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理气之剂

    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留白) 当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姜三片、枣二枚煎。
    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息或停。故宗气为一身之主,外护肌表,则为卫气;内统血脉,则为营气;散布于各脏腑,则为各脏腑之气。人能顺而养之,则气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无如七情扰于中,六淫侵于外,斯百变丛生,而郁气、逆气、动气、滞气、痞气、燥气、寒气、痰气、湿气、水气种种气病,指不胜屈矣。医者当细心剖析,对症施治,方免贻误。汪庵于理气门中,首选补中益气汤,诚以东垣辨内伤、外感剀切详明,使人于阳虚发热之症不误作伤寒妄汗妄下,保全无限民命,实为功于千古。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 、升、柴,为害非小。《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乌药顺气散
    乌药 橘红二钱 麻黄(去节)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壳(炒)一钱 僵蚕(去丝嘴,炒) 炮姜 甘草(炙)五分
    加姜葱煎。
    中风之症,皆由气血亏虚,外风乘隙而入,盒饭着意调营,使风从卫出;又或痰火内蕴,外风乘之,盒饭清营、化痰、息风、理气。此方多用升散于养血化痰,二义阙然,与注中治中风等症未为合法也。
    苏子降气汤
    苏子 半夏 前胡 浓朴(姜炒) 橘红 当归一钱 甘草(炙) 肉桂五分
    加姜煎。
    此等方施之于湿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虚阳上攻、喘嗽呕血等症,是益火加薪。吾见其立败也。
    木香顺气汤
    木香 草蔻仁 益智 苍术二分 浓朴四分 青皮 陈皮 半夏 吴茱萸(汤泡) 干姜二分茯苓 泽泻二分 升麻 柴胡一分 当归五分
    东垣此方,升清降浊,使中脘开通,极有意义。但辛燥太过,宜酌用之。
    四磨汤
    槟榔 沉香 乌药 人参
    等分,浓磨,煎三、四沸,温服。
    四磨汤,原为气逆喘急而设。若用人参,不如勿服之为佳矣。除人参,加木香、枳实者为宜,且于气厥者尤合。
    越鞠丸
    香附(醋炒) 苍术(泔浸炒) 抚芎 神曲(炒) 栀子(炒黑)
    等分曲糊为丸。
    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此方注云:统治六郁。岂有一时而六郁并集者乎?须知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读一切方书,皆当作如是观。
    七气汤
    半夏(姜汁炒)五钱 浓朴(姜汁炒)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苏二钱
    加姜枣煎。
    七情受病,兼有痰涎,一时举发则有之。理气化痰,开解郁结,七气汤所以为佳也。
    四七汤
    人参 官桂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
    越鞠丸治气实之郁,四七汤治气虚之郁。虚则寒生,不可谓气病绝无寒症也。备此一法,庶无偏胜之患。
    代赭旋复汤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汗吐下后,中虚气逆,不可再攻。故用重以镇之,甘以缓之,辛以散之之法。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
    呃逆之症非一端。若肾气不收,厥逆而上,头汗微喘,当用大剂参附以收摄真阳,此治连珠发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胜任也。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冲之呃为辞,岂呃逆之症,但有火呃,竟无寒呃乎?是又过当之谈矣。
    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人参 甘草 半夏 麦冬 赤苓 枇杷叶
    加姜枣煎。
    此则治痰火之呃,而不可以治胃寒之呃。若误用之,则轻者增剧。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 麻黄 半夏(姜制) 款冬花三钱 桑皮(蜜炙) 苏子二钱 杏仁(去皮尖) 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加姜煎。
    治痰先理气,不为疏泄,则胶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黄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