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咳嗽门

    咳嗽论(此论出洁古家珍)
    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若咳嗽有声。而有痰者。因伤肺气动于脾湿也。故咳而兼嗽者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而肃。若反动之。则气必上冲而为咳嗽。甚则动脾湿而为痰也。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若有痰而寒少热多。各随五脏证而治之。假令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脾经。谓之湿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
    谓之寒痰。各宜随证而治之。咳而无嗽者。以辛甘润其肺。咳而嗽者。治痰为先。故从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
    【人参款花散】 治喘嗽久不已者。予从军过邓州。儒医高仲宽传此。并紫参散甚效。
    人参 款冬花(各五钱) 知母 贝母半夏(各三钱) 御米壳(去顶炒。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乌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临卧。忌多言语。
    【紫参散】治形寒饮冷。伤肺。喘促。痰涎。胸膈不利。不得安卧。
    五味子 紫参 甘草(炙) 麻黄(去节)桔梗(各五钱) 御米壳(去顶。蜜炒黄色。二两)
    上六味为末。每服四钱匕。入白汤点服。嗽住止后服。
    【九仙散】治一切咳嗽。太医王子昭传。甚效。此方得之于河中府姜管勾。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五味子 阿胶 乌梅(各一两) 贝母(半两)御米壳(八两。去顶。蜜炒黄)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点服。嗽住止后服。
    【人参蛤蚧散】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 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两) 知母 桑白皮 人参茯苓(去皮) 贝母(各二两)
    上八味为末。净瓷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永除。神效。
    【人参清肺汤】治肺脏不清。咳嗽喘急。及治肺痿劳嗽。
    人参 阿胶 地骨皮 杏仁知母 桑白皮 乌梅 甘草 罂粟壳上等分。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乌梅、枣子各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渣。食后。临卧服。
    【人参款花膏】治久新一切咳嗽。
    人参 款冬花 五味子 紫菀桑白皮(各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淡姜汤下。或含化亦得。
    【紫苏半夏汤】治喘咳痰涎不利。寒热往来。
    紫菀茸 紫苏 半夏(泡。各五钱) 杏仁(一两。炒黄色。去皮尖)
    陈皮 五味子(各五钱) 桑白皮(二两半。一方或用一两半)
    上为粗末。入杏仁一两。去皮尖麸炒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日三。
    【款花清肺散】治咳嗽喘促。胸膈不利。不得安卧。
    人参 甘草(炙) 甜葶苈(生) 白矾(枯)
    款冬花(各一两) 御米壳(四两。醋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米饮调下。食后。忌油腻物。及多言语损气。一方加乌梅一两、去核。
    【人参理肺散】治喘嗽不止。
    麻黄(去节。炒黄) 木香 当归(各一两) 人参(去芦。二两)
    杏仁(二两。麸炒) 御米壳(去顶。炒。三两)
    上六味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紫团参丸】治肺气虚。咳嗽喘急。胸膈痞痛。短气噎闷。下焦不利。脚膝微肿。
    蛤蚧(一对。酥炙) 人参(二钱半) 白牵牛(炒) 木香甜葶苈(炒) 苦葶苈(各半两) 槟榔(一钱)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煎人参汤送下。食后。
    【团参散】治肺气咳嗽。上喘不利。
    紫团参 款冬花 紫菀茸(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后。
    【安肺散】治咳嗽无问新久。
    麻黄(不去节。二两)。甘草(炒。一两) 御米壳(四两。去顶。炒黄)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临卧。
    【马兜铃丸】治多年喘嗽不止。大有神效。
    半夏(汤泡七次。焙) 马兜铃(去土) 杏仁(各一两。去皮尖。麸炒)巴豆(二十粒。研。去皮油)
    上除巴豆、杏仁另研外。余为细末。用皂角熬膏子。为丸如梧子大。雄黄为衣。每服七丸。临卧煎乌梅汤送下。以利为度。
    【人参半夏丸】化痰坠涎。止嗽定喘。疗风痰食痰一切痰逆呕吐。痰厥头痛。或风气偏正头痛。或风壅头目昏。或耳鸣、鼻塞、咽干。胸膈不利。
    人参 茯苓(去皮) 南星 薄荷(各半两)寒水石 白矾(生) 半夏 姜屑(各一两)蛤粉(二两) 藿香(二钱半)
    上为末。水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食后。日三服。温水送亦得。
    【人参清镇丸】 治热止嗽。消痰定喘。
    人参 柴胡(各一两) 黄芩 半夏甘草(炙。各七钱) 麦门冬 青黛(各三钱) 陈皮(二钱)五味子(十三个)
    上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白汤送下。食后。
    【金珠化痰丸】治痰热咳嗽。
    皂荚仁(炒黄) 天竺黄 白矾(枯。过。各一两)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用生姜二两洗。刮去皮。同半夏捣细作饼子。炙微黄) 生龙脑(半两) 辰砂(二两)金箔(二十片为衣)
    上为末。姜汁糊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姜汤下。食后。临卧服)
    【化痰玉壶丸】治风痰吐逆咳嗽。
    生南星 生半夏(各一两) 天麻(半两) 头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五七沸。候药浮即漉出。放温。别用姜汤下。不拘时候。
    【皂角化痰丸】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
    人参(去芦) 赤茯苓(去皮) 白矾(枯) 半夏(泡。七次)
    白附子(炮) 南星(泡。各一两) 枳壳(炒。二两) 皂角木白皮(酥炙。一两)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延寿丹】
    天麻(半两) 白矾(一两。半生半枯) 枸杞子 半夏(泡。七次)甘草(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为末。水酒和成剂。再用蒸饼裹定。于笼内蒸熟。去蒸饼。搓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临卧服。
