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七章·泻心汤类方

    一、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三杯,顿服之。
    【方解】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古人以心主火,故名以泻心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注解:心气不足,《千金方》作“心气不定”,可信。吐血衄血,其人心悸烦不安者,为有热,宜泻心汤主之。
    按: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气不定即心悸烦、精神不安之谓,以是则失眠惊狂、癫痛、以及出现其他神经症等,亦有用本方的机会。高血压现本方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
    【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验案】赵某,男性,53岁,病历号154112,1965年4月2日初诊。发现高血压20多年,常头疼失眠,近一月来常鼻衄,烦躁心慌,大便干,血压170~200/130~140毫米汞柱,苔黄,舌红脉弦数。证属里热上犯,治以清泄里热,与泻心汤:
    大黄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生地炭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大便通畅,心烦已,睡眠好转。因时有胸闷,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压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动。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9克,黄连5克
    【用方】以沸水一杯渍之,须臾后,去滓,顿服。
    【方解】此于泻心汤去黄芩,固亦泻心,但以沸水渍之不煎,气味俱薄,故只能泻热而解心下痞。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注解:心下痞,即胃口处有痞塞不通的自觉证。痞属气结,不似结胸证的实结,故按之不硬而濡,关上脉亦应之浮而不沉,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见桂枝汤方证。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者。
    三、附子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附子3克
    【用法】先以麻沸汤一杯渍前三味,须臾,绞去滓。附子别煮取汁,合之温服。
    【方解】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而半陷于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注解:心下痞本属里热,既无关乎表证,而复恶寒汗出者,则半陷于阴证甚明,故宜附子泻心汤主之。
    按:本条是承前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的条文而言,不是太阳病误下而致的心下痞,以无关乎表证,则复恶寒汗出者,其为阴证可知。由于是阴阳交错互见的证,因以寒热合用的方药治之。
    【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四、大黄硝石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12克,黄柏12克,栀子9克,硝石12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三杯,先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内硝,更煮沸,温服。
    【方解】栀子、黄柏均属苦寒除热驱黄药,伍以硝黄故治黄疸证、里实有热、二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9条: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注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显系实热在里,黄疸见此证,故当以大黄硝石汤下之。
    【辨证要点】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五、茵陈蒿汤方
    【方剂组成】茵陈蒿24克,山栀9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茵陈蒿除湿解热,与栀子协力以祛黄除烦,伍以通便的大黄,故治黄疸证、烦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难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阳明病,发热汗出则热随汗越于外,故不发黄疸。若只头汗出而身无汗,小便不利,且渴欲饮水者,则必使热和湿瘀于里,故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伤寒七八日,常为病传阳明的时期。身黄如橘子色,谓一身尽黄,其色鲜明如橘子皮那样,为多热的阳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为水不下行,此亦热与湿瘀的黄疸证,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谷疸初作,亦似外感而发寒热。因里有湿热,故不欲食,食则助湿动热,故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而为谷疸,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颇似急性黄疸型肝炎证治,不过依据经验,此病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而以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较多,宜注意,
    【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验案】王某,男性,34岁,某医院会诊病例。1964年5月8日初诊。患慢性肝炎有年,近突发黄疸,经中西医治疗,黄疸指数逐渐升高,人亦面目俱黄如橘色,发热口舌干,胸胁苦满,恶心不欲食,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郁久化热之阳黄,治以清利湿热,与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
    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大枣4枚,茵陈24克,大黄10克,山栀子1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大便得通,恶心已,胸胁苦满减,精神好转,因坚持服药28剂,黄疸退,查肝功完全正常,旧有肝病亦随之而愈,约一月出院。
    六、栀子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9克,大黄6克,枳实9克,香豉18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枳实大黄,当治栀子豉汤方证而腹胀满、大便难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见枳实栀子豉汤条。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5条: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注解:病黄疸,若心中懊憹或灼热痛者,宜栀子大黄汤主之。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骏案】陈慎吾老母,90岁。外感发热,发汗后热更甚,他医视其年迈气虚以小建中汤甘温除热,热益盛。诊其脉弦细数,苔白而干,与小柴胡加石膏汤一剂,热退。第三天因过食厚味而又复高热,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苔白而于,脉细数,此证为阳明余热与新邪相加,属栀子大黄汤的适应证:
    淡豆豉18克,大黄6克,枳实10克,栀子10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而愈,嘱慎饮食,未再复发。
    七、大黄汤或丸方
    【方剂组成】黄连、黄芩、栀子、大黄各3克
    【用法】水煎温服,亦可制为丸。
    【方解】此于泻心汤加栀子,故治泻心汤证而烦热更甚者。
    按:本方虽出于后世,其实不外泻心汤合栀子豉汤去豉所组成,故应用时亦宜依二方证而治用之。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大便难者。
    【验案】李某,女性,65岁,延庆县巡诊病案。初诊日期1965年11月9日。左半身不遂五天,头晕不起,懊憹不得眠,他医给通经活络之品,并用羚羊粉五分,药后诸症不减,反见烦躁。今日听胡老巡诊急来询问:是否包好,否则白花钱就不治了,光羚羊粉就花了五元钱,治不起,胡老劝其服药看之,不用花多少钱。诊其脉弦滑数,舌红苔黄腻。血压260/160毫米汞柱。证属阳明里热,与大黄汤加味:
    黄连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生石膏45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一次,诸症大减,血压为150/10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