心,就是第六意识的这颗妄想心啊,我们让它做好事,它就可以为我们做好的事情,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本来它是很听话的,它可以听我们的话。
背后的意根是我执,它本来是非常平等地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非常客观地对待事物的。可是我们误会了,我们误以为它就是我自己,我们以为这颗妄想的心,不停追求外界的这颗心就是我们自己。就把家里的奴才当成主人了。说得更明确点,就是把贼当成自己的亲人了,认贼作父。所以这个妄想的贼,就整天在偷盗我们生命内在的这颗自由自在的宝珠。把自己自由解脱的这个无价宝偷去了。偷去换什么了呢?就是偷去换外在的物质、六尘。
我们这颗妄想心总不停地追求外在的五欲六尘。追求这五欲六尘的同时,他自己又不甘愿了,因为有求不得的痛苦。诸位看这颗妄想心,它非常奇怪。他要自己拼命地去追求,然后回过头来呢,他还要在那里大吵大闹,说自己,哎呀我受苦呀,我轮回呀,我受不了,我很累,我在受罪,它觉得只有不停的追求才能解决心中的苦痛。
罪,就是心里面的苦,这是自己苦;恶,是事相上的苦,是他苦。所以增长罪恶就是自己心也苦,你自己心一苦之后,你自己所做的事情旁人也不高兴,那么旁人苦就是恶。所以人家说恶、这人很恶,那就说明他伤害到别人了。而这个事情很坏,是恶人,那他伤害别人了。这个事情,这个恶事不是他自己。如果自己呢?那这人是受罪。比如说一个人犯罪了,他有罪没有?他判罪了,那就是他自己到监狱受苦去,恶人要判罪。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心里有罪,然后才做了恶事情,所以心里面受这种罪业之苦。这种行为,你自己无能为力的,那是因为我们有个极大的误会。这颗妄想心它很奇怪的,它去追求物质、追求外在、追求名誉、追求财富、追求地位、追求官职,种种追求都是这颗妄想心自己要去追求的。但是当它获不得的时候,它自己在这里痛苦了,它自己又要痛苦,自己又要追求,痛苦和快乐完全是取决于这颗妄想心自己。
那么诸位看一看,除了这颗妄想心,我们还会有痛苦吗?还会有罪恶感吗?还会有干坏事的东西吗?没有了。所有坏事的直接参与者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那么直接的主谋呢?就是它背后的我执,也就是意识的根本所在——意根。所以当你把这个妄想停下来的时候,在背后的这个意根,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了。
我们这颗心——心无厌足,它一定是有我执在追求,肯定有个误会。你对于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这个痛苦,它还要不停地去感受痛苦、追求痛苦,明明是痛苦它还要去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没有厌足。对于我们已经获得的这个非常殊胜的人身,对于我们已经拥有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障碍自己的智慧的最大的一个根本的原因了。
那么菩萨呢?不是这样的。这个《八大人觉经》在这里第一次提到菩萨,为什么这里提到菩萨?前面我跟大家说了,《八大人觉经》的前面四觉讲的是解脱道。在佛法里面特别是二乘称为小乘法的能够获得解脱的,在解脱道里面的人是阿罗汉,就是二乘圣人。但二乘圣人的修行情况,这里为什么说是“菩萨不尔”呢?这里告诉大家,大乘小乘,无论你是修什么法门的,你对于现实生命的认识以及超越现实生命的局限,这是必不可少的行径,这是一条路线,大乘菩萨也必须先走完这条路。
如果说大乘菩萨,他没有放下贪欲,如果他没有认识到六根和六尘这两样东西不是好东西,没有认识到我们轮回生死痛苦的所有内容都在这里,那么他所谓的菩萨也就是世间的一个善人好人而已,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
在这里提出菩萨的原因,就是要告诉我们,菩萨的修行也是对于世间的这种“贪得多求,增长罪恶”的情况啊,要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菩萨也要先获得解脱,菩萨也是需要解脱的。如果没有解脱的,这个菩萨的能力也就非常有限了,也就最多只是一个凡夫菩萨而已。
那么在提到这个菩萨呢,他是这样一个情况之后,说“菩萨不尔”,菩萨为什么跟世俗的凡夫不一样?菩萨无求而行,不用受苦;内不为心所累名为无罪,外不为事所缠缚名为无恶。所以菩萨不是凡夫这样的。我们凡夫心里面难受了,你在受罪,难受了之后就干坏事了,那就是造恶了。菩萨不是这样。
菩萨因为对于这个六根六尘六识看得太清楚了,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比喻里面,他把这个弹簧人的背上的那些东西看得太清楚了,所以他轻易地就把那些背上的那些东西全部扔掉了,不要这些了。所以菩萨的修行才是无求而行。他不求而且根本是不为自己的身心去求,不为自己去求。有句话说,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不为自己而求。所以,他的心就不用受苦了。心不用受苦,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不会做伤天害理、害人害己的事情了。