    【大阿胶丸】治咳嗽、并嗽血、唾血。经效。
    阿胶(锉碎炒) 卷柏(去土) 生地黄 大蓟(独根者。日干)干山药 五味子 薄荷(各一两) 柏子仁人参 远志 百部 麦门冬茯苓(去皮) 防风(各半两) 熟地黄(一两)
    上十五味。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不拘时候。浓煎小麦并麦门冬汤。嚼下半丸。加至一丸。若觉气虚。空心不可服此。
    【恩袍散】治咯血、吐血、唾血及治烦躁。
    生蒲黄 干荷叶(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浓煎桑白皮汤。放温调下。食后。
    【地血散】治一切吐血、唾血。能解一切毒、及诸热烦躁。
    茜根(四两) 大豆 黄药子 甘草(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加人参二两。治痰嗽有血。
    【五味黄 散】治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黄 麦门冬 熟地黄 桔梗(各五钱)甘草(二钱半) 白芍药 五味子(各二钱) 人参(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
    【透罗丹】治痰实咳嗽。胸肺不利。太医王子礼传此方。得之于西夏下痰甚快。以透罗名者。谓脱罗网之患也。
    皂角(酥炙。去皮弦) 黑牵牛(炒) 半夏 大黄(湿纸包。煨焙)杏仁(去皮尖。麸炒。各一两) 巴豆(一钱。去油。另研)
    上六味为末。生姜自然汁丸桐子大。姜汤送下三十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大利膈丸】治风热痰实。咳嗽喘满。风气上攻。
    牵牛(四两。生用) 半夏 皂角(酥炙) 青皮(各二两)槐角(一两。炒) 木香(半两)
    上六味为末。生姜汁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全真丸】金朝兴定年间。宣宗赐名保安丸。治五脏积热。洗涤肠垢。润燥利涩。风毒攻疰。手足浮肿。或顽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粘。胸膈痞闷。腹胁胀满。减食嗜卧。困倦无力。凡所内伤。并宜服之。大黄(三两。米泔浸三日。逐日换水。焙干为末。一法以酒浸透。切片焙干为末)
    黑牵牛(八两。净。轻炒四两。生用四两。同取头末四两)
    上以皂角二两轻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萝卜一两切片。同皂角一处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盏。投药末。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十丸。诸般饮下。无时。
    【槐角利膈丸】治风胜痰实。胸膈痞满。及喘满咳嗽。
    牵牛(一两半) 皂角(一两。酥炙) 槐角(炒) 半夏(各五钱)
    上为末。生姜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涤痰丸】治三焦气涩。下痰饮。消食。利胸膈满。咳唾稠粘。面赤体倦。常服化痰宽膈。
    木香(二钱) 槟榔 京三棱(各半两) 陈皮青皮 枳壳(各三钱) 半夏(制。半两) 大黄(各一两)黑牵牛(二两。炒)
    上为细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姜汤下。
    【木香半夏丸】治痰涎上壅。心胸不利。常服消痰饮。宽胸膈。
    木香(七钱半) 人参 白附子 姜屑陈皮 草豆蔻 白茯苓(各五钱) 半夏(一两)
    上为细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太白丹】治三焦气涩。破饮除痰。止嗽开胃。此方并木香半夏丸。得之于张文叔。
    半夏 南星(炮) 寒水石( ) 干姜白附子(炮) 白矾(枯。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姜汤下。
    【桔梗汤】除痰下气。
    桔梗(微炒) 半夏(姜制) 陈皮(去白。各十两) 枳实(炒黄。五两)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定喘饼子】累经神验。孕妇不可服。
    芫花(醋浸一宿。炒) 桑白皮 吴茱萸(炒) 陈皮(去白。各一两)
    寒食面(三两) 马兜铃(一两) 白牵牛(三两。半生半炒。取净末二两)
    上为末。入牵牛末和匀。滴水和如樱桃大。捏作饼子。取热灰半碗。于铛内同炒饼子热。每服一饼。烂嚼。临卧。马兜铃汤送下。如心头不快。加一饼或二饼。至明。微利下。神效。
    盛则为喘治验
    己未岁初秋越三日。奉召至六盘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旬。身体肥盛。因饮酒吃 乳过度。遂病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以下之。
    【平气散】
    青皮(去白) 鸡心槟榔(各三钱) 大黄(七钱) 陈皮(去白。五钱)白牵牛(二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一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生姜汤一盏调下。无时一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以加减泻白散治之。
    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故以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大黄苦寒。荡涤满实。故以为使也。
    【加减泻白散】
    知母 陈皮(去白。各五钱) 桑白皮(一两) 桔梗地骨皮(各五钱) 青皮(去白)。 甘草 黄芩(各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数服良愈。
    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活人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须要晓会得本意。且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气有余者。亦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
    言肺中之火盛。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用苦寒之剂者。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呕吐呃逆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人参 丁香(各一钱) 藿香(七分半) 陈皮(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凉服。
    【二陈汤】治痰饮为患。
    半夏 橘红(各五两) 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乌梅半个。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以时。呕吐甚者。加丁香一两。
