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草部

    木香
    气热,味辛、苦,纯阳。味浓于气,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除肺中滞气,若治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
    《珍》云:治腹中气不转运,和胃气。
    《心》云:散滞气,调诸气。
    《本草》云:治邪风,辟毒疫瘟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瘟疟蛊毒,行药之精。
    《本经》云: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 癖块,破也。与本条补破不同,何也?易老以为破气之剂,不言补也。
    知母
    气寒,味大辛。苦寒,味浓,阴也,降也。苦,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阳明经,手太阴、肾经本药。
    《象》云:泻足阳明经火热,补益肾水膀胱之寒。去皮用。
    《心》云:泻肾中火,苦寒,凉心去热。
    《珍》云:凉肾,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皆须用酒炒。
    《本草》云: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
    东垣云:入足阳明、手太阴,味苦,寒润。治有汗骨蒸,肾经气劳,泻心。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者,肺也;躁者,肾也。以石膏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经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热里寒者,白虎汤主之。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里寒,何也?答曰:成无己注云:即伤寒寒邪之毒为热病也。读者要逆识之,如《论语》言:乱臣十人,书言唯以乱民,其能而乱四方。乱,皆治也,乃治乱者也,故云乱民,乱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举其初而言之,热病在其中矣。若以“寒”为寒冷之寒,无复用苦寒之剂。兼言白虎证“脉尺寸俱长”,则热可知矣。
    贝母
    气平,微寒,味辛、苦。无毒。
    《本草》云: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仲景: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别说,贝母能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
    《本草》又云:浓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猪蹄汤调下。
    黄芩
    气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气浓,阳中阴也。阴中微阳,大寒。无毒。
    入手太阴经之剂。
    《象》云: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瘀肉壅盛,必用之药。泄肺受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心》云:泻肺中之火。
    洁古云:利胸中气,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脓血稠粘,腹疼后重,身热,久不可者。
    与芍药、甘草同用。
    《珍》云: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阴中微阳,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本草》云: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东垣云:味苦而薄,中枯而飘,故能泻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陶隐居云:色深坚实者好。又治奔豚、脐下热痛。飘与实,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黄芩,其子主肠 脓血。
    《本草》又云:得浓朴、黄连,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黎芦。
    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亦主妊娠,安胎散内多用黄芩,今医家常用有效者,因着之。《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久服之,得行及奔马。甚验。
    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多用之。
    黄连
    气寒,味苦。味浓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入手少阴经。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皮。畏款冬花。
    胜乌头,解巴豆毒。
    大黄
    气寒。味苦,大寒。味极浓,阴也,降也。无毒。
    入手足阳明经。酒浸,入太阳《象》云: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涤荡肠胃间热,专治不大便。
    《心》云:涤荡实热。
    《珍》云:热淫于内,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本草》云: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液》云:味苦、寒,阴中之阴药。泄漏,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入手足阳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巅;以舟楫载之,胸中可浮;以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巅,人迹不及,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承气汤中俱用酒浸,惟少阳阳明为下经,故小承气汤中不用酒浸也。杂方有生用者,有面裹蒸熟者,其制不等。
    《衍义》云: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须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心气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惟在量其虚实而已。
    《本草》又云:恶干漆。
    连翘
    气平,味苦。苦,微寒,气味俱轻,阴中阳也,无毒。
    手足少阳经、阳明经药。
    《象》云:治寒热瘰 ,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胃虫,通五淋。
    《心》云:泻心经客热,诸家须用,疮家圣药也。
    《珍》云:诸经客热,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寒热鼠 ,瘰 ,痈肿瘿瘤,结热蛊毒,去寸白虫。
    《液》云:手、足少阳。治疮、疡、瘤、气瘿起、结核,有神。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耳。与鼠粘子同用,治疮疡别有神功。
    连轺
    气寒,味苦。
    《本经》不见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连翘之根也。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人参
    气温,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阳中微阴,无毒。
    《象》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
    《心》云:补气不足而泻肺火,甘温而补阳利气。脉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参补之。益脾,与干姜同用,补气,里虚则腹痛,此药补之,是补不足也。
    《珍》云:补胃,喘嗽勿用,短气用之。