那么下面一句呢:“常念知足”。他不但不为心所累,不为事物所累,而且还能够常行精进。那么知足这两个字,是内心明了因缘事理这为知,这是真知。他心里面呀,明明白白地看到六根六尘就像六条龙,在这个空花当中随便地飞舞一样,他不管这一切,他知道这一切。知道我们眼睛看到色尘的时候,如果你有我执了你就会贪求他,耳朵就喜欢好听的,他知道这些东西是这样子地来来去去,也知道我们这颗妄想心背后的我执,总是自以为是地在这里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情形当中,他看得很清楚,这是知。
足呢?是对事物无贪无求却很努力。
诸位,知足这两个字千万不要小看。不要以为我现在已经挺好了,这个家庭也过得不错,生活也过得还可以,然后我就也不学习,也不修行,也不用再多听闻佛法了,不是这样的知足啊。这个知足是真知呀,不是一般的说我现在知道念阿弥陀佛了,我就什么都不用学了;我现在知道佛法说的“缘起性空”了,然后我也就不用再学了。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彻底了解,如果你对生命没有彻底的觉悟,如果你对佛法没有完全的把握,告诉你,如果你是一个菩萨,那么你一定要常常地思念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能够满足无量的愿望。
所以菩萨知足的“足”,是对事物没有贪、没有求。没有贪求的意思呢,是知道六根六尘没有什么好东西可贪的,所以他就不贪了。那么他却还要拼命努力地满足一切众生,这才是真的知足。
什么叫满足一切众生呢?就是当自己,当诸位学了佛法之后,知道佛法真的太好了,但众生却不知道这一点。你也知道每一个众生,自己跟佛原本是无二无别的,那么众生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就生起同体大悲来了。你愿意为他去努力一切,为一切众生能够得到这种自由,你要想尽办法去满足他。这样子你再做什么事情心也不累,别人误会你、诽谤你,你也不会为这样的事情去着急、去难过。所以他的身心都很知足。很多人一听到知足就以为什么事都不干了,这个是极端的错误。
那么菩萨常念知足之后,后面的这两句话就是最为重要了:“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叫做“安贫守道”。
这个“安”是什么呢?安就是禅定。
因为你只有得到禅定的定境的时候,你的整个身心才会安下来。“道”呢,是指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这是解脱道上的必须修行的方法。
古人有一句话说出家人很穷,形容生活很贫穷,永嘉大师《证道歌》说: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虽然身体只有三衣,只有穿百衲衣,或者只有非常破烂的衣服,但是他内心却有无价的珍宝,不为外物所转。这是“安贫守道”。实际上真正的快乐不是以外在的物质来决定的。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的:“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自己可以津津乐道。
讲到“安贫守道”,既然这个“安”就是指禅定,就是昨天所说的四禅八定,指的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时候,我们的整个身心可以得自在,可以安下来。
那么“道”字在这里要跟大家再介绍一下。这个四谛是释迦如来在成佛之后到鹿野园初转*轮说的内容。一到直后面的几十年来经常为诸弟子宣说四谛法。因为这个四谛法就是整个解脱道的重心。四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
苦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这一切,如果诸位前两天听过了就知道,六根六尘六识的这样一个世界,外在世界内在身心无非是苦。那么这个苦的原因是哪里来的呢?苦的原因就是集。集就是惑业苦,惑就是愚痴、迷惑,业就是造业了。就是昨天讲的“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然后今天讲的“心无厌足,唯得多求”这就是业。有了业之后就是受苦了,就“增长罪恶”。所以这个道呀,实际上就是苦集的集,就是把第三觉知的前面,这个说得清楚了。那么“灭”呢?就是解脱道的结果,涅槃境界。“道”就是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八正道对我们修习佛法非常重要。
这里重点跟大家介绍一下十二因缘的用功方法。这个十二因缘呀,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为十二支。这个在佛法里面,就是三乘佛法里面的中乘,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修的法门比起声闻修的四谛法要稍微高一点。这个修行的方法第一就是要看到自己的这个无明,这个无明看到了之后,然后你在这里下手,破除了无明。无明如果消灭了,第二个行也就消灭了。行要是消灭了,识也就消灭了,乃至到最后生消灭了,老和死也就消灭了。
