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眩晕

    眩晕,系因脾湿胃逆,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中气健旺,脾升胃降,肝胆调畅,精血温暖而下实,神气清凉而上虚。上虚下实,故五官空灵,眩晕不作。
    由于情志刺激,或因饮食劳倦,或因纵欲伤精,致使肝肾俱虚。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肝藏魂,魂为神之初气。肾藏精而生髓,脑为髓之海。脾肾俱虚,致使肝气郁陷,清阳不升,生气不足,魂神惧虚,髓海不足,而作眩晕。症见脑旋轻飘,视物动荡,可谓之虚眩。多系血压偏低,或为脑供血不良,或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等。肾虚脾湿,肝气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则胆胃上逆,肺失降敛,相火不藏,浊阴上逆,亦作眩晕。症见眩而头痛,昏朦不清。多系血压高。
    胆胃上逆
    胃主降浊阴,胃气旺,则气机顺降,胆、肺随之亦降而精盈。脾湿肝郁,则胃气滞塞不降,阻碍胆木下行之路,其气逆而化火,刑逼肺金,致使肺热而失其清肃降敛之常,浊阴弥漫于上,故症见头目晕眩,头痛胸闷,口苦心烦,头重脚轻,步履不稳,或见血压升高。腰为肾之府,胆火不能下潜于肾,因而肾虚,故症见腰痛,两腿酸软无力。脾湿肝郁,故症见脘胁胀闷,作酸易怒,或当脐跳动,硬而压痛。浊阴上逆,故脉见濡涩、关寸大,或弦牢、关寸大,或伏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或见舌边夹红。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 焦白术9克 黄芩炭9克 炒杭芍9克制首乌12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 川郁金9克 夏枯草12克 茺蔚子12克白蔻仁6克
    水煎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白蔻仁,和胃调气。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温肾潜阳,利尿降压。
    [加减]血压高,大便初干或干结者,加决明子15至20克,平胆滋肝,润肠通便。舌质红,舌苔黄腻者,加麦门冬9至12克、川黄连3克,清心以降浊。胃酸缺乏者,加炒五味子9克,以舒肝敛肺。脾湿重者,加建泽泻9克,以利湿。血压不稳者,去茺蔚子,加补骨脂6至9克,温肾潜阳以稳压。血压不高,大便干结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血压不高,头目昏闷不清,恶心呕吐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粉葛根9克、广藿香6克、煨生姜9克,和胃降冲,醒脑以止呕。血压不高,失眠遗精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生龙骨12克、牡蛎粉15克,以敛精藏神。血压不高,心慌悸不宁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以养心润肺。
    [忌宜]忌食辛辣燥烈及高脂饮食,以清淡饮食及植物油为宜。避免情志刺激及劳累,保持情志舒畅。
    肝脾下陷
    脾主升清阳,脾气旺,则肝木条达,清阳左升而神旺。脾湿肾寒,则肝木郁陷而清阳不升,魂神俱虚,故症见头目晕眩,精神不振,动则心慌气短,喜独居静坐,恶闻人声,闭目不语,甚则欲穴地而安,血压偏低。肝脾不升,胆胃虚逆,故症见恶心欲吐,怕光羞明。可因光亮而致吐呕,吐出物极酸苦,头脑空虚晕动,重则晕仆。肾虚不藏,阳不归根,故症见耳内轰鸣,失眠多梦。脾肾虚寒,阴凝气结,故症见当脐硬痛,脐左跳动。脾肾虚寒,虚阳不潜,故脉细翕濡、关寸略大,或见弱象,舌苔白薄腻或白腻。
    [治则]健脾舒肝,清肺降逆,交济心肾,滋益精血。
    [方药]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 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 牡蛎粉12克 柏子仁9克 北沙参12克缩砂仁6克 广藿香6克
    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全当归、生地炭,舒肝润燥熄风。北沙参、川郁金、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广藿香,和胃止呕,醒脑。柏子仁,养心安神。牡蛎粉,敛精藏神,缩砂仁,健脾行瘀。
    [加减]脾湿重者,去甘草,加建泽泻9克,以利湿。上热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中气虚弱者,加红人参6至9克,以补中益气。下寒者,加炒干姜3至6克,以温下。痰涎粘稠,咳吐不出者,加淡竹茹9克,或加白芥子3至6克,以利痰。痰涎多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豁痰以利窍。咳嗽剧者,加川贝母6至9克,清肺以止咳。当脐硬,压痛,跳动者,加石菖蒲9至12克,以交通心肾。舌质红,胃酸缺乏者,加乌梅肉6至9克、川黄连3至6克,以敛肺清心。舌苔粘腻,小便黄者,加焦山栀6至9克,清心以降浊。
    [忌宜]忌食生冷、大辛大热之品,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之食物为宜。居处宜安静。
    [附记]
    眩晕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一个中医病名。眩晕包括现代医学的数种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脑供血不良、美尼尔氏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等。临床所见,因浊阴上逆引起的眩晕,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多见血压偏高。系因脾肾两虚,肝胆燥热所致,本虚而标实。因清阳不升引起的眩晕,约占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多见血压偏低。系因脾肾俱虚,肝郁不升,清阳不展所致,标本俱虚者多。既因清阳不升,又因浊阴不降所引起者也有之,但为数不多。可因情志不遂,劳逸不均,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等因素而发病,头晕时剧时差,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各自兼症,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临床上,当据其脉症,详审病机,而施治之。且不可一见“眩晕”二字,即因“肝阳上亢”一语横塞胸中,肆用寒凉伐泄镇摄之品,徒伤中气。致使升降紊乱,中下愈加湿寒,浊阴愈加逆上,眩晕不唯不减,反而愈加。
    浊阴上逆者,当降浊阴。浊阴者,既指肺胃之痰涎湿浊,亦指胆胃心肺之郁热;降浊阴者,既指化痰去垢利窍,亦指清降胆胃心肺之郁热。使君相二火下潜于肾以暖之,则肾脏温暖而下实,上焦清肃而虚灵,眩晕自止。但不可过降,过降则碍清阳之上升。清阳不升者,当升清阳。清阳升则心肾交泰,魂神畅旺,眩晕自止。但不可过升,过升则碍浊阴之下降。
    清升浊降之机,在于中气之健旺。执中洲而驭四旁,则清升浊降,眩晕焉能不瘳?!所以,健运中洲以复其升降,调和肝胆以去其郁滞,交济水火以复其既济,实为治疗眩晕之的法。脑为髓之海,清阳不升而致眩晕耳鸣者,多系肾虚而脑髓减,在用上方治疗时,温肾补脑之品亦应酌情伍用,则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