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古人认为疾病的原因就是风寒,这是有问题的,咱们做个参考。不过前面的五脏风寒,我们根据仲景书全面看,不像是他的手笔,因为他的辨证是六经八纲的方法,与这个不太相符,名人著书他不能这一下那一下,给自己找难题,我想可能是王叔和所著。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古人对肺的看法,肺合皮毛,肺与表相合的,所以在研究肺痿肺痈时,说风伤皮毛,内舍于肺,外感会影响肺,这是肯定的,不过古人认识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皮毛与肺就这样一个关系呢?咱们不能肯定,但是这个规律是一定的,比如得了外感,气不得旁达,他就都要担负到肺上,那么这个毒素废物的刺激就咳嗽喘,古人就这个现象说成肺合皮毛。
    那么因为这个肺中风,所以皮毛闭塞,就是表闭塞,那么这个邪热和气息往上冲,所以口燥而喘,这是必然的。感冒,咱们现在也说上呼吸道感染,常常有咳嗽、喘、口干舌燥,这个是因为热不能外达,就往上逆,波及到肺,就口燥而喘,古人管这个现象叫肺中风,现在就叫感冒了。外感风寒波及到肺,古人称肺中风,因为喘属于肺嘛。
    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这都是说水气,身运而重,身体活动感觉身上重,表示有停湿停水的情况;冒,眩冒的冒,水要停在上面,肺在上,那么脑袋要眩冒,冒就是沉,身上要浮肿。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肺一方面与皮毛相合,另一方面肺主气,那么气受伤,津液就不行,津液不行就变成湿、变成水,古人是这种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可是这种看法值得研究。古人说肺合皮毛、肺主气,那么肺受了风邪,皮毛闭塞就要口燥而喘,肺主气,气受伤,津液不行,那就要引起水气方面的反应。
    肺中寒,吐浊涕。
    肺中寒在肺痿肺痈讲过,在那一篇讲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为肺中冷」,冷就是说有水,那么这个水不一定生在肺上,是由里往上,主要还是胃中有停饮,冲逆于肺,波及到肺,所以古人叫肺中冷,在这一段上他说肺中寒,所以肺中冷者,吐浊沫,这是当然的,可以用甘草干姜汤,你们翻到肺痿那一章里可以看到的。
    这是两段,一段讲肺中风、一段讲肺中寒,中风、中寒要活看,就是伤风感冒影响到肺,如果里有寒,波及到肺,就吐浊唾,浊唾就是涎痰浊沫。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死脏什么叫作肺死脏,这是论脉,肺的真脏脉见,人是要死的。五脏的脉都不能独到寸口的,都要借助胃气,所以五脏的脉它是不能单独显现出来。比如这个肺脉,古人有这么看法,肺亡于秋,这个秋天的脉如毛,就是浮,可这个浮有缓和之气,看不出是个肺脉,如果真看出肺脉了,那就没有胃气了,那就坏了,那就是真脏脉露出来。
    咱们都一个讲的肺合皮毛,平时这个浮它不就是表证,表证它就浮,古人说这与肺有关系,古人就现象和看法是一致的。可这个浮里面总有缓和之气,如果没有缓和之气就像这里讲的死脏。浮之虚,轻按这个脉无力谓之虚,浮之不是说这个脉是浮脉,是说拿手轻按,这个脉很虚,但是你稍用力一按,弱如葱叶,按着里面什么也没有,就像那个葱叶中空,下无根者死,这个是真脏脉。
    肺脉如毛,真正要浮到这个程度上,非死不可,那是真脏脉,一点胃气不存在了。这个见于内经,文辞不一样,但说法差不多,我们可以看看内经里论脉,对照看看。这是把肺说完了,说了中风、中寒,同时讲肺的死脏脉。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古人说这个肝主风,那如果肝中风邪,这个风太盛了,风太盛者动,头目瞤,这个头目瞤就是脑袋动,摇脑袋,古人说凡是现这个样子都属于这个肝,这也不一定,不过作个参考。
    古人说风属热的,风为阳邪嘛,那么肝主筋,热者则筋缓,就是缓而不收,所以它直不起腰来,常常佝偻着,它这个筋松弛了嘛。那这个肝病,肝苦急嘛,肝这个性情如木,属木,喜条达,主疏泄,所以它一病了,它急,所以是疏泄的反面,因为这样子所以欲嗜甘以缓之,这是生理上一个良能。这个说肝中风。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这个与上对照就知道了,这个两臂不举是筋急,这个寒它收引,令筋拘急,所以两臂不举,如刚才所说肝性疏泄、条达,那么肝为寒郁,这就成了血瘀气滞的情况了,所以「舌本燥,喜太息」就是肝郁之相了。
