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卷第九 伤寒上

    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
    故使闾里之中,岁至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又有仆隶卑下,冒犯风寒,天行疫疠,先被其毒。悯之酸心,聊述兹意,为之救法。方虽是旧,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济之利。物嗤诮焉。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五十七证 方五首
    论曰:伤寒与 病湿病及热 相滥,故叙而论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 。(一云恶寒。)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 。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是为 。
    上件 状。
    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
    病者一身尽疼烦,日晡即剧,此为风湿汗出所致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满,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则不能饮,而口燥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病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溜下不止。师云此可发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病患喘,头痛鼻窒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独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窒。
    纳药鼻中即愈。
    上件湿状。
    太阳中热,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也。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上件 状。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
    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不冲,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汤。(一云麻黄汤。)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汤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 芍药 生姜(各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半日许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当 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色反有热者,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洪大,与桂枝汤,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切) 芍药(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为一方。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方:桂枝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
    服桂枝汤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于桂枝汤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为汤,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一十六证,方四首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呕,若躁烦,脉数急者,乃为传。
    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宜麻黄汤。
    病十日已去,其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浮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增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脉浮热数者,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其汗,因致衄,宜麻黄汤。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宜麻黄汤(一云桂枝汤。)麻黄汤方: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 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一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不须与粥取微汗。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汤主之(用上方,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不下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汤中加半夏半升,洗即是。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 黄连(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四证,方二首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复服,汗出多,亡阳逆虚,恶风,躁不得眠。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用上方)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渴则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一鸡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为寒去为欲解,小青龙汤主之(用上方)。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一十五证 方七首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在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饮,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呕,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而渴者,此为属阳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柴胡复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与小柴胡汤(小建中汤见杂疗门中)。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凡柴胡汤证而下之,柴胡证不罢,复与柴胡汤解者,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八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六两;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微发其汗;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沉则为病在里。汗出亦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于里;此为半在外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大汗出,故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方: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一两,切) 半夏(一合,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方:
    上,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黄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汤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生姜(切) 龙骨 牡蛎(熬) 桂枝 茯苓 铅丹(各一两半)
    上一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宜柴胡桂枝汤发汗多,亡阳狂语者,不可下,以为可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方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生姜(切) 桂枝 芍药(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一两,炙) 大枣(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而烦,此为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柴胡(八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温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烦,汗出愈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
    伤寒十余日,邪气结在里,欲复往来寒热,当与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坚,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病患表里无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宜大柴胡汤。方:柴胡(八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九证 方四首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出而解,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宜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盒饭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宜承气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宜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愈,宜承气汤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满者,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煎一沸,分再服,得下者止。
    又方: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分再服,初服谵语即止,服汤当更衣,不尔尽服之。
    又方: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一沸,顿服。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一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煎一沸,分温三服。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三十一证 方一十六首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脉寸口浮,关上自沉,为结胸。何谓脏结?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下利,阳脉浮,关上细沉而紧,名为脏结。舌上白胎滑者,为难治。脏结者,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夫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汗之,因作痞。结胸者,下之早,故令结胸。结胸者,其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即和,宜大陷胸丸。
    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之,下之即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其表未解,医反下之,动数则迟,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其余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大陷胸汤主之。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如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若心下满而坚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丸方:大黄(八两) 葶苈子(熬)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 芒硝(各半升)
    上四味,和捣取如弹丸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一两,水二升,合煮取一升,温顿服一宿乃下。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 甘遂(末,一钱匕)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煎一两沸,纳甘遂末,分再服,得快利,止后服。
    小结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其脉浮滑,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重下之,此为挟热利。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结胸,心下坚,下利不复止,水浆不肯下,其人必心烦。
    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热却不得去,益烦,皮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宜服文蛤散。方:文蛤(五两)
    上一味,捣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一方寸匕,若不瘥,与五苓散。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各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方:桔梗(十八铢) 巴豆(六铢,去皮心,熬赤黑,研如脂) 贝母(十八铢)
    上三味,捣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上则吐,在下则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一云冷水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冒,如结胸,心下痞而坚,当刺肺俞、肝俞、大椎第一间,慎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吐下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呕即短气,此为表解里未和,十枣汤主之。方: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枣,强人纳药,末一钱匕,羸人半钱匕,温服平旦服,若下少不利者,明旦更服加半钱得快下糜粥自养。
    太阳病,发其汗,遂发热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胸烦,面色青黄肤 ,此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
    心下痞,按之自濡,关上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去滓,分温再服。(此方必有黄芩。)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附子一枚,炮,别煮取汁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四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用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生姜泻心汤主之。方:生姜(四两,切)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
    上逆,故使之坚,甘草泻心汤主之。方:甘草(四两,炙) 黄芩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一方有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方: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若不止,当利小便。