也就是说,我们人的这一生有这个生命的存在,就是因为有无明,最根本的就是有无明。有了无明之后呢,我们整个轮回的内容就在此开始了。无明,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不知道真理,这是无明。如果能够破无明,那么你就获得智慧了。怎么样破呢?大家看十二因缘中一无明、二行、三识,识后面的名色,名就是指心法,我们内心世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世界,色就是指物质世界,物质和精神到了第四支的时候就分离了。第五是六入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根之后呢,第六就是感触。根和尘就相触了。相触了之后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有贪爱,有了贪爱就会想追求,有了追求,那么你就造种种业了。所以“唯得多求,增长罪恶”。有了罪恶之后,就会感得来世的一期生命,又一期的生死。有了生,然后就有老,老了之后就会死。
这样的十二支流转,我们现在诸位最能体会到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分离的,二元的。精神世界的人,和研究精神世界的人认为是唯心的。现在社会哲学有些人认为,物质世界研究好了,就是唯物的。所以唯心唯物这是二元分离了。
那么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原本就分离呢?按佛法说不是分离的。分离是到了第四个层次的时候才分离开来的,第四。第三个层次是什么?就是这个识,识就是我们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妄识。轮回由这个妄识在这里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无明是根本,妄识是推动,推动了我们身心和外界的一种分离。说得简单一点呀,就是这个妄识对我们的生命进行了一个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可怕的挑拨离间。
我们对这个世界,我们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同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原本没有任何是非好坏,原本都是完全平等的。可是我们的这颗妄想心呢?它一挑拨之后,我们就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可怕的世界,这个人生是一个生老病死、苦恼没有智慧的人生了。那么这个妄想,诸位现在可以体会到的妄想,现在你们可以想一想,比如现在网络有多少人呀?这个屏幕上有多少字呀?你可以想得很清楚,这个妄想很清楚。那么这个妄想是第三个步骤,光有这个妄想呢还没有到第四个步骤的时候,他这个心和物还没有分离。
这个妄想的前面第二个步骤是什么呢?是行。无明和行。这个行是什么?诸位看,这个妄想的本身,看去好像有一个影像一样的。你想到大街上去了,你的脑袋里面以为自己去大街了;想到另外一个地方了,就想去;想做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就在脑子里面出现了。那么这个想看去是有一个形象的,但是这个形象是不停地改变的,不停地转换的。
诸位看看,我们这颗妄想心呀,就像山顶上的一块石头一样,不停地往山脚下滚,不知道滚到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其实我们永远都没有停下来,因为你在轮回。有时候偶尔觉得停下来了,打打坐呀,或者偶尔心静下来了,觉得很舒服的时候,实际上就像这块石头碰到一棵树了,挡了一下,挡了一下之后好像停下来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呢,它又开始启动了。修习四禅八定的人,没有得解脱轮回的人都是如此。他这颗妄想心呀,始终在这里滚。那么这个滚的过程就是第二支“行”。所以十二支无明的行呀,就是指行动。就是这个妄想的行动。因为你这个妄想,要是没有行动你就看不到妄想,所以行在前面,识才在后面。
识,我们容易看清楚,因为识有个具体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停地变化就像我们看到那个动画片一样的,动画片是很多画画起来,然后呢贴上去的,一个画一个画接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动的过程,实际上行这个动呀,这个动本身也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只是我们一种错觉。那么这个识本身呢?你对这个境界有把握了,对另外一个境界马上又产生一个执着,从这个境界到那个境界好像有个过程,就是动画的那个过程。那么我们的这颗妄想心呀,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动画的过程。这个活动就是第二支。
诸位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个活动停止掉,这个活动的背后是什么呢?停止了活动之后,也就是你这个动画的妄想没有动画的效果了。你就把这个妄想,把一个妄想看得清清楚楚,他不起动,没有效果了,他只有想。所以这个意识的妄想我们不管了,妄想背后的这个行,我们也不管了,不要去管他,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呢?这个时候诸位看一看,这就是无明,十二支的无明。十二支的无明就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也就是上次我们所说的,当你的妄想停下来之后,然后看去好像一点都不动的那个根本,无明就是在此。