    那么血有瘀滞,就会舌本燥,阳明篇也讲了,但欲漱水不欲咽,那就是口燥,这个热在于血分,血瘀滞的这种情况。胸中痛是寒气往上攻的一种情形,咱们讲胸痹时讲过了,这个寒攻向上攻冲,所以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病常常病胃,胃不和,食则吐,这个胃不和,由于肝虚不能制胃,这个胃气强,咱们就说阳明病这套东西,那么大黄甘草汤证不就是食后即吐,那是阳明病,阳明病要出汗,胃热、胃中燥,所以这个肝病常常影响胃,胃不和,它就不能吃,一吃就要吐,吐就要汗出,这个与阳明病结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
    上面说的肝中风、肝中寒,在仲景的书里没有这个病,所以我说不是他写的,这是脏腑辨证,对脏腑为风、为寒反应的看法。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死脏与刚才肺死脏是一样的,肝脏真脉现者死,我们平时看这个脉看不出真脉来,都有胃气在里面,如果没有胃气,五脏脉独见,见者死,没有胃气了,当然非死不可。
    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浮之弱就是轻取这个脉软、弱,稍微一重按如索不来就像绳索那样不动,本来这个肝脉是弦脉,弦脉上下端直而已,该动还是动,这个不来就是不动,只见脉之弦不见胃脉之缓,这就是真脏脉,这是一种。或曲如蛇行,像蛇行,肝的本来端直现象没有了,这也是真脏脉一种,所以这两种脉,肝病见之都要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这段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淤滞,著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的很。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好,那么就是气郁着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气瘀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痛疼都要发生的,在他未苦的时候,只是有上面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这个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是有个注吗,林亿他们说各本都是旋覆花汤,但这个方剂不见,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后面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新绛拿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也就是行气活血去淤的药,可见它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这方子治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如果漏下血崩,那你再用行气去淤的药是错了,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翕翕发热这是中风证了,太阳中风是翕翕发热嘛,他说这个心中风,是中风影响在心脏了,不是一下子中到心里面去了。那么这个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两阳相争,所以要翕翕发热。
    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其实翕翕发热、不能起就是个表证,表证会身上疼痛,影响到活动,在这就说不能起。
    那么热波及到心,心气一定虚,心虚者心中饥,心怎么饿呢?这不是说胃,内经中有这么一句「心悬如病饥」,心里发空,说的是心气虚,就像心悬着,像挨饿的滋味,它说热影响到心脏了。心中风,心脏由热而至虚,所以心悬如病饥,就像里头有空洞这么难受。
