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啊,在哪里虚啊?浮啊,你轻手摸,那还是络脉。古人说通四肢的大血管谓之经,大血管的支脉,小血管谓之络,用共同语言就是浅在的血管,小细血管,古人叫做络脉。这个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这个时候贼邪就是指风寒之邪了,它不泻,它不出去,这就由于络脉血虚啦。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也许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邪气就往那里去,去还就不动。反缓者,留之谓之缓了,反到留在那个地方了,谓之缓。正气即急,这个是正不胜邪了,这是指这个血虚了,邪就在那里呆着了,邪留在那个地方了,这个正气急于退出,还是跑。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正气越退,这个邪气就越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跑,往里头走,这个时候才形成喎僻不遂,形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邪在于络,这是在肌外层了,只是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那么邪到了四肢大血管里头了,这个血直退、直跑,这个邪气跟着它往前直进啊,要是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重就是偏重了,这个不是沉,偏重,一侧重,也可以当沉讲,重而不胜就是所谓半身不遂了。这个血虚到哪儿,邪就走到哪儿,如果到了四肢大血管的经脉上了,就使得半身不遂了。
    那么邪入于府呢,那就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就即不识人了。邪入于藏,这指的心脏来说了,这个舌主于心了,舌属心啊,舌就不能动了而难言。口吐涎,这个涎,痰之粘者谓之涎,稀薄者谓之唾,那就是流哈喇子、粘痰,而不能说话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是错的,哪儿是这个风啊,所以咱们治这个脑出血也好啊,或者脑血栓也好啊,动用风药是不行的,那越来越坏,没有治好的。这一段给治疗中风不语啊,中风半身不遂啊,祸害不小,古人的看法错了。
    底下这个方子也是林亿他们附的,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那么他说治疗风癫,就是癫痫了,癫痫也是由风来的,这都古人的看法,所以这个方子里菊花祛风嘛,白朮、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这也祛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藭芎、桂枝,这个是外散风邪,那么同时也有干姜、人参温中补虚,同时还有些补血的药物。这个是不能治我们所说的脑溢血的这种内情况的,要如果在中风的后遗症,人真虚,用它来调理也未为不可,但也不一定就会好,所以这个方子也不对。这是林亿他们的方子,因为张仲景没出方子,你看后面就知道了。这个方子呢,古人的做法也很特别,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他意思是说冷食这个东西,凝聚在这个里头就不动了,填满了,风就没了,这个纯粹是臆想啊,哪儿是这个事啊。服药即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一吃热食,都跑了,冷食自能助药力,他是这么一个治疗的方法,这个方子真正治中风是治不了的。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当他寸口脉迟而缓,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这个脉的情形,荣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荣啊,荣气在血管之内啊,你着重摁,沉取缓,这是血不足。你看我们讲这个太阳中风也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他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摁,里头一摁,这个脉不经摁,很缓弱,那就叫做阴弱,阴弱就是里头弱,里头弱是什么,他血少。所以太阳中风也是,由于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也被夺啊,那么他这个脉就是不经摁,他血少,你看这个伤寒脉一点也不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相当充实,摁这个脉管相当经摁,它紧啊。
    他这里说的是荣缓,那是往里头摁,这个脉没力气,没力气就血少,荣虚血少嘛,为亡血。卫缓轻手摸,这个脉就缓,那么它是中风脉。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吧,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未及了,则令身痒而瘾疹。
