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气穴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天府下五寸”,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八《气穴论》。自“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至“夫寒甚则生热”,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热穴论》。自“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至“名曰风水”,见《甲乙经》卷八第五。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输”至“须其火灭也”,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一《背腧篇》。自“欲知背腧”至“灸刺之度也”,见《素问》卷七第二十四《血气形志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余以知气穴之处”至末,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八《气穴论》,又见《甲乙经》卷三第一。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谓,愿卒闻之。
    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故曰气穴也。
    平按:《素问》无“岐伯”二字;无“谓”字。
    岐伯稽首再拜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固请溢意尽言其处。黄帝捧手遵循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遵循,音逡巡,穷究寻也。溢意,纵志也。处,三百六十五穴也。捧手,端拱也。遵循而却,服应之动也。虽未即事见闻,因言具知,故已聪明也。
    平按:《素问》“拜”下有“对”字;“固”作“因”;“遵循”作“逡巡”。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黄帝曰:非圣人易语也,世言其真数,开人意也。
    帝言岐伯以有圣德,言其实理,虽非圣帝,亦可知矣。
    平按:《素问》“非”上有“余”字;“真”上无“其”字;“意”下无“也”字。
    今余所方问者,此真数也,如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今皆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余所问者,但可发蒙解惑,而未足以为至极之论也。唯愿夫子纵志言之,藏之不敢失坠也。
    平按:《素问》“方”作“访”;“今”作“令”。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任脉上于脊里,为经络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里当脐上胸,至咽喉,络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脉之痛也。此等诸穴是任脉所贯,所以取之也。
    平按:《素问》“上纪”下,无“下纪”二字。
    邪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而痛,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邪出尻脉,络胸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邪下肩交十椎下脏。
    量此脉行处生病,皆是督脉所为。下脏者,下络肾脏也。
    平按:《素问》“邪击”上有“背胸”二字;“击”作“系”;“而痛”作“痛而”;“络胸”下有“胁”字;“十椎”下无“脏”字。
    脏俞五十穴,
    五脏各有五输,合二十五输,此一箱手足为言;今两箱合论,故有五十穴也。
    腑俞七十二穴,
    六腑各有六输,此三十六输,此亦一箱手足为言;两箱合论,故有七十二穴也。
    热输五十九穴,水输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侣两傍傍五,凡十穴,大杼上两傍各一,凡二穴,[平按:《素问》“大杼”作“大椎”,王注未详,新校正云:“按大椎上傍无穴,大椎下傍穴名大杼。”]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中二穴,[平按:《素问》“厌”下有“分”字。]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四穴,[平按:“四穴”上,《素问》有“廉”字。]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肩髃二穴,[平按:《素问》“肩髃”作“瘖门”。]脐一穴,肓输二穴,[平按:《素问》“肓输”作“胸俞”;“二穴”作“十二穴”。]背输二穴,膺输二穴,[平按:《素问》“二穴”作“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骨二穴,[平按:《素问》无“骨”字。]阴阳乔四穴,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以上九十九穴,通疗诸病也。
    平按:《素问》“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十三字,在“天府下五寸”之下。
    水输在诸分,热输在气穴,寒输在两骸厌中二穴,
    以上言三种输穴之所在。骸,核皆反,骨也。别本为骩,于靡反,骨端曲貌也。
    平按:《素问》“寒”下有“热”字。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三百六十五穴中,有大禁者,五里穴也,在臂天府以下五寸,五五二十五往泻此穴气,气尽而死,故为大禁也。
    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问少阴之脉主之所由也。
    答曰:肾者至阴也,
    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
    阴者盛水也,
    阴气舍水,故曰盛水。
    平按:《素问》、《甲乙》“阴”上有“至”字。
    肾者少阴,少阴者冬脉也,
    一曰“肺”者,量为不然也。少阴亦盛也,少阴之脉盛,属于冬分也。
    平按:《素问》、《甲乙》“肾者少阴”作“肺者太阴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脉少阴,上入肺中,故曰末在肺也。所以肾之与肺,母子上下俱积水也。
    问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肾为至阴聚水,未知何由生病?
