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肿疡主治方

    神授卫生汤 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 。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能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 防风 白芷 穿山甲(土炒研) 沉香 红花 连翘 石决明( 各六分) 金银花 皂角刺 归尾 甘草节 花粉(各一钱) 乳香(五分) 大黄(二钱酒拌炒脉虚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饮酒一杯。随后服药。以行药势。
    内消活雪汤 治发背。并五脏内痈。尻臀诸肿。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但未出脓。坚硬疼痛不可忍者并服。
    青皮 陈皮 乳香 没药 连翘 黄 当归 甘草节 白芷 射干 天花粉 穿山甲 贝母 白芍 金银花 皂角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大黄(二钱)
    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内疏黄连汤 治痈疽肿硬。发热作呕。大便秘涩。烦躁饮冷。哕 心烦。舌干口苦。六脉沉实有力。此邪毒在脏也。急宜服此以内除之。使邪气不得传变经络。
    木香 黄连 山栀 当归 黄芩 白芍 薄荷 槟榔 桔梗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二钱)
    水二茶钟。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立应绀珠丹 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湿风温。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症。左痈右痪。口眼 斜。半身不遂。气血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伤风牙关紧闭。截解风寒。无不应效。
    茅术(八两)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当归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荆芥 防风 麻黄 北细辛 川乌(汤泡去皮) 草乌(汤泡去皮尖) 何首乌(各一两) 明雄黄(六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两分作四丸。一两作六丸。一两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备年岁老壮病势缓急取用。预用朱砂六钱。研细为衣。瓷罐收贮。如恶疮初起。二三日之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又治伤寒四时感冒传变疫症。但恶寒身热表症未尽者。俱宜服之。用连须大葱白九枝煎汤一茶钟。将药一丸乘热化开。通口服尽。被盖出汗为效。如服后汗迟。再用葱白汤催之。后必汗如淋洗。渐渐退下。覆盖衣物。其汗自收自敛。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随即消去。已成者随即高肿溃脓。如诸疾无表症相兼。不必发散者。只用热酒化服。此方原载于诸风瘫痪门。予每用之发散疮毒。其功甚捷。故移录于此。详观此方。治肿疡甚效者何也。凡疮皆起于荣卫不调。气血凝滞。乃生痈肿。观此药性专发散。又能顺气搜风。通行经络。所谓结者开之。况疮毒又乃日积月累结聚所发。苟非甘温辛热发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谓发散不远热。正合此方之意。无谬也。服后。避风。当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妇勿服。
    双解复生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肿毒。初起憎寒发热。四肢拘急。内热口干。大小便秘。宜此药发表攻里。并效。
    荆芥 防风 川芎 白芍 黄 麻黄 甘草(五分)薄荷 山栀 当归 连翘 滑石 金银花 羌活 人参 白术(各八分) 大黄 芒硝(各二钱)
    水二碗。如表症甚者加姜三片。葱头二茎。里症甚者临服加生蜜三匙和服。此发表攻里。为双解药也。
    内消散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花。百种无名肿毒一切歹疮。此药能令内消。化毒为黑水。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未全愈。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