    食即呕吐,胃也受热扰,也不能吃东西。这是心中风,心火再加上风热,这么一种热,要翕翕发热,热能伤气。内经中一句话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胃这个脏器,喜温不喜寒,但大温不行,所以我们用药也是如此,甘温的药调理胃是最好的,大热反而食气;气食少火,就是稍微的甘温能养胃,胃生津液才有了气,这个胃能化谷生津液;壮火食气,吃了大热的药反而食气,这个火反而能把津液烤干了,所以胃热不能吃东西,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如果心要中寒,因为心是火脏,为寒所束缚,它这个热是内郁,热不得放出去,为寒所约束,热郁于内就有这种情况,感觉心如啖蒜状,热辣辣的,又热又辣、像吃大蒜的滋味,心像这个样子,是因为热内郁而不得外出。
    如果再厉害,不仅是吃大蒜热辣的感觉,而且还要疼,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前后牵扯痛,就像虫子往来,而疼痛不已,像虫子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往复不已,疼痛不止,这么个比喻。
    如果脉浮者,这个病上郁之机,自吐乃愈,自吐可以好病了。这个与前头讲的胸痹相仿,胸痹与现代心绞痛相似,尤其有几个方子桂枝枳实生姜甘草汤,心弦痛就是现在说的心绞痛,那这个也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个药都用的是温性药,所以用半夏栝蒌薤白白酒,主要是薤白止疼痛,瓜蒌虽不是温性药,但也不是大苦寒的药。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伤,就说明不是由于风寒,既不是由于中风,也不是由于中寒,是内伤所得,内伤的心伤,那问题多了去了,这里也是个概要的说法。
    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伤则心气必虚了,心主火,心虚而阳易动,不耐劳动,一劳动颜面红赤。下重是什么道理?心气虚不交于下,上盛而下虚。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由于心阳上虚,肾阴从下往上攻,乘心阳之虚,肾阴动于下,所以心中痛而自烦。
    发热,这个热不得下交,本来也不下交,让寒一攻更在上面了。当脐跳脐跳者是水动之状。其脉弦,弦有水之应,有水这个脉是弦的,脉弦、脉紧、尤其脉沉都主水、主寒,这就说明肾阴往上攻,肾主水,水气往上攻,所以脐跳是水上攻,水动的一种状态。
    咱们讲过苓桂枣甘汤治奔豚也是,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水动的地方,与这个是一样的,脐跳是水动之状,脉也应之弦,也是有水的脉。这一系列的问题全由于心脏伤所至,稍有劳倦,即颜面就发红赤,这是虚嘛,一动就那样子,但下面不是,心气虚的不能下交,古人是这么看,心肾两个脏,心火交于下,肾阴交于上,这个在卦上天地泰,古人观察,也是取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的。
    内经中讲的很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彩虽然在天上,可是它是由地上去的,就是地气往上,然后它得返回来啊,所以天气下降,天虽然在上,但作用是在下面,所以八卦地天泰,地气在上,天气在下,这样上下才通调,才对。这段书正好是相反的,天地否,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始终不沟通,这就坏了,这是根据八卦讲的。
    那么水火呢,也这么看的,所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察现象,所以水火看得很清楚,说水火既济,水是就下,火是炎上的东西,可是作用在哪呢,水得在上面,火得在下面才行的,比如烧茶,把壶放下面那不行。如果反过来,就是水火不交了,就不济。所以易经这个东西可看,他不是随便说的,是观察万物之像的一种体会。中医里头就有这些东西,古时候没有旁的科学嘛。
    方才讲的心气虚,肾为什么往上跑呢,这个心气虚不往下交,但肾不虚啊,肾趁着虚它往上冲,可是冲到心上还是不交,心火也往上跑,所以它们俩还是不交,就是不济的现象。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
    这和上面讲的真脏脉是一样。心脉也,心旺于夏,夏天这么脉呀应该洪,可是也不能过洪了,他只是洪没有一点缓和之气那就坏了,那就是所谓的真脏脉了。
