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半夏之医治效用

    《药征》曰:「半夏,主治痰饮呕吐也,兼治心痛,逆满,咳,悸,腹中雷鸣。」
    此说是也,欲以意解之。半夏者,因胃内有停水而上逆,发为恶心呕吐为目的而用之。若恶心呕吐已愈,则心痛逆满,咳,悸,腹中雷鸣诸证,虽不治亦自然消散矣。且本药不独恶心呕吐发作时有效,即于其间歇时,亦可用之。故不可忽略其既往证之问诊。就中如恶心,不过纯然是自觉证,故病者若未说明时,易被忽略,是以问诊不可不注意之。
    如上所述,本药以恶心或恶心呕吐为目的而应用之,但有时须要此药物,而病者反不呈是等症状而现他证者不少,故对仲景关于本药配合剂之论及下列记诸说,须熟读而玩味之,以明了其应用之范围。
    《本草纲目》
    半夏根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注】咳逆者,咳嗽频发也。头眩,即为眩晕。肠鸣者,肠内水鸣也。下气者,下水毒之意。而本药治眩晕之事实,因半夏为小柴胡之臣药,治乘车、乘船时等之恶心呕吐及眩晕而明,故半夏之主治眩晕,必有恶心,或恶心呕吐并发,或相继而发者可知。
    消心腹胸膈之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呕逆,消痈肿,疗痿黄。(《别录》)
    【注】痰热满结者,水热二毒凝结之意。然本药不能医热毒,只能解散水毒之结聚。又能治心下急痛坚痞,消痈肿,疗痿黄,即疗黄疸也,亦可知限于由水毒的原因者。例如上窦蓄脓证,不外于水毒的痈肿,故能治之,即为本药有用之处。
    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之痰满。(甄权)
    【注】下肺气者,使上逆于肺之水毒下降之意。开胃,健脾,为互文,即健胃之义。而本药所以有祛痰、镇咳、健胃作用者,因驱逐呼吸及消化器内之水毒而生者也。又兼有黏液被溶解作用,亦与有力焉,可以《青州医谈》为证。
    小儿秃疮后,赤光不能生发者,炼半夏末贴之,则发自生。又半夏有稀释黏液之效,以半夏泻心汤之类可以知之。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注】痰厥头痛者,因水毒上逆而头痛也。
    治眉棱骨痛。(震亨)
    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时珍)
    【注】眉棱骨痛者,鼻骨疼痛也。目不得瞑者,不眠证也。白浊,即尿之白浊。梦遗,遗精也。眉棱骨痛,目不得瞑者,由水毒上逆于头部。腹胀者,由水毒郁滞于腹部也。白浊、梦遗、带下者,由水毒泛滥于下体部也。
    【发明】
    成无己曰:「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行水气而润肾燥。」
    求真按:「半夏之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者,皆由利尿作用之结果也。」
    宗奭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经》云:『湿胜则濡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也。」
    【注】此病者夜间数水泻者,因肾机能障碍,致水毒停滞于肠管,失却代偿作用之结果。自服用半夏而止泻者,因此药能解除肾机能障碍,使尿利复原,肠管遂行代偿作用之任务故也。
    机曰:「…若涎者,脾之液。美味高梁炙,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
    【注】美味佳肴,不知有节,则胃肠内生水热二毒。若久置不理,则二毒遂上迫头脑,诱发脑出血,此证若非半夏、南星,无效。然大小柴胡汤,对于此证有效者,不可不云方中臣药半夏作用之大力也。
    时珍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体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也。」
    【注】由此说观之,则呼吸器内之停水咯痰,及胃肠内之蓄水黏液,腹部之膨满等,皆由水毒使然,只因其存在部位之不同而异其形体耳。又半夏主治此等诸证,可知其有水毒低降力与利尿作用。然不含何等泻下药而小柴胡汤所以能顺通大便者,亦可谓因佐药内之半夏作用故也。
    《本草备要》曰:「半夏,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补肝润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音声,利水道(燥去湿故利水)。治咳逆头眩(火炎痰升则眩),胸胀咽痛,痰疟不眠,反胃吐食。散痞除瘿(瘿多属痰),消肿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