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卷七

    小序 望闻问切,古所谓四诊也。知切矣而略于三者,犹欲入户而阖门,其可得哉!扁鹊称圣医,见齐桓而却步,先得于望也。予本于经而条晰之,附以仲景之说,四诊之法始全。学人尤当熟玩而深味焉。
    望诊
    善诊察色,变化相移;得失在望,断之不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素问·移精变气论》曰:“理色脉而通神明,变化相移,以观其妙。”《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已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大都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故可治。气色明润,血气相营,故易已。若形与气两不相得,色夭枯而不明润,何以图存乎?视色之道,积神属意;往今新故,可以自必。《灵枢·五色篇》曰:“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凡已往来今新病故疾,先本乎视色,不过凝静精一,扁鹊岂有他技乎。
    合色脉之法,圣神所最重,治病之权舆也。色者目之所见,脉者手之所持,而两合之,下合五行休旺,上副四时往来,要未可与中人以下者道也。合之维何?五脏之色在王时见者,春苍,夏赤,长夏黄,秋白,冬黑。五脏所主外荣之常,白当肺当皮,赤当心当脉,黄当脾当肉,青当肝当筋,黑当肾当骨。五脏之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强则为太过,弱则为不及。四时有胃曰平,胃少曰病,无胃曰死。有胃而反见所胜之脉,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胜之时而病,此非显明易推者乎?
    五脏六腑,各有部分,额至阙庭,上属咽喉。阙循鼻端,五脏之应。内 挟鼻,下至承浆,属于六腑。表里各别。自颧下颊,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车下颐,属股膝胫,部分在足。
    《灵枢·五色篇》曰:“自额而下阙庭上,属咽喉之部分也。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属五脏之部分也。
    自内 挟鼻而下至承浆,属六腑之部分也。自颧而下颊,属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车以下颐,属股膝足之部分也。”
    脏腑色见,一一可征。庭者首面。阙上咽喉。阙中者肺。下极为心。直下者肝。肝左为胆。肝下属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肠。挟大肠者,北方之肾。当肾者脐。面王以上,则为小肠。面王以下,膀胱、子处。
    《灵枢·五色篇》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庭者,颜也,额也,天庭也,位最高危,见于此者,上应首面之疾,阙在眉心,眉心之上,其位亦高,故应咽喉。
    眉心,中部之最高者,故应肺。下极者,在两目之间,心居肺之下,故下极应心。下极之下为鼻柱,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在鼻柱左右。鼻柱之下,即准头也,是为面王,亦曰明堂。准头属土,居面之中央,故以应脾。准头两旁迎香之上,鼻隧是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面肉之中央,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挟大肠,颊之上也。四藏皆一,惟肾有两;四藏居腹,惟肾附脊。故四藏次于中央,而肾独应于两颊。肾与脐对,故当肾之下应脐而主鼻准也。小肠为府,应挟两颧。故面王之上,两颧之内,小肠之应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
    更有肢节,还须详察。颧应乎肩。颧后为臂。臂下者手。目内 上,属于膺乳。挟绳而上,为应乎背。循牙车下,为股之应。中央者膝。膝下为胫。当胫下者,应在于足。巨分者股。巨屈膝膑。
    《灵枢·五色篇》曰:“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部分已精,须合色脉。五色外见,为气之华。如帛裹朱,赤色所尚。若使如赭,其凶难治。白如鹅羽,不欲如盐。青如苍璧,蓝色可憎。罗裹雄黄,中央正色。设如黄土,败绝之应。黑如重漆,所虑地苍。五色吉凶,求之勿失。
    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鹅羽,如苍璧,如罗裹雄黄,如重漆,或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皆气也。气至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苍;甚则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杂呈,气于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与气固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亦犹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故如上文所云,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脏之外荣。否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藏者,何以异乎!