    【丁香柿蒂散】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无时。
    【羌活附子汤】治呃逆。
    木香 附子(炮) 羌活 茴香(各半两。炒)干姜(一两)
    上五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盐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热服。一服止。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病甚者灸二七壮。
    消渴治法并方
    【生津甘露饮子】治膈消大渴。饮水无度。舌上赤涩。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食不下。腹时胀满疼痛。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瘦弱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两足冷甚。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先师以此药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既效亦不传疮疡。享年七十五岁。终。名之曰生津甘露饮。
    人参 山栀子 甘草(炙) 知母(酒洗)姜黄 升麻(各二钱) 白芷 白豆蔻荜澄茄 甘草(各一钱) 白葵 兰香当归 麦门冬(各半钱) 黄柏(酒拌) 石膏(各二钱半。一方石膏用一两一钱) 连翘(一钱) 杏仁(一钱半) 木香黄连 柴胡(各三分) 桔梗(三钱) 全蝎(一个)藿香(二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和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杵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抄在掌内。以舌舐之。随津咽下。或白汤少许送亦可。此治制之缓也。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传疮疡下消矣。
    论曰。消之为病。燥热之气盛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为君。启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黄连、黄柏、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麦门冬、杏仁、全蝎、连翘、白芷、白葵、兰香。甘辛寒和血燥润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阳明少阳二经。白豆蔻、木香、藿香、荜澄茄、反佐以取之。因用桔梗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东垣先生尝谓予曰。洁古老人有云。
    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参。大作汤剂多服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大作汤剂广服之。
    【酒蒸黄连丸】治消渴用黄连半斤。酒一升。汤内重蒸。伏时取出。晒干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参苓饮子】治口干燥。生津液。思饮食。
    麦门冬 五味子 白芍药 熟地黄黄(各三两) 白茯苓(二钱半) 天门冬 人参甘草(各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个。乌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麦门冬饮子】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多为消渴。
    人参 茯神 麦门冬 知母五味子 生地黄 甘草(炒) 栝蒌根葛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无时。
    【麦门冬汤】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饮下小便即利。此方并冬瓜饮子。得之张文叔。
    麦门冬 黄连 冬瓜干(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无干者。用新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穣子分作十二片。为十二服。又方。冬瓜一片擘破。水三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
    【冬瓜饮子】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冬瓜(一个) 黄连(十两为末)
    上先取冬瓜割开。去穣净。糁黄连在冬瓜内。再将顶盖热灰。火中煨熟。去皮细切烂。研。用布取汁。每服一盏至二盏。食前。日三服。夜二服。
    辨六经渴并治法
    太阳渴。脉浮无汗者。五苓、滑石之类。
    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凉膈之类。
    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柴胡加栝蒌根也。
    太阴渴。脉细不欲饮水。纵饮唯思汤不思水。四君子、理中汤之类。
    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当少少与之滑石。
    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湿气太过当用之。若无湿而用之。是为犯禁。
    假令小便不利。或渴或不渴。知内有湿热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内有燥也。湿宜渗泄之。燥宜润之。则可矣。
    杂证有汗而渴者。以辛润之。无汗而渴者。以苦坚之。
    伤寒食少而渴者。当以和胃药止之。不可用凉药。恐损胃气。愈不能食。白术、茯苓是也。
    太阳无汗而渴者。不宜白虎。汗后脉洪大而渴者。方可与之矣。
    阳明有汗而渴者。不宜五苓。若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宜与之。
    若人病心肺热而不渴者。知不在太阴少阴之本。只在标也。在标则不渴矣。若渴者。是在本也。
    胆瘅治验
    内经云。有病口苦。名曰胆瘅。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盛汁三合。为清净之府。肝取决于胆。或不决为之患怒。怒则气逆。胆汁上溢。故口苦。或热盛使然也。主之以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
    黄芩(七分) 柴胡(一钱) 甘草(生) 人参天门冬 黄连 知母 龙胆草山栀子 麦门冬(各五分) 五味子(十个)
    上十一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辛热物。此方因焦秀才病口苦。予制此方。用之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