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过敏性紫瘢(一例)

    孙×海,男,1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7月23日。
    主诉:双下肢起紫红点,不痛不痒已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一个月前突然发现双下肢有大小不等的密集
    紫红点,不痛不痒,按之不退色,未引起注意,以后逐渐增多。曾到xx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瘢”。食欲尚好,二便正常,自觉口渴。
    检查:双下肢伸侧面皮肤有散在针尖至榆钱 样大的紫红色斑疹,压之不退色,皮损稍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未见苔癣样改变。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178,000/立方毫米。
    脉象:沉细数。舌苔:苔黄白,舌尖红。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中医辨证:血热烁灼脉络,迫血妄行。
    立法: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消斑兼以养阴。凉血五根汤加减:
    白茅根一两 瓜蒌根五钱 板蓝根三钱 茜草根三钱 紫草根二钱 干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石斛五钱 生槐花五钱 丹皮三钱 地榆二钱
    8月3日服上方四剂后,紫斑全部消退,遗有色素沉着斑。继服前方,一周内未见新的出血点。8月14日为巩固疗效继服养阴清肺膏(附方84)、加味逍遥丸(附方87)以养阴和血,防止复发。
    [按语] 关于紫癜类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记述的比较分散,因而找不出一个比较恰当的中医病名。根据赵老医生的体验,此类病可以归纳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血风疮”和“葡萄疫”的范围之内。从其临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阴斑、阳斑两大类。过敏性紫瘢,偏于血热妄行,属于阳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为正虚脾不统血,血不归经,偏于血虚,属于阴斑。前者应以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为主;后者应以健脾养血,凉血,活血化瘀为主。
    过敏性紫癜,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与血热相搏,壅盛聚毒,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络,瘀滞凝聚而发斑。因而骤然发病,发无定处,稍隆出皮面,有轻度搔痒,均反映了风善行而数变和血热壅盛的特点。就本例而言,始于1个多月以前,突然发现双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密集紫斑,按之不退色。赵老医生惯用经验方凉血五根汤进行加减。方中白茅根,板蓝根、瓜蒌根、生槐花、地榆清热解血中之毒而凉血;茜草根、紫草根、丹皮凉血活血,化瘀消斑。其中地榆酸苦微寒,性沉寒入下焦;对于血热证,赵老医生经常讲道:“热不除则血不止,热既清则血自安”。地榆既能清降,又能固涩,但是清而不泄,涅而不滞,为凉血业血之要药。特别是下肢的紫斑,经常加减使用。紫草根能凉血活血,凉血而不滞,活血而不散,又能补中益气,对于紫癜类病虚证实证均能应用。而其嫩茎称紫草茸,凉血解毒,多制成紫草茸油外用。
    本例病期一个多月,自觉口渴,脉象沉细数,已有伤阴之象,故又用生地、元参、石斛而养阴清热凉血,既助正气,又达凉血止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