    如果心气不足,这个邪啊乘虚而内入,这和上面说的一样。这个说的是荣也缓、卫也缓,不是只说的卫缓啊。说是血既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取也缓。那么这个什么呢,说明血少有风来客之,所以脉迟而缓,这个迟也是有风寒的关系了。那么如果只中于表,那身痒而瘾疹而已。瘾疹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比如荨麻疹也属于这类的,你不挠,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它叫做瘾疹,这就是风寒外邪啊。那如果心气再虚,这个邪就乘虚而入。那么邪气要是入中的话,那就要影响内里的问题了,胸满而短气。
    仲景这个书到这就完了,底下这个那也是林亿他们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没有,在下面就要论述那个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这个东西啊,是因为古人有这个说法,他介绍了。那么他也没出方子,那么我们根据这个事实看啊,古人对于脑血管意外这种病是这么一种看法,还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是还没有经验出来。那么这种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那么后世治这个病啊,动辄就是祛风啊这类药物,相当有害的,那我们治这个病呢,我认为,主要要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这个出血啊,在中医的观点常有瘀血的关系,他好好的血管没问题哪会出血,这通常是有瘀血,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啊,配合桂枝茯苓丸什么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你不祛瘀是治不了的。
    现在一般还是这么讲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良,这不对头。这个在西医的检查是相当清楚了,他不外乎一个脑血管出血,这个平时与那个高血压有关系,一个就是那个血栓形成,就这么两种情形大概。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还来这么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那么他这个书呢,也就讲这么三节,你们看这三节里面讲的,他一个方子也没出,那么后来找这些方子都不对头,找的这些方子有治热瘫痫的,瘫是一种,痫就是惊痫的痫,咱们说的羊角风的那种痫。那么像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这是一个精神病的问题了,也与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中风证是一点也不相同的,这个方子也治不好半身不遂啊。所以林亿他们找也找不出来,各家的说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那么底下这个头风摩散那更不是了,附子、盐,它治这个头痛风,就咱们说的这个偏头疼,拿这个来摩,这个与脑血管意外这个病有什么关系啊?所以这也驴唇不对马嘴。林亿在各书上找,也没找出来,没有嘛。所以中风这个问题啊,古人的看法我们也做个参考。
    总之如果我们治这个病,根据风来治,没有治好的。这个我也看了很多,有些就瞎吹,你看有些人就说的一个中风的人,我给他吃了多少斤的生熟地,那是骗人啊。这个脑血管意外,我们现在都看出来了,你不治,他要是不是太厉害的话,他也就落那么一个毛病了,他慢慢死,当时他死不了,那也算你治好的啊?你不治他也那样。所以他们那些病历啊,统统地这类得多,一个人怎么地,我给治疗的怎么地,现在这人还活着,可不是,那还没到死的时候呢,那都不是治好了。这个我也看了很多,没见过用这个祛风药治好的,那根本不是嘛。所以他这个书也是略略的这么几节,也没深说。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那么古人认为这个历节啊,历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这种病啊,他在这个关节的地方啊,是筋和骨交接的一个部位,所以与这个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做一个参考。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肾也都在里嘛,肝肾虚,所以脉它也沉弱,所以他说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也不是的。总言而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所以骨弱,肾主骨嘛。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他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
