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

    经云: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均雾露也。故寸口小,内伤饮冷寸口亦小。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何哉?脉皆阴而寸口小耳。此云岐子复断浊邪中于下为饮冷同伤也。韩氏言寸口脉微而小,即不可下,则阴盛阳气不能升于九天可知矣。
    白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术(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 咀,每服称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一口,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渐渐汗少为解。
    《活人》防风白术牡蛎汤当在此下。
    风温证,面赤自汗,嘿嘿不欲语,但欲寐,两手脉浮而缓,或微弱,此证不宜发汗。若汗之,似令人筋惕肉 ,或谵言独语,或烦躁不卧。若下之,直视失溲便。若火之,发狂似惊痫,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活人》本方葳蕤汤,以有麻黄,故不敢用,宜用上白术汤主之。
    头眩汗出,筋惕肉 者,加牡蛎。
    腰背强硬者,加羌活。
    舌干发渴者,加人参。
    身灼热甚者,加知母。若内伤冷者不加。
    体重多汗者,加黄 。
    黄汤
    治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少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去声,)或语言错乱失志。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室耳!始得病,寤寐之间,或恐或悸,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阴气盛阳气走也。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弦微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宜先缓而后急,缓宜黄 汤。
    人参 黄 (味甘者) 白茯苓 白术 白芍药(以上各一两) 甘草(七钱半,炒)
    呕吐者,加藿香半两,生姜半两,如无,干者代之。
    上 咀,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可也。如大便结者,宜调中丸主之。
    调中丸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干生姜 人参 甘草(炙)
    上等分,为极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或五丸。每服一二丸,水少许,煎服之。
    问三四日后渐重,必躁乱不宁者,何也?
    经云:阳盛则发厥,阴盛则发躁,物极则反也。《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然阴躁一证,汗下后多有之。仲景云:汗下后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内感阴证,饮冷胃寒而躁者,与汗下后烦躁同。厥阴热上冲胸而发躁者,火独炎上故也。
    若病重急治者,宜黄 汤内每服加干姜重一钱,与仲景理中汤同意。大便结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炮,恐热,以干生姜代之)
    上等分,炼蜜丸,每两作五丸。白汤化下,水煎服之亦得。缓后失治,急也。
    尤急者,若无汗,宜附子干姜甘草汤。若自汗者,宜附子白术甘草汤。量脉证,可宜四逆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宜选用治之。至于用附子,不得已也。若身与四肢俱热,不至于凉,或厥逆,不宜用附子,故理中有四顺。理中汤、丸之名。四顺者,手足自温不厥逆是也。
    急则失治,尤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