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辨脉法上编第十三

    此篇以下,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为赞经之辞,譬则翼焉,传类也。篇目旧名平脉。次第二而僭经右,夫传不可以先经,论脉亦无先各脉而后平脉之理,且平脉不过前数条,冒事必如此耳,后亦各脉,安得直以平脉名篇,皆非叔和之旧,其为后人之纷更明甚,是故重考订而次序如今。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易改,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参,音搀,差,穿之切,为,去声,令,平声,根源者,言人之五脏六腑吉凶死生皆取决于脉,所以为斯道之根本渊源也。孙思邈曰,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关界尺寸之间,古无定说,朱子曰: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似得难经本旨,然则关有定位,自脉诀始,滑氏曰,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 胁之分也。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也。此寸关尺为三部之说也。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荣,当作营,见马氏素问注证发微。)
    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难经三十难曰,人气受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同,而纪氏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然则三经之文虽少别,而其旨则同,清浊之分虽殊,而其为气则一。
    夫荣卫之为荣卫如此,然三十二难又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行中行外虽同。而荣则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谷,故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即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滑氏曰,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又曰,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所为,故悉以气言可也。析而言之,则血为荣,气为冲,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合经传而观之,则荣卫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亦以其分体分用者之大端言也。会其极而言之,其犹氤氲之在天地与,衡铨称其喻平准也。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铢,音殊,肾为水脏,水性就下,故其脉循骨而沉,心为火脏而合血脉,故其脉洪,洪,犹洪水之洪,大而有波澜之谓也。肺为金脏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脉故浮,肝为木脏,木性曲直,其脉循筋而行,故弦,经,正也。常,久也。亦经也。言平人之脉,以如此合四时为正。通常而可久也。说文十黍之重曰铢,六铢为一分。盖指脉之以三菽六菽约轻重而言也。然言四脏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见,故其经常不可言,欲人当自推也。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出而升,气之上,来也。入而降,气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转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详言之也。滑氏曰,内经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急,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身也。积而盈之,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脉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合一万三千五百四十息,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见,音现,滑氏曰,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脉行周身五十度。
    又当复始于寸口,所以谓之循环也。虚实见下。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凡脉言数,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虚实所见之目,病脉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言脉之变化相因而乘,由阴阳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风为阳邪,浮虚者,阳主外也。寒为阴邪,牢坚者,阴主内也。水饮皆痰之异名,以其聚于内,故曰水蓄,沉潜内伏也。以其薄于外,故曰支饮,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脉名,虚坚潜急,非脉名也。乃形容,惟其浮则虚弱,牢则坚强,沉所以潜,弦所以急之谓也。动阴阳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数,急疾也。阳盛则数,所以热烦也。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此言虚实之见,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执一以拘,设或脉与病,有不如此而相应者,则又当察识其别有传变之缘故,况三部所属不同,则变端亦各自有异,岂所言之数者,可以为一定之限哉。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见,音现,别,必列切,度,达各切,为,去声,传,如字,太过不及,总虚实而言也。怪非常也。言二者不常见,见则当知其为怪异也。奸,伤犯也。难经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三焦,舍,谓病邪客止之处所也。此条乃设问答以敷陈脉道之大概,故为首章。以发明诊家入武之始事,此节乃总结上文以起下条,示学人当通此以达彼,因略以致详之意也。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气之出入而来去,名状虽多。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有二,此以尺寸之脉言,若以周身言之,则循环无端,截不断,无头尾之可言,学人当别识,脉经无吸字。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刘氏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来也。入,吸而去也。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此之谓也。疾即上条之太过,亦阳也。迟即上条之不及,亦阴也。然则内虚外实者,阴不及阳太过也。
    内实外虚者,阴太过而阳不及也。然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内外虚实者,病之大纲领也。知内外之阴阳而明其孰为虚孰为实者,诊家之切要也。为此条以次首条者,示学人下手功夫之急务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患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沉迟属阴,故知表邪已解也。
    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凡假令之令,皆平声,卒,清勿切,卒痛,言仓遽作痛也。浮大属阳,故知里邪已散也。此条上设三问,下二节苦发热,身体疼,腹内卒痛,言问,坐卧,言望,末决言知病于脉,所以示诊家三者不可缺一之意也。
    问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凡设令之令,与假令之令同,处言之处,皆上声,明日到,则病有进退可知矣,故于其向壁卧,则可以拟其安而热已去也。脉不和,言虽未至于平静,亦无躁疾之谓也。此与上条大意略同。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 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音系,此复喻人恐足以胜诈,觉人勿售欺之意。,恨视貌。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张口气悟为欠,然阴阳相引则欠,故无病可知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呻吟苦声。
    言迟者,风也。
    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
    摇头者,里痛也。
