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脉浮当吐。)
    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下虚,则痰反易生多。
    湿痰用苍术。
    老痰:海石、半夏、栝蒌子、香附、五倍子。
    热痰用青黛、黄连。
    食积痰:神曲、麦 、山楂子。
    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痰在经络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泻亦不能去也。
    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则吐。吐难得出,或成块,或吐咯不出,气滞兼郁者,此则难治矣。
    胶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齑水、姜汁、醋少许,栝蒌散少许,加防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 桔梗芦 人参芦 瓜蒂 砒(不甚用) 藜芦 艾叶 末茶
    上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药但汤,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
    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粗,入少油与蜜,旋至半温。服后,以鹅翎探吐。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
    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虾,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药;如在上,加上引药。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
    许学士用苍术治痰饮成窠囊一边,行极效。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属寒,用二陈汤之类。
    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 、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用半夏之属。虚甚者,宜加竹沥。
    痰热者多挟风,外证为多。
    湿者多软,如身倦而重之类。热者清之;食积者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补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中气不足,则加人参、白术。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脾虚者,清中气。二陈加白术之类,兼用提药。
    中焦有痰与食积,胃气赖其所养,卒不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
    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芩连类。
    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佐之。热多者,加青黛。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姜汁、竹沥不可达。
    痰在膈间,使人颠狂健忘,宜用竹沥。风痰亦服竹沥,又能养血。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
    痰结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药加软坚咸药。
    杏仁 海石 桔梗 连翘 栝蒌仁
    少佐朴硝,以姜汁、蜜、调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
    黄芩治热痰,假以降其热也。
    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也。
    枳实泻痰,能冲墙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然能损胃气。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
    青礞石丸去湿痰,重在风化硝。
    润下丸降痰最妙。
    陈皮(半斤,去白,以水化盐半两,拌陈皮,令得所煮,候干,炒燥。一方,不去白) 甘草(一两,炙)
    上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温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湿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姜汤下三十丸。
    痰方:
    黄芩(空心) 香附 半夏(姜制) 贝母 以上治湿痰。加栝蒌仁、青黛作丸子,治热痰。
    中和丸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香附 半夏 各等分,为末,粥丸。
    燥湿痰方,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蛤粉(二两) 青黛(为衣)
    上为末,神曲糊丸。
    痰嗽方:
    黄芩(一两半,酒浸洗) 滑石(半两) 贝母(一两) 南星(一两) 风化硝(二钱半) 白芥子(半两,去壳。)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
    导痰汤:
    半夏(四两) 南星 橘皮 枳壳 赤茯苓(一两) 甘草(半两)
    用生姜煎服之。
    千缗汤
    半夏(七枚泡制四片破之) 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 甘草(一寸炙) 生姜(如指大) 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 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浓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黄连化痰丸
    黄连(一两) 陈皮(五钱) 吴茱萸(一钱,酒浸) 半夏(一两五钱)
    上为末,入桃仁二十四个,研如泥,和匀,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消痰方
    益元散(七钱) 吴茱萸(三钱)
    治郁痰方
    白僵蚕 杏仁 栝蒌 诃子 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