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078、真武汤

    [组成用法)
    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头晕目眩,心悸,震颤,畏寒、浮肿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润,脉沉伏或微细无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恶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呕吐,脉沉者。
    3.肢体痛痹失仁或痿跛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润、脉细小、精神倦怠者。
    [现代应用]
    1.本方主治阳虚水泛证,因此,以皮肤水肿为突出症状的“水气”疾病如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出现阳虚证者是本方运用的主要方向。另外,诸如梅尼埃综合征的内耳迷路水肿、肝硬化腹水、胃下垂的胃液潴留、慢性盆腔炎的盆腔积液及带下过多、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积液、肾盂积水等水液停留在体腔的疾病也同样可以使用本方。
    2. 以眩晕、身体不自主抖动为特征的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震荡后遗症、甲亢的震颤、老年性震颤、摆头运动症、肌束颤动症、大量氯丙嗪所致的椎体外系症状、面肌痉挛,眼睑膶动、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导致的手抖等,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3.方中附子、白芍有止痛作用,对于疼痛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牙痛、腹痛、脑外伤后的头痛如劈等。
    4.其他方面,还用于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骨质增生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阴囊湿疹、子宫脱垂、遗尿等。
    [经验参考]
    《勿误药室方函门决》载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与其他附子剂异。水饮之变,为心下悸,身膶动,振振欲倒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引痛;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濡无力;或腹以下肿,臂肩胸背羸瘦,其脉微细,或浮肿而大,心下痞闷,饮食不美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类聚方广义》载真武汤,治痿跛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称为疝痢,宵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咳或呕者亦良;产后下利,肠呜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寒发热,咳嗽不止,渐为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由此可见,水气病作为全身性疾病,可因其不同病变部位而有不同的相关表现。带下病也是水气病的一种表现,如赵明锐治疗一带下患者,病三年之久,累治不愈,带下量多,色清,质稀,不臭。伴恶寒体倦,腰困腿废,四肢厥冷,食欲不振,下肢有时浮肿,大便稀,小便清长。与熟附子15g、白术15g、茯苓45g、白芍12g、牛姜15g,水煎服,日一剂。五剂证减,20余剂痊愈(《经方发挥》)。亢海荣治一女,素体阳虚,经常感冒,腰酸腿困,疲乏无力,白带多,清稀无臭,严重时白带顺腿流。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滑,脉沉缓无力。妇科诊为慢性盆腔炎,多方治疗无效。处以:炒杜仲60g、附片24g、白术30g、芍药10g、生姜10g、茯苓12g。3剂白带即少,又服6剂痊愈。习惯性感冒也不治而愈(陕西中医,1983,1:15)。
    真武汤还可作为发汗过多出现变证的救误剂,如许叔微治一京姓男子,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膶,振振动摇,医者以镇心息风药治之,叔微诊之曰,强汗之过也,此惟仲景真武汤可救之。遂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差。另一伤寒八九日之病人,耳聋而无闻。医以少阳治,意谓仲景称少阳受病,则胸痛而耳聋也。许诊之曰:两手脉弱而无力,非少阳证也。若少阳则渴饮水、心烦、但寐、咽痛,今俱无此证,但多汗惊悸,必汗多所致也。仲景云,未持脉时令病人咳,而不咳者,两耳聋而无所闻也。所以然行,因重发汗,虚,故如此。病家门医者曾大发汗矣。遂投真武白术附子汤辈,数日,耳有闻而愈(《伤寒九十论》)。郑重光冶吴某,年二十余,五月间得伤寒,初系他医所治。至八九日忽发狂谵语,躁欲坠楼,其妻拉住,挥拳击妇,致妇胎堕,数人不能制。用醋炭熏鼻,方能握手诊脉。脉则散大无伦,面赤戴阳。此误服凉药,亡阳谵语,瞬息即脱。众药陈几,有用白虎汤者,承气汤者,柴胡凉膈者。病家云:因服香薷凉药,大汗至此,故不敢再煎,求余决之。余辞不治,主人力嘱,遂以真武汤本方易干姜,用生附子三钱,令其煎成冷饮。服后片时,即登床就枕,略睡片刻,醒则再剂,加人参一钱。熟睡两时,即热退神清。询其前事,皆云不知。继用理中汤,六七日而愈(《素圃医案》)。
    本方在治疗眩、悸时要注意与其他方证作鉴别。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等也为阳虚水停而设,其证也有眩、悸。但苓桂术甘汤和苓桂枣甘汤证均属桂枝证伴水饮上泛者,所以眩晕、心悸的同时常常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脐下悸动等症,而且发病较急,常因精神刺激诱发,过后则相安无事,外观虽有色白无华,但恶寒并不明显,而且很少见肢体疼痛、拘挛腹痛、麻痹不仁等症。本方则屑附子证伴水饮证者,所以眩晕、心悸的同时会有明显的恶寒、四肢发冷,尺部皮肤、口唇、腰背、手足尖等处凉冷,也不因天气而变化。身体沉重疼痛、胁满腹痛、精神委靡、易出现疲劳倦怠、舌质淡润或苔浮黑不枯,脉沉细微等一系列真阳虚损的表现。其中,尤其以脉象更具有鉴别意义。脉象都有沉、细、微弱、无力等表现,按之不起,或刚一接触有浮的迹象,但手稍用力,就会感到脉管很柔软,甚或是无力、不任重按的感觉。
    夏季的肠炎腹泻,除常见的葛根汤证、白头翁汤证、承气汤证、黄芩汤证外,真武汤证也很常见,只是每多忽视而已。尤其对于症状看似属热,舌红、口渴、脉虚数、排便次数频多而用寒凉解毒药效果不明显者,尤要反思,迅速投以真武汤进行治疗,往往能力挽病势,使疾病转安。此时一要细看神色,是否属于假热真寒证;二要抚触皮肤、四肢末端等处是否厥冷;三要详切脉象,虽数,促,但按之可否有力,或脉管空浮,重按即无。更不可认为夏季不能使用附子而失去用方机会。
    [原文点睛]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一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注论精选]
    沈冠军:真武汤方用附子以温阳化气,且附子与白术同用能温阳利湿,主治恶寒体痛,四肢沉重,身体(膶)动,摇摇欲倒,脉沉小诸症;白术与茯苓同用,益脾祛湿,主治头眩,小便不利,心悸,下肢浮肿等症;生姜能去水气止呕;芍药能和血脉,主攻邪气酸痛。总之,真武汤温经回阳,逐水利湿,适用于少阴病阳气不足、阴邪有余,水饮内结,寒湿疼痛等症候(《当代医家论经方》)。
    张路玉:真武汤方本治少阴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渗湿为要务,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结,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顾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即如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附子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伤寒绪论》)。
    陈瑞春:真武汤由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宜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附子之燥,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但临床上用真武汤,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泛四肢而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用真武汤来治疗。从温阳利水的作用机制看,临床辨旺是很严格的。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因此在原方中加入参、芪益气,使全方变成温阳益气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同时真武温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的功效。亦可在原方中加人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增强温通效应,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症,疗效更为显著(《伤寒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