    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肉,黑则当骨。
    此《五脏生成篇》所载,以五色分发五脏及皮、脉、筋、肉、骨也。白则当皮者,以肺色属白,肺主皮毛。余仿此。
    五脏之色。皆须端满;如有别乡,非时之过。
    《灵枢·五色篇》曰:“青黑赤黄白,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此言五色之正端满合时日者,是谓无邪。有别乡者,犹言王色之外,别部又见一色也。如赤见于面王,则非其部;不当见而见,又非其时矣。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左右如法。
    《灵枢》论从色观向。凡邪随色见,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乘虚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之空虚,而邪则乘之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五脏五色。皆见于面;相应于脉,寸尺是践。
    《难经·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假令色青,脉当弦急。如色见赤,浮大而散。色黄缓大。色白之征,浮涩而短。其色黑者,沉濡而滑。
    《十三难》曰:“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涩而滑。”此言见其色而知其脉也。脏位于内,色见于面,脉见于寸口尺内。夫医者之言诊视也,视者视其色,诊者诊其脉,二者当参相应。
    色青浮涩,或大而缓,名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名为相生。
    青者,肝色也。浮涩而短者,肺之脉也。大而缓者,脾之脉也。浮大而散者,心之脉也。小而滑者,肾之脉也。
    假令肝之色而得肺之脉,脉胜色矣;得脾之脉,色胜脉矣;得心之脉,色生脉矣;得肾之脉,脉生色矣。一脏之色,其相胜相生,有如是夫余仿此。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内为脏,外为腑,以沉浮别之。然在色上看,非心领不能得。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浮则病浅,沉则病深。泽则成全,夭则败亡。散解者新近,抟聚者久远。上则在上,下则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
    色明不显,沉夭为甚;若无沉夭,其病不甚。
    明泽不粗显而但见沉夭,病必甚也。若无沉夭,虽不明泽,病亦不甚。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则为寒,黄则为膏,润则为脓,赤甚为血。
    此以五色合病也。然《灵枢·五色篇》曰:“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盖言驹为小马奔逸不定,其色散无定所,气虽聚而痛未成形。故凡诊视者,病之浅深或殊,则色之聚散靡定,万不可轻视妄言也。
    面部
    面上白点,腹中虫积。如蟹爪路,一黄一白,食积何疑。两颧时赤,虚火上炎。面无血色,又无寒热,脉见沉弦,将必衄血。病患黄色,时现光泽,为有胃气,自必不死;干黄少润,凶灾立应。赤现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将卒死。黑色出庭,拇指相似,不病卒亡。冬月面惨,伤寒已至。紫浊时病。色白而肥,气虚多痰。黑而且瘦,阴虚火旺。
    目部
    目赤色者,其病在心。白病在肺。青病在肝。黄病在脾。黑病在肾。黄而难名,病在胸中。白睛黄淡,脾伤泄痢。黄而且浊,或似烟熏,湿盛黄胆。黄如橘明,则为热多。黄兼青紫,脉来必芤,血瘀胸中。眼黑颊赤,乃系热痰。眼胞上下,有如姻煤,亦为痰病。眼黑步艰,呻吟不已,痰已入骨,遍体酸痛。眼黑面黄,四肢痿痹,聚沫风痰,随在皆有。目黄心烦,脉大病进;目黄心烦,脉和病愈。
    目睛晕黄,衄则未止。目睛黄者,酒疸已成。黄白及面,眼胞上下,皆觉肿者,指为谷疸,心下必胀。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劳伤,不尔未睡。面黄目青,必为伤酒。面无精光,齿黑者危。瘰赤脉,贯瞳者凶;一脉一岁,死期已终。目间青脉,胆滞掣痛。瞳子高硕,太阳不足。病患面目,俱等无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此有胃气,理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此无胃气,皆死何辞。眼下青色,伤寒挟阴。目正圆者,太阳经绝, 病不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溺难。鲜明留饮。(鲜明者,俗言水汪汪也。俱指白珠。)目睛皆钝,不能了了,鼻呼不出,吸而不入,气促而冷,则为阴病。目睛了了,呼吸出入,能往能来,息长而热,则为阳病。
    鼻部
    鼻头微黑,为有水气。色见黄者,胸上有寒。色白亡血。微赤非时,见之者死。
    察色精微,莫先于目下之精明,鼻间之明堂。经谓“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是五脏之精华,上见为五色,变化于精明之间,某色为善,某色为恶,可先知也。仲景更出精微,尤要在中央鼻准,毋亦以鼻准在天为镇星,在地为中狱,木金水火四藏,气必归并于中土耶!其谓“鼻头色青,腹中苦冷者死”,此一语独创千古。后人每恨《卒病论》亡,莫由仰溯渊源,不知此语正其大者。盖厥阴肝木之青色,挟肾水之寒威,上征于鼻,下征于腹,是为暴病,顷之亡阳而卒死耳。其谓“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又亘上句之意,见黑虽为肾阴之色,微黑且无腹病,但主水气而非暴病也。谓“色黄者胸上有寒”,寒字《伤寒论》中多指为痰,言胸有积痰也。谓“色白者亡血”,白者肺之色,肺主上焦以行营卫,营不充则鼻色白,故知亡血也。谓“设微赤非时者死”,火之色归于土,何遽主死?然非其时而有其气。则火非生土之火,乃克金之火,又主脏燥而死矣。
    鼻头色黄,小便必难。(鼻头黄色,又主胸中有寒,寒则水谷不运,故小便难。)余处无恙,鼻尖青黄,其人必淋。
    鼻青腹痛,舌冷者死。鼻孔忽仰,可决短期。鼻色枯槁,死亡将及。鼻冷连颐,十无一生。(鼻者属土,而为肺气之所出入。肺胃之神机已绝,故枯槁而冷,顾其能活乎!)