    这个历节痛啊,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了,他也疼啊,所以叫做历节,他是每一个关节都这样。这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些概括到内了,所以这个书上啊,有时说是风湿相搏,那个关节不是整个关节,那么这个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而且这一章讲的。总而言之也是关节疼得厉害,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这是咱们现在的话。首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么一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样,咱们做一个参考。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那么这个病啊,得的原因很多了。这个他说与胃有关系,就是与吃的有关系,趺阳脉这是一个胃脉了。他说滑则谷气实,滑是一个湿热的证侯了,一个脉像了。胃实就是谷气实,就是我们说的宿食,咱们阳明篇讲的那个宿食啊,就是这个谷气实,里头有实有热把水往外逼,汗跟着出来,所以浮则汗自出。
    如果你有热汗出,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这一节,说你着实的有宿食,那么这个呢,就是阳明内热有汗出的,这里没像上边说的详细了。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这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咱们前头讲很多了,他底下还要讲。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是候肾的。那么这个少阴脉浮而弱,弱正说肾虚血不足。肾主骨,肾虚,血虚不足,其骨一定弱。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所以叫风血相搏。这个风血,血指的肾血说的,肾血虚。这个外邪就这样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肾虚则骨弱,风邪趁着虚而入于骨,入于骨就是指关节喽,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这又是一个,原因很多。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这又是一个原因。盛人就是身体挺强壮的人,挺胖的,脉不应该涩小,脉涩小者,总是湿盛血虚的样子。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那么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湿相搏,前头也讲过了。
    所以出汗不要当风,人总是犯这个毛病,乘乘凉,尤其现在有电扇,流汗了吹一吹,这最坏了。汗这个东西啊,有很多毒素,是废物嘛,应该排出于液体的废物,它往外出,出外头就是汗,在内含着就是湿。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这个东西多了,留在里头,流入关节,它就促成那个地方的发病,得风湿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这又是一种原因。没有别的病,就是好喝酒,汗出当风,又不知道摄生,就容易得这个病。到这,举了几条,都是容易造成历节疼的。底下,就是具体证治了。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历节嘛,所有的肢节,即四肢关节,全都疼痛。身体尪羸,尪,就是一种不匀称,就是畸形,羸是瘦。人瘦,但是身体不是那么匀称,有的地方有些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疼得厉害,不仅肿,也疼。如脱,就是行路不方便的意思,脚肿的好像跟身体脱离一样。
    头眩短气,这都是内里头有湿有饮有水的一种问题。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人头晕,用苓桂朮甘呐,而且得利尿。头晕的水,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由于气上冲,这个水协着这个气一起往上冲。所以寒水这种东西,如在上边,就是说在胃了,再有气冲,影响头脑,就头眩啊头晕啊,或者头沉,这都是一个水在心下,就是在胃。
    那么同时呢,有水也短气,它压迫横隔膜,就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咱们讲苓桂朮甘汤,在《伤寒论》里讲了,气上冲心,温温欲吐,胃有水,他要吐的,老要想吐,温温欲吐,并没吐出来。古人这个温温,与这个愠愠是通用的。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论语上一句话。愠,就是恼怒烦恼。就是这个恶心,咱们现在说的这个恶心,使人烦恼、烦心,就是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温温欲吐。
