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尻  熊音。苦高反。简案说文。尻。●也。从尸。九声。广雅。尻。臀也。又增韵。丘刀切。脊梁尽处。此与古义异。当考。
    如重状  重。甲乙作肿。
    太阳正经  经别篇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高据王注。为是。马张以为昆仑穴。误。
    循循然  吴云:循循。渐也。言渐次不可以俯仰也。张云:迟滞貌。简按离合真邪论云。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当从吴注。
    不可以顾  甲乙。顾上。有左右二字。
    成骨  甲乙。作盛骨。吴云:成骨之端。阳关穴也。张同。志云:膝外廉阳陵泉之下。(当作上)有独起之骨。为成骨。盖足少阳主骨。至此筋骨交会之处。楼氏纲目云。按此谓阳陵泉穴。简按甲乙。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阳陵泉。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者中。考王注。二穴并不相当。必是别穴。沈氏释骨云。膝之上下内外。皆以髌为断。成骨之旁。 骨之端。不至上旁膝。膝。乃 之讹也。此说有理。
    如有见者善悲  吴云:仲景所谓如见鬼状。是也。善悲者。阳明热甚。而神消亡也。经曰:神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此之谓也。
     前  新校正云。 。甲乙作 。今甲乙作 。简按 。字书。牛脊骨。 。说文。胫端也。广雅。胫也。然本经 通用。
    上下和之  张云:兼上下巨虚而言也。志高同。
    内踝上二   高云:左右太溪二 。简按当以复溜为正。
    不可复也  甲乙。不上有虚字。马云:肾气不可复也。张同。高云:出血太多。至冬不可复藏也。
    简按据甲乙。谓血虚不可复也。
    如张弓弩弦  吴云:厥阴之脉。抵少腹。属肝。肝主筋。肝病则筋急。故令腰中如张弓弩弦。
    刺厥阴之脉  简按新校正。脉。改络。经脉篇云。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踵  吴云: 。足腹也。 踵。足腹尽处也。
    累累然  吴云:邪之所结。如波陇在络者。
    善言默默然不慧  简按善言默默。诸家注属牵强。当仍全本删善字。义始通。志云:不慧。语言之不明矣。○简按其病云云以下十五字。与前四经腰痛之例不同。恐是衍文。
    解脉  高云:解。散也。解脉。周身横纹之脉。散于皮肤。太阳之所主也。志同。简按与王吴诸家少异。
    膝筋肉分间  志云:太阳之委中穴也。楼云。愚按膝外廉筋肉分间。即委阳穴是也。
     外廉  吴云: 。 中横纹也。廉。棱也。
    善恐  吴云:太阳之脉络于肾。肾志恐。故善恐。张同。○简按有两解脉。全云。恐误未详。然考其证候。及所刺穴道。俱属足太阳。故王以降。并无疑及者。
    同阴之脉  马张仍王注。吴云:未详。然曰刺外踝绝骨之端。则足少阳之脉所抵耳。故王冰注。为少阳之别络。简按经脉篇云。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吴证王注。原于此志云:跷脉有阴阳。男女阴阳。
    经络交并。故为同阴之脉。高云:阳跷之脉。从阴出阳。故曰同阴。并误。
    锤  玉篇。称锤也。广雅。权谓之锤。其形垂也。马依太素作针。张云:如小锤居其中。重而痛也。简按今从张注。
    合 下间去地一尺弦襂 新校正。及马张高。并为承山穴。志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诸家并云一寸。唯八脉考。为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 。(见甲乙)故当与太阳合 下间。而取之。盖取阳维之 也。 上踝七寸。是离地一尺所矣。
    简按阳交在胫外侧。不宜曰 下间。志注未为得矣。所。许同。详见通雅。
    衡络之脉  志云:此论带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夫足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阴。及奇经之脉。皆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证。简按此胜于旧注。
