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黄疸

    已食如饥,但欲安卧,一身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也。此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蒸郁,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是宜分别湿热多少而治之。若面色微黄,而身体或青黑赤色皆见者,与纯热之症不同,当于湿家求之。
    加减五苓散
    茵陈 猪苓 白术 赤苓 泽泻
    大茵陈汤
    茵陈蒿(半两) 大黄(三钱) 栀子(四枚)
    水三升,先煮茵陈减一半,内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利出如皂角汁,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也。如大便自利者,去大黄,加黄连二钱。
    寇宗 治一僧,因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面身皆黄,多热,期年不愈方。
    茵陈 山栀(各三分) 秦艽 升麻(各四钱)
    为散,每用三钱,水四合,去滓,食后温服。五日病减,二十日悉去。
    搐鼻瓜蒂散(《宝鉴》)
    瓜蒂(二钱) 母丁香(一钱) 黍米(四十九粒) 赤豆(五分)
    为细末,每夜卧时,先含水一口,却于两鼻孔搐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黄水。
    许叔微云:夏有篙师病黄症,鼻内酸疼,身与目黄如金色,小便赤涩,大便如常,此病不在脏腑,乃黄入清道中也。若服大黄则必腹胀为逆,当瓜蒂散搐之,令鼻中黄水出尽则愈。
    孟铣方
    瓜蒂 丁香 赤小豆(各七枚)
    为末,吹豆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一日用,瘥乃止。一方用瓜蒂一味为末,以大豆许吹鼻中,轻则半日,重则一日,出黄水愈。
    谷疸
    始于风寒而成于饮食也。《金匮》云: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又云: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即前大茵陈蒿汤) 此下热之剂,气实便闭者宜之,不然不可用。
    茯苓茵陈栀子汤(《宝鉴》) 治谷疸,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目俱黄,心神烦乱,兀兀欲吐,饮食迟化,小便瘀闷发热。
    菌陈(一钱) 茯苓(五分) 栀子 苍术(去皮,炒) 白术(各三钱) 黄连 枳壳猪苓 泽泻 陈皮 防己(各二分) 黄芩(六分) 青皮(一分)
    长流水煎,去滓,空心温服。
    栀子、茵陈,泄湿热而退黄;黄连、枳壳,泄心下痞满;热能伤气,黄芩主之;湿热壅胃,二术、青皮除之;湿热流注经络膀胱,二苓、防己利之。
    胆矾丸(《本事》) 治男妇食劳,面黄虚肿, 癖气块。
    胆矾(无石者,三两) 黄蜡(二两) 大枣(五十枚)
    用石器入头醋三升,下胆矾、大枣慢火熬半日,取出枣子去皮核,次下黄蜡再熬一二时如膏,入腊茶二两,同和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清下,日三。
    许叔微云:宗室赵彦才下血,面如蜡,不进食,盖酒病致此。授此服之,终剂而血止,面色鲜润,食亦如常。
    治湿热黄病,助脾去湿方(《乾坤生意》)
    针砂(擂净绣水,淘白色,以米醋于铁铫内浸一宿,炒干,再炒三五次,候通红,二两五钱) 陈粳米(半升,水浸一夜,捣粉作块,煮半熟) 百草霜(一两半)
    上三味捣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根浸酒下。初服若泻,其病本去也。
    脾劳黄病方(《摘元》)
    针砂(四两,醋炒七次) 干漆(烧存性,二钱) 香附(三钱) 平胃散(五钱)
    为末,蒸饼如桐子大,汤下。
    黄病有积神方(《先醒斋笔记》)
    苍术(炒) 浓朴(姜汁炒) 橘红 甘草 楂肉 茯苓 麦芽(各二两) 槟榔(一两) 绿矾(醋 研细,一两五钱)
    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三服。凡服矾者,忌食荞麦、河豚,犯之即死。
    予每治脱力劳伤,面黄能食,四肢无力,用造酒曲丸平胃散,加皂矾( 透)针砂,淡醋汤下十丸,日二。
    酒疸
    小便不利,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时欲吐,面目黄,或发赤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盖酒湿之毒,为风水所遏,不得宣发,则蒸郁为黄也。
    茵陈蒿汤 治酒疸,心中懊 ,小便黄赤。
    茵陈蒿 葛根 赤苓(各五钱) 升麻 秦艽 栝蒌根(各三钱) 山栀(五分)
    水煎三钱,温服,日二,以瘥为度。
    小麦饮
    生小麦二合,水煎取汁顿服,未瘥再服。
    大黄汤 治酒疸,懊 ,胫肿溲黄,面发赤斑。
    大黄(炒,二两) 山栀 枳实 豉(炒,三合)
    水煎四钱,温服,日二。加茵陈亦得。
    葛根汤(《济生》)
    干葛(二钱) 栀子(二钱) 枳实 豆豉(各一钱) 炙草(五分)
    水煎温服无时。
    女劳疸
    色欲伤肾得之。《金匮》云: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名曰女劳疸。盖黄胆热生于脾,女劳疸热生于肾,故黄胆一身尽黄,女劳疸身黄,额上黑也。仁斋云:脾与肾俱病为黑疸。