    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坚,胁下痛,气上冲喉咽,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吐下,解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方: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一两,碎)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坚,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主之方: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去滓,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上方。)病如桂枝证,头项不强痛,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方:瓜蒂(熬)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捣为散,取半钱匕,豉一合,汤七合渍之,须臾去滓,纳散汤中和,顿服之,若不吐,稍加之,得快吐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二十证 方一十三首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而吐,此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闷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一枚,擘)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温服一升。呕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桂枝 生姜(切) 蜀漆(各三两,洗去腥)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方: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泻奔豚气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桂枝(一两) 甘草 龙骨 牡蛎(各二两,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伤寒,加温针,必惊。
    太阳病六七日,出表证续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坚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者,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须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汤方:大黄(二两,破六片)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熬) 虻虫(去足翅,熬) 水蛭(各三十枚,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当丸方: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熬) 虻虫(去足翅,熬) 水蛭(各二十枚,熬)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取一丸,取七合服, 时当下,不下更服。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柴胡汤门。)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了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当自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而烦,其背微恶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里冷,白虎汤亦不可与之,与之即呕利而腹痛,诸亡血及虚家,亦不可与白虎汤,得之则腹痛而利,但当温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方: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各二两,炙) 大枣(一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切)
    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方: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分五服,昼三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下已脉浮而紧,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术附子汤主之。方: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术附子汤方:于前方中去桂,加白术四两即是。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复服之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附子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以大便坚,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 白术(三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后服六七合愈。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切)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子仁(半升) 人参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消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状第八
    七十五证 方一十一首
    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微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微阳明明者,发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难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因为阳明;不更衣而便难,复为阳明病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反恶热。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发热恶寒者,何?答曰:然。虽二日,恶寒自罢,即汗出恶热也。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处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是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
    病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是为转在阳明。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病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而坚,为属阳明。
    伤寒传系阳明者,其人 然后汗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若紧,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为欲作坚瘕也,必头坚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为欲食之,小便反不数,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此为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坚者即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尽戍。
    阳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即微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其腹必满如故耳,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久久而坚者,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为久虚故也。
    冬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冬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脉浮而紧,其热必潮,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必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利止者愈。
    阳明病,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下,而烦者,可与承气汤。
    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手足 然汗出,此为已坚,承气汤主之。
    若汗出多,而微恶寒,外为未解,其热不潮,勿与承气汤,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至大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勿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转矢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之。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谵语妄言,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气者,勿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得复与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则愈。
    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下之则愈,宜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 语。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不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气汤。
    病者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躁烦,发作有时,此为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其汗,下之,宜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见桂枝汤门)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承气汤。
    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能卧,有燥屎故也,宜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浮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心下坚,至四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伤寒七八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宜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承气汤。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滑而数者,有宿食,宜承气汤。(方并见承气汤门)阳明病,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汗即躁,心中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若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言语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汤主之。(按诸本皆云“向经”,不敢刊改。)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汤主之。(方见杂疗中。)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方:猪苓(去黑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者,饮水即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即衄。
    若脉浮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方: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胁满不去,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不治。(方见柴胡汤门)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即愈,宜麻黄汤(方并见上。)阳明病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以导。方:蜜(七合)
    上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令头锐,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方: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法醋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已试甚良。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满,茵陈汤主之。方: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溺如皂荚沫状,色正赤。一宿黄从小便去。
    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抵当汤主之。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而合热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当汤主之。若数不解而下不止,必挟热便脓血。(方
    见杂疗中。)食谷而呕者,属阳明,茱萸汤主之。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阳明病,寸口缓,关上小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此为医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见疗痞门。)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如: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阳绝于内,亡津液,大便因坚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则生热,其阳则绝。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即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 枳实(炙,各八两)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 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伤寒发其汗,则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搏,在里不解故也。伤寒其人发黄,栀子柏皮汤主之。方:栀子(十五枚,擘) 甘草 黄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体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方:麻黄(去节) 连翘(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 白皮(切,一斤) 甘草(二两,炙) 一方生姜(二两,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少阳病状第九
    九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食饮,往来寒热,而未吐下,其脉沉紧,可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脉浮大,上关上,但欲寐,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其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其邪。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欲已。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尽辰。《千金翼云》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