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吴茱萸汤之注释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
    【注】
    方有执曰:「食谷欲呕者,胃寒也。」
    山田正珍曰:「『阳明』二字,本当作『中焦』,乃对下文上焦句而言。王叔和不知文法如是,妄谓中焦即阳明胃腑之位,遂改作阳明耳。食谷欲呕者,胃中虚寒,饮水淤蓄也。吴茱萸温中,生姜逐饮,即此故也。按太阳下篇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由是观之,属上焦者,乃胸中有热之谓,宜与小柴胡汤者也。前一百五十四条为指小柴胡汤以治上焦之方,亦可以为征。」
    求真按:「山田氏说甚是。本来此方为阴证之法剂,故其主治为食谷欲呕证,然服之呕反加剧者,非阴证也明矣。所以谓属上焦,暗示其以小柴胡汤为主治也。因本方证是属于内,由下方迫胃;小柴胡汤证是属于外,由上部迫之者,且有寒热之差,但皆有呕证,甚相疑似,判别不易。故师托说本方之证治,以示二方之类证鉴别也。尚有稻叶克礼之《腹证奇览》本方条云:『用柴胡而不能治者,此证间有之,因胸胁苦满,而呕不已故也。然胸胁苦满而呕者,用柴胡而愈。如柴胡证,唯胸满者,是吴茱萸汤证也。』又由亡师之爱儿,濒于危笃,用小柴胡加吴茱萸汤而得奇效观之,能窥其间之秘要故也。然尾台氏所著《类聚方广义》本方条云:『得汤反剧者,益与此方,则呕气自止,但一帖药,二三次服为佳。』此因注家徒执字句解,不能有所知也,学者宜亲验自得,此以本方瞑眩之例证,曲解本条者也,不可妄从。」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以产吴国之茱萸为佳品,故有吴茱萸之名。茱萸,即本名也。呕而胸满者,先呕而后胸满也,则以呕为主证,而胸满为客证矣,与小柴胡汤之胸胁苦满而呕者不同。须切记之,不可失误。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载于少阴病篇,虽属至当。兹因便利而列之,其吐利,手足厥冷者,似于四逆汤证。
    刘栋云:「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四逆汤主之。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故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四逆汤以利为主也,此下利二证之别,不可不识。」
    又尾台氏《类聚方广义》本方条云:「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与四逆汤证相似而不同,四逆汤以下利厥冷为主,此方以呕吐烦躁为主,是其别也。又治脚气冲心,烦愦呕逆,闷乱者。」
    如上说,其间自有分别。
    又张璐本方条下云:「为少阴兼厥阴之候也。」
    仲景单称少阴病,其实少阴病兼厥阴病可知。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
    【注】
    亦载于厥阴篇,然因与前条有连络,故列之。干呕吐涎沫,食谷欲呕者,与呕而胸满之三证,同为水毒由内之下方,迫于肺胃所致。头痛者,此毒更上迫,而侵及头脑之剧证,故仲景欲示此意,不揭于太阴、少阴篇,而载于厥阴篇也。然此头痛,《续医断》云:「证有主客者,即物有主客也,治其主者,而客从矣,故治法宜分主客也。主者先见,客者后出,故吐而渴者,以吐为主;满而吐者,以满为主也。桂枝汤有头痛,有干呕;吴茱萸汤,亦有头痛,有干呕。桂枝汤以头痛为主,干呕为客,故头痛在首;吴茱萸汤,以干呕为主,头痛为客,故头痛在末。凡客者动,而主者不动,此头痛不过是客证,干呕实为主证也,以之可以鉴别其类证矣。」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4克,人参、大枣各2.4克,生姜4.8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去滓,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