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0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
    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
    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现代应用)
    本方的治疗面较专一,即专治黄汗。
    [经验参考]
    本方可以看作“黄汗”的专方,如胡希恕治一女性,30岁。阅长期发热,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服中药未效。证见口渴,出黄汗,恶风,虚极无力,下肢肿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拟黄芪芍桂苦酒汤。生黄芪15g,芍药10g,桂枝10g,米醋30g。上药服6剂,诸症尽去(北京中医,1983;4:7)。刘景棋治一女,48岁。因劳动后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小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下身不出汗,汗发黄,内衣汗浸后呈淡黄色,腰部经常串痛,烦躁,下午低烧,小便不利。检查:肝脾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黄疸指数4单位。脉沉紧,舌苔薄白。服芪芍桂枝苦酒汤。黄芪30g,桂枝18g,白芍18g。水二茶杯,米醋半茶杯,与药同煎。共服6剂,全身浮肿消退,皮肤颜色转正常,纳食增加(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2:55)。以上两病例均为黄汗病,一有身黄,—无身黄,用芪芍桂酒汤原方皆愈,可见此方为专病而设。
    这种黄汗并不伴有黄疸,临床要注意。本方中有苦酒(即米醋),煎服时有两种方法,可将醋与水按1:6的量相馄合,煎煮其他三味药,取汁服用,也可以先煎三味药,滤出,将醋倒人药汁中,再放火上沸腾后服用。方中黄芪用五两,为仲景方中之最。大剂量的黄民用于浮肿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常使衣衫浸湿,这可作为判断应用此方的着眼点。本方与桂枝加黄芪汤均主治黄汁,药物的组成也近似,主证皆有汗出恶风,发热,身肿。但本方有口渴,脉多沉,桂枝加黄芪汤有身体疼痛,脉多浮。本方主“水从汗孔人得之”,其病乃外来。有苦酒,《名医别录》谓其“散水气”,可知本方证侧重于实。故应用本方时,可以加薏仁、黄柏、芮陈等以增强泄热利湿之功。彼方有甘草、大枣、生姜,其证偏于虚和寒,而且还用于黄疸。另外,从黄芪的用量上来看,本方证的汗出、身肿程度应更明显。细细比较,差异自明。
    [原文点睛]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曲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十八条)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一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注论精选]
    尤在泾: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汁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芪、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金匮要略心典》)。
    徐忠可:谓身肿似皮水,发热汗出而渴如风水,则脉不宜沉而自沉,使非风湿相搏,何以有此,故问所从得,度有不止于风者也。所以仲景答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盖汗出则腠疏,客水之气,从毛孔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争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盖虽无外水所出之汗,因风内反,亦是水也。但此只就入水浴者而言之,其理当参会耳。药用芪芍桂酒,盖桂芍乃祛风圣药,得芪酒而遍走肌肉,不治湿而湿去,风能胜湿也。然心得补气热药当暂烦,病去方解,故曰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然非增病,故但曰苦酒阻故也(《金匮要略论注》)。
    陈元犀:桂枝行阳,芍药益阴,黄芪气味轻清,外皮最厚,故外达):皮肤最捷,今煮以苦酒,则直协苦酒之酸以止汗……桂枝汤虽调和营卫,啜粥可令作汗,然恐其力量不及,故又加黄芪以助之,黄芪善走皮肤,故前方得苦酒之酸而能收,此方得姜桂之辛而能发也,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证法(《金匮方歌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