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虚劳 十六章

    

虚劳一

脉弦而大,弦而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此段见《伤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阳衰而脉减,大则为阴衰而脉芤,减则阳气不足而为寒,芤则阴血不充而为虚。虚寒相合,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以其阳升而不降,阴降而不升,上热下寒,阴中无阳,精血失统故也。 中气者,交济水火之媒,水火不济,总以中气之虚。后世医法不传,治此乃用清凉滋润,中气崩败,水走火飞,百不一生。今之医事,不可问也。漏下者,非经期而血下,血暴脱者,谓之崩中,如堤崩而水泄也。血续失者,谓之漏下,如屋漏而水滴也。

虚劳二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者,表阳离根而外浮,所谓大则为芤也。极虚者,里阳亏乏而内空,所谓芤则为虚也。或大、或芤,皆以劳伤元气之故也。

虚劳三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血者,色之华也,亡血而无以华色,故面色清薄。血弱则发热而作渴,《伤寒》所谓诸弱发热,热者必渴也。热盛火炎,则刑金而作喘。血亡肝虚,风木郁冲,则生悸动。凡脉浮者,皆缘里气之虚,表阳不能内交也。

虚劳四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虚者,空虚而不实。沉者,阳陷而不升。弦者,水寒而木枯也。无寒热者,无表证也。短气者,气不归根。里急者,木郁不达。小便不利者,土湿木陷,不能行水。面色白者,血不华色。时时瞑者,阳不归根,升浮而眩晕。衄者,肺金之不敛。少腹满者,肝木之不升。此皆劳伤中气,不能升降阴阳,故使之然也。

虚劳五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 脉浮大,手足烦者,阳气内虚而外盛也。春夏阳气浮升,内愈寒而外愈热,故剧。秋冬阳气沉降,外热轻而内寒减,故瘥。缘中气虚败,不能交济水火,火炎而上热,水凘而下寒。肾者,蛰闭封藏之官也,水冷不能蛰藏阳气,则阴寒精自出,水寒不能生发肝木,则痠削不能行也。

虚劳六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脉浮者,阳虚而不敛也。弱者,气衰而不振也。涩者,血寒而不流也。此其肝肾阳亏,精气清冷,不能生子也。 冬水蛰藏,地下温暖,春时木气发泄,则阳升而物生。人之所以生子者,肾肝之阳旺也,若水寒木枯,生意不旺,不能生子也。

虚劳七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脉虚弱细微者,里阴盛而表阳虚,寐时卫气不交,阴分外泄而不敛,故喜盗汗。

虚劳八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病脉大者,阳不归根而外盛也。痹挟背行者,足太阳之经,行身之背,太阳不降,则经气痹着,挟背而行也。肠鸣者,水寒而木郁,乙木陷于寒水之中,郁勃激宕,故雷鸣而气转也。马刀挟瘿者,瘰疬之疮,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之经,循颈侧而入缺盆,随足阳明而下降,水寒土湿,胃逆不降,则胆脉上壅,瘀结而生瘰疬。《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灵枢•痈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此皆劳伤水土,不能滋培木气故也。

虚劳九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冷,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沉小而迟,是名脱气,脱气者,阴中之阳,陷而不升也。其人疾行,则喘喝而仰息,喘喝者,阳中之阳,逆而不降也,气不归根,故动则发喘。其手足逆冷,以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阳虚,四肢失秉,故寒冷不温。阳受气于四末《素问》语,手足者,阳盛之处,温则为顺,不温而寒,是谓逆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阳衰湿旺,升降反作,清气陷而浊气逆,是以腹满。脾阳升动,则水谷消磨,清阳下陷,磨化失职,是生飧泄,故甚则大便溏泄,食不消化也。

虚劳十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失精之家,风木郁陷,则少腹弦急。温气虚败,则阴头寒凉。相火升泄,则目眩发落。缘水寒不能生木,木气遏陷,横塞于少腹,故弦硬而紧急。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聚,肾肝之阳虚,故阴头寒冷。水木下寒而不升,则火金上热而不降,相火升腾,离根而虚飘,故目眩而发落。其脉极虚芤迟涩,此为清谷、亡血、失精之诊。凡脉得诸芤动微紧,皆阴中无阳,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 盖乙木生于肾水,温则升而寒则陷,肾主蛰藏,肝主疏泄,水寒木陷,郁而生风,肝行其疏泄,肾失其蛰藏,故精滑而遗失也。此其中,全缘土虚。以水木为阴,随己土而上升,则下焦不寒,火金为阳,随戊土而下降,则上焦不热。上清则无嗽喘吐衄之证,下温则无清谷遗精之疾,是谓平人。脾升胃降之机,是为中气。中气者,升降阴阳之枢,交济水火之媒,姹女婴儿之配合,权在于此,道家谓之黄婆,义至精也。其位居坎离之中,戊己之界,此即生身之祖气,胎元之元神,阴阳之门,天地之根也。《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此。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燥,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龙骨、牡蛎,敛神气而涩精血也。