    血脉
    诊血脉者,多亦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久痹;赤黑青色,皆见寒热。(血脉即络脉,肌皮嫩薄者,视之可见。)臂多青脉,则曰脱血。(络中血脱,故不红而多青。)
    毛发
    发枯生穗,血少火盛。毛发堕落,卫疏有风;若还眉堕,风证难愈。头毛上逆,久病必凶。(血枯不荣,如枯草不柔顺而劲直,小儿疳病多此,亦主有虫。)
    形体
    大体为形,形充者气。形胜气者,必主夭亡。(肥白而气不充。)气胜形者,寿考之征。(修长黑色有神。)气实形实,气虚形虚。形盛脉细,气难布息,已濒于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可断其死。肥人中风,形浓气虚;痰壅气塞,火冲暴厥。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病患形脱,气盛者死。(正虚则形脱,邪实则气盛。)
    形体充大,皮肤宽缓,定臻耄耋;形体充大,皮肤紧急,当为夭折。形盛气虚,气盛形虚,形涩脉滑,形大脉小,形小脉大,形长脉短,形短脉长,形滑脉涩,肥人脉细,羸人脉躁,俱为凶候。(言反常也。)
    血实气虚,则体易肥;气实血虚,则体易瘦。肥者能寒,(能读耐。)瘦者能热。美髯及胸,阳明有余;髯少而短,阳明不足。坐垂一脚,因有腰痛。行迟者痹,或表素强,或腰脚痛,或有麻木,渐成风疾。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心痛之证。持脉而欠,知其无病。(经云,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欠。阴阳相引,故云无病,病亦即愈。)息摇肩者,心中坚急。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而张口,必乃短气,肺痿吐沫。掌寒腹寒,掌热阴虚。诊时病人,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心虚怔忡。仓廪不藏,门户不要。水泉不止,膀胱不藏。头倾视深,精神将夺。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难转摇,肾将惫矣。膝为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为髓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眼胞十指,肿必久咳。
    死证
    尸臭舌卷,囊缩肝绝。口闭脾绝。肌肉不滑,唇反胃绝。发直齿枯,遗尿肾绝。毛焦面黑,直视目瞑,阴气已绝。眶陷系倾,汗出如珠,阳气已绝。病后喘泻,脾脉将绝。目若正圆,手撒戴眼,太阳已绝。声如鼾睡,吐沫面赤,面黑唇青,人中肿满,唇反出外,发眉冲起,爪甲肉黑,手掌无纹,脐凸跗肿,面青欲眠,目视不见,汗出如油,肝绝之期,在于八日。眉倾胆死,手足甲青,或渐脱落,呼骂不休,筋绝之期,亦如于肝。肩息直视,心绝立死。发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小肠绝也,六日而死。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无时,乃为脾绝,五日而死。脊痛身重,不可反复,乃为胃绝,五日而死。耳干背肿,溺血屎赤,乃为肉绝,九日而死。口张气出,不能复返,乃为肺绝,三日而死。泄利无度,为大肠绝。齿枯面黑,目黄腰折,自汗不休,乃为肾绝,四日而死。齿黄枯落,乃为骨绝。
    五脏绝证
    五脏已夺,神明不守,故作声嘶。循衣摸床,谵语不休,阳明已绝。妄语错乱,不语失音,则为热病,犹或可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乃为肺绝。(汗腻不流,脉洪而喘不休,真气外散。)阳反独留,形如烟熏,直视摇头,乃为心绝。(心为火藏,故阳热独存。烟熏,火极焦灼之象。)唇吻反青, 汗出,乃为肝绝。(唇吻属脾,而青色属木,木乘土,故曰反。)环口黎黑,柔汗发黄,乃为脾绝。(水色凌土,冷汗身黄,脾真散越。)溲便遗失,狂言直视,乃为肾绝。(溲便,二阴肾脏所司。遗失则门户不闭,水精败绝,目背瞳人。)
    阴气先绝,阳气后竭,临死之时,身面必赤,腋温心热。(阴先脱,阴绝于后,故赤色见。余阳未即尽,故腋温心热。)
    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乃为胃绝。(胃纳水谷,合肌肉故。)六腑气绝,足冷脚缩。五脏气绝,便利不禁,手足不仁。
    手太阴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而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绝,则脉不通。
    手少阴,心也。心主脉,故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足太阴绝,口唇不荣。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少阴绝,则骨髓枯。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润泽,无润泽者则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厥阴绝,筋缩引卵,渐及于舌。