    我们根据上面所讲的,总之这个关节痛,它是湿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脚特别肿,挺好使,也常用这个方子。他里头饮也盛,湿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一般脚气上冲的情形也有用的机会,主要的是桂枝治上冲。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他是恶心的厉害,临床上恶心的厉害,多加生姜,后世说它是散寒啊,其实它不是,它是去水气降逆,不让水往上逆,所以生姜它有这个作用。白朮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这个方子,它仍然是桂枝汤的底,它以桂枝汤去大枣,大枣有点壅满,这个它往上冲,这种甘药不要用太多,所以他把大枣去了。另外,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用桂枝这个方子的主要目的,加上麻黄、防风祛外邪的力量,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上冲啊,不是只用麻黄剂,桂枝的量用得特别重。由于恶心得厉害,所以生姜加量。知母这个药啊,不但解烦,同时能够祛水,尤其祛下边的这个水,由于脚肿如脱、脚肿大嘛,所以搁上知母。附子咱们讲过了,是祛湿解痹的,就是痹痛,它能够从皮肤外祛水气的。
    那么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方面能够外解所谓风邪了,那么同时偏于治呕祛水气。祛水,我们要是有浮肿祛水,没有不用麻黄的,它要没有表证则已,要有表证更得用麻黄。但是一方面也得搁利水的药,白朮也是了,同时加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很常用,不一定得是历节都疼,如果下肢关节疼,有肿,这个方子就好使。
    他底下又有写历节了,这个前后次序,这个书编次的时候没搞好,应该底下这段也给搁上头才对呢,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上才对,它是讲历节的原因。这个历节病不属于上边这几项,还有饮食不节,也容易造成的,他底下就说这个了。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酸入肝,过食酸就伤肝。这个筋,肝主筋,肝伤了就伤及筋,筋伤就缓而不收,迟缓了,松弛了,失去收缩的作用,所以他起名叫泄,泄与收缩是对待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平时爱吃咸的,大量吃,咸入肾,吃多了伤肾,肾主骨,也就伤骨。那么骨伤呢,就是痿而不能行,咱们说下痿,痿,指痿废,所以他名曰枯。
    枯泄相搏,说有两种情形,由于食酸而伤筋,筋伤了缓驰不收,就是泄;另一方面,好食咸,咸者伤肾,也就伤骨,骨伤就是痿而不用,所以叫枯,枯和痿是一个意思了。筋泄、骨枯痿,这么两种情形结合到一起,名曰断泄,泄还是上边的意思;断,就不通的意思。因为这个筋骨,都在关节这个地方,人的血液是通彻全身的,尤其现代说的循环也是,达到四肢,完了从四肢静脉回来。古人呢,在这地方也知道一点,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由于证的方面,枯痿缓驰不收,筋骨这地方,不是说不通血液了,通但是困难了,所以叫做断泄。这样子呢,引起不通,也不是绝对不通,要绝对不通用现在的话说就要坏死了,不是一点血液也不通了,通的,但不是畅通。由于荣气不通,卫不独行,由于荣气不能畅通,卫气也不能独行。
    荣卫这两个东西,它是荣之所至,就是卫之所在,就是血管的通透作用,古人说的渺渺茫茫,看得不清楚,近代医学说得比较清楚了。尤其毛细血管,在人体表面,血管有通透作用,血管里头水份多,它往外出,内外保持恒量的。那么里头水份少,外面的咱们说的津液就往里头去。所以古人说,卫在脉外,营在脉内。它这个里头是血液,可是与外边是通的,出来血管外头就是津液,津液就是气,古人说的气就是津液,你们看内经上说,如雾露之溉,灌溉的溉啊,所以气在人身上周身是无所不在,就像雾露一样的,灌溉全身,不是我们说的呼吸气那个气,不是那个气。那么血管不到的地方,和谁通透去?卫也就没有了。
    咱们饮食入胃,血管吸收,各细胞组织需要营养啊,那怎么去的?那就是从血管渗透出去的,把这营养成份送到周身各个细胞组织。细胞组织的废物呢,血管再把它吸收回来,所以血管内外有通透作用,正常生理也是这样的。古人在这儿也知道一点,不知道不会说这些话的,但是不是那么确切详细,有时候在这这么说了,在那又那么说了,限于科学水平嘛,也不必给古人打掩护,但是也不必对古人说些什么不然,当时没办法,只能知道那些。毛细血管得在显微镜下走,那个时候没有显微镜,那怎么能看到毛细血管呢,看不着,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就是粗。
