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系因风伤卫气,遏闭营血,营热内郁,发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
    本病起于内有湿蕴,外感风邪。风伤卫气,卫气敛闭,遏逼营阴,营郁化热。营热外发,透出肌表,而现红色斑点,形似丘疹之状,高起顽硬,大小不等,压之疼痛,有时作痒,是病结节性红斑。
    脾湿肝郁,陷而不升,故多发于下肢膝踝之间,夜间痛重。木郁风动,筋脉不柔,可见步履蹇跛。外因风邪入侵,内因脾土湿盛,故属历节范畴,故多兼见历节诸症。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若上有虚热者,阳气上浮,则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痛重者,脉现弦涩之象。
    【治则】
    润肝熄风,清肺理气,调营解表,行瘀止痛。
    【方药】
    桂枝木9克生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肥知母9克炒杏仁9克土茯芩12克青浮萍12克鲜生姜9克肥大枣4枚
    【方解】
    桂枝木,疏肝升陷;生白术,和胃健脾;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活血化瘀,润肝息风;土茯苓,强筋壮骨,利湿化瘀;青浮萍,通经解表,活血祛瘀;肥知母、炒杏仁,清润肺气;鲜生姜,和胃降逆,发散解表;肥大枣;补脾生血。
    【加减】
    血瘀痛重者,加赤丹参15克、延胡索6-9克,化瘀以止痛。
    上热头昏者,加黄苓炭6-9克,以清相火。皮肤瘙痒,搔之出血者,加威灵仙3-6克,祛风以止痒。下寒者,加制附片6-9克,暖肾以止痛。关节肿痛者,加青风藤3-6克,疏利关节,祛风止痛。表不固,汗多者,加生黄芪15 -30克,固表以止汗。
    外洗法:
    嫩桑枝250克鲜槐枝500克(或蒺藜蔓500克)
    上二味,煎汤外洗,加热再洗,日三次。洗后用纱布裹患处,以避风。用治踝部红斑最捷。
    【忌宜】
    忌食辣椒及大热之品,忌烟酒,避风。
    【按语】
    结节性红斑,祖国医学谓之红斑,属历节范畴。其主症为红斑高起,压之顽硬疼痛,多发于膝踝之间,夜间烦热作痛,黎明热退痛减,经久不愈。个别患者,痛痒兼作,难以入眠。患此者多系女性,男性少见。痛为血瘀,不通则痛;痒为气滞,不畅则痒,气滞血瘀,经络壅阻,所以痛痒兼作。气滞重者,痒重而痛轻,血瘀重者,痛重而痒轻。阴瘀则发热,阳郁则汗出,患此者多见夜间烦热,而不汗出;故多系阴瘀。虽红肿高起,烦热频作,甚者搔之流血水,但不化脓,故非为阳盛血热之疮疡,而系风湿为患,所以用桂芍知母汤加减治之。去麻黄之辛散,重用浮萍,祛风热而达表瘀。并加润肝熄风之品,活血化瘀,以善其后。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临床医案】
    例1:尹某,男14岁,西安市人。1976年9月27日初诊。其母代诉:因住防震棚感受寒湿,发热一周,头昏,心慌,出汗,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左足跟部疼痛,不能行走。血沉:57mm/小时。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沉紧、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上逆,经络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健脾琉肝,清降肺胃,化瘀通络,剩湿消肿。
    处方:
    土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9克青浮萍15克鸡血藤12克秦芜9克木防己9克炒杭芍9克
    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路路通9克生姜9克3剂,水煎温服。
    9月30日复诊:药后腿肿胀减轻,黎明前仍汗多,左目红涩疼痛,左臂活动不灵,纳食稍增,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沉涩,右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北沙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4日三诊:药后腿痛减轻,左膝外侧仍肿痛。脉细濡、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北沙参12克,改木防己为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四疹:药后诸症减轻,关节仍肿胀疼痛,夜间灼热,双臂伸不直,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濡、稍紧、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五诊:仍纳差,盗汗,夜间自觉全身发热,腿仍痛,足后跟不能着地,二便调。脉沉细、稍紧、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去青浮萍,加赤丹参15克、北沙参9克,5剂,水煎湿服。
    10月29日六诊:仍纳差,心慌,口干,喜热饮,腿肿痛时轻时重,足后跟不能着地,夜间发热,二便调。脉细濡、沉涩、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处方:
    土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9克青浮萍15克鸡血藤12克秦芜9克木防己9克炒杭芍9克
    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路路通9克生姜9克3剂,水煎温服。
    9月30日复诊:药后腿肿胀减轻,黎明前仍汗多,左目红涩疼痛,左臂活动不灵,纳食稍增,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沉涩,右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北沙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4日三诊:药后腿痛减轻,左膝外侧仍肿痛。脉细濡、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北沙参12克,改木防己为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四疹:药后诸症减轻,关节仍肿胀疼痛,夜间灼热,双臂伸不直,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濡、稍紧、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五诊:仍纳差,盗汗,夜间自觉全身发热,腿仍痛,足后跟不能着地,二便调。脉沉细、稍紧、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去青浮萍,加赤丹参15克、北沙参9克,5剂,水煎湿服。
    10月29日六诊:仍纳差,心慌,口干,喜热饮,腿肿痛时轻时重,足后跟不能着地,夜间发热,二便调。脉细濡、沉涩、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月16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8月6日走访,自感无明显不适,可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劳动。至今未见复发。