    厥阴者,肝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囊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三阴俱绝,眩转蒙目。
    蒙者为失志,失志则志先死,死则目蒙也。
    六阳俱绝,阴阳相离;腠理泄绝,汗出如珠;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诊病新久
    诊其脉小,色不夺者,乃为新病。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乃为久病。脉色俱夺,乃为久病。俱不夺者,乃为新病。
    诈病
    向壁而卧,闻医惊起,而目 视,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若脉和平,当言此病须针灸数处,服吐下药,然后可愈。欲以吓其诈,使彼畏惧,不敢言病耳。)
    声诊
    肝呼应角,心言应征,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呻应羽。五脏五声,以合五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盖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有不可诬者也。故《难经·六十一难》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之谓也。
    大笑不止,乃为心病。喘气太息,乃为肺病。怒而骂詈,乃为肝病。气不足息,乃为脾病。欲言不言语轻多畏,乃为肾病。前轻后重,壮厉有力,乃为外感。倦不欲言,声怯而低,内伤不足。攒眉呻吟,必苦头痛。叫喊呻吟,以手扪心,为中脘痛。呻吟身重,转即作楚,乃为腰痛。呻吟摇头,攒眉扪腮,乃为齿痛。呻吟不起,为腰脚痛。诊时吁气,为属郁结。(凡人吁则气郁得以少伸也。)摇头而言,乃为里痛。
    喉中有声,谓之肺鸣;火来乘金,不得其平。形羸声哑,咽中有疮,肺被火囚。(肺主声故耳。)声音暴哑,风痰伏火;曾系喊伤,不可断病。声嘶色败,久病不治。气促喉声,痰火哮喘。中年声浊,痰火之殃。
    独言独语,言谈无绪,思神他寄,思虑伤神。伤寒坏证,哑为狐惑,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风滞于气,机关不利。出言蹇涩乃为风病。气短不续,言止复言,乃为夺气。衣被不敛骂詈亲疏,神明之乱,风狂之类;若在热病,又不必论。欲言复寂,忽又惊呼病深入骨。
    语声寂寂然者,不欲语而欲默也。则病本缄默,而何以忽又惊呼,知其专系厥阴所主,何也?静默统属之阴,而厥阴在志为惊,在声为呼,况骨节中属大筋,筋为肝合,非深入骨节之病,不如此也。
    声音低渺,听不明彻,必心膈间有所阻碍。
    空能传声,气无阻碍,碍则声出不扬,必其胸中大气不转,出入升降之机艰而且迟,可知病在胸膈间矣。细心静听,其情乃得。
    啾然细长,头中之病。
    啾啾然细而长者,谓其声自下焦阴分而上,缘足太阳主气,与足少阴为表里,所以肾邪不剂颈而还,得从太阳部分达于巅顶。肾之本病为呻吟,肾气从太阳经脉直攻于上,则肾之呻并从太阳变动而啾唧细长,为头中病也。大都湿气混其清阳之气所致耳。仲景只此三段而上中下三焦受病之处,妙义可彻。盖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古人间隔垣之呻吟而知其病,觉无法乎?
    息
    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气,则鼻不失息。”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
    以神召气,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出不入之义。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更有何息可调?至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根据,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丘长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关于人大矣哉!故较之于声,尤所当辨也。
    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
    无寒热则阴阳和平,而亦短气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碍,或痰火为害。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中实吸不得入,还出复入,故脉来微数,亦系实证,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实则可生,虚者不治。
    实则可下。中虚吸不尽入而微数者,肝肾欲绝,焉能救乎?