    《本草》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液》云: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泻肺之阴也。若便言补肺,而不论阴阳寒热何气不足,则误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为天之地,即手太阴也,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其象可知。若伤热则宜沙参。沙参味苦、甘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
    安五脏,补中。人参补五脏之阳也,沙参苦,微寒,补五脏之阴也。安得不异。
    易老云:用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可也。
    葛洪云:沙参,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细末。酒调服方寸匕,立瘥。
    《日华子》云:治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参代人参,取其甘也。若微苦则补阴,甘者则补阳,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随所引而相辅一脏也,不可不知。
    沙参
    味苦、甘,微寒。无毒。
    治证附前人参条下。
    半夏
    气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浓苦轻,阳中阴也。生微寒,熟温。有毒。
    入足阳明经、太阴经、少阳经。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心》云: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去滑令尽。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开胃健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止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五味子
    气温,味酸,阴中阳。酸而微苦,味浓气轻,阴中微阳。无毒。
    入手太阴经,入足少阴经。
    《象》云:大益五脏。
    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益气强阴益精,养五脏,除热。
    《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 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为肾气丸,述类象形也。
    孙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故入手太阴、足少阴也。
    甘遂
    气大寒,味苦、甘。甘,纯阳。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消积,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衍义》云: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大戟
    气大寒,味苦、甘,阴中微阳。有小毒。
    《本草》云: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疼,发汗,利大小肠。此泽漆根也。
    《液》云: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反甘草。与芫花、黄药子等分,水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伤风、伤寒,葱白汤下;伤食,陈皮汤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别有条,海藏,十枣汤同用。
    《珍》云:泻肺,损真气。
    荛花
    气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咳嗽。
    《衍义》云:仲景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用时斟酌,不可太过与不及也。仍察其须有是证,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龙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用之。盖利水也。
    海藻
    气寒,味咸。
    《本草》云: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 ,留气热结,利小便。
    《珍》云:洗,去咸。泄水气。
    商陆根
    气平,味辛、酸。有毒。
    《本草》云: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治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
    《珍》云:辛酸同用,导肿气。
    旋复花
    气温,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补中下气,消坚软痞,消胸中痰结,吐如胶漆。脐下膀胱留饮。利大肠,通血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旋复代赭汤。
    胡洽治痰饮,两胁胀满,旋复花丸,用之尤佳。
    泽泻
    气平,味甘。甘、咸、寒,味浓,阴也,降也,阴中微阳。
    入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之圣药。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旧水,养新水。寒水气,须用。
    《珍》云:渗泻止渴。
    《本草》云: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鹊云:多服病患眼。
    《衍义》云:其功尤长于行水。
    仲景云:水畜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谓: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陈积物也。入足太阳、少阴,仲景治太阳中风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红豆蔻
    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能饮食。
    《液》云:是高良姜子,用红豆蔻复用良姜,如用官桂复用桂花同意。
    肉豆蔻
    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伤乳霍乱。
    甘松
    气平,味甘温。无毒。
    《本草》云:主恶气,卒心腹痛满。治黑皮 ,风疳齿 。
    蜀漆
    气微温,味辛,纯阳。辛平,有毒。
    《珍》云:破血。
    《心》云: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
    《本草》云: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结气,能吐出之。
    成无己注云: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蒲黄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溺、崩、泻、扑、症、带下等血,并皆治之。并疮疖,通月候,堕胎,儿枕急痛,风肿鼻洪,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肿则生用,补血止血则炒用。
    天门冬
    气寒,味微苦。苦而辛,气薄味浓,阴也。甘平,大寒。无毒,阳中之阴。
    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 为主,用之,神效。
    《心》云:苦以泄滞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延年,多子孙,能行步,益气。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荣卫枯涸,湿剂所以润之,二门冬、人参、北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此上焦独取寸口之意。
