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清以后治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有三

    清以后治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见诸医书者,有叶吴学派、孟河医派,绍派伤寒、恽氏学派,祝氏学派等。一般将上述学派分隶于伤寒学派、温热学派二大支,然以余之见,清以后治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实成鼎足之势,现将其三者,略述如下:
    其一,以叶桂、吴瑭、王士雄、章楠等人为一派,近人如金寿山等亦可隶属之。此派尊叶氏为首,故后人称之为叶派。叶派之外感热病学术观:谓伤寒先伤足太阳,温病先伤手太阴。认为二者在病因、病理、治法上都截然不同。而外感中除狭义伤寒一证之外,其余全是温热。又谓南方无真伤寒,尽是温热。故其辨证另辟卫气营血、三焦之新径,认为: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处处以示寒温之对峙。因以温病从上而下,伤寒从外而里,故复倡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等说,药法亦因之以擅用轻清、重视滋阴称。对用辛温燥药如麻、桂之类的治外感,每有痛切之戒。并谓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对易于伤阴之品,亦绝不轻用。此派以倡言温热著名于医林,治病多自创新方,凡外感热病初起,如桑菊,银翘之类,最多赏用,故被后人称为温热派或时方派。现由于统一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的《温病学》,悉以叶吴之学为尊,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其影响之大,固已为其他学派所未能及。
    其二,以陆九芝、恽铁樵、祝味菊、孔庆莱、章巨膺等人为—派。此派中人,有—共同之点,即是站在叶派对立面来研究外感热病,故对叶派之理论,尤其是对叶派之治术,每多激烈的批评。因崇尚经学,抨击叶吴,为该派学术上之一大特色,故谓“废伤寒则六经失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莫谓《指南》所言无关大局也。”并谓“伤寒以《伤寒论》为准,温病亦当以《伤寒论》为准”(个别有主张利用六经名词而加以改革者,如祝味菊之五段代六经说)。此派以维护仲景学说著名于医林,而《伤寒论》为废止派攻击之重点,故有些人都是与废止派进行大论战的名将。其治病亦以善用经方称,故又被称为伤寒派或经方派。但现在由于作为全国统一教材的大中专中医讲义,无论是《温病学》还是《伤寒论》,都没有介绍此派的学术见解,各大医刊,对该派之学术观极少系统介绍,而介绍叶派学术观以及批判该派中人之文则屡见不鲜,加之此派医家之重要著作,如《世补斋医书》、《伤寒质难》、《温病明理》、《温病论衡》等,在近30年中,未见再版,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故此派之许多学术见解,已日渐为来者所罕知。但此派著作不少,论证严密,观点新颖,治效确凿,“双百”方针既已确定,一家一派之学长期宰据医坛所造成的沉闷空气,迟早总有一天要打破,故此派今后之影响,实难预料。
    其三,以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等人为一派,近贤徐荣斋亦可隶属于其中。此派中人,大都厚古而不薄今,既善于继承发扬,亦注重吸收新知,对叶派之学,虽亦时有微词,但指摘较为温和,立论亦较持平,认为叶派药法,亦有可取,仲景之学,应当发扬。其在学术上的特点之一,是立足于寒温一统,不赞成寒温对立,故在此派之代表性著作《通俗伤寒论》中,其对外感热病之命名,就独具特色,如风温伤寒,春温伤寒,湿温伤寒,热证伤寒,伏暑伤寒,秋燥伤寒,冬温伤寒等等,既是温,又是寒,在病名上就反映出了一统寒温之主张。故即此一端,其对寒温之争所持之态度,即可想见。此派认为:“伤寒为外感百病之统称”,但“伏气多,新感少”,“叶氏之论温二十则……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立说非不精详,然皆为新感温暑而设,非为伏气温热而言。”但认为叶派清化、清透诸法,治伏火温病,亦有可取,故选方用药,主张崇实黜华,讲究实效,倡言“方求其验,岂判古今,药贵乎灵,何分中外。”此派前人称为绍派伤寒,就其学术观点论,是实实在在的寒温一统派,因该派以讲究实效为原则,实亦可称为求实派。此派寒温一统之主张,潜移默化,已为当今许多学者所继承,且渐有获得中医界一致公认之趋向。
    张山雷为《增订通俗伤寒论》作序,曾谓何廉臣与“孟英九芝两家,差堪鼎峙成三而无愧色。”其言虽未必着意三派说,然彼时治外感热病流派之按三分鼎足论,势已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