    头属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
    行迟者,表强也。
    表以经络言,强以拘急言。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足也。
    坐而下脚者,腰痛也。
    下脚,欲求伸舒之意。
    里物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怀卵物,犹言自冒其心之谓,此条八节,皆望而知之之事。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伏气者,旧有外感,不即发而伏藏于经中之气脉也。今月之内欲有伏气,疑有错误,微弱。
    少阴之脉也。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故喉中痛也。然咽痛下利皆少阴证,故病患虽言实痛,亦当知其欲自下利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络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内气馁者。
    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血少则脉涩,所以唇口干燥,然此以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惭也。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游不定,故血气乱而变不一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经,难经也。菽,大豆也。滑氏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脉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
    主血脉,故其脉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脉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脉如十二菽之重,肾在肝下,主骨,故其脉按之至骨,肾不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
    盖五脏以上下之次第而居,故其气之至,离皮肤有如此远近之约摸,乃越人教人如此用指着意候按而取诊耳,轻重以下指之法言,故胡氏曰,越人云菽,大抵是个约摸的法,见得轻重有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然此条言气,难经言部,部者,一定之部位,而气在其中,气者,元气谷气之精,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虞氏有言,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虞氏以气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
    然则此条以气言者,岂非发明难经此意于虞氏未言之先与,不然,既曰,经说不易其部字也。虽然,难经有与皮毛相得者,与血脉相得者,与肌肉相得者,与肝平者,举指来疾者五句,在各起句重字下,而此无之,则是难经详而此略,参看则义全。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纵横,皆平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水能克火而乘火,金能克木而乘木,乘其所胜,其事易直,故曰纵,火受制于水,而反乘水,木受制于金,而反乘金,侮所不胜,其事不直,故曰横,水生于金,而反乘金,火生于木,而反乘木。
    子来犯母,其势悖,故曰逆,金能生水而乘水,木能生火而乘火,母之及子,其势从,故曰顺也。
    上条言脉原于五脏,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乃推明脉之所以始也。此条言脉具五行刑生制化之义,乃五脏六腑吉凶死生之枢机,脉之大要也。而其所以为斯道之根源可见矣。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残,伤也。贼,害也。浮滑,阳盛也。沉涩弦紧,阴盛也。阳盛为太过,阴盛为不及,皆可怪之脉,能伤害血气者也。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阴阳俱紧之类,所谓邪不空见者,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此勉医家病家,当两相敬慎,庶不为灾怪,致生疑累之意。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凡脉言濡,皆读软,微,非脉名。盖脉以有胃气为吉,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难经曰: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盖肝主筋,故其脉如此,此述素难而成文,素难详而此略,且多错误。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纯弦,即素难所谓真肝脉至,如弦直,即素难所谓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如新张弓弦是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主血脉,其王在夏,故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然素难皆言心脉钩,钩以性情言。
    洪大而长以体势言。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尿,与溺同,反复,钩之反复也。此条下文脱二节,错一节,在前,此节亦疑多错误。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脓,为难治也。
    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脾土之脉也。兼得缓迟为愈者,肺金得土为逢生也。法当痈脓者,金逢火化也。
    此下当有如上文假令云云之转语,一节,疑脱落。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下利属少阴,损脉自上下由肺而之肾为极,故肾病见损脉为难治,此上当有北方肾脉其形何似云云,问答起语一节,此乃其下文转语一节也。旧错在第十一条前,今移。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应,平声,此承上条复以四频率气,属五行生克应病,以主吉凶死生之理,揭一以例其余。所以示人持诊之要法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责,求也。肥人当沉者,肌肤浓,其脉深也。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肌肤薄,其脉浅也。故求其病于沉,褚氏曰,肥人如沉,而正沉者愈沉,瘦人如浮,而正浮者愈浮,此之谓也。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寸为阳,阳生于尺而动于寸,故下不至关为阳绝,尺为阴,阴生于寸而动于尺,故上不至关为阴绝,言生息断绝也。余命谓未尽之天年也。上期,日期也。下期,期约也。月节克之,与前条二月得毛浮脉至秋死同推。
    师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王,去声,卒,清勿切,周氏曰,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沉涩不一,残贼冲和之气,是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患不病也。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
    行尸之谓也。又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然则内虚以无谷神者,谷气弗充之谓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合,音阁,令,平声,翕,起而盛动于上,旋复丛聚而合也。与论语始作翕如之翕同,奄。忽然覆也。沉,没于下也。纯阴,以其没于下言也。正阳,以其盛于上言也。和合,言阴阳并集无偏胜也。阳明胃也。食饮自可,言胃不病也。少阴,肾也。微滑,水沉如石之滑,故谓紧之浮名也。阴实,言邪在肾也。少阴之脉,出 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肾主水,肾为阳,阳主热,阳陷入阴,热郁而蒸发,所以股内汗出,而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难,去声,此条一问三答,以揭紧之为寒,而有三因之不同,以见脉非一途而可取之意。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刚。
    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去取于寸口是也。高者,丰隆而有充满之貌,章者,文采而有润泽之貌,刚言血气俱盛,则脉有纲维之意。
    卫气弱名曰,荣气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损。
    ,音牒。,震惧也。言卫气不足者,则心常自怖,卑,伏下也。言荣气不足者,则心常自抑,损,减也。伤也。言荣卫俱弱,外不足以固护,内不足以荣养,则脏腑为之有所减而伤损也。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缓,纵也。言荣不与卫和,而卫自和,则血不足以荣筋,病则四肢纵强而不能收,痿类是也。
