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黄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至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头汗出而身发黄者。茵陈蒿汤十分。五苓散五分。拌和。每服一钱。水下。日三服。
    张云岐曰。寒气侵人。人即发热以拒之。是为发阳。助阳散寒。一汗而寒热解矣。不汗而反下。
    故热内陷而成结胸。炎上而但头有汗。且小便不利。致湿热内蒸。黄色外见也。解表清火利水。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剂而三善备。且以见太阳发热之治。与阳明迥别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抵当汤主之。
    【目】朱震亨曰。寒热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薄。郁蒸不消化。故发黄。发黄与瘀血外症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发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
    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症即如狂。大便必硬。此异耳。
    楼全善曰。此蓄血在下焦而发黄者也。
    柯琴曰。太阳病发黄与狂。有气血之分。小便不利而发黄者。病在气分。麻黄连翘赤小豆症也。
    小便自利而如狂。病在血分。抵当汤症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其身发黄。
    【目】朱肱曰。病患服汤。得小便利。如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可选用之。
    陶华曰。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发黄是也。谓单阳而无阴也。太阴脾土为湿热所蒸。
    色见于外。曰发黄。湿胜则如熏黄而晦。热胜则如橘黄而明。伤寒至于发黄。热势已极。且如蓄血。
    大抵相类。设或寸口无脉。鼻出冷气。与夫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黧黑。举体发黄。是皆真脏气绝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目】方中行曰。此条本言结胸之症。叙其由。绘其状。而明其治也。若不结胸以下。乃就变症之轻者言之。但头汗出者。乃诸阳之本。阳健故汗出也。余无汗者。阴脉上不过颈也。小便不利者。
    阳不下通。阴不任事。化不行而湿停也。湿停不行。必更渗土而入胃。胃土本湿。得渗则盛。既盛且停。热气郁蒸。发为身黄也。
    【纲】仲景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目】魏荔彤曰。伤寒发汗。已得治而表邪可愈矣。何以身目为黄。知非寒邪在表为患。而外感寒邪挟在里之湿邪为患也。故仲师明示以寒湿在里不解之故。见人当于里求治也。喻氏以里为躯壳之里。与脏腑无涉。盖此症非在表。亦非在里。特在表之里。而不在脏腑之里。故仲师又以为里而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不出方者。方不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可选用也。夫寒湿俱阴邪。二阴相搏于里。何以不发青白色。而成黄色。则寒邪郁而变为热邪。合之湿邪相蒸而见于外也。故总无治寒之药。学人详焉。
    陶华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虽似熏黄。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自利。术附汤。
    身头痛。麻黄汤加苍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初发黄。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黄水出愈。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目】喻昌曰。黄色鲜明。其为三阳之热邪无疑。小便不利腹微满。乃湿家之本症。不得因此指为伤寒之里症也。方用大黄佐茵陈、栀子。建中驱湿除热之功。以利小便。非用下也。热已发出于外。自与内瘀不同。
    正当随热势清解其黄。使不留于肌表间也。前条热瘀。故用麻黄。此条发热。反不用麻黄者。盖寒湿之症难于得热。热则其势外出而不内入矣。所谓于寒湿中求之。不尽泥伤寒定法也。
    【纲】仲景曰。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目】朱肱曰。中湿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病患中湿。因而伤风。风湿相搏。一身痛重。是名中湿。亦当于风湿中求之。
    李中梓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疟。若不饮而发黄。茵陈五苓散。伤寒脉虚。小便如常。
    变为阴黄。理中加茵陈汤。如下之太过。脾虚津竭。饮水自伤。此阴湿变黄。茵陈茯苓汤、茵陈四逆汤。
    鳌按。风湿相抟于内而以火劫之。受火气之轻者。湿不得越。必因热而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