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肿病证治

    面目浮肿先受风,湿从足起变形容,
    补中上下分消去,下水通肠是下工。
    按:幼科论小儿肿病与大人同法,率用行水之药,误人甚多,惟钱氏之论可宗。钱氏云:肾热传于膀胱,膀胱热甚,逆于脾胃,脾胃虚而不制水,肾水反克脾,随水而行。脾主四肢,而身面皆肿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肾水胜而克退脾土,土胜心火,火胜肺金,肺为心克,故喘。或问:心刑肺,本见虚金,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脏逆;一者,肾水气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为难治也。肿病之后,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阳咳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按即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治肿之方,诸家只知治湿,多利小便之说。执此一端,遽用泄水之药,则一泄而水消,乃曰得泄之力,殊不知脾愈泄而愈虚,不通旬日,肿复如初,此世人只知泄水为最,而不知十补勿一攻之论,往往多死者矣。吾之家传,大儿用胃苓汤,小儿用胃苓丸,以五皮汤送下,甚验。
    胃苓汤:治肿之要药也。方见脾胃。即五苓散以渗湿,平胃散以保湿,二方相合是也。
    五皮汤
    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五加皮,各等分。
    喘甚者,加真苏子。以上二方有加减法。
    上半身肿多者,加苏叶、诃子、葛根。
    下半身肿多者,加本通、木瓜。
    腹胀者,加木香、藿香、枳壳。
    大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微利之,或枳朴大黄丸亦效。方见伤食。
    饮食之忌,惟盐酱薤鲜湿面,皆味咸,能助水者,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恐伤脾胃,重则半载,轻者三月。须待脾胃平复,血气充实,然后于饮食中旋以少①炒盐徐徐投之,不至骤吃咸物,则肿自不再作。故刘②云:冶肿非难,补养尤难。
    ①少:按罗田方言义与“稍”同。
    ②刘:忠信堂为“刘河间”。
    丹溪治肿大法云:宜补中行湿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属阳水,先用五皮散,次用四磨饮加生枳壳,重则疏凿饮子;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清少,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主之。
    气若陷下,用二陈汤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使润而小便长。如腹胀,少加厚朴佐之,气不运,加木香、木通以调之。
    按:丹溪治肿之法,大人小儿同用方见各书,可导用之。今予仿其法,以治小儿之肿。如在表有热可汗者,用五皮汤加麻黄、葛根、紫苏叶、杏仁以发之。如身无热,水气在里老,用五苓散加醋炒芫花、黑枣以下之。阳水之大便秘,小便涩。烦渴者,用五苓散作汤,送下枳朴大黄丸;阴水之不渴,清便自调者,用平胃散加生姜、白茯苓、苹果、木香、藿香主之。
    病有疟后肿者,有泄痢后肿者,有因咳嗽肿者,有因疥疮肿、洗后肿者;肿虽不同,治法则一也。经云去菀陈莝者,谓腹有积聚,宜去之也。开鬼门,谓发其汗也;洁净府者,谓利其小便也。温衣者,谓常宜和暖,使水气得行也。大抵痢疟后肿者难治,脾胃极也。咳嗽而肿者,宜五皮汤去五加皮,加地骨皮、陈皮(去白)、紫苏叶主之。气上逆者,更加杏仁、等苈。疮毒病者,通圣散。
    大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可治。若膨胀而肚上有青筋胀满,大便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与夫肉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实①伤脾,足平伤肾,背平伤肺。凡此皆为不治之症。又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或由硬,或掌平,或卵肿胫长,或面薰黑者,皆不可治也(此一段依原本)。
    ①脐实:忠信堂本作“脐突”。
    脾肺经兮属太阳,喘呼肿胀每相寻,
    视其标本分先后,秘诀家传记在心。
    病肿者,未必不喘;病喘者,未有不肿,皆湿土之病也。盖脾肺者,手足太阴,皆属湿土,故肿乃湿土敦阜之象,喘乃湿上熏蒸之气。治者,须以标本先后立法也。如先肿后喘者,此脾传肺也,以脾为本,肺为标,宜胃苓丸、五皮汤,如上法合而用之。如先喘后肿者,此肺传脾也,以肺为木脾为标,宜苏子降气汤主之。
    腹胀
    腹中胀满受虚寒,秘结须从实热看,
    热多寒少休妄议,虚虚实实夭人年。