    凡房劳黄病,体重不眠,眼赤如朱,心下块起若瘕,十死一生,宜灸心俞、关元二七壮,及烙舌下,以妇人内衣烧灰,酒服二钱。
    范汪亦云:女劳疸气短气沉者,取妇女月经布和血烧灰,空腹酒服方寸匕,日
    阴黄
    病本热而变为阴,非阴症能发黄也。韩祗和云:病患三五日,服下药太过,虚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饮水浆,脾土为阴湿所加,与热邪相会发黄,此阴黄也。当以温药治之,如两手脉沉细迟,身体逆冷,皮肤粟起,或呕吐,舌上有苔,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遍身发黄,小便赤少,皆阴候也。
    茵陈橘皮汤(韩氏) 治身黄,脉沉细数,热而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
    茵陈 橘红 生姜(各一两) 半夏 茯苓(各五钱) 白术(二钱五分)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作四服。
    小茵陈汤(韩氏) 治发黄脉沉细,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枚,炮,作八片) 炙草(一两) 茵陈(二两)
    水四升 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有干姜,无甘草,名茵陈附子汤。(韩氏)
    茵陈理中汤 治身冷面黄,脉沉细无力,或泄,自汗,小便清白,名曰阴黄。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茵陈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罗谦甫治真定韩君祥,暑月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病头身肢节沉重疼痛,汗下寒凉屡投不应。转变身目俱黄,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脉紧细,按之空虚,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症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加以寒凉过剂,助水乘心,反来侮土,先伤其母,后及其子,经所谓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时值霖霪,湿寒相合,此为阴黄,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为君,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辛,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为使也。煎服一两,前症减半,再服悉愈。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得平复。
    李思训谓发黄皆是阳症,凡云阴黄者,皆阳坏而成阴,非原有阴症也。茵陈干姜汤,是治热症坏而成寒者之药,学人要穷其源,盖即于本病主治药内,加热药一味以温之,如桂枝汤加大黄之意。
    虚黄
    病在中气之虚也,其症小便自利,脉息无力,神思困倦,言语轻微,或怔忡眩晕,畏寒少食,四肢不举,或大便不实,小便如膏。得之内伤劳役,饥饱失时,中气大伤,脾不化血,而脾土之色自见于外。《金匮》云:男子痿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又《略例》云:内伤劳役,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而生黄者,非伤寒坏症,而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陈也。
    表邪发黄
    即伤寒症也。东垣云:伤寒当汗不汗,即生黄。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里,宜渗利之;在半表半里,宜和解之;在里者,宜急下之。在表者必发热身痛,在里者必烦热而渴,若阳明热邪内郁者,必痞结胀闷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发汗之剂。
    麻黄(去节) 连翘 炙草 生姜(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茵陈五苓散 渗利之剂。
    茵陈蒿(末一钱) 五苓散(五分)
    水调方寸匕,日三服。
    柴胡茵陈五苓散 和解之剂。
    五苓散(一两) 茵陈(五钱) 车前子(一钱) 木通(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分二服,水一盏半,灯芯五十茎煎服,连进数服,小便清利愈。因酒后者,加干葛二钱。
    急黄
    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名急黄也。有初得病,身体面目即发黄者;有初不知黄,死后始变黄者。此因脾胃本有蓄热,谷气郁蒸,而复客气热毒所加,故发为是病也。古云:发热心颤者,必发为急黄。
    瓜蒂散(《广济》) 疗急黄。
    瓜蒂 赤小豆 丁香 黍米(各二七枚) 熏陆香 麝香(等分,另研) 青布(二方寸,烧灰)
    上为细末,白汤下一钱,得下黄水,其黄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