    答曰:肾者胃之关闭,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胃主水谷,胃气关闭不利,肾因聚水,肺气之应,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扶府反,与腐同义也。
    平按:《素问》、《甲乙》“胃之关闭”作“胃之关也”;“关闭不利”作“关门不利”;“胕肿”下,有“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九字。
    问曰:诸水皆生于肾乎?答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故曰至。
    牝,阴也。地气,阴气也。阴气盛水,上属于肾,生于津液也,故以肾为极阴也。
    平按:《素问》、《甲乙》“至”下有“阴”字。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汗出逢风,内不得入其脏,而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六府,行于皮肤,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勇者腰脊用力劳甚,肾上腠开汗出,邪风因入,其风往来,内不得入腑之余脏,外不得泄腑之皮肤,聚水客于六腑之中,行于皮传为胕肿,其本肾风所为,名曰风水也。
    平按:《素问》“逢风”作“逢于风”;“入其脏”作“入于脏腑”;“六腑”作“玄府”;“行于皮肤”作“行于此里”;“风水”下有“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八字。
    问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所主也?答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以下言水输也。肾为积阴,故津液出入也,皆肾为主也。
    平按:《素问》“是何所主也”作“是何主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皆肾俞也。
    尻上五行合二十五输者,有非肾脉所发,皆言肾输,以其近肾,并在肾部之内,肾气所及,故皆称肾输也。
    平按:《素问》“此皆肾输也”作“此肾输”。
    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而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也,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标为肺也,本为肾也,肺为喘呼,肾为水肿,二脏共为水病,故曰俱病也。
    平按:《素问》“胕肿”作“胻肿”。注“共为水病”,袁刻“共”误作“其”。
    肺为逆,故不得卧。
    肺以主气,肺病气逆,故曰水病不得卧也。
    平按:《素问》无“故”字。
    分之相输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肾以主水,肺以主气,故曰分之。二气通聚,故曰相输受也。相输受者,水之与气并留止也。
    平按:《素问》“分之相输受者”作“分为相输俱受者”。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所冲也。
    伏菟以上各二行者①,左右四行,合有二十输者,皆是肾气足少阴傍冲脉所冲之输也。
    平按:《素问》“所冲”二字作“街”。袁刻“二行”上脱“各”字;“所冲”二字误作“所肿”。
    ①“者”,人卫本注曰:疑衍。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者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
    足三阴脉交结脚者,从踝以上左右各有一行,行六输,合有十二输,故总②有五十七穴也。
    ②“总”,萧本误作“聪”,今据仁和寺本改。
    此肾脉之下行者也,名曰太冲。
    冲脉上出于颃颡,下者注足少阴大络,以下伏行出跗循跗,故曰肾脉下行名曰大冲也。
    [平按:《素问》“太”作“大”。]凡五十七穴者,皆脏阴之终也,水之所客也。
    是等诸穴,皆肾之阴脏所终之输,水客之舍也。
    平按:“皆脏阴之终也”《素问》作“皆脏之阴络”。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输,余论其意,未能别其处也,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以越诸阳之热逆者。
    以下言热输也。人头为阳,故头上二十五输,以起③诸阳热者。
    平按:《素问》“别”上有“领”字。
    ③“起”,人卫本注曰:起,据经文疑当作“越”。
    大杼、膺输、缺盆、背输,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
    杼,除吕反。膺输,膺中输也。背输,肺输。此八前后近胸,故泻胸中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
    此八皆是胃脉足阳明所贯之输,故泻胃中热气也。
    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
    云门近肩,髃骨在肩,并向手臂也;委中在腘,髓空在腰,一名腰输,皆主于脚,故泻四肢之热也。
    五脏输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
    皆太阳五脏之输,左右各有五输,故有十输,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皆热病左右之输也。
    问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答曰:夫寒盛则生热。
    夫阳极则降,阴极则升,是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斯乃物理之常也。故热病号曰伤寒,就本为名耳。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输出于背者。
    五脏之输者,有在手足,今者欲闻背之五输也。
    平按:“输”《灵枢》作“腧”,《素问》作“俞”,上下均同。
    岐伯对曰:胸中大输在杼骨之端,
    杼骨,一名大杼,在于五脏六腑输上,故是胸之膻中气之大输者也。
    肺输在三椎之间,心输在五椎之间,鬲输在七椎之间,肝输在九椎之间,脾输在十一椎之间,肾输在十四椎之间,皆侠脊相去三寸所。
    输,尸句反,送致也。此五脏输侠脊即椎间相去远近,皆与《明堂》同法也。
    平按:《灵枢》“鬲”作“膈”;“椎”均作“焦”;“侠”作“挟”。
    即欲而验之,按其处应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以下言取输法也。纵微有不应寸数,按之痛者为正。
    平按:“即欲而验之”《灵枢》作“则欲得而验之”。