    那么心的真脏脉呢,浮之实,就是轻手按着他就实,实到什么程度呢?如丸豆,古人这个丸,指弹弓的弹丸,就像弹丸和豆子那样的坚硬,这不是好现象,一点缓和之气都没有了。按之益躁急者,死,你要使劲一按啊,那就更乱了,躁急,那在手底下翻滚,这洪就是过了,没有胃气,所以这是心死脏。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邪哭就是无故的悲伤,这个还是接着上面心气伤来讲的。那么这个人无故的悲哭,而使魂魄不安的话,这种情况都是血气少也,血不足以养心,血少,那么也使心病了,就发生上面这种情况。
    血气少者属于心,那么血气少发生上面这种病,这种病属于心,因为血脉通于心嘛。咱们以前讲的百合病,大家还记得吧,那个人也就是魂魄不安啊,也就是血少,也属于心嘛,回头看看百合病就知道了。由于心气虚,其人则畏,古人认为心是人的主宰,心为君主之官嘛,如果心气虚了,那么没了主宰,人就怕,所以其人则畏,就畏惧而多惊多恐了。
    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这都是魂魄妄行所致啊,主要是由于心脏伤,这个伤是由于血少。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个在《医宗金鉴》给改了,我看改的不对。他这个阴气指什么呢?阴气指血分,就是血少的那个血。如果由于血气衰,而致这个心脏病,为癫病,就指上面说的血少而致的这种病,这种病就是癫,无故悲伤啊,行止无常啊,不打不闹的这种病古人就叫做癫,这是由于血虚,即便有热也是虚热的形像,这个是不能攻的。
    这个阳气指的是津液,在这个书里仲景阴阳老这么说的,一个指血分,一个指气分,这个津液属气分,这个气我们就叫做阳。咱们脉也是这样的,在血管内他是属于血分,这个作用他叫做营,那血管外就是气分,气分是什么呢?就是津液啊,它的作用是卫,卫代表着防卫,就是现在说的免疫能力;那血它的作用就是营,跑出血管,到组织细胞间,去营养组织细胞了,也有组织细胞反回那种液体,里头有废物,这些都是在组织间隙,那种东西这个古人叫做气。
    所以气在内经里说如雾露之溉,遂谓之气,并不是呼吸气的气,不是哪个。那么津液就属于气分,所以古人叫阳气,如果因为津液虚、大便硬而发生阳明病就会狂,你看我们讲那个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之类的都是里实了,所以那个为狂,他《医宗金鉴》那么看的,他说阴气虚,阳气必盛,那怎么能癫呢?后世都这么解释,他把这两个都给改了,不对的,仲景的书不那么看,他这个阴阳的看法和后世的看法截然不同。
    咱们在伤寒论讲过不少了,亡阳就是亡津液,你看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是没有热,没有热给吃石膏那哪对了,就是没有津液,所以不可发汗,发汗最亡津液,应该怎么办呢?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轻轻的解表药还得加石膏,这才讲的通,那要没有热还行啊?后世医书对这个阳阴看的过死,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这是不对的。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古人说脾主肌肉,脾中风者他肌肉不是和了,一定翕翕发热的,这和太阳中风一样,桂枝本为解肌吗?这太阳中风,翕翕发热,也是肌不和嘛,这几段就从那里套出来的。
    形如醉人,醉人什么样,就是呕吐、眩晕,这呕吐、眩晕都是停水之像。腹中烦重也是内有饮的情况,重就是有水了,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脾的功能正常是行津液、运输;脾病了,运输失职了,所以饮聚为水,不运输,可不就是这样,形如醉人,胃里停水他就要吐,胃里有水,脑袋就要晕,形如醉人是这么一种情况。同时这水在里面,腹中烦重,那么来到外表,水气在外表。这个皮目,皮是指身上的肉皮,目也是指眼皮,凡是水气在皮肤里面,它要瞤瞤而动的。
    这个将来到水气篇里要讲到的,四肢聂聂动那是皮水,皮肤里面有水气,影响到皮目瞤瞤而动。而水在胃里使人短气,水压着横隔膜,使呼吸不利,人就短气。