    上焦吸促,下焦吸远,上下暌违,何以施疗?
    病在上焦,气宜通下;病在下焦,气宜达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远而不能达上,上下不交通,病岂易治乎!至于呼吸动摇,振振而气不载形者,必死之证矣。
    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
    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主持。夫脏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若夫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气之盛衰。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盖见布息之气,关通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设气积贲门不散,两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使贲门之气传入幽门,幽门之气传二阴之窍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专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本之《内经》,即前所拟呼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肾之阴混之耳。息摇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证。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素问·通评虚实论》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转易识别。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见吸微且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浮,脱之于阳,不可治矣。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远,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因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吸远。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
    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为哉!学人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意微矣。
    问诊
    入国问俗,何况治病?本末之因,了然胸臆;然后投剂,百无一失。
    医,仁术也。仁人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灵枢·师传篇》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后或攻或补,何愁不中乎!
    人品起居
    凡诊病者,先问何人,或男或女。
    男女有阴阳之殊,脉色有逆顺之别,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或老或幼。
    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或为仆外家。
    在人下者,动静不能自由。
    寡妇师尼。
    遭逢不偶,情多郁滞。
    形之肥瘦。
    肥人多湿,瘦人多火之类,此宜在望条。然富贵之家,多处重帏,故须详问。若不以衣帛覆手,则医者见其手,亦可得其形之大略矣。
    次问得病起于何日。
    病之新者可攻,病之久者可补。
    饮食胃气。
    肝病好酸,心病好苦,脾病好甘,肺病好辛,肾病好咸。内热好冷,内寒好温。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梦寐有无。
    阴盛则梦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自击毁伤。
    嗜欲苦药
    问其嗜欲,以知其病。
    物性不齐,各有嗜欲。声色臭味,各有相宜。
    好食某味,病在某岁。当分顺逆,以辨吉凶。
    清阳化气出乎天,故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凡脏虚必求助于味,如肝虚者欲食酸是也。此谓之顺应者,易治。若心病而受咸,肺病而欲苦,脾弱而喜酸,肝病而好辣,肾病而嗜甘,此谓之逆候;病轻必危重者必死。
    心喜热者,知其为寒;心喜冷者知其为热。好静恶动,知其为虚;烦躁不宁,知其为实。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
    此显然可证者,尤须详问。惟烦躁不宁者亦有属虚,然必脉来无神,再以他证参之。
    或常纵酒。
    纵酒者不惟内有湿热,而且防其乘醉入房。
    或久斋素。
    清虚固保寿之道,然亦有太枯槁而致病者。或斋素而偏嗜一物,如面筋、熟栗之类,最为难化,故须详察。
    始终境遇须辨三常。
    《素问·疏五过论》曰:“诊有三常。”谓常贵贱、常贫富、常苦乐也。
    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封君败伤者,追悔已往。及欲侯王者,妄想将来。皆致病之因也。
    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常贵后贱者,其心屈辱,神气不伸,虽不中邪,而病生于内。营者,阴气也。营行脉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则血无以生,脉日以竭,故为脱营。
    常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流连,病有所并。
    常富后贫者,忧煎日切,奉养日廉,故其五脏之精,日加消败,是谓失精。精失则气衰,气衰则不运,故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
    常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大伤,谓甚劳甚苦也。故其筋如斩,脉如绝,以耗伤之故也。虽身体犹能复旧而行,然令泽不息矣。泽,精液也。息,生长也。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
    故,旧也。言旧之所伤,有所败结,血气留薄不散,则郁而成熟,归于阳分,故脓血蓄积,令人寒热交作也。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亦寻败。
    乐则喜,喜则气缓。苦则悲,悲则气消。故苦乐失常,皆失精气,甚至竭绝而形体毁阻矣。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怒伤肝,肝藏血,故伤阴。喜伤心,心藏神,故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气,逆气也。凡喜怒过度而伤其精气者,皆能令人气厥逆而上行。气逆于脉故满脉,精脱于中故去形。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以灸刺。
    形乐者身无劳,志苦者心多虑。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脉病者当治结络,故当随其宜而灸刺之。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以针石。
    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运动,多伤于脾。脾主肌肉,故病生焉。肉病者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取之。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以熨引。
    形苦者身多劳,志乐者心无虑。劳则伤筋,故病生于筋。熨以药熨,引谓导引。
    形苦志苦,病生咽嗌,调以甘药。
    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脾肺气伤,则虚而不行,气必滞矣。脾肺之脉上循咽嗌,故病生焉。如人之悲忧过度,则喉咙咽哽,食饮难进;思虑过度,则上焦否隔,咽中核塞;即其征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调以甘药”。《终始篇》曰:“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若《素问·血气形志篇》则曰“治之以甘药”者,误也。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不仁,按摩醪药。
    形体劳苦,数受惊恐,则亦不乐,其经络不通,而不仁之病生,如 重不知寒热痛痒也。当治以按摩,及饮之酒药,使血气宣畅。
    起居何似?