    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芨 半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一钱)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渣捣烂。加秋芙蓉叶细末一两。白蜜五匙。同渣调敷疮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清热消风散 治痈疽诸毒。疮肿已成未成之间。外不恶寒。内无便秘。红赤高肿。有头 痛。宜服此药和解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黄芩 白芍 天花粉 金银花 连翘 红花 柴胡 苍术 陈皮 黄 角刺(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茶钟。煎八分。食远服。妇人加香附童便炒。以上七方。痈疽七日以前。疮势未成。形体壮实。表里之症相合者。宜服。病退即已。如过七日以后。情势已成。便宜用后托里等药。催毒在外以速其脓。禁前表下之药。损伤元气。致生多变矣。
    内固清心散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热甚 痛。烦躁饮冷。有此症者。可预防毒气内攻。当服此药。庶不变症。
    茯苓 辰砂 人参 玄明粉 白豆蔻 甘草 乳香 明雄黄(各二钱) 冰片(一钱) 真豆粉(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汤调下。不拘时候。
    护心散 治疮毒内攻。口干烦躁。恶心呕吐者。宜用此药。
    真豆粉(一两) 乳香(净末三钱) 朱砂(一钱) 甘草(末一钱)
    上共研极细。每服二钱。白滚汤调服。早晚二次。
    琥珀蜡矾丸 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心护膜。散血解毒。未溃能消。已溃即合。并治粉瘤、瘰 、痰核。及遍身疮如蛇头杨梅结毒。痔漏鼻痔。能祛毒化脓。生肌补漏。
    白矾(一两二钱) 黄蜡(一两) 雄黄(一钱二分) 朱砂(一钱二分) 琥珀(一钱另研) 蜂蜜(一钱临入)或再加滴乳石(二钱)土贝母(六钱) 麻油(二钱)
    上为末。将蜡溶化。离火。候四边稍凝时。入药搅匀。乘热搓成粗条。悬火上烘软丸之。安豆大罐收。或以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白滚水、黄酒任下。甚者早晚各进一服。
    痈疽势甚者。将白矾末入蜂房孔内令满。纸包泥固。 黄色为末。和蜡为丸。热毒甚者。用嫩槐枝三十寸。分三次入蜡内。 枯去枝。取蜡和矾等为丸。痛不可忍者。加乳香、没药各一钱。脓出不干者。加苎麻灰五钱。
    诸毒。先吃葱一口。随用黄酒下。或葱汤下。只疮上出汗。消肿止痛。疔毒。用菊花一两煎汤下。肺痈。蜜汤下。咳嗽。卧时淡姜汤下。虚者。人参五味子汤下。泄泻。米汤下。
    托里消毒散 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服此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川芎 金银花 当归(各一钱) 白芷 皂角刺 甘草 桔梗(各五分)
    脾弱者去白芷。倍用人参。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排脓内托散 治痈疽脑项诸发等疮。已溃流脓时宜服。
    人参 白术 当归(各二钱) 川芎 白芍 黄 陈皮 茯苓(各一钱) 香附 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 白芷(项之上加三分) 桔梗(胃之上加五分) 牛膝(下部加五分)
    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乳香定痛散 治痈疽发背诸毒。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腐脓毒。不假刀砭。其恶毒自然脱下。及治打扑伤损。筋骨疼痛。并宜服之。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黄 人参 甘草 归身 川芎 白芍 陈皮 熟地黄 粟壳(去筋膜蜜炒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随病上下服之。
    神功内托散 治痈疽脑项诸发等疮。至十四日后。当腐溃流脓时不作腐溃。更兼疮不高肿脉细身凉者。用当归(二钱) 人参 白术 黄 (各一钱五分) 大附子 陈皮 茯苓 白芍 川芎(各一钱) 穿山甲(八分)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
    煨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透脓散 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黄 (四钱) 川芎(三钱) 当归(二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 穿山甲(炒末一钱)
    水二钟。煎一钟。随病上下服之。或加酒一杯服。
    竹叶黄 汤 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表里热甚。口干大渴者。
    黄 甘草 黄芩 川芎 当归 白芍 人参 半夏 石膏 麦冬(各八分) 生地(一钱)淡竹叶(十片) 灯心(二十根) 生姜(三片)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温服。
