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蛔厥(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系因中土湿寒,木气郁滞,蛔不得安,上窜胆道,动扰不宁所致。
    【脉证机理】
    木生于水,长于土,而化火,为水火之中气。乙木生于癸水,长于己土,而生君火,其性升发,升则水亦随之上升,而化清阳,因而火不上热;甲木生于壬水,降于戊土,而化相火,其性潜降,降则火亦随之下降,而化浊阴,所以水不下寒。中土健旺,乙木升而甲木降,则火清而水暖,故蛔厥弗作。
    由于感冒风寒,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脾湿增而胃家寒,肝胆郁遏,蛔不得安,上窜胆道,动扰不宁,症见右胁下冲击作痛,是病胆道蛔虫。胆木上逆,贼克胃土,胃气冲逆不降,故痛连右侧肩背。寒则气凝,凝则不通,不通之极,故见四肢厥冷。蛔虫扰动,胆胃上逆,故症见恶心呕吐,甚则吐蛔,烦躁不安。木郁克土,土色外现,可见全身发黄。气滞不通,故脉现弦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薄、或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淡吴萸6-9克草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炒杏仁、广郁金、法半夏,破滞宽胸,理气降逆;淡吴萸、草蔻仁、上肉桂,温暖中下。
    【加减】
    恶心呕吐者,加煨生姜9克,降逆以止呕。脘胁痛重者,加乌梅肉6-9克,酸敛安蛔以止痛。发黄者,加绵茵陈15克,疏肝利胆以退黄。脉沉细,四肢厥冷者,加炒干姜5-6克,或酌加制附片6-9克,温肾以祛寒。
    【忌宜】
    忌食生冷,保暖。
    【按语】
    胆道蛔虫,系因蛔虫窜入胆道,致使胆道痉挛而引起的,以阵发性绞痛为主症的胆道疾患。多因饮食寒凉,天时寒冷,感冒风寒,致使胃寒,蛔不得安,上窜胆管使然,《金匮要略》所谓脏寒,蛔上入膈者也。治疗以暖胃散寒为主,佐为平胆疏肝,安蛔止痛。若发热发黄,系因蛔虫阻塞胆管,导致胆管发炎,胆汁外溢所致,当佐以清利胆道之品治之。
    吴茱萸,大辛大热,功能暖胃疏肝止痛,安蛔最捷。蛔虫见吴茱萸之辛热则收缩,收缩则可退出胆管而痛止,所以吴茱萸可谓安蛔之圣药。但不可过用,以3至9克为宜,过用则因其大辛大热而致肝家燥热,令人瞑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