    《日华子》云: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及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麦门冬
    气寒,味微苦甘。微寒,阳中微阴也。无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三味为生脉之剂,补肺中元气不足。
    《珍》云:行经,酒浸、汤浸。去心,治经枯。
    《心》云: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补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地黄、车前子为之使,恶款冬花、苦瓠。畏苦参、青 。入手太阴。
    《衍义》云: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麦门冬、地黄、麻仁、阿胶,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二门冬、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
    葳蕤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 烂、泪出。久服,去面黑 。
    《心》云:润肺除热。
    茵陈蒿
    气微寒,味苦、平,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太阳经。
    《象》云:除烦热,主风湿热邪结于内。去枝、梗,用叶。
    《本草》云: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入足太阳。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
    《珍》云:治伤寒发黄。
    艾叶
    气温,味苦,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辟风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
    《心》云:温胃。
    白头翁
    气寒,味辛、苦,无毒。有毒。
    《本草》云: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鼻衄。
    《心》云:下焦肾虚,纯苦以坚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百合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遍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仲景治百合病,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有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或百合病已经汗者,或未经汗下吐者,或病形如初,或病变寒热。并见《活人书》,治伤寒腹中疼,百合一两,炒黄为末。米饮调服。
    孙真人云:治百合阴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
    苁蓉
    气温,味甘、咸、酸。无毒。
    《本草》云: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
    《液》云:命门相火不足,以此补之。
    玄参
    气微寒,味苦、咸。无毒。
    《象》云: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本草》云: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
    易老云: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整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阳毒,玄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整肃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
    款冬花
    气温,味甘、辛,纯阳。无毒。
    《珍》云:温肺止嗽。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 、黄芩、黄连、青葙。
    《药性论》云:君。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肺痿,肺痈吐脓。
    《日华子》云: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
    《衍义》云: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两枚,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效。
    《时习》云:仲景射干汤用之。
    紫参
    气微寒,味苦、辛。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
    仲景治痢,紫参汤主之。紫参半斤,甘草三两,水五升,煎紫参取二升。却内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三服。
    苦参
    气寒,味苦,气沉,纯阴。
    《心》云:除湿。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 ,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 ,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衍义》云: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近阴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时习》云:苦参揩齿,久能病腰。
    芦根
    气寒,味甘。
    《本草》云:主消渴客热,止小便。《金匮玉函》治五噎膈气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盏,煮一盏,去渣,服无时。
    射干
    又名乌扇
    气平,味苦,微温,有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喉闭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衍义》云:治肺气喉痹为佳。
    仲景治咽中动气或闭塞,乌扇汤中用。
    《时习》云:仲景射干汤用之。
    《心》云:去胃痈。
    败酱
    气微寒平,味苦、咸。无毒。
    入足少阴经,手厥阴经。
    《本草》云: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仲景治肠痈有脓者,薏苡仁附子败酱汤。薏苡仁二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三物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顿服之,小盒饭下,愈。
    败蒲
    气平。
    《本草》云:主筋溢恶疮。
    《药性论》云:亦可单用,主破血。取蒲黄、赤芍药、当归、大黄、朴硝同服,治跌扑瘀血。
    苇叶
    《液》云:同芦,差大耳。
    防己
    气寒,味大苦、辛。苦,阴也,平。无毒。
    通行十二经。
    《象》云:治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去皮用。
    《本草》云: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通腠理,利九窍。
    《药性论》云:汉防己,君。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去血中湿热。
    牵牛
    气寒,味苦。有小毒。黑白二种。
    《本草》云: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海藏云: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张文懿云:不可耽嗜,脱人元气。余初亦疑此药不可耽嗜,后见人有酒食、病痞,多服食药,以导其气,及服藏用神芎丸,及犯牵牛等丸。如初服,即快;药过,再食,其病痞依然。依前又服,其痞随药而效,药过后病复至。以至久服,则脱人元气而犹不知悔,戒之!