    例2:冯某,女,56岁,咸阳市人。1987年7月2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十余年,风湿性关节炎五年。经多方治疗,效不显,仍头晕,关节疼痛日剧,不能屈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血压:160/120mmHg。脉濡、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血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眩晕。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暖下行瘀。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苏泽兰20克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缩砂仁6克炙米壳3克鲜生姜6克夏枯草12克青浮萍9克5剂,水煎温服。
    7月20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好。血压:144/90mmHg。查血沉:45mm/小时。脉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广陈皮、鲜生姜,加广橘红9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7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血压:160/96mmHg,血沉:24mm/小时。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广陈皮、苏泽兰、鸡血藤、缩砂仁、鲜生姜,增制首乌为30克,加老川芎9克、广橘红9克、赤丹参20克、决明子15克、白蔻仁5克、北沙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王某,男,20岁,陕西省富平县人。1988年5月10日初诊。自诉:患类风湿关节炎两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近半年来,下肢肌肉萎缩酸痛,遗精,睾丸湿痒,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稍弦、左关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下虚寒,肝气下陷,经络瘀阻。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30克桂枝木6克生龙骨12克牡坜粉15克赤丹参20克缩砂仁4克炙米壳3克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橘核9克炒小香6克荔枝核9克5剂,水煎温服。
    5月23日复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云茯芩、粉甘草、生龙骨、缩砂仁、橘核、炒小香,增炒杭芍为12克、鸡血藤为15克,加土茯苓15克、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克、法半夏9克、青浮萍9克、补骨
    脂9克、北沙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6月2日三诊:上方服23剂,关节痛、睾丸湿痒均减轻,行走蹇跛,肌肉仍萎缩。脉细濡、数、动、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云茯苓、粉甘草、生龙骨、牡砺粉、缩砂仁、橘核、炒小香、荔枝核,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40克、赤丹参为30克、鸡血藤为15克、路路通为15克,加土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生地炭12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青浮萍9克、补骨脂12克、北沙参20克、炒苍术12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四诊:上方服20剂,脉证均好转。原方去粉甘草、橘核、炒小香、荔枝核,减牡砺粉为12克,加炒白术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炮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989年3月6日从某部队来函称:上方服30剂,诸症均愈。
    例4:李某,男,33岁,西安市人。1978年9月19日初诊。自诉:四肢困软,疼痛,发凉,6年余。在西安市某职工医院以周期性瘫痪治疗,无效。现每遇天阴下雨则加重,耳鸣,纳可,二便调,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两尺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经络瘀阻。
    诊断:风湿性瘫痪。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化瘀止痛。
    处方:
    土茯苓15克建泽泻9克桂枝木9克炒抗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15克赤丹参15克木防己9克苏泽兰30克补骨脂9克路路通12克青浮萍15克煨生姜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3日复诊:药后病情稳定。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炙米壳6克,5剂,水煎温服。
    9月8日三诊:药后下肢疼痛已愈,仍发凉,乏困,夜间汗多,便溏。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增赤丹参为20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6日四诊:药后已能弃杖步行,来医院就诊,阴雨天肢体仍发凉。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尺涩,舌苔白淡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增赤丹参为20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9日五诊:药后行动自如,下肢仍发凉乏困.。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10月6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六诊:药后下肢发软减轻,已稍有力,活动自如,夜汗减少,大便仍溏,每日2至3次,下肢发凉。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增赤丹参为30克,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14日七诊:下肢仍发凉,余症基本消失。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尺涩,舌苔白薄腻。原方增赤丹参为30克,加炙米壳6克,10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八诊:下肢发凉减轻,现已不受天阴下雨影响,腿已能抬平。脉细濡、关尺大、尺稍涩,舌苔白薄。原方螬赤丹参30克,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黄某,男,42岁,辽宁省人。1978年3月14日初诊。其妻代诉:患者两腿困,重滞,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吐字不清,约2年,食纳、二便正常。在当地治疗,效不显。赴西安某医院就诊,诊断为侧索硬化症、颈椎病。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涩、浑、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气滞血瘀。