    脾中风,脾主肌肉,所以它要发热、发烧,就是肌不和。脾主运输,脾病而运输失职,饮聚为水,水的部位不一样,有的在里,有的在外,所以写的症候都是概括的说法。另外这章脾就只有中风,没有中寒,所以这一篇很不完全了。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脾死脏,脾脉应该缓,应该弱,如果浮之大坚,轻手按他又大又硬,同时一按就是加力看脉内的情况,就像扣着个茶杯、酒杯似的,它这是形容的,没有这么大。洁洁,就是中空,洁洁状就是空空无物,光在外面扣着这么个挺硬的东西,而且如摇,光晃荡如摇摆,这样一点胃气不存在了,这是脾之真脏脉见,主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这是阳明篇抄下来的。趺阳脉是候胃,咱们诊胃的病可以诊足趺阳穴。这个趺阳脉,浮而涩,浮主热,浮不一定主表的,有时主热,胃热则强,所以浮者胃气强,就是胃里有热;涩,津液虚谓之涩,津虚血少脉就涩,不流利。
    底下说呢小便数,小便数导致津液亡失,脉应之涩,所以说涩则小便数,由于小便数造成亡津液,脉才涩,它没当时解释,之后它就接二连三的来了。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是胃有热,因为诊的是趺阳脉,所以浮则胃气强。涩是津液不足,津液虚,为什么虚,因为小便数,所以他说涩则小便数,中间含蓄到里头了,没怎么解释。
    浮涩相搏,胃气又强,小便又数而使其津液伤,这两种问题结合一起叫作浮涩相搏,那里面津液没有了,胃肠干,大便一定硬,其脾为约,古人管这个症候叫脾约证。这个脾约就是古人对脾的看法,认为脾是行津液的,为胃行津液。古人这个看不清楚,饮食入胃,经过消化之后,脾上输于肺,它怎么跑到这肺上了呢,古人搞不清楚,咱们现在知道必须到肺接触空气,这个气的成分才算完成,养人的精气才完成,光有水谷也不行,也得有氧气,这个精气输送全身才能有用,水谷精微与氧气搁在一起才叫精气。那么古人说这是脾干的事,脾给输送的,那么这个胃干了,没有津液可输送了,这个脾受制了叫脾约,约者,穷也,无津液可输送。所以这个病并不是脾的病,由于脾约俩字,给搁到这,这是错误的。
    这个麻仁丸古人叫麻仁丸,因为这个脾约的关系,现在叫麻仁滋脾,滋脾来了,这哪对呀,事实上并不是脾干吧了,它是无津液可输了,麻仁它滋什么脾呀,不是滋脾,它是滋胃,你看这个药,它是小承气汤加的麻仁、芍药、杏仁,都是滋润养液的药,同时也攻下,是治阳明病。
    不过这个阳明是热轻,因为不是热结实于里,所以它不用大承气汤,而且这种虽然大便硬,但人不感觉难受,现在的习惯性便秘都属这种,这没有热,老年人便秘也属于这个。所以这药是好,好是因为他不泻下,它作成丸子他每回吃的少,主药用的麻子仁,麻仁是个缓下药,滋润缓下,再做成丸子,不像光用承气汤猛劲,所以这个药长期服用对人无坏处,它没有下热作用,它没有芒硝,芒硝是寒性药,去热。那么这个方子,咱们以前也讲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
    那么在脾还有个中风,这肾连中风都没有,中风中寒都没有,所以这个东西很不完全。这又提个肾着,这肾着是照部位说的,古人说这个腰是肾的部位,事实上与肾没有关系,你们看这个经文就知道了。
    所谓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身体重就是组织里有湿,组织里有水分,他就身子沉。腰中冷,他这个地方在哪呢?在腰,所以在腰这个地方冷,水啊性寒这是肯定的了。所以水在胃,当背部寒,背寒如掌大,就像巴掌那么大,背寒都是胃中有停水;腰冷呢,这是在这块有停水,所以说腰中冷,湿水之气都在这里。
    如坐水中,冷那个样子就像坐在水那种情况,水指冷水说的。形如水状,有时能肿点,就像水肿的样子,但有时也不肿。那么要是水气病,水哪来的?一般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影响水的代谢的关系,人都渴。那他这个正相反,反不渴,小便自利,他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他这个来头不是那么来的,不是由小便不利来的,这里小便反倒自利,自利就是频数,而且他也不渴。饮食如故,它这个病胃里也没有水,病不在胃,所以饮食也如故。病属下焦,它这个病纯属在下焦这个地方。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它这个病怎么得的呢,它说原因了,这是由于身劳汗出,看这个书说的情形是劳动人民多呀,人劳动他就出汗,虽然出汗但不能换衣服,汗浸湿衣服,衣服就湿了,湿了一凉它就冷啊,那衣服里面老是冷而湿,冷湿在这里,再出汗出不来了,那么咱讲汗出当风的这个关节炎啊,和这个是一个道理,汗排出去,一方面排出热,一方面排出废物,冷湿在外头,它这个汗就不得排出,不得排出,它就在组织里头就郁到那个地方了,一回不要紧了,它搁个身劳,表示劳动人民天天这样,这就成问题了,久而久之,这就成了湿而为痹嘛,汗老是出半截,要出衣服冷湿了汗就出不了,该出的汗在皮肤里积下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病了,这个病是这么来了,这个有道理,咱们说那关节炎大概也是这样来的。