    惟当益脾健胃,使元气生,而自能消腐水谷,其法无以加矣。
    《心》云:泻元气,去气中湿热。凡饮食劳倦,皆血受病。若以此药泻之,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虚损。所伤虽去,泻元气、损人,不知也。经所谓:毋盛盛,毋虚虚,毋绝人长命。此之谓也。用者戒之。白者亦同。
    罗谦甫云:牵牛,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又曰: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已甚。若病湿盛,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其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所谓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气者即此也。
    然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仲景尚不轻用如此,世医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
    三棱
    气平,味苦,阴中之阳。无毒。
    《象》云:治老癖症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须炮用。
    《珍》云:破积气,损真气,虚者勿用。
    《液》云:又治气胀,血脉不调,补五劳,通月经,消瘀血。色白,破血中之气。
    蓬莪术
    气温,味苦、辛。无毒。
    《象》云: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 癖气最良。炮用。
    《本草》云:治妇人血气,丈夫贲豚;治心腹痛,中恶,疰杵,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饮食不消。酒研服。
    《液》云: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治气短不能接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也。
    草龙胆
    气寒,味大苦,气味俱浓,阴也。无毒。
    《珍》云:纯阴,酒浸上行。
    《心》云:除下焦之湿,及翳膜之湿。
    《象》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去芦。
    栝蒌根
    气寒,味苦。味浓,阴也,无毒《本草》云: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
    《心》云:止渴,行津液。苦寒,与辛酸同用,导肿气。
    《珍》云:苦,纯阴。若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地榆
    气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气味俱浓,阴也。
    《本草》云: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恶血,止疼痛,肠风泄血。
    《象》云:治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去芦。
    《心》云:去下焦之血。肠风下血及泻痢下血,须用之。
    《珍》云:阳中微阴,治下部血。
    紫草
    气寒,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治腹肿胀满。去土,用茸。
    茜根
    味苦,阴中微阳。
    《珍》云:去诸死血。
    《药性论》云: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日华子》云:止鼻洪,月经不止。
    菊花
    苦而甘、寒。无毒。
    《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葶苈
    气大寒,味苦、辛。无毒。
    《本草》云: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及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便。久服,令人虚。又云: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液》云: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榆白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之。
    王不留行
    味苦,阳中之阴。甘平。无毒。
    《珍》云:下乳,引导用之。
    《药性论》云:治风毒,通血脉。
    《日华子》云:治游风,风疹,妇人月经不匀。
    通草
    气平,味甘、辛,阳也。无毒。灯草同。
    《象》云:治阴窍不利,行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生用。
    《珍》云: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
    《日华子》云: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
    木通
    气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阳也。无毒。
    《象》云:主小便不利,导小肠热。去皮用。
    《心》云:通经利窍。
    《本草》云: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散痈肿诸结不消,堕胎,去虫。
    瞿麦
    气寒,味苦、辛,阳中微阴也。
    《象》云: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痈肿,排脓,明目去翳,破胎下闭血,逐膀胱邪热。用穗。
    《珍》云:利小便,为君主之用。
    《本草》云: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
    车前子
    气寒,味甘、咸。无毒。
    《象》云:主气癃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
    《本草》云: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目热赤痛;轻身耐老。
    东垣云: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石苇
    此一条,与本经无一字同,恐别是一物,有误,姑存之。名远墨子、血见愁、鹿《时习》云:今一种作青苕帚,名蚁子槐,作血见愁。又隰州鼓角楼上一种,名血见愁,俱能破瘀血。《时习》补:或人言,紫花如旋风草,但花不白。又有一种,花黄,叶似槐,结角如绿豆,俗呼夹竹梅。
    《局方本草》:石苇味苦、甘,平,无毒。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
    《药性论》云:使。治劳及五淋,胞囊结热不通,膀胱热满。
    《日华子》云:治淋遗溺。杏仁为之使,得菖蒲,良。生华阴,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韦,用治淋亦佳。
    白附子
    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葫芦巴
    苦,纯阴。
    《珍》云: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
    《本草》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腹胁胀满,面色青黑,此肾虚证也。
    马兜铃
    苦,阴中微阳,味苦、寒。无毒。
    《珍》云:去肺热,安肺气,补肺。
    《本草》云:主咳嗽痰结。
    《药性论》云: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 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入药炙用。是土青木香独行根子也。
    《圣惠方》:治五种蛊毒。
    《图经》云:亦名土青木香。实,主肺病。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白芨
    苦、甘,阳中之阴。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珍》云:止肺涩。白蔹治证同。
    《本草》云: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白癣疥虫。
    《药性论》云:使。治热结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 。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
    《珍》云:治同半夏。
    陈藏器云: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捣敷伤处。
    《日华子》云:味辛烈。治扑损瘀血,主蛇虫咬,敷疥癣毒疮。
    郁金
    味辛苦,纯阴。
    《珍》云:凉心。
    《局方本草》:郁金,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药性论》云:单用亦可。治妇人宿血结聚,温醋磨服。
    《经验方》云:尿血不定,葱白相和,煎服,效。
    《本草》云:生蜀者,佳。胡人谓之马 ,亦啖马。药用治胀痛,破血而补。
    佛耳草
    气热,味酸。
    《象》云: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少用。款冬花为使。过食损目。
    蛇床
    味苦、辛、甘,平。无毒。
    《本草》云: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好颜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蛇米。五月采,阴干。恶牡丹、巴豆、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