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蛇床子(《本经》)

    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地。原植物喜生于低山坡、田野、路旁、河边湿地。味辛、苦,性温。归肾经。功效温肾壮阳、散寒祛风、燥湿杀虫。临床用名蛇床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治颠痫,恶疮。
    《名医别录》:味辛、甘,无毒。主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藏热,男子阴强,久服好颜色,令人有子。
    《药性论》:君,有小毒。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女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差。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胯疼,阴汗,湿癣,四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
    《开宝本草》:味苦、辛、甘,平,无毒。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好颜色,令人有子。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蛇米。恶牡丹、巴豆、贝母。
    《本草纲目》:蛇床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神农列为上品,不独补助男子,而又有益妇人。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本草经疏》:蛇床子味苦平,《别录》辛甘无毒,今详其气味,当必兼温燥,阳也。故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恶疮。《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令人有子。盖以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身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
    简误:蛇床子性温燥,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辛、甘,气平。无毒。所恶之药有三:牡丹、巴豆、贝母。入药取仁炒用,浴汤带壳生煎。治妇人阴户肿疼,温暖子脏;疗男子阴囊湿痒,坚举尿茎,敛阴汗却癫痫,扫疮疡利关节。主要胯肿痛,祛手足痹顽。大风身痒难当,作汤洗愈;产后阴脱不起,绢袋熨收,妇人无娠,最宜久服。
    《本草乘雅》:蛇虺性嗜蛇床,故一名蛇粟、蛇米。床者,喜卧于其下也。蛇性窜疾,独居处隐僻,禀风木善行数变之体用耳。蛇床功用,靡不吻合。设非气性相似,宁为蛇虺所嗜。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正厥阴隐僻之地,气闭不通所致。蛇床宣大风力,鼓舞生阳,则前阴疏泄,窜疾自如。并可伸癫痫之气逆于藏,与关节之壅塞不开,痹则身轻,肝荣则色其色矣。真堪作把握阴阳,维持风色之良剂也。风性不离动静,窜疾即动性,隐僻即静性耳。
    《药性解》:味苦辛甘,性平,有小毒,入肺、肾二经。主风寒湿痹、诸恶疮癣、妇人阴中肿痛、胃子阴痿湿痒,久服驻颜轻身,令人有子。恶牡丹皮、巴豆、贝母。
    按:蛇床理风湿,宜入太阴;补虚痿,宜入少阴。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辛,性温。乃少阳三焦命门之药。辛能去风,暖能温肾,故可温中下气,和关节,除疼痛,开郁滞,疗阴湿恶疮疥癣,缩小便,去阴汗,止带浊,逐寒疝,漱齿痛。治男子阳痿腰疼,大益阳事;女人阴中肿痛,善暖子宫。男妇阳衰无子,小儿惊痫扑伤俱可服。去皮壳微炒用之。凡治外证瘙痒,肿痛风疮,俱宜煎汤熏洗,亦可为末掺敷,俱宜生用。
    《本草备要》:补肾命,去风湿。
    辛苦而温。强阳益阴,补肾祛寒,祛风燥湿。治阴痿囊湿,女子阴痛阴痒,湿生虫,同矾煎汤洗。子脏虚寒,产门不闭,妙热熨之。肾命之病,及腰酸体痛,带下脱肛,喉痹齿痛,湿癣恶疮,杀虫止痒。风湿诸病。煎汤浴,止风痒。时珍曰:肾命三焦气分之药,不独补助男子,而且有益妇人。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贵耳贱目乎?恶丹皮、贝母、巴豆。
    《本经逢原》:蛇床辛香性温,专入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本经》列之上品,不独助男子壮火,且能散妇人郁抑,非妙达《本经》精义,不能得从治之法也。但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
    《本草崇原》:蛇床子气味苦辛,其性温热,得少阴君火之气。主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禀火气而下济其阴寒也。除痹气,利关节禀火气而外通其经脉也。心气虚而寒邪盛,则癫痫。心气虚而热邪盛,则生恶疮。蛇床味苦性温,能助心气,故治癫痫恶疮。心气充盛,故好颜色。
    蛇,阴类也。蛇床子性温热,蛇虺喜卧于中,嗜食其子,犹山鹿之嗜水龟,潜龙之嗜飞燕,盖取彼之所有,以资己之所无,故阴痿虚寒,所宜用也。
    李时珍曰:蛇床子,《神农》列之上品,不独助男子,且有益妇人,乃世人舍此而求补于远域,且近时但用为疮药,惜哉。
    《本草求真》:﹝批﹞补火、燥湿、宣风。