    那么荣卫都不通了,三焦行津液啊,所以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就是无所使的意思了。四属断绝,就是四维不张了,不能旁灌于四旁了。所以身体羸瘦,我们人身体这个肥啊,里头水份最多,就是津液。如果没有水份的灌溉,形体就要消瘦得。所以人身上一百斤,有六七十斤的水份,人的瘦与缺水是很有关系的。独足肿大,那么湿浊之气呢,因为人太虚了,它是下注,所以唯独脚肿大,身上都瘦。黄汗出,尤其下肢爱出黄汗。这个皮肤它也虚啊,不能收摄,就出黄汗。如果胫冷,指的是小腿发冷,那就是黄汗了,我们后头要讲的,讲水气篇,有黄汗。
    那么历节呢,它不是胫冷,而是发热。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黄汗出,胫冷,指的黄汗说的。黄汗是水气了,它也肿,也出黄汗,但是胫冷。这个历节呢,还是有风邪的问题,有热的关系,所以它不冷而反发热,那么这是历节。这一段他在这个地方他给黄汗、历节做个鉴别,他也是有这个意思。历节也出黄汗,所不同的,一个是胫冷,一个是反有热、反发热。那么这一段饮食偏嗜酸咸的人,也容易影响肝肾虚,肝肾虚就影响到筋骨弱了,筋缓枯痿了,就能造成这些情况,也能够导致成历节的。这个应该搁前头,一条一条的全是说历节病的原因了。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这是最重了,病历节不可屈伸,历节就是周身关节全疼,尤其四肢而不得屈伸,疼痛得厉害,疼痛以至于不得屈伸啊,所以拘挛痛。乌头汤主之,这个乌头汤啊,治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不过这个方子做的非常好。主要有大乌头煎,这个往后头讲,这里头也提了,这个方剂里,他用麻黄、芍药、黄耆、甘草、乌头,他用的川乌了,不要用草乌,草乌毒太大。川乌五枚,大乌头煎里,是大乌头五个,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两小碗,把五个乌头搁在里头煎,煎取一升,两碗剩了一碗了,就别煎了,把这乌头就不要了,乌头的成份就溶解到蜜里头了,所以叫乌头煎。这就是一个药,这个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疼,后头有,咱们讲寒疝那一章就有了。
    那么这个方剂呢,它用前四味药,祛外邪了,麻黄、芍药、黄耆、甘草。用乌头蜜煎呢,就是治历节痛。还有一个,他也没讲在这一章,其实应该在这一章讲。有一个乌头桂枝汤,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就是合用乌头蜜煎,那个是治桂枝汤证的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的,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他用桂枝乌头汤,后头也有,都有,我主要是为了解释这个方剂才在这里提。如果要是无汗,恶风还厉害,用这个,恶风厉害是黄耆的关系啊。虽然无汗,但是表虚,就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不搁黄耆的。用麻黄、芍药、黄耆、甘草发汗祛邪,同时用乌头蜜煎来治疼,治关节疼。蜂蜜就治疼,是甜药都缓痛。乌头一个药,跟附子一样,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疼痛,就治这个,就这一味药就治这个。他搁蜜煎,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古人用药,这地方都从经验来的,这怎么知道的,没法知道。
    这个乌头拿蜜煎之后,他那个瞑眩状态就轻。平时我们给病人开附子,病人就说我吃这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是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晕,像喝醉酒似的。要是用五个乌头,那了不得了,那或者他要吐,不过要是搁上蜜煎呢,没有这些毛病,能解这毒。所以古人用药,那是有办法,有办法是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加了效能了,为他治痛了,同时还免去它的毒。这个地方都很好,后世的方药,不讲究这些。
    底下这个方子啊,矾石汤是外用方,矾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矾。把他弄弄水,洗脚,浸脚,这个治脚气。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这也是附方,底下全是了。这个矾石汤从哪儿搞来的?没注明,也没写附方,其实它是附方。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这个药啊,它祛湿有收敛作用。如果脚肿了,或者有点作用,但是要脚气冲心,我看治不了。
