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斑疹

    大意
    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入门)
    内因
    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明理论)
    外候
    斑势掀发微肿。有色痕而无头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实。轻者如星布。重者如锦纹。其赤色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外感发斑
    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阳毒发斑。有温毒发斑。四症之中。温毒为重。皆因热邪在表。不当下而下之。
    乘虚入胃。或热邪在里。胃热不泄。二者皆能发斑也。(三因)初起。必有头疼身热之表症。先宜辛凉彻其表。
    后用寒凉清其中。(入门)
    内伤发斑
    内伤发斑。轻如蚊迹。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表症。(入门)乃劳役过度。胃气虚极。一身之火。游行于外。
    或他症汗吐下后。中气虚乏。余邪无所归附。散于肌表。宜补宜降。不可妄行凉药。大建中汤。(指掌)
    阴症发斑
    阴症发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红。如蚊迹之状。此名阴斑。终不似阳斑之红显。因肾气太虚。阴盛于下。迫其无根之火。聚于胸中。上熏肺分而为斑。若误作热症而用凉药者。非。宜调中汤温胃。其火自降。
    而斑自退。(指掌)
    发疹内因
    疹属热与痰在肺。发则痒 不仁。多兼风湿之殊。(心法)
    发疹外候
    疹有豆粒。或如粟米。或如蚊迹。或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红靥隐密皮肤。不透出者。为瘾疹。颗粒显透皮肤为痧疹。初起必兼鼻塞流涕。声重咳嗽。头疼胸闷。发热自汗。更有风邪拥肺。气急鼻煽。咳不能卧。先用润肺利邪之品。后变潮热。而头不疼。胸已快。惟咳嗽气急如故。此因本气素虚。肺邪虽解。而阴火乘旺也。
    脉大者。宜滋阴清肺。断不可误投参、 酸敛。以致不救。(汇补)
    赤白瘾疹
    赤疹因热。燥气乘之。稍凉则消。白疹因寒。冷气折之。稍暖则消。似白似赤。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
    此脾经风热挟湿也。多因沐后感风。与汗出解衣而得。(入门)
    脉法
    斑疹郁热。或伏或绝。或细或散。斑疹热盛。阳浮而数。阴实而大。大率洪数有力者生。沉小无力者死。
    治法
    疹宜凉解。斑宜清火。痒者祛风。痛者清热。(绳墨)又斑疹并出者。不可纯用风药。恐变痰嗽渴呕疮疡。(汇补)
    用药
    外感斑势未透。升麻玄参汤发之。已透。人参化斑汤清之。内伤发斑。调中益气汤敛之。风热发疹。消风百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粘子汤清之。脾家风湿发疹。用黄瓜水调伏龙肝散服。
    外治法
    凡斑欲出未透。用干葛、蝉蜕、苏叶煎汤揩之。或葱白擦。或姜汁喷。使斑势掀发为度。
    又法 痧疹发不出。气急鼻煽者。用芫荽捣烂。同酒浆研匀。热揩头面胸背。盖暖自愈。内服西河柳。阴干。
    大剂与之。名曰独胜散。
    斑疹选方
    人参化斑汤 治外感阳实发斑。势如锦纹。
    人参(一钱)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水煎。
    升麻玄参汤 治外感热甚发斑。隐隐未透。
    升麻 玄参 干葛 甘草(等分)
    水煎。
    调中益气汤 治内伤胃气虚而邪火为斑。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 五味(三粒)
    水煎服。
    调中汤 治阴斑。
    苍术 陈皮 砂仁 藿香 甘草 芍药 桔梗 半夏(各八分) 白芷 羌活 川芎 麻黄 桂枝 枳壳(各七分)
    水姜煎。
    大建中汤 治阴虚阳气衰而浮越为斑。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 附子(各五分) 生姜 枣子水煎。
    消风百解散 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陈皮 川芎 蝉蜕 苍术 柴胡 甘草(各等分)
    生姜、葱白。水煎。
    鼠粘子汤 治疹发不彻。无里症者。
    鼠粘子(上) 荆芥穗(中) 甘草(下) 防风(下)
    防风通圣散 治瘾疹热甚。状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彻里。(方见火症)
    【附:妊妇斑疹】
    妊妇发斑。先用透解。次用清热。不可泥胎孕。执用养血。盖血药凝滞。斑毒不能外透。每致缠绵变症。若已透而内热未消。恐热侵胎元。宜护胎涂脐法。(汇补)
    妊妇发疹。宜清肺透表。亦不可用血药以治疹邪。亦不可用燥药以助疹热。(汇补)
    涂脐护胎法 治妊妇外感发斑已透。热未止。恐热入子宫。用此涂之。
    以井底泥涂脐以下二寸余。以绵护之。良久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