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风门方(计方九条)

    大秦艽汤 治血虚中风。及一切血虚风症。
    川芎 川归 白芍药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白茯苓(各一钱) 细辛(五分) 白芷生地黄 熟地黄(各八分) 秦艽 天麻(各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温服。如天阴雨。加姜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钱)。
    羌活愈风汤 治中风。内外邪已除。宜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蔓荆子 川芎 防风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 枸杞 甘菊花 薄荷 黄前胡 地骨皮 黄芩 独活 川归 知母 浓朴 柴胡 半夏 杜仲 白芷 熟地 防己(各一钱) 白茯苓 秦艽 白芍(各一钱五分) 石膏 生地黄 苍术(各二钱) 桂心(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煎空心服。吞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时。服渣。吞下四白丹。为之轻剂。动以安神。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麻黄一两。作四服。一服后。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
    用愈风汤三两。大黄一两。亦分四服。临卧时一服。得微利为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转运。如春初。大寒之后。加半夏(一钱)、木通(二钱)、柴胡、人参(各一钱)、此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夏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一钱)此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加防己、白术(各一钱)、茯苓(一钱五分)以胜脾土之湿也。秋。加浓朴(一钱)、藿香(五分)、桂(三分)此迎而夺太阴之气也。冬。加附子(五分)、桂(三分)、当归(一钱)以胜少阴之气也。此四时加减之法也。
    三化汤 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先以续命汤随症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后以此汤导之。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每服一两。姜三片。煎服。
    桃仁承气汤 治血症。小腹急。胸胁胀痛。宜此下之。
    桃仁(二十枚) 桂枝(一钱) 芍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大黄(三钱) 芒硝(七分)
    上作一服。姜煎。先煎药熟。后入芒硝溶化服。
    乌药顺气散 治中中风。顺气疏风。
    麻黄 陈皮 乌药(各一钱) 僵蚕 川芎 枳壳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八分) 干姜(五分)
    上用姜枣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瓜蒂散 治中风。痰涎塞盛。以此吐之。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各研为细末。合和再研匀。每服一钱。以香豉一合。水一钟。煎七分。调下。取吐为度。
    苏合香丸 治中风。顺气。化痰。并治传尸瘵疾。鬼疰瘴疟。泻痢赤白。小儿惊风等症。
    沉香 丁香 诃梨勒(煨用皮) 麝香 青木香 安息香(另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子(炒) 荜茇 白术 白檀香(各二两) 薰陆香(另研) 苏合香油(和入安息香膏内) 龙脑(另研各一两) 朱砂(另研飞过) 乌犀角(镑各一两)
    上药和匀。用安息香膏。并炼蜜和丸。如芡实大。蜡包。每服大人一丸。小儿半丸。随症调引下。
    朱砂安神丸 治心风失志。健忘。言语错乱。
    朱砂(七钱另研) 黄连(胆汁炒一两) 当归(一两) 甘草(三钱)
    上用淮生地黄二两。熬膏。入少蜜为丸。金箔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
    牛黄清心丸 治风热惊风。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两) 甘草(五钱) 牛黄(一两另研) 辰砂(七钱另研) 雄黄(五钱另研) 麝香(三钱另研) 人参(一两五钱) 白术(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五钱) 山药(四两) 黄连(胆汁炒一两五钱) 当归 川芎 麦冬 防风 白芍药(各一两) 黄芩 柴胡 杏仁桔梗(各八钱) 犀角末(七钱) 大枣(五十个) 干姜(五钱) 肉桂(五钱) 金银箔(各五帖) 龙脑(一钱) 珍珠(五钱另研) 琥珀(五钱另研) 羚羊角末(七钱)
    上药除另研外。余共为细末。薄荷二两。麻黄三两。熬膏。入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朱砂金箔为根据。每服大人一丸。小儿半丸。随症调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