    起居,凡一切房室之燥湿,坐卧之动静,所包者广。如肺病好曲,脾病好歌,肾病好吟,肝病好叫,心病好妄言之类,当一一审之。
    曾问损伤。
    或饮食不当,或劳欲不时,或为庸医攻补失宜。
    便利何如?
    热则小便黄赤,大便硬塞;寒则小便澄白,下利清谷之类。
    曾服何药?
    如服寒不验,服热不灵,察证与脉,思当变计。
    有无胀闷?
    胸腹胀闷,或气,或血,或食,或寒、或虚,皆当以脉合之。
    性情常变,一一详明。
    病者大都喜怒改常。
    病证
    问病不答,必系耳聋。即当询之,是素聋否?不则病久,或经汗下,过伤元气。问而懒答,唯点头者,是中气虚。昏愦不知,问是暴厥,抑是久病。妇女僵厥,多是中气,须问怒否。妇人凡病,当问月水,或前或后。师尼寡妇,气血凝滞,两尺多滑,不可言胎,室女亦同。心腹胀痛,须问旧新。产后须问,坐草难易,恶露多少,饮食迟早,生子存亡,饮食失节。若问病处,按之而痛止者为虚。
    按之而痛甚者为实。痛而不易,知为死血。痛无定者,知其为气。凡问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气病血否;夜则增剧,昼则安静,血病气否。昼热夜静,阳气独旺,入于阳分;昼静夜热,阳气下陷,入于阴中。昼夜俱热,重阳无阴,亟泻其阳,而补其阴;昼夜俱寒,重阴无阳,亟泻其阴,而补其阳。四肢作痛,天阴转甚,必问以前,患霉疮否?
    附辨舌
    张三锡曰:“《金镜录》载三十六舌,辨伤寒之深浅吉凶,可称详备。然细讨究,不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已。”陶节庵曰:“伤寒邪在表,则舌无胎。热邪在表,则胎渐生,自白而黄,黄而黑,甚则黑裂矣。黑胎多凶。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或属里热,全黑则热极而难治。常见白胎燥渴,虚而微热,或不得汗,或胃中少有饮而不行,宜温解。”
    白滑胎 虚寒冒寒,阳气不振,宜温。
    白胎起芒刺 津液不足,胃中有物,宜运动。
    黄胎 微热,热渐入里,或燥渴之象,宜清解。
    灰色胎 胃中有物,中气虚热,渴而不能消饮者,宜温解。
    黑色胎 热入里实燥浓者,宜下。滑润者,水困火,宜温。虽黑而润,所谓水极似火也,不燥为异。
    凡伤寒辨舌者,以舌属心而主火,寒为水也。水寒凌火,外感挟内伤,宿食重而结于心下者,五六日舌渐黄,或中干而边润,名中焙舌。此则里热尚浅。若全干,无论黄黑,皆属里证,分轻重下之。若曾经下或屡下不减,乃宿滞结于中宫也。询其脉之虚实,及中气何如。实者润而下之。虚人神气不足,当生津固中气,有用生脉散对解毒汤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汤冷服而愈者。一则阴极似阳,一则阳极似阴,不可不辨。
    白胎属寒,外证烦躁,欲坐卧于泥水中,乃阴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而然。脉大不鼓,当从阴证治。若不大躁,呕吐者,从食阴治之。
    产后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经云:“少阴气绝,则血不行。”故舌紫黑者,为血先死。
    凡见黑舌,要问曾食酸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凡视舌色,虽有成见,亦必细审兼证,及脉之虚实。不尔,恐有毫厘千里之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