    《古今录验》是个书名,在这个书里头有续命汤,宋朝林亿他们把这个汤附在这个地方了。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那么在这个书里头有个续命汤,还有个大续命汤,这两个主治是相同的,治中风痱,痱也是风邪的意思,就是中于风邪;身体不能自收,身体不能自收持的意思,就是所谓半身不遂啊。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人昏冒,也不知道哪个地方疼。或拘急,不得转侧,或者身上发抽,而不得转侧。那么这个方子,真正治这种病是不行的,所以起这个名字叫续命汤,有点言过其实。
    这个方子我们看看他用什么药物,它是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不是麻黄汤嘛,用麻黄汤加石膏,还有外邪呢,祛风,他这个意思还是祛风邪;另外加一些补中的药,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又加上当归、川芎,强壮、补血。那么如果这个人得了外感,要是有心下痞硬,胃不好,同时有些我们现代话说贫血,严重贫血的情况,这种人得感冒,这个方子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可用,否则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尤其不能治中风。所以这个地方我认为都是有问题的,咱们现在对中风病这个方子千万慎用。
    如果真是有太阳病,这种外邪的症候,发烧啊,怕冷啊,那么同时有严重的贫血,这个方子这时候可以用,但这种病只能这么说,遇到的也很少了。真那么贫血,恐怕得少阴病,也不一定得这个东西。假设要是真是太阳病这种症候,要是真正的贫血,可以用。但是对于中风啊,口不能言啊,身体不能自收持啊,这个方子要加小心。他说得挺好,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不让你躺下,后脊啊也不要盖太多,靠着椅子坐着。汗出则愈,汗出就好了。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更成问题了,真要是哮喘,一点儿没有虚候,用这个方子可不行。所以后世医书犯这个病犯得大,这个药不是不能治咳逆上气,它解表嘛,有麻黄,能治,但是必须得有这种里也虚,同时血也真虚,不然的话,搁些温补的药,那哪儿行啊。所以哮喘啊,咳嗽啊,咳逆上气啊,这种病咱们经常见着,不能随便用这个药。它能治,它得有它的症候,不是随便这个方子就能治这个病,这是后世医书犯这个毛病。
    《千金》三黄汤,《千金》里有一种方剂,叫三黄汤。也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主要的还是关节疼,百节疼痛嘛,就是遭受风邪,关节疼痛,或者人烦热,恶寒,心也乱,心乱就指心烦,就是烦。一点也不想吃东西,可以用,千金里是这么讲的,可以用三黄汤。我们看看三黄汤有什么药呢,麻黄、独活、细辛、黄耆、黄芩,这个药的组成,在孙思邈的时候,这个药比较简单,还不像后来。这个方子用细辛、黄耆,治关节疼是有可能的。这个黄耆啊,有恶风特别厉害的这种关节疼,黄耆都可以用,但是对这个风必须特别敏感。咱们就说这个正不足于表啊,无论风邪也好,湿也好,在体表,你不吃这个黄耆它祛不了,你发汗更不行。这个细辛呢,它跟附子对关节拘急痛的疗效差不多,那么这两个药就是治百节疼痛的。另外,麻黄、独活、黄芩,它是发表解热的法子,也有外表,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
    不过他这个药,份量都轻,都几分几分的,这个几分,古人一两是四分。你看这麻黄呢,也就一两多一点,一两多一点搁现在也就一钱多一点,拿着咱的克数算,就3克。独活这个药发汗没多大力量,它是一个有点类似葛根的药,它是一种滋润性的,清凉性的这么一种发汗药,也发汗,但是发汗的作用不大。黄芩又有一点解热解烦。这就是有外证,有表证,不汗出,但是恶风恶寒,相当地甚,同时百节疼痛,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这个药物这么分析。不像他说那个中风了,前头搁个中风两个字,大概林亿就看到中风就给弄到中风这一章来了,它总是还说得风湿相搏这种中风,不过这个方子还挺简当。
    它底下有些加味有些乱了。他说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这没有什么道理,心热只能加黄连。这个黄连、黄芩呐,泻心汤不也大黄配上黄连、黄芩嘛,心热加什么大黄,心热就指的心烦热,所以这个加味呀,有些地方不怎么太好。腹满加枳实,这是没问题的,加枳实、加厚朴,上下都满的话,这都没问题。气逆加人参三分,这不对了,气逆怎么能加人参呢?气逆只能加半夏、生姜这类的药。这个人参是补虚的,补虚不一定气逆,中虚不一定气逆,这个有人参证都是心下痞硬。悸加牡蛎三分,悸指心悸,牡蛎还能治悸、动,这倒可以。渴加栝蒌根,也行,栝蒌根的渴,有两种,津液虚的渴,加栝蒌根就对;要真是阳明有热的渴,那非加石膏不可,加栝蒌根也不对,所以加味也不是随便写在这个地方。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治百节疼痛,这还行的,这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是三黄汤,三黄汤这名字起的,就是黄耆、黄芩和麻黄,三个黄,所以起名叫三黄汤。
