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耳鸣 耳聋

    耳鸣、耳聋,系因中气不健,浊阴上逆,相火不藏,填塞耳窍所致。
    [脉证机理]耳者,清阳之门户,清虚则善闻,滞塞则重听,甚则耳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所以,耳为肾官,亦为心官。所以然者,心肾同属少阴,平人心火下蛰,以温肾水,肾水上奉,以济心火,心肾交泰,水火既济,下温而上清。上清则气机畅利,浊阴悉降,孔窍虚灵,故耳聪而善听;下温则精血充盈,清阳上达,七窍空灵,声入耳通,故巨细必闻。所以,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也。
    心肾交泰之权,在于中焦脾胃。脾升则肾肝随之亦升,胃降则心肺随之亦降。肝藏魂,心藏神,魂者神之初气;肺藏魄,肾藏精,魄者精之始基。平人水土温暖,因而肝木条荣而不郁,清阳升发而神旺,肺气清肃而不滞,浊阴悉降而精盈,是以不病耳鸣耳聋。
    由于内外感伤,房室过度,耗伤真元,致使脾肾两虚,不能生长肝木,肝主生,生气不旺,清阳不升,因而魂神俱虚,而病左耳耳鸣,甚则耳聋。脾虚肝郁,必致胆胃上逆,肺失降敛,精魄俱虚,浊阴填塞耳窍,而病右耳耳鸣,甚则耳聋。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肺为水之上源,亦为髓之上源,肾为髓之下源。肺不降敛,魄虚无以化精,髓源不足,髓海空虚,则两耳俱鸣,甚则俱聋。《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脾胃之所生也。”综上所述,中气不健,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填塞孔窍,虚灵障蔽,所以耳鸣耳聋,重听不闻。病虽在官窍,而朔本求源,实因中土不运使然。脾虚肝郁,浊阴上逆,故脉见细濡、弦、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降逆,消上温下。
    [方药]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黄芩炭9克 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 广桔红9克 全瓜蒌9克 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 生龙骨12克 牡蛎粉12克 北沙参12克石菖蒲9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桔红、全瓜蒌、川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草蔻仁、石菖蒲,暖中亿瘀,以利枢机,调和阴阳;生龙骨、牡蛎粉,蛰火潜阳,敛精藏神。
    [加减]肾寒者,加补骨脂9克,以温肾。阳气浮动者,加罂粟壳3至5克,温中暖下,以潜浮动之虚阳。
    [忌宜]忌烟酒,节房欲,以居处清静、清心寡欲为宜。
    [附记]
    耳鸣、耳聋既是多种疾病中两个不同的症状,也是两个不同的病名。名虽为二,实为一症,仅程度不同而已,轻则耳鸣,重则耳聋。属症状者,治其本病,属单独一疾病者,多系阳衰。清阳不展,浊气上逆,填塞耳窍所致,治疗以降浊为主,升清为辅。清降肺胃,蛰潜上逆之相火,复其上清下温之常,则耳窍空灵,声入耳通而善闻。若系外伤等因素所致者,病因不同,治亦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