    回阳三建汤 治阴疽发背。初起不疼不肿。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十日外脉细身凉。肢体倦怠。皮如鳖甲。色似土朱。粟顶多孔。孔孔流血。根脚平散。软陷无脓。又皮不作腐。手热足凉者。俱急服之。
    大附子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 茯苓 枸杞 陈皮 萸肉(各一钱) 木香 甘草 紫草 浓朴 苍术 红花 独活(各五分) 皂角树根上白皮(二钱) 煨姜(三片)
    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用绵帛盖暖疮上。预不得大开疮孔。走泄元气为要。
    愚按。凡背疽属阴者。皆由脏腑先坏。而内毒不得发越于外也。旧有用鸡冠剪血滴于疽上者。有醋煮雄艾敷用者。猪脑热药敷围者。神灯火气灼照者。此数法皆阴疽之用。予虽常用。未见其实。但阴疽不起者。如树木之根坏。强力培植枝叶而终无发生之理。予常据理用药。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譬如先要疏其稼土。通其地脉。助其根本。回其阳气。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苍术、浓朴、茯苓、陈皮、疏其土。川芎、当归、紫草、红花、通其脉。人参、黄 、枸杞、山萸助其本。附子、木香、甘草、独活回其阳。如此用之。但根本内有一脉未绝之气。服之俱可得其生。又验其手足温暖。疮便发热。渐作 肿。复生疼痛。色暗得活。坚硬得腐。胃气得回。此是药之效验。必在三服中应之为吉。外兼照法。接助回阳。此通治阴疽之大法也。
    黍米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丹。六名来苏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此方昔出异人所传。常有暴中急症。忽然卒倒者。斡开牙关。研灌三丸。其人即活。又能治发背脑疽。遍身壅肿。附骨痈疽等症。初起憎寒壮热。四肢倦怠沉重者。毋分表里老幼轻重。并宜服之。
    麝香(五分) 乳香 没药 雄黄 乌金石 狗实 轻粉(各一钱) 蟾酥 砂(各二钱) 黄蜡(三钱)狗胆(一个干用) 白粉霜(三钱) 鲤鱼胆(阴干三个) 白丁香(四十九粒) 金头蜈蚣(七条全者酥炙黄色) 头胎男乳(一合)
    上为末。将黄蜡乳汁熬成膏。和药为丸。绿豆大。大人三丸。小儿一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汤。热病用新汲水送下。盖卧避风出汗为度。诸病如失。后食粥调理。
    溃疡主治方
    十全大补汤 治溃疡发热。或恶寒。或作痛。或脓多。或脓清。或自汗盗汗。及遍身流注瘰 便毒诸疮。久不作脓。或脓成不溃。溃而不敛。若气血不足之人。结肿未成脓者。宜加陈皮、香附、半夏、连翘。服之自消。
    人参 黄 白术 当归 白芍 川芎 熟地 茯苓 肉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八珍汤 治溃疡诸症。调和荣卫。顺理阴阳。滋养气血。进美饮食。和表里。退虚热。为气血俱虚之大药也。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白术 人参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补中益气汤 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俱宜服此。
    黄 (一钱五分) 甘草(炙) 人参 当归 白术(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陈皮(各三分)麦门冬(六分) 五味子(五分炒)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空心热服。
    人参养荣汤 治溃疡发热恶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黄。岌岌短气。饮食无味。不能收敛。或气血原不足。不能收敛。若大疮愈后。多服之不变他症。
    白芍(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 桂心 当归 白术 甘草(各一钱)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八分) 远志(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人参黄 汤 治溃疡虚热。不睡食少。或秽气所触作痛者。
    黄 人参 白术 麦冬 归身 苍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神曲(各五分) 五味子(五分炒) 黄柏(酒拌炒三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内补黄 汤 治痈疽发背诸疮已破后。虚弱无力。体倦懒言。精神短少。饮食无味。自汗口干。脉涩不睡并效。
    黄 人参 茯苓 川芎 归身 白芍 熟地 肉桂 麦门冬 远志(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食远服。
    托里清中汤 治痈疽脾胃虚弱咳嗽。痰气不清。饮食少思者。
