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二、分述

    (一)伤风
    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于卫之症也。风邪初客于卫,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者,宜用解肌散表法治之,以祛卫外之风。倘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也。若误用之。必生他变。当按仲景之法治之。
    『歌括』
    伤风客卫头先承,汗出恶风热头疼,
    浮缓解肌散表法,祛卫外风此方能。
    倘脉浮紧热无汗,解肌散表勿沾唇。
    若误解散生他变,仲景治法谨当遵。
    (二)冒风
    早风证,是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仞庵谓:"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中:读如仲,去声。射击之意,如中风、中暑、中湿、中寒、中经、中络、中腑、中脏等均属之。)。"可见冒风之病,较伤风为轻浅。其症: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象濡滑而不浮缓,此皆春时冒风之症据,与风伤卫分自有不同也。可用微辛轻解法治之。倘或口渴喜饮,是有伏气内潜(潜:读如"全"。"伏气内潜",是指有伏气之邪,潜伏于体内之谓。),如脉数有汗为风温,脉紧无汗为春温。务宜区别而治,庶几无误。
    『歌括』
    冒风风感皮毛病,症与伤寒有区分,
    鼻塞恶风声浊重,头痛发热比伤轻,
    脉象濡滑不浮缓,微辛轻解是准绳。
    倘若渴饮是伏气,脉数有汗为风温,
    脉紧无汗春温症,务宜区别莫混称。
    (三)中风
    中风之病,如矢石中人,骤然而至。古人谓类中为多,真中较少。是书专为六气而设,故论真中为焏耳。卒中之病,在春中风为多,在夏中暑为多,在秋中湿为多,在冬中寒为多。是以中风之病详于春令。盖风之中人,呈现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喎斜舌强,痰响喉鸣等证。当其昏倒之时,急以通关散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口噤者,用开关散搽牙软之;如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此乃急则治标之法。考诸贤论治,独《金匮》分为四中,最为确当,堪为后学准绳。即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是也。如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经也,当用顺气搜风法治之;口眼喎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当用活血祛风法治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当用宣窍导痰法,加百顺丸治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邪在脏也,亦宜此法,佐以牛黄清心丸治之。又如口开则心绝,目合则肝绝,手撒则脾绝,鼾睡则肺绝,遗溺则肾绝,摆头上窜,汗出如油,脉大无伦,或小如纤,皆属难治。
    『歌括』
    中风如矢骤中人,类多真少仔细评。
    夏暑秋湿冬寒中,是以中风详春令。
    喎斜舌强喉痰响,卒然昏倒不省人。
    先用通关开关治,无嚏多死有嚏生。
    痰涎壅盛涌吐法,当分中络脏腑经。
    中经左右身不遂,筋废顺气搜风能。
    中络肌肤木不仁,喎斜活血祛风行。
    中腑神昏便溺阻,宣窍导痰加百顺。
    中脏涎流昏不语,治用上法佐清心。
    (四)风寒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以其能统诸气也。春令之风,多兼温气;夏令之风,多兼暑气;秋令之风,多兼湿气;冬令之风,多兼寒气。今风寒之病,不论于冬而论于春令者,盖以风为重耳。如冬令之风寒,以寒为重,以此别之。在春令,则辛温不宜过剂。如在冬令,则辛热亦可施也。此论多指初春风中夹寒,人感之即寒热头痛,汗出不多,或咳嗽,或体酸,脉来浮大或兼弦紧是也。宜以辛温解表法治之。然此病较当春之寒疫稍轻,较冬令之伤寒则更轻矣。但应审其兼症,如瘘兼者,益以茯令、半夏;兼食者,加神曲、山楂。随症加减可耳。
    『歌括』
    初春之风夹余寒,感受春寒风寒看,
    浮大弦紧寒热嗽,微汗头疼肢体痠。
    辛温解表不宜过,兼食楂曲痰苓半。
    (五)风热
    春应温而反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此不但与风温为两途,抑且与热病为各异。盖风温、热病,皆伏气也;风热之邪,是新感也。初起寒微热甚,头痛而昏,或多汗,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黄,舌起黄苔,脉来浮数是也。当用辛凉解表法为先。倘恶寒头痛得瘥(瘥:即病愈也。),转为口渴喜饮,苔色黄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用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发斑发疹(斑疹:点大成片,色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的叫"斑",多由热郁阳明,近及营血而发于肌肤;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叫"疹"。多因风热郁滞,内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
    『歌括』
    春时过热气不正,风中夹热风热病。
    不但风温为两途,且与热病相迳庭。
    风温热病皆伏气,风热则是新感成。
    多汗目赤咳涕黄,寒微热甚头昏疼。
    舌起黄苔脉浮数,辛凉解表宜速进。
    倘若恶寒头痛已,舌苔焦黄转渴饮。
    此为风热已化火,清热保津莫因循。
    舌燥昏狂发斑疹,治法摩仿热病门。
    (六)风湿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是也。用五苓散自愈。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宜用两解太阳法,既疏膀胱之经,又利膀胱之腑。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黄柏、车前;阳虚之体,脉内兼迟,宜入戟天、附片;风湿相搏,宜从汗解。然汗法贵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歌括』
    春夏之交如伤寒,风湿为病节疼烦。
    体重微肿头疼热,微汗恶风脉浮缓。
    溺短风湿伤太阳,两解太阳疏膀胱。
    湿胜五苓重苓泽,风胜多用防风羌,
    阴虚脉数车前柏,阳虚脉迟附戟量。
    风湿相搏宜汗透,汗法贵徐不贵骤。
    骤则风去湿犹存,徐则风湿俱去休。
    (七)寒疫
    《金鉴》谓:"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疫:指感受天地之疠气而成病,为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之通称。)。"其症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见症,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症,可仿伤寒法治之。
    『歌括』
    应温反寒寒疫症,初起寒热头身疼,
    无汗呕逆脉浮紧,辛温解表莫稍停,
    症与伤寒无大异,因在春令寒疫称。
    治与伤寒相仿佛,变症参考伤寒门。
    选按
    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又曰:"风为六淫之首。"这说明风气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且与寒暑湿热燥火均能合邪。其气四时皆有而特旺于春。本篇所指,即春伤于风之见症也。然其中中风一节,均是真中症候,并根据《金匮》四中(四中:即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分类而拟出不同治法,从治疗观点讲,亦属得当。但就以时令言之,则春夏秋冬,皆能中风,非独春季为然也。雷氏仅详于春令,盖为时病而设。学者幸勿囿于时令之限而不及其余。
    又寒疫一症,列于"春伤于风"何也?盖因寒疫为春季之疾,这里是因时因病而提出的。《金匮》云:"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即此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