    底下这个《近效方》朮附汤,《近效方》也是一部医书的名字,那里头有一个朮附汤。其实这个朮附汤咱们讲过了,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朮,就是那个方子,可搁在这一解释,就一点儿也不对头了。它治什么呢,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说得驴唇不对马嘴了,那么这个方子是治关节疼,没有表证。咱们在《伤寒论》里讲的是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它去桂加朮,就是这个方子。它这没有表证了,咱们前头研究很多了,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这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了,尤其小便数,丧失津液了、丧失体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了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朮啊?这个附子、朮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朮也能够治湿痹,外有湿痹,内里头还丧失津液这么一种病。所以加上附子、朮,使得小便利,变成不让它小便那么利。
    所以老人的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那里头不也有附子、朮嘛,就是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朮,也能治痹痛。它是这么个方剂,这么个用意。也就是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就是咱们说痹痛这一类的病,没有表证,如果他有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而致使关节疼,没有别的,这个方子可以用的。并不像他说的,头眩这个还是对的,为什么,它有朮,这个朮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朮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胃这个脏器啊,喜燥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朮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朮,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那么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谓之头晕,苦极,也不至于到那个分子上。不知食味,也是冲着朮说的,就是脾胃虚,朮能够健脾。它是这么样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的,不一定他就是一天一点儿东西不吃。它后面又没有表证,这一类的关节疼,不至于那个样子。
    所以经过后世对这个方药的解释,有些自己心里想在里搁着呢。它这个方子有些特别了,加上引子了,加上姜五片,枣一枚,这也没什么关系,要如果有点恶心,可以加点姜,加大枣,没什么大用意。可见这是后世的做法了,后世都是要姜枣做药引子,大概每副药后面都是姜几片,大枣几个。原方子里头有姜、枣,他把这个变成药引子了,搁在后头了,这都不合法。原方就是白朮、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就这几味药,它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朮。你们回头看看《伤寒论》就是这个方子。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崔氏八味丸,这个药本来是在仲景书里头,可能这个方子最原始的是崔氏的家传的方子,所以叫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呢,大概也在《近效方》里头,也有这个药,叫崔氏八味丸,书名没写,当然是根据上头。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就是脚气冲心了。我们用这个肾气丸啊,主要治下焦,它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个主要就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这种情况。这个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一个主要症候,这个我们要记得,或者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一种症候,所以古人管它叫肾气丸,它治下焦虚寒的。
    这个方剂讲过的了,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肾气丸这个方子前头有了,在《伤寒论》里也有了。这个方子,它主要用了大量的地黄,一方面治血痹,同时也治烦热。