    人参 白术 桔梗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麦门冬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托里和中汤 治痈疽中气虚弱。饮食少思。肿不消。溃不敛者。
    半夏 白术 人参 茯苓 陈皮 煨姜(各一钱) 木香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托里建中汤 治痈疽元气素虚。或因寒凉伤脾损胃。饮食少思。凡餐无味。或作呕泄泻等症。急服以健中气。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半夏 炮姜(各一钱) 甘草(五分) 熟附子(八分)
    水二钟。煨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托里温中汤 治痈疽阳弱阴寒。脉虚身冷。或疮为寒变。反致不疼。或脓水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大便微溏。食则气短呕逆。不得安卧。时发昏愦者。服之。
    白术 茯苓 木香 丁香(各五分) 半夏 陈皮 羌活 益智仁 干姜(炮) 人参 白豆蔻 甘草(各一钱) 大附子(二钱)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方与旧不同。予制此尝治痈疽阴症。及杂症阳气脱陷与寒气逼阳于外者。发热烦躁。口干作渴。投以姜、附之类。其津液顿生。烦热顿退。其应如响。
    圣愈汤 治溃疡脓水出多。气血虚极。脉细空而无力。以致心烦不安。眠睡不宁。或五心烦躁等症。并服。
    熟地 生地 川芎 人参(各五分) 归身 黄 (盐水炒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茶钟。煎八分。食远服。
    保安大成汤 治溃疡元气素虚。精神怯弱。或脓水出多。神无所主。以致睡卧昏倦。六脉虚细。足冷身凉。便溏或秘。胸膈或宽不宽。舌虽润而少津。口虽食而无味。疮弦不紧。肉虽微红。总由不足。大补堪题。
    人参 白术 黄 (蜜水拌炒各二钱) 茯苓 白芍 陈皮 归身 甘草 大附子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一钱)木香 砂仁(各五分)
    水二钟。煨姜三片。去皮大枣三枚。煎八分。食远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红为度。
    上数症。乃元气虚脱。已欲变坏之病。非此不回也。
    独参汤 治溃疡脓水出多。气血虚极。或恶寒。或发热。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冷脉细。并宜。
    人参(二两切片)
    作一剂。水二钟。枣十枚。煎一钟。徐徐服之。若煎至稠浓。即为膏矣。作三次。用好温酒化服。亦可。
    香砂六君子汤 治溃疡脾胃虚弱。恶心呕吐。或饮食不思等症。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甘草 藿香 砂仁(各五分)
    姜三片。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清震汤 治溃疡脾胃虚弱。或误伤生冷。或气恼劳役。或入房梦遗。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益智仁 陈皮 半夏 茯苓 人参 甘草 香附(各一钱) 柿蒂(二十四个) 泽泻(三分) 熟附(手足冷者用一钱)
    姜三片。枣二枚。灯心二十根。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如身热口干。便燥火呃者。加黄连五分。
    醒脾益胃汤 治溃疡脾胃虚弱。过伤饮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宽。四肢面目浮肿。及小水不利等症。并宜服之。
    人参 陈皮 茯苓 半夏 山药 白术(各一钱) 苍术 浓朴 泽泻 麦芽 木香 山楂 苏子 猪苓(各五分) 老黄米(炒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托里定痛散 治痈疽溃后。血虚疼痛不可忍者。宜服之甚效。
    归身 熟地 乳香 没药 川芎 白芍 肉桂(各一钱) 粟壳(泡去筋膜蜜炒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神应异功散 治溃疡阴盛阳虚。发热作渴。手足并冷。脉虚无力。大便自利。至饮沸汤而不知其热者必服。
    木香 官桂 当归 人参 茯苓 陈皮 白术(各一钱) 半夏 丁香 肉豆蔻 大附子 浓朴(各五分)
    水二钟。姜五片。枣三枚。煎八分。不拘时服。此方痈疽阴症。凡杂症阳气脱陷与寒气逼阳于外者。发热烦躁。口干作渴。投以姜、桂、附子之类。津液顿生。烦热顿退。其应如响。人但不习而察之。
    参术膏 治痈疽发背等症大脓后。气血大虚。急宜用此。
    上好人参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锅内慢火熬至三碗。将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绢滤清。复熬稠浓。瓷碗内收贮听用。)云片白术六两 淮庆熟地六两(俱熬同上法)