所以他要是外头凉、阴冷,那么该出的汗不让它出来,一闭塞它就留在里头了,这个它不是一时的,是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腰以下又冷又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这个肚子前边,组织里面都有水气,不光是后腰,这腹沉得就像带五千钱,古人都花铜钱,五千个也不少了,也够沉的了,形容这个沉呐,就像那个样子。那么这个呢可以用甘姜苓朮汤这四味药来主之。
    这个方剂治这个病确实有效,在临床上这个病常遇到,有人说腰痛,你好好问,他腰较凉吧?四肢沉吗?假设有这个情况用这个药准好使,这个我在临床上就遇到多少次。所以治腰痛也没有靠一个方剂来治的,就是辨证,中医就这么一个问题,它是这个方子的适应证,要不是这个证你用那个方子一点效也没有,甚至有害处。
    这个方子很好使,它是甘草、干姜加上白朮、茯苓。现在我们搁苍朮啊,这个白朮我用着不如苍朮。甘草、干姜是温中去寒的,同时这个药也治小便数,咱们讲那个肺痿、肺中冷,那个病有遗尿、小便失禁,它这个小便数也是这个样子,由于身上有冷湿,小便也打算排出去但排不出去,虽然小便挺多,但病还是治不了,所以古人用这个方子行了,一方面苓朮排除水气,同时用甘草、干姜温中祛寒,这几味药协力到一起就对肾着这个的病。
    这个方子平时用的机会不少,如果病人还有血虚,你用这个甘姜苓朮汤再配合当归芍药什么这个机会也有呀,既有这个病,同时觉得有贫血的情况,也可以合着用,这我都用过。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跟上面一样,都是五脏脉见真脏脉必死。肾脉应该沉,肾主冬啊,冬脉如石,就是沉的意思。浮之坚,轻按这个脉就坚硬。按之乱如转丸,一按之,手底下脉的至数不分,而如转丸,硬的很。益下入尺中者,死,越往底下越厉害,下入尺中,尺以候肾,到尺中而坚,按之如转丸更厉害,这就是肾之真脏脉见,主死。
    到这里把五脏风寒讲完了,里头搁几个病名,一个叫肝着,一个脾约,一个肾着,这个东西,尤其脾约是阳明篇弄出来的,我想是后人搞的,不像张仲景的口气,是不是也多大关系,反正也有值得参考的地方,像肾着这个治法都挺好的。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什么叫三焦竭部呢?三焦虚竭各有部位,他是这个意思,所以它说三焦竭部。上焦竭者,善噫?这个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古医书准有的,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它这个上焦啊,受中焦之气,如果中焦气要是不和,它就不能消谷,中焦是指胃说的,它不能消谷,就没有精气以奉上,供给上焦,所以上焦它虚。不能消谷,就能打嗝,这是胃虚的反映,就是胃不和造成的。
    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事实上不但上焦受中焦气,而下焦也禀气于中焦,中焦胃是人的生之本了,下焦虚竭,遗溺失便,二便失禁,这属于下焦了,但是本身这样的虚衰,主要是来自于胃不和,也是中焦之气不和。我们有一句话,上虚不能制下,胃不和,就不能制约下焦的失禁,这有点五行的味道了,古人说胃属土,土可以克水,土虚了就不能制下焦了,不能自禁制,就是下虚,我们刚才说的甘草干姜汤,或者甘姜苓朮汤,这个药与这个都有关系。
    这个甘草、干姜本来就是健胃的药,它能治小便失禁、遗溺嘛,所以这个甘姜苓朮汤它也是,也能治遗尿,因为是从甘草干姜汤那来的嘛,都是治胃的药,这也通过临床的实在情况。所以中焦不和能导致下焦不能自禁制,就是因为胃不和,就失去约束,所以二便失禁,它是这么看的。
    不须治,不是这个病不要治了,是要你不要治下焦,这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二便失禁这个病还不治?非治不可,它不让你光治二便失禁去,补下焦越补越不好,得使中焦气和,不久就会好的,你得治中焦,用甘草干姜汤之类的药。所以这个地方,有的注家说这个病不要治,二便失禁这病还不治,这说得过去吗,它是不让你瞅着下焦治,虽然这个症候看起来是虚竭在下焦,但其气不和是在中焦,你治中焦就行了。