    疹断:痿症。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清肺理气,化瘀通络。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辛荑花9克天花粉9克赤丹参12克草蔻仁6克煨生姜9克
    3剂,水煎温服。
    3月20日复诊:药后无明显效果,尿急尿频。脉细濡、滞、浑、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半枝莲12克,3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仍感下肢困倦不柔,步履艰难,易惊,左胁下疼痛。脉细濡、尺实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苏泽兰30克、半枝莲15克,3剂,水煎温服。
    4月27日四诊:上方服13剂,仍感两下肢困乏无力,行走两腿沉重,言语不利,睡眠差,心怯易惊,食纳可。脉细濡、滞涩、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石菖蒲9克、牡砺粉12克,5剂,水煎温服。
    6月10日五诊:上方服16剂,语蹇较前明显好转,余症同前。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石菖蒲12克、木防己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7日六诊:上药服23剂,诸症均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两尺涩,舌苔白腻。原方加石菖蒲15克、木防己9克,增赤丹参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8月11日七诊:上方服30剂,精神明显好转,反应灵敏,吐字清晰,步履灵活有力,并能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纳食、睡眠、二便均正常。欲回原籍工作。咏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增赤丹参为30克,加木防己9克、石菖蒲15克,10剂,水煎温服。同意回原籍工作。
    例6:任某,男,45岁,西安市人。1978年5月27日初诊。自诉:眼睛睁不开,四肢无力,张口无力,饮食困难,半年余,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促动、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气滞血瘀。
    诊断:重症肌无力。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和中调瘀。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全当归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赤丹参12克炒草蔻6克石菖蒲9克炙米壳6克炒苍术9克3剂,水煎温服。
    5月30日复诊:药后诸症稍有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6月9日三诊:上方服6剂,右眼已稍能睁大,左眼仍如故,晨起病轻,午后依然,仍项肌无力,吞咽仍无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加牡蛎粉12克、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6月13日四诊:药后平稳,昨天下午3时许,呼吸困难,经肌注新斯的明缓解,颈项无力,张口困难。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6月16日五诊:每服药一小时后,呼吸均匀,腹肌较有力,过后依然,项肌仍无力。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7月六诊:上方服15剂,平稳,仍项肌无力,下午较甚,饮食、睡眠、二便均可。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桂枝木6克、柏子仁9克,6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七诊:上药服13剂,平稳,呼吸、食纳均好,余症无显效。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桂枝木9克、生黄芪30克,改丹皮力老川芎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27日八诊:药后好转,自感全身较前有力,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淡腻。原方改粉丹皮为制首乌12克,加桂枝木9克、生黄芪30克、老川芎15克,3剂,水煎温服。
    8月3日九诊:药后睁眼较前好转,晨起双目干涩,口干,余可。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前方去粉丹皮,加软柴胡9克、生黄芪30克、老川芎15克,6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十诊:药后眨眼已愈,睁眼已如常人,自感臂力明显增加,每天午后头昏,颈软无力。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8月3日方加粉葛根9克,6剂,水煎温服。
    8月29日十一诊:上方服12剂,赴北京出差,昨天回到西安,自感尚好。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改粉丹皮为老川芎12克,加生黄芪30克、粉葛根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14日十二诊:眼睁闭灵活,纳佳,呼吸正常,二便调,四肢有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黄芪30克,增石菖蒲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7日十三诊:现肢体有力,眼球欠灵活,夜甚,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黄芪30克,增石菖蒲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12曰十四诊:四肢有力,眼睁闭灵活,下午头昏,颈部稍软。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1978年5月2日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9克、生黄芪30克、辛荑花9克,增菖蒲为12克,3剂,水煎温服。
    12月24日十五诊:上药服10剂,头昏已除,他症均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黄芪30克,增石菖蒲为15克,10剂,水煎温服。
    1979年5月6日十六诊:上方服60余剂,诸证均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1978年12月24日方加粉葛根9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