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4集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史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史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出自《维摩诘经》,这叫「自心净土」。有西方净土,也有自心净土。如果你已经达到自心净土了,你就自己决定要不要往西方。你继续留着也可以,因为你有本事。但是你说:「在台湾这么久,我也想出国留学。」那也可以,你想去,阿弥陀佛不勉强。问题就是两个你要选一个,要么就达到自心净土,要么你就真的能够到西方净土。当然,达到自心净土的人,要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你看六祖大师后面并没有跟弟子说要去哪里,就代表十方法界任他遨游。
【史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这是譬喻的话,不要说:「六祖惠能大师没有读《弥陀经》,西方是诸上善人在一起,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六祖只是做个譬喻,〔有愆〕就是有罪,重点不是〔东方〕或〔西方〕,而是你的心清不清净,没有罪心才会清净嘛!你心中有没有罪?我们到底有没有惭愧?有惭就是对不起自己,有愧就是对不起别人。很多出家人也自称惭愧僧,古人常讲问心无愧,就是说他没有对不起别人,但他不见得没有对不起自己。你惭不惭愧?惭愧!你虽然没有对不起别人,但是你对不起自己,因为你没有「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因为你不明白你的生命,因为你不了解你是谁。古人讲这句话境界已经很高,但探讨起来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不要对不起自己,为什么?你自己就是众生,所以你要度你自己这个众生,这是个重点。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当然求生娑婆。你说娑婆有罪,去哪里呢?这不是踢皮球吗?所以这不是哪个地方的问题,不是〔东方〕也不是〔西方〕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很多人不喜欢扫厕所,就像在公司,有时候会分配清洁工作,有的人负责办公室,有的人负责茶水间,有的人却负责化妆室。「有的人负责佛堂,为什么我要负责寮房?」你自己想想看,当你在扫厕所的时候,你就会提起这个问题。请问,大殿比较清净还是厕所?不是地方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日本有个公益团体,专门给人家洗厕所,而且规定不可以用刷子,马桶脏了,就用指甲去刮。人家只是公益团体,我们说世世常行菩萨道,只是会去买玉兰花供佛,厕所却不敢去,我们这样的修行就是不圆满,这跟没有修行的人一样,也是选择他喜欢的,这个概念你真的要打破。就好像有的家庭主妇,不喜欢下厨房,你要突破那个油腻的概念,突破厕所污秽的概念,那是你心的问题。你要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在哪里?奇怪,你家厕所就不是佛净土?把它庄严一下吧!
不要问求生哪里。当然有的人没有信心,你这样跟他讲他还是没有方向,这时候你就要明确跟他讲:「好,你去那边。」就好像我有个学生,我跟他讲:「你每天至少念三千句佛号就好。」他说:「古人不是说要念十万句吗?」我说:「不用,你就念三千就好了。你如果做得到,再来念三万。」你们不要小看三千句,现在不是念多久的问题,是持续的问题。你们知道三千句佛号要念多久吗?正常的速度,你念一句几秒,念三千句佛号几乎快三个小时。因为要念十万句佛号,就念得很快,不如慢慢地念三千。不是多寡的问题,而是你念佛的品质要好,品质好你就得力。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凡愚]讲的是一般的信徒,听人家说念佛很好,他也想去念,但他却从来不想精进地去突破、去了解,不知道如何明心见性,不看经典,也不听法师讲。不是笨跟聪明的问题,不是你听懂听不懂的问题,而是懈怠跟精进的问题,学佛只要是懈怠就一事无成。所以你针对一般人谈,他没有办法了解这个问题。例如我的俗家,就像是宗教博物馆,我大哥是一贯道,二哥是天帝教,大姐是无神论,二姐护持佛光山,三姐护持青海无上师,大姐夫是莲生活佛圣院,我爸爸在神宫里当委员,我妈妈是人家带她去哪她就去哪。你会问我:「师父,你回家有没有跟他们讲?」我在家里排老么,我要跟他们讲什么?!就只是跟他们聊天。问题是,这里面只有我才可以周游列国,就是说我跟谁都能够合得来,他们之间有些人合不来,我家好像八国联军。有的人真的不知道这是心性的问题,你说要怎么讲?我只能够跟他们讲,多念佛,念佛有什么好处,但总不能说:「你要从心性下手。」就只能随顺他们自己的因缘。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亲应该都没有读多少书,他只要跟佛结缘,愿意念佛,我们就跟他们讲一些道理。但是道理再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自性,因为这个部份对一般人来讲很抽象。