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烦躁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柯琴曰。少阳脉下胸中。故胸烦。是病在表之里也。少阴经出络心。故心烦。是病在里之里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喻昌曰。自烦欲去衣被。真阳扰乱不宁。然尚未至于亡。故用温法可治也。四逆恶寒身蜷脉不至。阳已去矣。阳去故不烦。尚可施回阳之法。若加躁扰。则阳已离阴。阴孤求侣不得。所谓阴躁者也。
    上吐下利。因致烦躁。则阴阳扰乱。而竭绝可肤。更加四逆。是中州之土先败。上下交征。中气立断。使早用温中之法。宁至此乎。
    魏荔彤曰。脉微沉细。但欲卧。此少阴本病。然应无汗而汗出。阳将亡于外矣。虽未躁而烦。
    阳已动而欲离其舍矣。自欲吐而无可吐。寒邪上逆阳脉而冲矣。至六七日之久不为治。加以自利。
    则正阳益虚竭。阴寒愈凝固。迨至烦而且躁。则下利烦躁之死症见。但欲寐者。反不得卧寐。阴扰阳乱。枢纽已脱。亦必死之候也。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发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目】鳌按。此二条。皆回阳之法。厥阴者。肝脉。灸。灸其俞。所以使阳回也。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为阳虚。用姜附以回阳。用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除。柯氏所谓阴阳双补法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少阴病下利。固宜用白通汤升阳温中之法矣。若不早治。至于既吐且利。手足厥冷。寒邪之侵凌。微阳之扰乱。已见端矣。甚则阳为阴侮而烦生。阴欲凌阳而躁作。内实真寒。
    外现假热。此阴躁之死症欲成矣。非急急助火之源。何以消严寒之势乎。四逆汤。苏脉之沉也。
    附子汤用芍药。引阳入阴。术苓兼治脾土。以胜肾邪。白通汤升阳止利。吴茱萸汤兼温厥阴。各温法之不同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朱肱曰。伤寒阴盛格阳者。身凉。脉沉细疾。烦躁而不饮水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
    不欲饮水者。宜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柯琴曰。脉暴出者。孤阳独行也。微续者。少阳初生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心烦不得卧。而无躁症。则与真阳发动迥别。盖真阳发动。必先阴气四布。
    为呕为利。为四逆。乃致烦而且躁。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烦不卧。而无呕利四逆等症。是其烦为阳烦。乃真阴为热邪煎熬也。故必解热生阴以为主治。少缓则无及矣。
    朱肱曰。伤寒阴症似阳者。阴发躁。反厥。物极则反也。大率以脉为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
    无如此最验也。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症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若不看脉。以虚阳上格之燥。误为实热。反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病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也。
    如本条里热甚而里不和。则又以黄连阿胶汤主之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吐利止而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目】喻昌曰。下利六七日。本热去寒起之时。尚兼咳渴心烦不眠等症。则是热邪抟结水饮。
    以故羁留不去。用本汤以利水润燥。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柯琴曰。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盖咳呕烦渴者。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
    心火不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