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结语

    有关治病八法的内容我们基本上讲完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治法虽然是分别介绍的,但由于人体的疾病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所以在使用这些治法时,往往并不是单一地使用某法,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在一个方子中综合多种治法。比如体虚外感时就需要将补法和汗法综合在一起使用;体虚便秘时需要将补法和下法一起使用;治疗既有外感表证又有燥屎内结的里证又需要将汗法和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治疗上热下寒又需要将清法和温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疾病如何变化,始终逃不出两类,一是邪气盛,二是正气虚,所以治疗方法虽多,实际上也逃不出两法,一是扶正,二是祛邪。
    再进一步看,正虚和邪盛之所以会导致疾病,其最终的原因就是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而治疗所采取的扶正和祛邪的方法,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恢复人体原有的动态平衡!回过头看看本书前面所谈到的所有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动态平衡”来展开的,理解了“动态平衡”,你就真正理解了中医,理解了“动态平衡”,你就发现了一条探索生命和疾病的全新之路。
    比如说一个地方洪涝灾害频发,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该怎么做?通过一些局部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存在着河道淤塞、堤岸不牢等现象,于是我们就对河道进行疏通,对堤岸进行加固,通过这些治理,河道抗洪水的能力增强了,甚至我们可以对外宣称,目前河道、堤岸已经具有抵御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灾的能力了。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被解决了,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这样做是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可是如果遇到二百年一遇甚至更大的洪灾呢?这也提醒我们,对河道局部的整治只能起到一个被动防御的效果,至于洪水的大小、频率,那只有听天由命了,如果上天不保佑,来一个特大洪灾,那就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了。这就是河道局部治理的局限性。由于它对洪灾的认识只是局限在眼前的河道上,没有从洪灾形成的根源上去研究和探索,所以只能通过被动的方式去抵御洪灾而无法主动地去改变洪灾,只能视洪灾为猛兽,不能化洪灾于无形。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把洪灾放到自然法则、宇宙法则中去探讨,我们会发现,洪灾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地面水量调节能力的下降。地面通过什么来调节水量?是湖泊和河道,这些湖泊就像是天然的蓄水池,河道就是天然的输水管。下雨了,地面的水量增加了,水就通过河道运输到湖泊中储存起来;干旱时湖泊中又会向四周的河道供水,从而缓解旱情。从这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湖泊就是一个天然的水量调节器,如果把这些湖泊给填了,把河道给占了,那一下雨,水没有地方可去了,这不就成了洪水了?站在自然的高度,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洪水产生的根源,也有容易找到治理的办法,那就是扩大现有的湖泊面积、增加现有的河流数量。这样一来,水有了排泄和储存的地方,洪水自然就不会泛滥成灾,我们再也无须对洪水严防死守,我们完全可以坦然面对洪水,从而真正制伏了洪水。
    我们再来看对疾病的治疗。比如胃痛,在胃镜下发现有炎症,有溃疡、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把胃放到人体这个大环境中去探讨,把人体的疾病放到自然法则中去探讨,从整体的高度再来看胃痛,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原来胃部的这些炎症、细菌、溃疡都源于胃部动态环境的破坏。这和死水会变黑发臭不就是同一个道理吗?胃部动态环境的破坏有哪些类型?不外乎饮食的积滞、气血的瘀滞、胃蠕动能力的衰退、胃部受到的滋养不足等,这才是我们需要去治理的关键所在!恢复了胃部的动态环境,细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环境,我们不需要去杀细菌,细菌也自然会死亡,我们不需要去抑制胃酸,胃溃疡也会自动修复,这就是站在整体的高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告诉我们,要认识疾病的全貌,要认识疾病的真相,应该采用整体、宏观的探索思路。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例子。比如对于各种微生物感染人体造成疾病,中医认为虽然微生物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但是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的本质都是对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而人体平衡我们是有证可辨、有据可查的,所以只要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人体平衡被破坏的环节和程度,从而找到治疗的方法。所以中医无须研究微生物的种类,而只要去恢复被破坏的人体平衡,就能迅速地治愈疾病。
    你说中医科不科学?我们讲脏腑、讲生理、讲病理、讲诊断、讲用药、讲治法,最终讲了些什么?就是讲人体的动态平衡!疾病虽多,根源无非是一个,那就是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治法虽繁,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恢复人体被破坏的动态平衡。所以清朝名医程钟龄说:“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这个法就是人体的动态平衡,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法,也是我们的自然宇宙之法!理解了这个“法”,你就真正走进了中医,理解了这个“法”,你就触摸到了生命的奥秘,这就是我们从中医中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