就好像我们现在在读大乘佛法,都知道佛性的概念,听多了,听得耳朵都长茧了,但根本就不懂,全凭猜测跟想象,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就以为像大腿,摸到身体就以为像一面墙,只是各凭想象,各怀鬼胎,「见性」对于我们来讲太遥远了,所以很多人〔不识身中净土〕。[自性〕、〔身中净土,]就是清净的佛性。一般人只知道心有烦恼,却不知道在心烦如麻当中,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他不能体会,我们只能够权巧方便跟他讲:「当你起烦恼的时候,你可以念…。」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你讲观世音菩萨几乎大大小小都能够接受,你不要叫人家念地藏王菩萨。然后讲:「你在念他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安慰你。」用一般人会懂的概念跟他讲,我们只能谈到这里。认识字的我们才会送书给他看,但是有人不看,他只愿意抄《心经》,他却从来不了解自己的心,从来不了解《心经》。
有一天,我们一个学生带个朋友来,人家是著作等身,他是抄经的经文已经等身了,他什么经都抄,佛经也抄,四书五经也抄,连《红楼梦》也抄。我问:「你为什么会抄经?」他说:「睡不着。」这样居然能够抄到等身,实在是不可思议。你说他诚心,他也不是诚心,他只是睡不着,你是要用什么话来形容他?说他无聊,还是说他奇怪?还是说:「你已经抄那么多了,难道你在抄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感觉吗?」所以,不是你一直看就有感觉,而是你的潜意识想要了解才有用,否则纵使你每天看都没有用,因为我们心中有一道无形的墙。[愿东愿西,]有的人不从自性下手。〔东〕就是东方琉璃世界,〔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愿东愿西〕的意思就是求身外净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在哪里都一样,你真的愿意世世常行菩萨道,你就要真的懂这个道理,而不是人家念什么,你就跟着念什么。你真的要了解,真的要有〔愿〕力。〔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就是随遇而安,在哪里他都能够安住他的心。
【史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心地但无不善,]行十善。《六祖坛经》虽然是顿悟法门,但他还是权巧方便教你从十善下手。有一本经叫《十善业道经》,你们自己回去要看一下,《十善业道经》告诉你修十善有什么利益,这一本经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跟你讲,你修十善是因,得到什么利益是果。《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是谈罪恶,你造什么罪就得什么恶果。每本经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果你要人家读经典,你看那个人是比较喜欢利益,还是害怕恶的果报而为他介绍,每一本经事实上有它的用法,你自己要会用。就像我们要讲《涅槃经》之前,我讲引言,要讲三个月,因为如果不从这里讲,大家学很久也没有用,没有办法落实就是空谈,是没有意义的。要教大家怎么去落实,尤其我们的学生已经听过大乘经典,对于「性空」有些概念了,但是对持戒的概念很薄弱。不是我们学生这样,所有的道场都一样,没有几个人要持戒的。你不懂持戒就没有办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后面就不用谈。
你的心没有〔不善〕之念,是什么意思呢?如何达到〔无不善〕呢?就是要透过行十善,让你自己〔无不善〕,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你不除那些不善之心,你想单靠一句「阿弥陀佛」,甚至一直想「十念也可以往生」,你这个乐透是不会中奖的,也就是说,最后念十句也可以往生,那等于是中到乐透。为什么?第一个条件就是那个人没有接触过佛法。你不要以为现在接触佛法,懈怠堕落没关系,等到快往生的那一刹那,再来专心念十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当然不是这样,我们这班人都不适用,因为我们已经听到佛法了。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听过佛法,他的福德因缘并没有很好,为什么最后要往生的那一刹那才有个善知识出现?这样的机率高不高?阿弥陀佛是很慈悲发这个愿,但问题是这轮得到你吗?接着你要问:「韦史君为什么问六祖这个问题?」因为他看到有人这样念佛,但言行并不善。我们今天也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念佛的错,是你自己没有修!最起码你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个好人你都做不到,阿弥陀佛再慈悲想帮你也没有办法啊!难道释迦牟尼佛不慈悲吗?他很慈悲,我们还是坐在这里,这证明你自己不好好修,连释迦牟尼佛也帮不了你。
佛经,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_达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