    不可以俯仰  甲乙。作得俯不得仰。为是。
     阳筋之间  甲乙。筋之。作之筋。为是。
    上 数寸衡居  马张仍王注。吴云: 阳。浮 委阳二穴也。上 数寸。上于委中数寸也。衡居。令病患平坐也。志云: 阳。谓足太阳之浮 。高云:刺之在浮 会阳大筋之间。申明会阳之穴。上浮 数寸。横居臀下也。简按数说未允。楼氏引王注云:今详委阳。正在 外廉横纹尽处是穴。非上 也。殷门。上 一尺是穴。非数寸也。盖 阳筋者。按 内外廉。各有一大筋。上结于臀。今谓外廉之大筋。故曰阳筋也。上数寸。于外廉大筋之两间。视其血络盛者横居。为二 出血。此说极是。甲乙别条。有殷门主之病候。与此同当参考。
    会阴之脉  马云:会阴者。本任脉经之穴名。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则会阴之脉。自腰下会于后阴。其脉受邪。亦能使人腰痛也。高云:会阴。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后。任督二脉。相会于前后二阴间。故曰会阴。
    漯漯然  甲乙。作 然。熊音。漯。徒合反。音踏。张。音磊。简按 漯。水攒聚貌。见木玄虚海赋注。
    饮已欲走  高云:漯漯然汗出。阴气虚。而阴液外注也。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阳气虚。而阳热外驰也。
    直阳之脉  马吴张并据王注。高云:直阳。太阳与督脉相合之脉也。简按任脉与督脉相合之脉。盖直值通用。(见于史记宁成传。)遇也。即两脉会遇之义。新校正。直阳之脉。即会阴之脉。是也。王注骨空论云。任脉波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知是二脉分歧之处。即其会遇之地。故名之会阴。亦名直阳耳。志云:会阳节后。当有刺条。刺直阳之前。宜有腰痛。或简脱与。抑督与任交病。在阴而取之阳耶。此说近是。然未察直阳即会阴也。
    跷上 下五寸  甲乙。五寸。作三所。高云:三 者。刺阳跷之申脉。太阳之 中。又跷上 下。各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络横居。视其盛者刺其血。由此言之。则跷与 。及跷上 下。但刺横居之血络。不必拘于穴也。
    飞阳之脉  马云:本足太阳经穴名也。此穴为足太阳之络。别走少阴。吴张同。高云:飞阳。阴维之脉也。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今曰飞阳者。经脉篇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是飞阳乃别出于太阳。而仍走少阴也。简按高志仍王注。考经脉篇。飞阳。在去踝七寸。且在少阴之后。而下文云。在内踝上五寸。又云:少阴之前。乃知飞阳非太阳经之飞阳也。下文云。阴维之会。亦知飞阳是非阴维之脉也。盖此指足厥阴蠡沟穴。经脉篇云。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从阴经而走阳经。故名飞阳。义或取于此欤。前注恐误。
    怫怫然  张云:言痛状如嗔愤也。
    内踝上五寸  甲乙。作二寸。简按王注为复溜。故新校正。据甲乙改二寸。马张高并云。筑宾穴。简按考甲乙诸书。筑宾穴云。在内踝上 分中。而不云在五寸。则其说难凭。
    少阴之前  简按复溜筑宾。俱是少阴经穴。若依前注。之前二字。属衍文。
    阴维之会  简按甲乙云。筑宾。阴维之 。在足内踝上 分中。此谓刺内踝上五寸。与阴维之会二穴。王意亦尔。
    昌阳之脉  马云:昌阳。系足少阴肾经穴名。又名复溜。足少阴之脉。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昌阳之脉。令人腰痛。其痛引膺。以膺即胸之旁也。张吴同。简按甲乙。复溜。一名昌阳。下文云。舌卷不能言。亦少阴所注故尔。今从马注。
    反折  吴云:少阴合于太阳。故反折。
    内筋  马云:以复溜在内筋中。为二 。其穴在踝上大筋之前。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所。张云:内筋。筋之内也。即复溜穴。简按志高俱据王为交信。盖复溜交信。并在内踝上二寸。止隔一条筋。前是复溜。后是交信。而此云昌阳之脉。当从马张。
    大筋前太阴后  甲乙。无前太阴三字。当是脱文。