    蛇床子专入命门。辛苦性温,功能入肾补命,祛风燥湿。故凡命门火衰,而致风湿内淫,病见阴痿,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酒下。囊湿及女子阴户虫蚀,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子脏虚寒,取蛇床子仁为末,入白粉少许,和匀加枣,绵裹纳之。产门不闭,暨腰酸体痹,带下脱肛,脱肛,以蛇床子、甘草为末服,并以蛇床末敷。与夫一切风湿疮疥等病,蛇床子一两、轻粉四钱,为细末,油调抹。服之则阳茎举,关节利,腰背强,手足遂,疮疥扫。至于大疯身痒难当,作汤浴洗。产后阴脱不收,用此绢袋熨收。但性温燥,凡命门火炽及下部有热者,切忌。
    《得配本草》:恶牡丹、贝母、巴豆。伏硫黄。
    辛、苦,温。入右肾命门、手少阳经气分。开郁滞,祛风湿,疗疮癣诸痹。煎汤洗浴,立除皮疮及大风瘙痒。
    得乌梅,洗阴脱阴痛;寒气散也。得川连、轻粉,吹耳风湿疮。配白矾煎汤,洗妇人阴痒。能杀虫。佐菟丝子,疗阳痿。寒湿去也。
    若作汤洗疮,生用。
    《神农本草经读》:蛇床子气味苦辛,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其性温热,得少阴君火之气,秉火气而下济其阴寒也。除痹气,利关节,秉火而外通其经脉也。
    心气虚而寒邪盛,则癫痫;心气虚而寒邪盛,则生恶疮,蛇床子味苦性温,能益心气虚,故治癫痫恶疮。
    心气充盛,故好颜色。
    蛇,阴类也。蛇床子性温热,蛇虺喜卧于中,嗜食其子,犹山鹿之嗜水龟,潜龙之嗜飞燕,盖取彼之所有,以资己之所无,故阴痿虚寒所宜用也。李时珍曰:「蛇床子神农列为上品,不独助男子,且有益于妇人,乃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且近时但用为疮药,惜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辛。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皆下体湿毒之病。除痹气,利关节,除湿痰在筋骨之证。癫痫,除湿痰在心之证。恶疮。亦湿毒所生。久服轻身。湿去则身轻。
    蛇床生阴湿卑下之地,而芬芳燥烈,不受阴湿之气,故入于人身,亦能于下焦湿气所归之处,逐其邪而补其正也。
    《本经疏证》:蛇粟蛇米蛇床者,以蛇虺喜卧于其下,且喜食之气,蛇性窜疾,独居隐僻,禀风木善行数变之体用,与蛇床子用靡不吻合,设非气性相似,讵得为其所嗜耶?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正厥阴隐僻之地气闭不通所致。蛇床宣大风力,鼓舞生阳,则前阴疏泄窜疾自如,并可伸癫痫之气逆于脏,与关节之壅闭不开,真堪作把握阴阳之良剂也。
    六气惟湿最蹇滞,惟风最迅疾,蛇床子生阴湿地而得芬芳燥烈之性味,是为于湿中钟风化,能于湿中行风化,则向所谓湿者,已随风气鼓荡而化津化液矣,男子之阴痿湿痒,妇人之阴中肿痛,何能不已耶?至于肌肉中湿化而痹气除,骨骱中湿化而关节利,肤腠中湿化而恶疮已,皆一以贯之,无事更求他义也。惟治癫痫一节,则似正病乎风,而更助以风药者,殊不知风因痰生,人因风病,若变因痰而生之风,如湿中所钟风化,能鼓荡湿气,化津化液,则此痰此风,早将变为氤氲流行之生气,尚何癫痫之足虞?以是知化病气为生气,原非臆说也。
    《本草新编》:味苦、辛,气平,无毒。治阴户肿疼且痒,温暖子宫,疗男子阴囊湿痒,坚举尿茎,敛阴汗,却癫痫,拂疮疡,利关节,主腰膝胯痛,祛手足痹顽,治产后阴脱不起,妇人无娠,尤宜久服,则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若欲修合丸散,用之于参、耆、归、地、山茱之中,实有利益,然又宜乎阴寒无火之人,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也。
    或问蛇床子外治实佳,内治未必得如外治。不知蛇床子内、外治无不佳也。吾言其内治之,益绝阳不起,用蛇床子一两、熟地一两,二味煎服,阳道顿起,可以久战,大异平日,非内治之尤佳乎?以之修合丸散,尤有久力。可见,蛇床子煎丸并用,无不佳妙。不可谓外治佳,内治不佳也。
    或问蛇床子除熟地同用之外,何药更可并用?曰:蛇床子同黄芪各一两,兴阳倍于用熟地,推之而当归可并用也,推之而白术可并用也,推之而杜仲可并用也,推之菟丝子可并用也。或健脾,或安神,或益血,要任人善用之何如耳,安在不可出奇哉。
    或疑蛇床子乃外治之药,可妄言内治乎,试之杀人之咎将安归?曰:蛇床子实可内治,而世人以外治,而掩其内治之功,予所以表其奇也,岂好异哉。
    《本草分经》:辛、苦,温。强阳补肾,散寒,祛风燥湿,杀虫,治男妇前阴诸疾及子脏虚寒、疮癣风湿之病。为肾命三焦气分之药。
    【现代药理研究】
    ·蛇床子对滴虫性阴道炎有治疗作用。
    ·蛇床子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使卵巢及子宫重量增加,并能影响睪丸类固醇代谢,进而促进睪酮生成。
    ·蛇床子总香豆素能激活平滑肌和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的调节单位,使肌肉松弛,因而有平喘作用。
    ·蛇床子总香豆素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蛇床子有抗菌、抗真菌作用。
    ·蛇床子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蛇床子有局麻、镇痛作用。
    ·蛇床子有抗变态反应、抗诱变作用。
    ·蛇床子能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各项指针。
    ·蛇床子有抗骨质疏松作用。
    ·蛇床子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蛇床子能改善脑功能,促进实验性肾阳虚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