    灸之则可,刺之则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傅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之补泻,前后数言,故于此中,言灸补泻。火烧其处,正气聚,故曰补也;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
    平按:“刺之则可”《灵枢》作“刺之则不可”。
    欲知背输,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两禺相柱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禺居上,齐脊大椎,两禺在下,当其下禺者,肺之输也,复下一度,心输也,复下一度,右角肝输也,左角脾输也,复下一度,肾输也,是谓五脏之输,灸刺之度也。
    以上言量背输法也。经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躯虽小,法于天地无一经不尽也。故天地造化,数乃无穷,人之输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农氏录天地间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日,济时所用。其不录者,或有人识用,或无人识者,盖亦多矣。次黄帝取人身体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身体之上,移于分寸,左右差异,取病之输,实亦不少。至于《扁鹊灸经》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①氏灸经》等,所承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而除疴遣疾,又复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适病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为非者,不知大方之论。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设教有异,未足怪之也。
    平按:“其半”,“其”字《素问》无;“禺”均作“隅”;“柱”作“拄”;“右角肝”作“左角肝”;“左角脾”作“右角脾”。注“草木”,袁刻误作“草本”;“秦承祖”,袁刻“秦”误作“奏”;“差异”,袁刻作“著异”,日本《医心方》亦作“差”。
    ①“子”,人卫本注曰:应据《医心方》卷二第二删,与《隋书•经籍志》合。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以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
    以下言孙络之会也。十五络脉从经脉生,谓之子也。小络从十五络生,乃是经脉孙也。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气会,以法一岁之气也。
    平按:《素问》“余以”作“余已”。
    以洫奇邪,以通营卫。
    洫,谓沟洫,水行处也。孙络行于奇邪营卫之气,故曰洫。火逼反。
    平按:“洫”《素问》作“溢”,《甲乙》作“洒”。“营”《素问》、《甲乙》作“荣”,下同。
    稽留营洫,气浊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
    若稽留营血,洫中不行,遂令血②浊血著,皮肤发热,营卫不行,故曰少气也。
    平按:“稽留营血”《素问》作“荣卫稽留,卫散营溢”八字。“气浊”《素问》作“气竭”。《甲乙》无“稽留”至“岐伯曰”四十五字。
    ②“血”,人卫本注曰:据经文疑当作“气”。
    疾泻毋怠,以通营卫,见而泻之,毋问所会。
    如此孙络血气洫道不通,有血之处,即疾泻之,以通营卫,不须求其输会而生疑虑。
    黄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岐伯曰:分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③大气。
    以下言分肉相合之间,自有大小。大者称谷,小者名溪,更复小者以为沟洫,皆行营卫,以舍邪之大气也。
    平按:“分肉之大会”《素问》、《甲乙》均无“分”字。“以会大气”《甲乙》“会”作“舍”。
    ③“会”,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当作“舍”,与《甲乙》合。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
    以下言气壅成热以为痈疽。邪气客此溪、谷、沟、洫之间,满溢留止,营卫气壅,脉热肉腐,称为痈脓也。
    内消骨髓,外破大,留于节腠,必将为败。
    气壅为热,消骨破,留于骨节,聚于腠理,以为痈疽,遂至败亡也。
    平按:《素问》“”作“腘”;“腠”作“凑”。
    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塞肉缩筋,时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
    以下言寒气留积溪、谷、沟、洫,为痹不仁也。
    平按:“塞肉”《素问》作“卷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寒肉。”袁刻误作“寒内”。“时不得伸”,“时”字《素问》作“肋肘”二字。
    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
    寒气留积为痹不仁者,命曰阳气不足,大寒留于溪、谷、沟、洫故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会,亦应一岁。
    人之大小分肉之间,有三百六十五会也。
    平按:《素问》“会”上有“穴”字。
    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思。
    寒湿之气,入于腠理,以为微痹,淫溢流于脉中,循脉上下往来为痛,可用小针相司为当。
    平按:“相思”,依本注应作“相司”,《素问》作“相同”。注“寒湿”,袁刻作“寒热”。
    黄帝曰:善。乃辟左右,再拜而起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之曰:气穴所在。
    帝以道尊德贵,屈敬故也。金兰之室,藏书府也。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举可泻孙络注大络之数也,并注于十二皮部络也。十二别走络脉,并任督二脉,为十四络也。脾之大络,从脾而出,不从脉起,故不入数。言诸孙络,传注十二之络,非独注于十四络也。
    平按:注“并注于十二皮部络也”,袁刻作“并注皮部十二络也”。
    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解,别也。其诸络脉别者,内泻十脉也。十脉,谓五脏脉,两箱合论,故有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