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
    太阳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营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 腠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
    风为 伤 痛 者。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时螈 (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 伤气 也。
    便不 不利 则火 逆。
    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
    六日 (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
    若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 以 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 (阳以候卫。阴以候营。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营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 足也 寒复 所覆  x桂枝汤方 x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 两切 味辛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
    平以 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者。
    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KT KT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KTKT者。当无汗。
    麻黄主表实。后葛根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
    上 已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
    可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厚朴、杏仁以降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 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 气虚 液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
    不 为 阴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
    至 不 进 热 里 发 脉 脉 青 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
    病犹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x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x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麻 黄(十八铢去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 以 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 茯苓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 芍 者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 躁吐 得伸 针。
    四逆  x甘草干姜汤方 x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汤。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 x芍药甘草汤方 x 白芍药(四两苦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上二味  x调胃承气汤方 x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 火。微 x四逆汤方 x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 分温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 厥 尚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 枝汤加 阳复而 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