    迟,滞也。言卫不与荣和,而荣自和,则气乏神昏,病则百体滞 倦怠而嗜卧,瘵类是也。沉,溺也。言溺于所偏则病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
    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
    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鲜,丽也。光。
    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气充足也。骨髓血肉皆阴也。
    紧薄,结也。鲜硬,坚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之所致,如此则其人健王而强壮,故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在足跗上骨间动脉处,去陷谷三寸,一名会元,主脾胃也。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
    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言胃实脾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则以手把刃而自伤。
    盖谓非由别脏腑而传变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素问曰:精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尺以候阴,关,闭也。不得小便者,阴闭于下,则内者不得出也。格,拒也。吐逆者,阳拒于上,则外者不得入也。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趺阳见前,主候脾胃,故复言此,以见与上条有相符之意。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阴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痂,与○ 同,音加,素问曰: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又曰,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癞,疥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
    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寒之为言虚也。与贫之称寒同,虚寒发热者,血气在人身,犹水火在天地,水干则火炽也。
    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脾胃虚寒,故主下利,为难治也。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填,音田,阳气以胃中之真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
    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腹满者,胃气虚而邪气实也。绞痛者,脾家寒而邪壅滞也。鸣者,气之鼓也。转,则气之运也。下,则气之壅滞者极甚而反也。少阴之脉,循阴器而主水,脉不出,其阴肿大者,正虚邪实。
    水不得泄。盖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数,音朔,噫,音隘,酢,与醋同,卫主气,不行,言不用事也。荣主血,不逮,不及也。
    不能相将,言荣卫不相和谐,不能相与也。仰,倚赖也。痹,顽痹也。不仁,言不知痛痒,不省人事也。难言者,心虚,神短,舌强,而声不出也。恶寒数欠者,卫疏,表不固,不能御寒,所以气乏而好为欠也。不归其部,言不还足其所有之分内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则受纳妨矣,不能消谷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遗溲者,言不司约制也。盖上焦主受纳,中焦主腐熟,下焦厘清浊,主出而专约制,此甚言荣卫不相和谐,致三焦皆失其常,故各废其所司之职事如此。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以候里,故在脾胃则主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言趺阳主脾胃。
    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甚,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病为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枝叶枯槁而寒,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首三句与前条差衰字,然衰则不行,不足亦不逮,更互发明者也。气为卫,色本白,白属金。
    黄,土色也。金生于土,金无气,色不显,故土之色反见也。血为荣,色本赤,赤属火,青,木色也。火生于木,火无气,色不明,故木色反见也。荣为根者,言血荣于人身之内,犹木之根本也。卫为叶者,言气卫于人身之外,犹木之枝叶也。寒,荣不足以养,而卫亦不能外固也。
    咳逆唾腥,吐涎沫者,气不利而血亦不调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
    四属断绝。
    芤,音抠,浮为风虚,故曰卫气衰,芤为失血,故曰荣气伤,身体瘦者,卫衰而形损也。肌肉甲错者,荣伤而枯坼也。宗气,三焦隧气之一也。针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是也。四,皮肉肌髓也。盖三焦乃气之道路,卫气衰而荣气伤,所以宗气亦衰微,四属不相维而断绝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疏言不能固护,卫主温分肉,肥腠理,疏则分肉不温,腠理不肥,故曰空也。缓为胃气有余。
    实,犹言强也。所以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而言水谷化消,则胃益实而能淫精于脉,以成其血,而使荣盛,荣盛则卫益衰,故曰其肤必疏也。三焦者,气之道路也。经。径也。绝经,言血不归经也。崩,山坏之名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与山坏之势等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脾胃虚寒则不化谷,短气者,谷气不充,而神气不足也。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阳相间而成编者,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趺阳主脾胃,吉凶生死之枢机系焉,二部为脉道之切要一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上阙一条,补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输水谷之精气,以荣养于周身之上下也。身冷肤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阳不为温,而脾阴不为润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奔气,言厥气上奔也。尸厥,言厥逆若尸之不温也。盖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则血结心,阻遏阳气不得上升,反下陷入于阴中,与阴相搏而动,阴寒甚,所以令人身体不仁而成尸厥也。期门见太阳上编,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结也。巨阙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气之反聚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为阳,微为虚,阳虚则卫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阳,故曰绝不见阳也。尺为阴,紧为寒。
    阴伤于寒则损,以由阴损而病,故曰知阴常在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 也。
    诸,犹凡也。微为气虚,故曰亡阳,濡为阴虚,故曰亡血,发热,阴虚也。诸乘寒者之诸,指上文四句而总言之也。郁冒不仁以下,详厥而言也。无谷气,厥则饮食不通也。脾统血,无血。故涩也。口为脾之窍,言心声也。心主血,血不荣,则筋牵急而舌强,故不能言也。战而,虚寒甚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义未详,或曰,濡弱者,万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适,往也。言五脏六腑相乘而往反。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该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腑也。迟涩,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故知乘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