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深师疗伤寒一日至三日应汗者作此汤方
    葛根(半斤)乌梅(十四枚) 葱白(一握)豉(一升绵裹)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初一服。便厚覆取汗。汗出粉傅之。(崔氏取名葛根汤。方中无乌梅。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一日至三日。是初起即入阳明。至三日为应汗之时。故以葛根葱白之甘辛。以解肌发汗。豆豉之苦甘。以泄热除烦。乃阳明经发表之神剂。但方中乌梅一味。味酸收敛为不可用也。)
    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石膏汤方
    石膏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香豉(一升绵裹)栀子(十枚擘) 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瘥。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
    琥按上方。即三黄石膏汤也。虽云疗三焦热。实则阳明经府齐热。但表邪尚在。里未结实。故不可下。此方为清解最重之剂。愚意以方中栀子太少。麻黄太多。石膏宜倍用。其效更神。
    孙真人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绵裹)葱白(一升切)童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童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琥按上主治云。疫气伤寒。则知此疫气。非大瘟大疫。即四时反凉反热之气。人不及备。而病者率多相似。以故云。疫。乃四时伤寒也。葱豉辛凉。以散肠胃之郁。童尿针寒。以降阳明之热。热郁去。而病自解矣。
    又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饮食方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好豉(一升)葱白(七茎)
    上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内葱豉。煮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经府齐热。又疗三焦实热之剂。头痛壮热。四肢烦疼。经中热也。不能饮食。府中实也。解除实热。此汤最神。
    又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宜七物黄连汤方。
    七物黄连汤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芍药 葛根(各一两)甘草(一两六铢)小麦(三合)
    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琥按上方。乃清解阳明风热之剂。其用小麦者。犹仲景白虎汤中加粳米也。
    又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欲走宜水导散方。
    水导散方
    甘遂(半两)白芷(二两)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二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经府。内外实热之剂。
    又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宜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甘草(四两)芒硝(二合)大枣(二十枚)
    上五味。合捣烂。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燥结。肠胃实热之剂。阴虚人大宜服之。
    张文仲疗伤寒已四五日头疼体痛肉热如火病入肠胃宜利泻之方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生地黄(一斤)知母(二两)生姜(五两半)芒硝(二两半)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内芒硝。煎五沸。分五服。取利为度。
    琥按上主疗云肉热如火者。阳明主肌肉也。阳明府热。肠胃燥结。热气上攻。则头疼。热气外蒸则体痛。故用麦门冬生地黄之甘寒。以降火。知母之苦寒以除热。生姜之辛凉以散邪。芒硝之咸寒以润燥软坚。坚燥通。而头疼体痛肉热等证。自除矣。此方治病患大便不通。但燥坚而不痞满者。宜用之又阴虚人具下证者。亦宜用。
    又若十余日不大便者服承气丸方
    大黄 杏仁(去皮尖各二两)枳实(一两炙)芒硝(一合)
    上五味。捣下筛。蜜和为丸。如弹子。以生姜汤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须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为度。
    琥按上方。即仲景承气汤与麻仁丸。变其制而用之。
    (活人) 升麻汤方
    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衣巾。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
    升麻 白芍药 甘草(炙)干葛(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若大假寒。即热服。若热。即温服。服药已身凉。止药。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中风头痛云云。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是阳明经受病也。方中用升麻葛根甘草。乃辛甘发散风寒之义。但其中白芍药一味。惟发热有汗者。宜用之。如畏寒无汗者。不宜用也。愚意云。须以赤芍药代之为稳。
