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脉候篇第五

    脉要精微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血气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未劳于事,阴气未扰,阳气未耗,故可以候有过之病脉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神气也。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参伍,视察五色等事,与所切脉参合比伍,而其决死生之分也。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安也。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上盛,谓寸口;下盛,谓尺中。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浑浑,脉混乱也。革至,谓脉弦实。如涌泉,脉迫迫而出不反也。绵锦其去,脉来绵绵,相续不见其去,如弦之数绝,主病色而死矣。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察脉在手阴阳升降之妙,故曰纪纲。始之有经,言知其经常之大概,次从五行之生旺,次从四时之所宜,所谓有度也。如此,微妙皆可察而知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申上文微妙不可不察,而各有合之之理是也。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虚心静性。)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不甚浮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盛大充足。秋日下肤,蛰虫将去,(随气而降,故曰下肤,观蛰虫可见。)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深沉之义。)
    此言四时之常脉,所谓始之有经是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季,末也,极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关上也。)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寸上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足中事也。
    自尺内至于上附上,六部之分位,以诊十二候也。上竟上者之四句,总结上文诊候之各得其宜也。
    平人气象篇 帝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定息,命曰平人。
    一呼一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为五动也,曰平。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呼吸定息五动曰平。今呼吸各一息,脉为迟,以减平人之半,少气可知矣。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躁,烦躁也。尺热,尺分皮肤热,是为病瘟。尺不热而滑为风,涩为血少,故病痿痹。
    是为数脉也。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一呼四动,一吸亦四动,是倍平人之半,此数而又甚者也。脉绝不至,乍疏乍数,皆其谷气绝亡,故皆主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无胃气,四时之脉不得其本脏和气也。观下文,可以知之。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春胃气则弦而软是也。弦多,谓弦甚。五注如始张弓弦。胃气少者,乃本气自病。纯弦绝无胃气者死,胃而毛秋病,毛甚者金克木,故即病。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夏胃气则弦而滑是也。但钩谓洪大而坚,有石谓沉伏得冬脉,故冬病石甚,水克火,故即病也。
    长夏胃微 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长夏胃气软弱是也。弱多,无力也,代,不能还也,主死。弱而沉为冬病,弱甚曰即病。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秋胃气浮是也。毛多,浮微也,为肺气不足而病也。浮微而欲绝者死,浮而弦为春病,弦甚曰为即病。
    年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冬胃气沉是也。石多,沉伏也,为肾气不充也。但石沉而坚也,石而有钩,沉滑也,而病于夏。石甚为即病也。
    玉机真藏篇 曰: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长而紧也。)
    曰肝病。死肝脉至,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带钩,陷下不动也。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浮而散也。)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然如弹石,曰肾死。(促而肾也。)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玉机真藏论 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为阳居表,故在外;不及为阴居中,故在内。
    太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
    太过肝气实则怒,视眩冒闷,气上为颠疾;不及肝气不流,故胁痛 满也。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曰钩,(即前曲后居,来疾去迟也。)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太过,则身热而肤痛,浸淫流布而痛;不及为心烦咳唾,下则气泄。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上见血,喘而咯血;下闻病音,复又咳嗽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懈 ,(懈,倦也,似热不热,似寒不寒,似弱不弱,似强不强,无可名状,谓之懈 病也。)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中,季胁之下,侠脊两旁空软处也,肾外当 ,故曰 。清,清冷也。脊中,两肾之中。
    少腹, 之前。小腹满,肾气不行也,故小便变,或赤或涩也。
    帝曰:脾脉独何主?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脾寄旺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中气不足,不能灌溉于四旁,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
    平人气象篇 曰:欲知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谓之热中。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
    少阴在掌后陷中,当小指而应手者也。动谓动也,经脉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乃手太阴肺脉,为脉之大会,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是成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是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精布经,五脏四时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平人气象篇 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谓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脏仿此。
    玉机真藏论 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自为其状而至太阴。)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脉者,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脉,若微弦则和,而有胃气微弦,二分胃气,一分弦气,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则为真藏脉矣。
    脉要精微篇 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若搏,或坠,或击伤而搏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者色泽,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如折也。)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搏坚,皆为太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阴阳别论篇 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汪心谷云:阴者五脏之阴也,阳者胃之阳气也。二十五阳一岁,五脏脉变,各经阳气有五,合为二十五也。三阳三阴,手足三阳三阴经也。一,同也。夫经脉者,由于胃气冲灌,而行贯乎四时,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阳气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处,或在肾在腹在膻中之类。若胃之阳气已绝,不能与脉俱至于手之太阴,而五脏之阴气独见,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其死必于所不胜之期,如肝见庚辛,心见壬癸,脾见甲乙,肺见丙丁,肾见戊己,故曰知死生之期。王氏及《素问钞》,皆以人迎气口牵强注释,于理益晦,知者审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
    急,劲也。十八,肝脏之得数也。日,日干庚辛是也,脉绝死于所不胜之期。凡脉至流行,内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气,外应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数,故脉五至为小息,五十至为一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气无止绝曰平。无胃气兼止绝有常数者曰死。凡脉止绝,法以至绝至复数起,周五脏而得其余数,则应所属之脏气已绝,至于所不胜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者,除五脏三五一十五余三,属木内应于肝,故知肝气已绝,庚辛日干为死之期也。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亦此义也。
    脉要精微篇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响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响应不足为消。此则为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响应之太过,是不及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响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响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响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六节藏象篇 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至真要大论篇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脉要精微篇 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阴经。)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有余,故血少。)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有余,故血多。)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内外脉经之两旁,内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脉侵外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脉涌上出,为阳气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脉在下,是阴气有余,故头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篇 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
    此病脉虚实相反者,曰难治。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病在外;小实为阴,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新病。
    小弱以涩为血气虚,故为久病。浮滑而疾为阳气足,故为新病。
    三部九候篇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数者死,数之极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独调,至数匀也。众脏相失,言皆不应也。相减者,减于上下,谓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诊者,此也。参伍不调,随其独异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言足阳明胃经冲阳之脉,诊之以决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谓以自手而诊足上之脉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诊其右足。弹之,按而动移也,寻其脉之有无也,其应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动脉,盖差误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四时胃气之脉。凡诊必先察胃气,然后察病脉。
    脱肉身不去者死。
    形肉瘦脱,身体不能动移者,主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形肉脱瘦,九候调亦死也。然四时之气顺,七诊互见不死。
    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精神去,胃气绝。皮肤着者死。骨枯干也。
    通评虚实论 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春秋月建为三阳司天,而应头之三阳经,属阳而主热也。三阴在泉,而应手足阴经,宜得阴气而寒也。脉实满为阳邪之实,宜通身壮热,阳证相应斯为顺也。今头热而手足寒者,其在春秋亦应时为顺也。冬夏月建三阴司天,而三阳在泉,当头寒而手足热,故冬、夏为逆,则主死也。
    亦如南北政,岁当三阳司天,三阴在泉,宜寸大而尺细;岁当三阴司天,三阳在泉,宜寸小而尺大。亦此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