    散脉  马云:愚于此节散脉有疑。何王注便以为足太阴之地机。遍考他处。又无散脉之说。但按地机穴。亦治腰痛不可俯仰。故且从王注耳。吴云: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也。高云: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秉阴血而澹渗皮肤。一如太阳通体之解脉。故曰散脉。急不充于皮肤。故腰痛而身热。志同。简按高及志。以同阴以下六条。为奇经八脉之义。故有此说。然冲脉不宜谓散脉。恐是强解。今从吴注。义具于下文。
    膝前骨肉分间  吴云:阳明之脉。至气街而合。故令遗溲。阳明之脉。下膝膑中。循胫外廉。故刺其处。张云:按此节似指阳明经为散脉。而王氏释为太阴。若乎有疑。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及考之地机穴。主治腰痛。故今从王氏之注。高云:膝前之骨。犊鼻穴也。及肉分间。三里穴也。络外廉。
    上廉穴也。简按张据马说从王注。虽似有理。然考甲乙。地机穴。在膝下五寸。焉得言膝前。故楼氏纲目云。
    王注谓地机者。非也。既云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当在三里阳陵泉三穴上之骨上。与膝分间是穴。横刺三也。(三穴。当是二穴。或恐脱一穴名与。)此说颇有理。今从吴。以散脉为阳明之别络。从楼以膝前骨肉分间。不拘于穴。为膝骨上肉分间横刺三 之义。高注三穴。于束脉之义未切贴。
    束脉  吴云:以绳坚束之。视其波陇为 。简按此注不可从。
    肉里之脉  吴云:未详。马张依王注。志云: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文理也。高云:里。理同。肉理。
    肌肉之文理也。肉理之脉。外通于皮。内通于筋。腰痛不可以咳。不能外通于皮也。咳则筋缩急。不能内通于筋也。简按诸说不一。今且从王注。
    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甲乙。后。作端。简按本输篇云。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气穴论云。分肉二穴。王注云:在足外踝上绝骨之端三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新校正云。详处所。疑是阳辅。今此节。甲乙作绝骨之端。明是阳辅。况筋缩急。胆病所主。宜无疑焉。高云:乃太阳附阳穴也。
    此依甲乙。云附阳。太阳前少阳后。而于筋缩急无所关。宜从王注。
    KT KT   熊。音殊。如羽鸟飞。马云:成无己释伤寒论。以为伸颈之貌也。张云:凭伏貌。志云:短羽之鸟。背强欲舒之象。简按通雅云。说文。KT 。鸟之短羽。飞KT KT 也。孙 收作KT 。韵会云。有钩挑者。为几案之几。音寄。不钩挑者为KT 。音朱。鸟短羽也。郑明选 言云。黄帝内经云。腰痛挟脊痛。至头KT KT 然。KT 。音 。鸟之短羽者。人病头项强臂缩则似之。与几字不同。几字尾上引。KT 字则否。此宜以音朱为正。张似为KT 字而释。盖本于本事方。(本事方。为几案之几。非也。当考。)
    腰痛上寒  以下三十八字。又见于灵杂病篇。痛下更有痛字。吴云:皮肤上寒。是为寒包热。宜泻其表。张云:上寒上热。皆以上体言也。高云:此言腰痛寒热。亦刺三阳三阴。不但三阳三阴之脉。令人腰痛而始刺也。上文言六气。而不及太阴。故此亦不言太阴也。简按据灵枢。当从吴注。言三阳三阴。而不言太阴者。必是脱文。
    上热  灵枢。甲乙。上上。有痛字。吴云:皮肤上热。是为热实而达于表。宜泻其里。故刺足厥阴。
    不可以俯仰  吴云:少阳之脉。行于身之两侧。故俯仰皆不利。张同。高云:阴阳枢转不和。故刺足少阳。所以和其枢。而使阴阳旋转也。
    中热而喘  张云:少阴主水。水病无以制火。故中热。
    刺足少阴刺 中  张云:刺足之少阴。涌泉大钟悉主之。 中。委中也。简按吴云:少阴之 。水泉也。志云: 。隙也。谓经穴之空隙为 。阴 者。足少阴之筑宾穴也。并误。
    腰痛上寒不可顾  志云:此以下。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系衍文。(凡六十二字。)愚按王氏所取之穴。不过承袭前人。或彼时俗在取。非出于经旨也。高云:衍文。旧本注云:古本并无。王氏所添也。简按今从志高而不释。
    控 不可以仰  马云:控。按也。简按缪刺论。腰痛上。有邪客于太阴之络七字。仰下。有息字。今甲乙。仰上。无俯字。与新校正所引异。控。吴张仍王注。今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