    大抵小儿多因饮食、饥饿、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因久患疳积,及症后癖块不消,皆能为胀,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胀、虫胀、积胀、食胀、虚胀、冷胀种种不同,一言以约之,寒胀是也。故疳虚者皆属寒,宿食积癖皆属热。各随虚实主治,庶不差误。
    钱氏云:小儿腹胀,由脾胃虚寒攻用②作也。实者,闷乱喘满也,可下之,不喘。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衰甚,必主目跑腿肿也。黄色者属脾,治用塌气丸渐消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
    ②攻:忠信堂本作“故”。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意,勿误也。
    凡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时微喘,脉伏而实,时时饮水能食者,可下,瘥。木香槟榔丸主之。脾初虚而后有积者,不可便下,以肥儿丸调之;不愈,以三棱丸主之。
    塌气丸:治小儿虚腹胀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蝎尾(去毒),五钱。萝卜子(炒)。加陈皮,青皮,木香,各三钱。
    未,面糊为丸,粟米大。服五七丸,陈米饮下。
    三棱丸: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三棱(醋炒),莪术(制),青皮,陈皮,枳实,厚朴(麦焙),半夏、姜汁(炒),黄连(炒),香附(醋焙),川芎,使君子肉,夜明砂,神曲,麦芽,干蟾(烧存性),槟榔,木香,砂仁,各三钱半,当归,一钱。
    另取神曲煮糊,丸,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饮下。大便黄,涎臭秽为度,此积滞去也。
    治小儿腹胀法用:
    萝卜子、炒,紫苏根,干葛,陈皮,等分。甘草、少许。
    煎服。食少加白术。
    一法用虾嘛一个,人猪肚内煮熟,去虾嘛,将肚食尽,效。
    如有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丁香脾积丸。有因食多肉多腹胀者,用三黄枳术丸,料内加香附、半夏,蒸饼,丸服。
    实者宜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靠脏腑而廓离胁,胀满皮肤,故曰胀。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宜详辨之。如腹胀时减者为虚,腹满不减者为实;按之濡者为虚,按之坚者为实。如大病疟痢之后胀者为虚;外感风邪寒邪入里者,及伤饮食者,其胀为实。虚者补之,内加行气之药,勿太犯温,及成热中也。实者下之,内加补脾之药,或先补脾而后下之,勿大下之,恐伤胃气,常用家秘胃苓丸,以柴苏汤下,多服。
    病胀气喘者,宜分气饮主之。
    分气饮:治肿胀。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壳,半夏,藿香,紫苏,等分。甘草,减半。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三枣二,煎服。
    病胀者,腹坚而大,腹皮无纹,脐突背平,胸高而喘,或滑泄,皆不可治。
    《内经》曰:五实者死,腹紧胀一也,气上喘二也,身壮热三也,脉供数四也,大小便秘五也。如此五实者,宜急下之,得利者生,神效丸主之。方用:
    大戟,芫花,甘遂(醋炒),泽泻,葶苈子(炒)。连翘,桑白皮,木香,赤小豆(炒),黑牵牛(炒,取头末),各等分。
    大枣(蒸,去核),捣泥,丸,麻子大,量儿,槟榔汤下,以利为度。
    此乃救急之方,非可常用,得利后,用参苓白术散,去甘草补之。
    黄疸
    湿热食伤总发黄,是名疸病属纯阳,
    热宜寒治湿宜利,食积还从消导良。
    钱氏曰:凡小儿身皮面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转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二症多得于大病之后。又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遍身微黄,冒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大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黄也。经云:猪疸皆属于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色,胃怯不和也。
    按:论小儿黄疸病,钱氏甚详。如因热者,其色黄而明;因湿者,其色黄而黯;因食积着,其色黄而淡。以此辨之。
    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是湿热,如盒曲相似,此理甚明。按:经中只言瘅,俗称为疸。瘅者,单也,谓单阳而无阴也。因于热者,用凉惊丸;因于湿者,用胃苓丸,内加茵陈作丸服之;因于食积,同疳黄者,集圣丸。脾胃虚怯而黄者,肥儿丸,此家秘之法也。方见前。大抵治黄疸者,茵陈五苓散尤为稳当。钱氏泻黄散治脾热发黄。