所以禅宗叫我们参禅,他同样也是把这个妄想打起来之前,所以叫参话头嘛。那个话的头,就是你这个话还没有出来,出来了之后他就有形了,有了形之后你看看就不是行不是无明了。所以参话头一定是在话的前头,话还没出来之前,动还没动起来,所以动画的效果还没有,那么他这时对照的境界正好是一个无明的境界。等到这个无明的境界的时候,再专注它,一直专注,专注到有一天机缘成熟了,“啪”的一下打开本来、桶底脱落,那么这个我执,一下子就穿过去。禅宗就叫破本参了。
所以“安贫守道”这句话,诸位要深刻地体会了,“安贫”是指,对于六尘五欲的境界,我们再也不去追求了,所以在世间上看来,他很贫穷,自身的物质,乃至我们身体的感受,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这样一个生命,我们能够使他安下来,不要追求好看的衣服,也不要追求种种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子,他内心即能够安下来,外在又表现出非常的朴素,非常的自然,没有去追求了。然后他还能够时时刻刻地守住这一刻的“道”。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跟大家讲了十二因缘的这个无明,你看到了这个之后,菩萨在这里修行,也一定要守住这个无明,久而久之,打破无明,智慧就能够真正地打开了。
实际上,之所以要我们守,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太容易散乱了,所以必须要刻意地使自己专注在这里。像猫捕老鼠一样,要专注它,盯住他,这才叫守住,守道。
如果说你已经穿越了无明的那层壳子,已经把我执打破了,见到了真如的本体,那就不用你守了。因为真如本体本性天然,他始终是那样子,以前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样子。只是我们,就像上次说的,这个乌云把天盖住了。
那么,这层乌云要怎样子穿透呢?我们一定要先盯住他,盯着盯着,久而久之,你的定力就增长了,因为你生命内在的这种自由的力量不再分散在六尘五欲上面了。你就有定力来突破他。
突破了之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开大智慧。所以菩萨的整个目的,在自己修行过程当中,在自己得解脱的时候,就是唯有智慧是我们所应该做的事情,别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因为本经的前四觉,他的重点都在解脱道,所以这里的“唯慧是业”所提到的菩萨的修行,也还只是在自己的解脱上面,还没有牵涉到众生,第五觉之后才牵涉到度众生,如何获得幸福。
此处“唯慧是业”这一句内容很广。 “慧”是智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闻、思、修这三慧。
首先是闻慧,诸位自己看书或者在这里听经,以及你接触一切佛教经典语言都是在听闻。还有,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人事,听闻有人做的好事了,有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了,只要符合佛法法印的,都可以称为闻慧,都是在听闻佛法。
比如说,我们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或者道家思想的时候,他们也在讲说一些出世的道理,这些对我们认识佛法的基础有一定的帮助,这也算是闻慧。
但是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不究竟的,因为他没有办法超越生死的痛苦。所以在闻思修这三慧上,听闻佛法是第一。
第一步,听闻,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不听闻,就光去思维,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只有大根性的人,大善根的人,可能才有这个能力。
那么一般的人呢,都是先听闻,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够去思维。就像我们肚子里面有东西了,你才可以称得上消化,如果肚子里面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拿什么来消化呢?你根本连消化这个词都提不上。
其次是思慧,听闻之后一定要思维。诸位想想,佛法,释迦佛告诉我们的法,他是让我们自己去亲自证得,自己去亲自思维观察,不是佛说完了你们必须要相信。
如果你们自己不去努力思维考察,你光相信,那也只是初步的,得一些福德而已。真正的智慧是要通过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考察,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的,这样子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佛法的智慧。
最后是修慧,也很重要。那么前面讲的那个“唯慧是业”的业,包含身口意三业。就是以这三业来实践我们闻思修三慧的。
怎么实现呢?比如闻慧,首先是身业,诸位现在在这里听闻佛法也是身业在起作用。到寺庙里面来听经,亲近善知识,都是通过身业。
那么口业呢?怎么来听闻佛法?口业的听闻佛法就是通过辩论,或者别人说,你来问,问法,这也是以口业来听闻佛法。
有些师父不主动说,你要请他说,说完之后,你就得受用。如果你不请,那大家都不说。所以听闻佛法也是要口业去做。