    史丹利按:这个可以跟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互参。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这我们在肺痿讲过了,热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在上焦嘛,所以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胃受之,中焦就指胃说的,则为坚,胃热到相当程度,大便就要硬,就是阳明病。热在下焦呢,就膀胱受之喽,就尿血,这尿液被热蒸干了,里头容易有结石,排尿的时候就会尿血。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大肠有寒,常常溏泻,平时溏泻的大概都是大肠有寒。有热者,便肠垢,大肠有热就得痢疾,肠垢,古人把痢疾叫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这个下重不是我们里急后重那个后重,它也是后重,不过这个是脱肛,因为有寒了使大肠松驰,小肠本来属火了,它有寒后他移寒于大肠,是寒多虚,脱肛带血,这个便血,就是下血,下重指脱肛说的。有热者,必痔,小肠本来是属火呀,心之腑嘛,如果再有热,火上加热,一定要移热于大肠而为痔,痔疮了。这就是三焦及三焦所属的腑脏都略略的看一看,下面说的就是积聚。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这是怎么一个关系呀?师曰:积者,脏病也,这个积属于脏病,最深,终不移动,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移动。聚者,腑病也,病浅,发作有时,脏是藏而不泻,所以那个地方有病不动,腑不是,时有时无,聚散无常,辗转痛移,为可治,这个痛无定点,一会在这一会在那,聚这个病容易冶,言外之意,积病不好治。这个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谷气是胁下痛,一按就好了,它是气嘛,你不按它又来了,这就叫做谷气。所谓谷气,现在的话是消化不良的情况。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诊积的一种大法,就是论脉呀,脉来细而附骨者,是积都阻碍血,所以这个脉非常细,而且沉的厉害,这是在脏病嘛,它深,非常沉,沉到什么程度呢,入附骨,使劲按,脉又细又沉,那么就是积的脉应。
    那么这个部位跟临床很有关系,这个说的很好,咱们一般看病诊脉根据这个很对的。寸口,积在胸中,脉分三部,寸、关、尺。胸中有积,现于寸口。微出寸口,积在喉中,稍稍出寸口上头点,积在喉中,再往上还是往上,就是上以候上。关上,积在脐旁,正在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稍稍在关上偏上一点,积在心下,关上那是在脐旁,这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稍稍的在关往下一点,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气冲是个穴了,尺中,最下面。
    脉出左,积在左,如果你左手见这个脉,那这个积在左边。脉出右,积在右,右手见这个脉,积在右边,这个挺准的,注意观察。脉两出,积在中央,两手都有,这个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究竟这个积在哪呢?用这个就行了,根据上下左右,各以其部处之,看看在寸啊、微出于寸啊、关上呀、关下呀等等,把部位搞清了。比如左寸见、右寸不见,那在左胸上了,就这么个意思,各以其部而来处理就对了。
    这一章后面部分挺好,后面讲的诊积的脉法,不光是诊积了,一切都可以根据这个,配合脏腑之说根本是有问题的,就是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这是对的。至于三焦节部这一章也挺好,他说五脏风寒呐,这个与它这个书啊,在张仲景的辨证没有这个,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东西,值得怀疑的,但也有些要知道的东西,也有用,我这么怀疑,不一定对。因为这章不多,所以一天就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