    又葛根葱白汤方
    治头痛不止。
    葛根 芍药 知母(各半两)葱白(一把)川芎 生姜(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热分二服。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风热燥极头痛之剂。
    韩祗和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者。名曰伤寒。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
    (既曰伤寒。则证当恶寒无汗今则云后必恶风。及自汗出。于证不合。恐有错误。)
    (微旨) 调脉汤方
    葛根(一两)前胡(去苗)防风(各七钱半)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一块。如小指大。劈破。煎七分。去滓。温服。如寸脉依前力小。加枣三枚。同煎。(按上方。乃阳明经发汗之的剂。又手太阴经感冒风寒。亦宜用之。)
    又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云云文同前)
    宜薄荷汤主之。
    (微旨) 薄荷汤方
    薄荷(一两)葛根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防风(去芦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二分。
    琥按上方。亦足阳明手太阴发表之的剂。气虚人病风寒者。乃可服之。否则人参一味。勿轻用也。又前方后云。寸脉力小加枣。此方则加薄荷者。何也?盖前方中辛药居多。故用大枣之甘以助之。此方中有人参。力大于枣。且辛药又少。故又加薄荷二分。使辛甘相合。而成发散之功。
    (宣明) 凉膈散
    (一名连翘饮子)
    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憹。不得眠。脏腑积热。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风热壅滞等证。
    连翘(一两)山栀子 大黄 薄荷叶 黄芩(各半两)甘草(一两半)芒硝(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蜜少许。(直格云。或无蜜亦可。旧用竹叶。或亦不须。)
    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准绳云。加黄连五钱。名清心汤。
    琥按上方。乃治内外三焦气血实热之剂。散名凉膈者。以胃居于膈。实清涤胃府风热壅滞之方也。又上主疗云。表不解。乃表之而邪热不解。非表证仍在也。学人宜以意会之。
    (宣明) 三一承气汤
    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热甚喘咳闷乱惊狂等证。脉数沉实者。并皆治之。
    大黄(锦文者)芒硝 厚朴(去皮)枳实(各半两)甘草(一两准绳方中甘草止五钱。四味皆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内硝煎一二沸。去滓。温服。
    王宇泰云。此汤治伤寒大承气汤证。腹满实痛。调胃承气证。谵语下利。小承气汤证。内热不便三者合而为一。此下剂也。
    琥按云。岐子保命集云。凡治伤寒。发表有浅深。攻里有微甚。承气攻里。立法有三。大承气者。厚朴苦温去痞。枳实苦寒泄满。芒硝咸寒而能软坚。大黄苦寒。能泄实。痞满燥实四证全。则可用。故曰大承气汤。小承气者。大黄苦寒泄实。厚朴苦温去痞。痞实两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气汤。按此段。少枳实泄满句。调胃承气者。大黄苦寒泄实。芒硝咸寒而能软坚。润燥。甘草甘平和其中。燥实坚三证全者。可用。故曰调胃承气汤。攻里之不同若此。又按王海藏。此事难知云。假令调胃承气证。用大承气下之。则愈后元气不复。以其气药犯之也。大承气证。用调胃承气下之。则愈后神痴不清。以其气药无之也。小承气证。若用芒硝下之。则或下利不止。变而成虚矣。三汤之不可乱投又若此。今宣明方合而为一。犹曰此俱系泻阳明胃府实热之药。只须学人临证增损用之。不致大误。至陶氏杀车槌方。复加柴胡黄芩芍药。改名六一顺气汤。而云用此以代三承气。及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以致后医罔顾病患上中下三焦气血虚实。一概合用。其流祸至今更甚。不亦悲夫。
    (陶氏) 黄龙汤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方。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热服为度。
    琥按上方。即前三一承气汤中。加人参当归也。以病患气血虚。故加此二味药。方后再加桔梗者。以其能引大黄等药。上至胸中至高之分而成功。此洁古法也。虽然。愚曾细评此方。为不可用之剂。及见今医用之。而病患无一效者。何也?夫人身之中。一阴阳耳。阴阳之分。一气血耳病热之人。皆阳有余。而阴不足。乃知其气。必实。其血必虚。所以病机气宜中。有当归承气汤方者。用之以补血而益阴也。若加人参。则徒助有余之阳气。而邪热愈盛。故少则无济于病。多则必致杀人。问或有用之而效者。必参少而诸泻药之力也。俗医不晓此义。至有用此汤。而人参加至一二两者。此正所云抱薪投火。误人于必死也。
    或问气虚人。岂无患热病者。余答云:气虚者。阳虚也。阳虚之人。多病中寒。其病伤寒者。皆精血少而水虚。是为阴虚。故不胜伤寒之邪热耳。据上主疗云。谵语发渴身热。胃中燥屎结实。此数者。皆阳有余而阴不足之证。陶氏犹以为气虚而用人参。抑何不明理。而自相矛盾欤。
    (琥)总按上古今诸名家。治阳明病方论。虽与仲景之法。互相变通。然亦不可执用。须临证。参合加减施之。则庶乎其不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