◎桂枝龙骨牡蛎汤三十三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虚劳十一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里急者,乙木郁陷,迫急而不和也。木性喜达,郁而欲发,生气不遂,冲突击撞,是以腹痛。肝主筋,诸筋皆聚于节,生气失政,筋节不畅,故四肢痠疼。胆气上逆,胸肋壅塞,肝脉上行,升路郁阻,风木振摇,故心下悸动。子半阳生,木气萌蘖,而生意郁陷,不能上达,则欲动而梦交接,益以风木疏泄,是以精遗。风燥亡津,肺腑枯槁,故咽干口燥。风木善泄,肺金失敛,故血衄鼻窍。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故手足烦热。手之三阳不升,则阳中之阳,陷于阴中,足之三阴不升,则阴中之阳,陷于阴中,故手足烦热。此以中气虚败,风木下陷,而相火上逆也。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

◎小建中汤三十四 方见《伤寒•少阳》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此汤,以甜故也。

虚劳十二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之病,脾阳陷败,风木枯槁,郁迫不升,是以里急。木中温气,阳气之根也,生气之陷,原于阳根之虚。黄芪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燥,黄芪补肝脾之气,以培阳根也。

◎黄芪建中汤三十五

黄芪建中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黄芪一两半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建中汤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一两。

虚劳十三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在“消渴”。 肾位于腰,在脊骨十四椎之旁,足太阳之经,亦挟脊而抵腰中。腰者,水位也,水寒不能生木,则木陷于水,而腰痛作。木郁风生,不能上达,则横塞少腹,枯槁而拘急。乙木郁陷,緣于土湿,木遏于湿土之中,疏泄之令不畅,故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附子温癸水而益肾气,地黄滋乙木而补肝血,丹皮行血而开瘀涩,薯、萸,敛精而止失亡,苓、泽,泻水而渗湿,桂枝疏木而达郁也。

虚劳十四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虚劳之病,率在厥阴风木一经。肝脾阳虚,生气不达,木郁风动,泄而不藏,于是虚劳不足,百病皆生。肺主收敛,薯蓣敛肺而保精,麦冬清金而宁神,桔梗、杏仁,破壅而降逆,以助辛金之收敛。肝主生发,归、胶,滋肝而养血,地、芍,润木而清风,芎穹、桂枝,疏郁而升陷,以助乙木之生发。土位在中,是为升降金木之枢,大枣补己土之精,人参补戊土之气,苓、术、甘草,培土而泻湿,神曲、干姜,消滞而温寒,所以理中而运升降之枢也。木位在左,是为克伤中气之贼,柴胡、白蔹泻相火而疏甲木,黄卷、防风,燥湿土而达乙木,所以剪乱而除中州之贼也。

◎薯蓣丸三十六

薯蓣丸 薯蓣三十分 麦冬六分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当归十分 阿胶七分 芍药六分 干地黄十分 大枣百枚,为膏 人参七分 甘草二十八分 白术六分 茯苓五分 神曲十分 干姜三分 柴胡五分 白蔹二分 桂枝十分 防风六分 芎穹六分 豆黄卷十分,以黑豆芽为正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八珍、十全,俱仿此方,但于疏木敛金,升降戊己之法,不及此丸精密。

虚劳十五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土湿胃逆,相火升泄,是以虚烦,不得眠睡。酸枣汤,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芎穹、知母,疏木而清烦,酸枣敛神魂而安浮动也。

◎酸枣汤三十七

酸枣汤 酸枣仁二升 知母二两 芎穹二两 甘草一两 茯苓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取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虚劳十六

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 五劳,五脏之劳病也。《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五劳不同,其病各异,而总以脾胃为主,以其为四维之中气也。故五劳之病,至于虚极,必嬴瘦腹满,不能饮食,缘其中气之败也。 五劳之外,又有七伤,饱食而伤,忧郁而伤,过饮而伤,房室而伤,饥馁而伤,劳苦而伤,经络营卫气伤。其伤则在气,而病则在血,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也。血所以润身而华色,血瘀而干,则肌肤甲错而不润,两目黯黑而不华。肝窍于目。《灵枢》:肝病者眦青(“五阅五使篇”),正此义也。血枯木燥,筋脉短缩,故中急而不缓。大黄(庶/虫)虫丸,甘草培土而缓中,杏仁利气而泻满,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庶/虫)虫,破瘀而消癥,芍药、地黄,清风木而滋营血,黄芩、大黄,泻相火而下结块也。 凡五劳七伤,不离肝木,肝木之病,必缘土虚。以中气劳伤,己土湿陷,风木郁遏,生气不达,于是贼脾位而犯中原。脾败不能化水谷而生肌肉,故嬴瘦而腹满。肝藏血而窍于目,木陷血瘀,皮肤失荣,故肌错而目黑。大黄(庶/虫)虫丸,养中而滋木,行血而清风,劳伤必需之法也。

◎大黄(庶/虫)虫丸三十八

大黄(庶/虫)虫丸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甘草三两 杏仁一升 桃仁一升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庶/虫)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