    大概治小儿,季夏之时,身体蒸热,胸膈烦闷,如烂橘之黄,眼中白睛赤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用加减泻黄汤主之。
    加减泻黄汤
    黄连,茵陈,各五钱。黄柏,黄芩,茯苓,山栀仁,各二钱。泽泻污二钱。
    [口父]咀,作一服。水煎,稍热服。
    此方治湿热发黄甚效。
    丹溪治小地吐泄黄疸方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术,茯苓,各等分。
    末,温水调服。
    伤乳食吐泄加山楂;时气吐泄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此方治伤食及食积发黄,甚效。
    凡小儿有食积者,面色多带黄白,宜肥儿丸调之。健脾益胃,出积消食,脾胃既和,饮食消退,运化精微,灌溉脏腑,流行荣卫,自然五色修明,其黄去矣。
    腹中有癖者,宜化癖丸。方见癖。有积者三棱丸。方见胀。各依其法治之,无有不验者。惟初生小儿胎黄,用生地汤与母服之,儿食乳,其黄自退。
    生地黄汤
    生地,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各等分。
    水煎服。
    腹痛
    小儿腹痛哭声连,大者能言何处疼。
    冷热积虫分四症,盘肠内吊察根源
    仁斋云:腹痛之病,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挟冷痛者,于面色或青或白见之,冷甚者,则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轻者当归散,重者烧脾散主之。有吐痛者,保童丸。
    当归散:治腹痛有寒无热。
    当归,倍用。木香,辣桂,人参,甘草,等分。
    生姜、大枣引,温服。
    烧脾散:治伤生冷果菜,停积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炙),厚朴(姜炒),草果仁,砂仁,甘草(炙),神曲(炒),麦芽,陈皮,良姜、炒,等分。
    末,热盐汤点服,或炼蜜丸,如圆眼大,姜汤化一丸下。
    保童丸:治因寒,伤风冷食积,肚疼,吐泄,呕恶。
    人参,白术,甘草(炙),苍术(泔),厚朴(姜),陈皮,茯苓,猪苓,泽泻,藿香,丁香,半夏曲,干姜(炒),肉桂,白豆蔻,青皮,槟榔,肉豆蔻(面煨),滑石(炒),全蝎,木香,诃子肉,等分。
    神曲糊丸,龙眼大。一丸,米饮下。
    或用理中丸、胃苓丸合杵细,煨姜汤调,服已见验。
    挟热痛者,于面赤壮热、四肢烦痛。手足心热见之,宜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大便秘者,枳朴大黄丸主之。方见积聚。大便调者,芍药甘草汤。
    四顺清凉饮
    白芍,当归,甘草,大黄、部分,
    芍药甘草汤
    白芍、倍用,甘草,减半。
    以上二方,并用,水煎服。
    钱氏云:小儿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及大便成酸臭者,当磨积,宜三棱消积丸主之,甚者脾积丸下之。后和胃,胃苓丸、养脾丸、肥几丸、参苓白术散,择而用之。
    三棱消积丸:治积痛、胃脘痛、心腹痛、小便痛、痞痛、虫痛。
    三棱(煨),莪术(煨),半夏曲,枳实(麸),黄连,吴茱萸(水拦炒),陈皮,青皮,木香,槟榔,厚朴(姜),川楝子肉,小茴,等分。
    末,另取神曲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虫病,面[白光]白,心腹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发痛时,乌梅丸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积痛、食积、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口涎而沫出,甚者化虫丸、万应丸,看病轻重用。
    乌梅丸:治胃冷,此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三十个,黄柏(炒),细辛,肉桂,附子(炮),各六全,黄连,一两六钱,蜀椒(去闭口者,炒润),当归,各四钱,姜(泡),一钱。
    末,取乌梅肉酒浸杵烂,和蜜丸,麻子大,服十丸,日二次,忌生冷。
    化虫丸:治虫咬心痛,去来不定,不思乳食。
    鹤虱,槟榔,锡灰,苦楝根白皮,各一钱,白枯帆,三钱。半生半熟①
    面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三滴吞下,食前服。
    如有小虫皆化,大虫自利下。初服甚效。
    ①半生半熟:原作“半生半钱”,据忠信堂本改。
    见病腹痛,喜手按及热熨者,为虚。为寒,宜用温补法。如手不可按者,为实,宜下之。盘肠内吊痛。见前惊风及后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