    以上三膏各熬完毕。各用瓷碗盛之。顿入水中。待冷取起。盖勿泄气。如患者精神短少。懒于言动。短气自汗者。以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地黄膏一匙。俱用无灰好酒一杯。炖热化服。如脾气虚弱。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地黄膏一匙。好热酒化服。如患者腰膝酸软。腿脚无力。皮肤手足粗涩枯槁者。用地黄膏三匙。人参、白术膏各二匙。化服。如气血脾胃相等无偏胜负者。三膏每次各二匙。热酒化服。此膏用于清晨并临睡时各进一次。自然强健精神。顿生气血。新肉易生。疮口易合。任疮危险势大脓多者。可保终无变症。夏炎天热。恐膏易变。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能服。须发变黑。返老还童。以上诸方。功难及此。
    八仙糕 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并妙。
    人参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肉(各六两) 糯米(三升) 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斤半) 白蜜(一斤)
    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烊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烘干。瓷器密贮。每日清晨。用白汤泡用数条。或干用亦可。但遇知觉饥时。随用数条甚便。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胃爱丸 治溃疡脾胃虚弱。饮食诸味不喜。用过开胃进食之药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之。食进为吉。
    云片白术一两(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 淮庆山药一两(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乳拌湿。候润透。晒微焙。) 上白茯苓(一两,切一分浓咀片。用砂仁二钱。同茯苓合碗内。饭上蒸熟。只用茯苓。) 清河人参(一两,制毕晒干。共为细末) 白豆蔻(三钱) 陈皮(用陈老米。先炒黄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钱) 莲肉(去皮心。切片。五钱) 小紫苏(蜜拌透。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五钱) 甘草(炙三钱)
    上共为细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叶汤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汤下。不拘时服。
    二神丸 治痈疽脾胃虚弱。饮食不消。大便溏泄。必服之。
    破故纸(四两微炒香色) 肉果(肥大者二两生用)
    用大枣四十九枚。老生姜四两切片。水浸枣、姜。煮至水干为度。取枣肉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汤空心送下。及治寻常肾虚脾泄俱效。
    加减八味丸 治痈疸已发未发。口干作渴。舌干黄硬者。宜服。
    茯苓 山药 丹皮(各四两) 山萸肉(五两) 泽泻(蒸三两) 五味子(炒三两) 肉桂(六钱) 熟地(捣膏酒煮八两)
    上共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送下。寻常酒服亦可。此又渗湿润燥药也。
    红铅造化丹 治痈疽元气不足。软陷不起发。或已发复被风寒内外所侵。以致疮毒下陷变为阴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转阴为阳。返出毒气。复肿为吉。
    红铅(三钱) 人参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甘草(炙) 枯矾(各五钱) 辰砂 寒食面(各七钱五分)麝香(八分) 冰片(六分) 乳香(二钱用头生男乳每盘内用一小钟晒干共收用之)
    上各研精细。方为一处。共再细研。用白蜜二两。再同头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汤内用瓷碗炖。蜜滴水不散为度。候稍温。和入前药。软硬得宜。丸龙眼核大。金箔为衣。瓷罐收用。或以蜡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热酒一杯化药。食远服之。用浓绵帛覆暖。患上其热如蒸。疮必复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诸症呕吐怔忡泻痢。屡药不瘥。异症并效。大率心经之病石菖蒲。肝经之病用远志。脾经之病用生姜。肺经之病麦门冬。肾经之病五味子。各随五经之症。用五引煎汤化服。其应如响。修合时务要端午天医黄道日为佳。
    以上二十四方。治痈疽已溃至于收敛。正病杂病。变症坏症。此四者俱在其中。选用毋得错乱。以保终吉。若不遵此法。妄设他说。别以奇方秘法治之。终致多变。但溃后气血根本无有不亏伤者。大抵补怯扶羸。理劳续损。皆不出于前方。此外无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