意业呢?就是心里面要想到,我应该去听闻佛法,在听的时候应该珍惜这个机缘,认真去听。
这就是身口意三业在闻慧上做功夫了。
思慧呢?也同样。身体去做,口去辩论,意去思维。
其实这个身业,就是我们先要得到一些证实。比如说你听闻的这个法到底对不对呀,你进行考虑,考虑了之后,如果你觉得还不对呢,那你就动手去做一点试试看。这个试试看的过程还不算修,只算思。
比如佛在世的时候,摩登伽女喜欢阿难,佛就告诉她,你要修行证得跟阿难一样的境界,我就把阿难给你。那么她就试着去做了。这个做的过程中,其实她实际上是没有修行的观念的,她只是想,这样做到底灵不灵。做完之后灵了,她才开始真正去修行了。
所以,思慧也可以通过一种试探性的行为去得到落实。
那么,用身口意这三业来专门修习闻思,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落实到生活当中去了。在我们的身口意上面,对于修慧是最重要的。
那么菩萨在这里,“唯慧是业”,主要还是在修慧上,在身口意三业的实践上。
讲到这里,诸位可能会想到前面菩萨的“安贫守道”,对于外在的物质世界都没有追求了,对于世间的种种事业都把他放下了,贫穷困苦一点不要紧,只要把心放在观照无明,断生死这个上面来,这是他的最根本的目的,要得解脱。
那么诸位在家有工作的怎么办?是不是就不要工作了,来安贫守道?诸位,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定要思考清楚。
“安贫守道”的“安”,是指心安。心安了之后,你不以世间的名利财富做为整个人生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安贫”了。
“守道”,就是八正道。我们要以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正确的行为、正当的行业等等,来做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做违背国家法律、政策、法规的事情,不要做违背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情。这个就是“守道”。
菩萨必须要守道的。如果说你做了违背国家法律的事,或者在单位里不好好工作,被炒鱿鱼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很安心呢?不能!你的不安心又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家里的人也不能安心。这样子一来,不但不能安贫守道,而且还会是非纷起。
因此,世间的事情我们去做只是认真去做,你一定要把心完全回归到道业上来,完全不以这一切的追求为满足,不以世间的五欲六尘追求为满足,如果你的身心整个寄托在那里面呀,那世界上的苦有你受的。
所以,菩萨的这种智慧还是非常的广阔,身口意三业的这种闻思修也是不停的进步,他不是让我们简简单单的盘腿、打坐、念佛。当然了,盘腿、打坐、念佛是一个比较捷径的、比较快捷的能够获得禅定和智慧的方法。
如果说,你的内心不能够获得智慧,内在又不能够安心,那么你的一切行为已经是脱离了这个佛法的轨道。
前面第二觉的重点在讲禅定,第三觉呢,重点在讲智慧。虽然讲智慧,他有“安贫守道”的这个“安”字,他表明禅定和智慧这两者绝对不能缺少,就像车的两个轮子,或者人的两条腿,如果你缺了一条腿,那就是瘸腿,走起路来就不平稳了。
走路不平稳还好,如果在修行上你缺少了智慧或者缺少了定力,那么你在解脱道上基本上就没有希望。
有智慧的人不去求定力,这个就像世间的很多哲学家,非常狂傲,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那个我执没有破,根本一点定力都没有。
那么如果只求定力没有智慧,就像世间的许多外道,练一些什么功法,使自己打坐或者定下来了,定下来之后身心很舒服,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什么了,实际上不管过多少年,他照样是一个愚蠢的凡夫。即使是修到四禅八定,也不能真正地得解脱。
所以,智慧和禅定是我们解脱道上的左右护栏,这个是必须要落实的。菩萨和解脱道上的一切圣众,包括我们凡夫,都一定要完全在这上面去努力。
这就是《八大人觉经》里面第二觉和第三觉的思想核心。
有同修提到一心念佛的问题,如果说能够一心念佛,心专注的时候,这是禅定,同时又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又包含了智慧。
当然了,这个净土法门非常深广、非常圆妙,他不止是解脱道,还可以普度一切众生。
关于净土宗修行的念佛法门,我们在后面的四觉当中,有机缘的时候还会跟大家继续来讨论的,因为后面四觉是讲菩萨道的,菩萨道是我们获得生命真正幸福的一个原理。
那么念佛呢,实际上是包含了大乘菩萨道和小乘解脱道的一切佛法,内容就更加深广了。
我们知道我们需要禅定和智慧这两门,那么智慧怎么获得呢?智慧就是通过听闻佛法、思维佛法,然后去实践佛法获得的,这是一个必然的道理,必经的路程。
在这个定慧都具足的情况下,如果诸位还不能上路,也就是说你觉得现在已经在智慧和定力这两方面下手了,还没有上路,还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明天我们要讲的“懈怠坠落”。这是我们明天要解决的问题。
佛经,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讲义_达照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