    另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萸这个药,山茱萸是一个收敛强壮药,这个药因为收敛的关系,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那么泽泻、茯苓呢,祛湿的利尿药,配合到附子,可以治湿痹。
    所以这个药又能治血痹,又能治湿痹,那么同时他有虚脱的一种情况。所以这个药也治小便频,饮一斗,小便也一斗,他就是下腹部虚得很,松驰无力,组织上也没有收摄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它。那么有桂枝也治气上冲,那么这个附子,用量的相当的小,但是没有这个附子,上边这些地黄、山茱萸、薯蓣,这些补药都不起作用。
    附子这个药,当身体机能陈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把它振兴起来。附子这个药,在身体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它。就是一般机能陈衰、阴证,没有不用它的,它就能够使机能陈衰让它恢复,它能起这个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像八味肾气丸这个药,除了附子,它没有什么祛寒的药,它这个主要处理的还是一个血液津液虚,同时又有小便不利,血痹不行等等的这种情况,都参杂在一起。那么主要是因为这个机能陈衰,我们后头到妇科还会再讲到的。妇科这个转胞病,是因为输尿管松弛了,使输尿管不那么通畅了、胞系了戾,附子能使机紧张起来,输尿管就不那么褶了,小便就可以通了,在妇科那有讲,所以附子是起这个作用的。
    现在咱们的六味地黄丸,就把桂枝、附子两个药拿掉了,这什么也不当了,当然还是有些滋补作用,有大量生地、山茱萸还是起这个作用。但是对这个治下焦、补肾,就补不了肾了,没了桂枝、附子到哪补肾去。这个药叫肾气丸,也叫做八味丸,名字挺多。
    《千金方》越婢加朮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这个方子,在《千金方》里,越婢加朮汤,本来不治这个。在《千金方》里,把它列到这了,所以林亿他们也就根据《千金方》的说法,把它列到这了。治肉极,五脏有五劳五伤嘛,六腑各有极,这个肉极,就是脾,肉属胃了,脾胃都主肌肉嘛,就是极热极寒,在肉上有这个病。
    这个肉,虽然在外,但也属于内里头脏腑管的,肉极说的是有热,热则身体津脱;热使腠理开,津液就往外跑,出大汗。腠理开,汗大泄,怎么来的呢,历风气,遭受恶厉、严厉的风气,这是孙思邈的看法,才有这个情况。越婢汤,本来就治身无大热,汗自出,身有水气,发肿。咱们治风湿,后头有的,就是张仲景那个说法。孙思邈的说法,也是汗大出,他说这个是肉极热的关系,这个腠理也开了,这个原因哪儿来的呢,就是受了厉风气了,这是孙思邈的解释。
    怎么解释都好,我们用这个药,它是既有表不解,里头又有热,跟这个麻杏石甘汤一样。他表不解,应该恶寒,但因为里头有大热,反不那么恶寒。下焦脚弱,这也指脚气病说的。它这个脚气病属于热极,在底下说的也很好,恶风加附子一枚炮,不只是恶风的问题,如果这个越婢加朮汤证,越婢加朮汤证是什么,就是身上浮肿、有水肿,汗出,有表证,小便不利,同时要是关节痛的话,要加附子。
    这在临床也常用的,我们治关节痛,有几种,一种咱们说偏于这个风啦,就是表证,有桂枝汤证,也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呢,用桂枝汤加朮附,麻黄汤证,我一般爱用葛根汤加朮,葛根汤的药较的好,葛根汤利用它发汗啊,它不那么严重,不像麻黄汤,当然用麻黄汤也是可以的。没有汗的这么一种风湿关节痛,我们最常用的方子,就是用葛根汤加朮。有汗、脉较的弱,用桂枝汤加朮附,桂枝汤加朮附和那个有桂枝附子汤的主治,差不多,我经常用。
    如果有肿的厉害,这个越婢加朮汤很好使。里头六两麻黄觉得多了些,六两折合现在是三六一十八克了,可以少点用,但是不能够少过十二克以下,那就配伍不过来了。这里面有石膏,麻黄石膏配合到一起,不大出汗的,甚至于治自汗出,它这里跟本就有自汗出嘛,肿的厉害情况,大致都是这个方。所以这个方也治很多的类风湿的,这类风湿关节肿的多啊,甚至于关节变形,这个方都有很多应用的机会。
    我们上面讲的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要只限于足下肿,那么是关节都痛,病人比较瘦,再有些恶心,就用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和越婢加朮附这两个方子相仿,但是这个偏于治热,那个它没有石膏,那个我也加过石膏,有时候加石膏和这个起得作用就差不多了,我加石膏是为治风湿热,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一般的风湿热,有的热不退挺好使。
    那么一般的关节痛啊,就这么几项,有表证,有汗出的,有无汗的,有浮肿的,浮肿的我们用越婢汤加朮附,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朮附,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朮附,这是很普通的,如果恶风特别敏感,你要加黄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