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蛤蚧(《雷公炮炙论》)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有分布,主产于广西。原动物喜栖息于山岩罅隙或树洞内,怕冷、怕热、怕风雨,昼伏夜出,喜食活饵。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功效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临床用名蛤蚧。
    【本草汇言】
    《海药本草》: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
    《日华子本草》:无毒。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各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
    《本草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本草经疏》:蛤蚧得金水之气,故其味咸气平,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其主久肺劳传尸、鬼物邪气、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则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邪物鬼气自去矣。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简误: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雷公曰: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恣器盛,悬屋东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
    《本草蒙筌》:味咸,气平。有小毒。一云无毒。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血咯不已。传尸劳疰悉逐,着体邪魅咸祛。仍通月经,更利水道。
    《本草备要》:补肺润肾,定喘止嗽。
    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能补肺,益水源。李时珍曰:补肺止渴,功同人参;益气扶羸,功同羊肉。《经疏》曰: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出广南。首如蟾蜍,背绿色,斑点如锦纹。雄为蛤,鸣声亦然,因声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
    《本经逢原》:蛤蚧味咸归肾经,性温助命门,色白补肺气,功兼人参、羊肉之用。而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证,专取交合肾肺之气,无以逾之。愚按:蛤蚧、龙子,性皆温补助阳,而举世药肆中,皆混称不分,医者亦不辨混用。龙子则剖开如皮,身多赤斑,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蛤蚧则缠束成对,通身白鳞,专温肺气,气虚喘乏者宜之,虚则补其母也。
    《本草求真》:﹝批﹞补命门相火,温肺气喘乏。
    蛤蚧专入命门,兼入肺。绝与蛤蜊不类,生于广南,身长七八寸,首如蟾蜍,背绿色斑,头圆肉满,鳞小而厚,鸣则上下相呼,雌雄相应,情挑交,两相抱负,自坠于地,往捕劈之,至死不开。大助命门相火,故书载为房术要药。且色白入肺,功兼人参、羊肉之用,故用能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症,专取交合肺肾诸气。入药去头留尾,酥炙,口含少许,虽疾走而气不喘,则知益气之功为莫大焉。
    《得配本草》:咸,平、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血分。助阳益精,定喘止嗽。逐传尸,辟鬼邪。配参、蜡、糯米,治虚寒喘嗽;配人参、熟地,补阳虚痿弱。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本草新编》:蛤蚧,味咸,气平,有小毒。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定喘止嗽,益精血,助阳道,血咯不已,逐传尸痨疰,祛着体邪魅,仍通月经,更利不道。至神功用,全在于尾,尾损则无用也。然亦必得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为奇。
    蛤蚧生于西粤者佳,夜间自鸣声至八九声者为最胜。捕得之须护其尾,尾伤即有毒,所断之尾反可用也。
    蛤蚧,善能固气,含其尾急趋,多不动喘,故止喘实神。
    《本草分经》: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通淋,定喘止嗽。气虚血竭者宜之。其力在尾,毒在眼。
    【现代药理研究】
    ·蛤蚧提取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蛤蚧能提高自由基代谢酶活性,对自由基代谢有积极意义,有抗衰老作用。
    ·蛤蚧既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又有雌性激素样作用,可使小鼠前列腺、精囊和子宫、卵巢重量增加。
    ·蛤蚧具有解痉平喘作用。
    ·蛤蚧有抗炎作用。
    ·蛤蚧对四氧嘧啶造成的高血糖小鼠有一定降糖作用。
    ·蛤蚧对小鼠遭受低温、高温、缺氧等应激有明显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