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三

    胁门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胁痛治法
    诸胁痛各有所感,若止是冷气作楚,与颠仆闪挫,宜和气饮及乌药顺气散;或浓煎葱白汤,下枳壳散。
    左右胁有气块而痛者,此是积聚停饮胁痛,本事方面丸最佳。
    曾有人胁痛连膈,进诸气药,并自大便导者,其痛殊甚,后用辛热补剂,下黑锡丹方愈。此乃虚冷作痛,愈陈而愈虚耳。胁痛病在肝胆。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合用小柴胡汤。痛甚而不大便者,于内加枳壳。若寻常胁痛,不系正伤寒时,身体带微热者,本事方中枳壳煮散,用枳壳、桔梗、细辛、川芎、防风各四分,干葛钱半,甘草一钱。若只是胁痛,别无杂证,其痛在左,为肝经受邪,宜用川芎、枳壳、甘草;其痛在右,为肝经移病于肺,宜用片姜黄、枳壳、桂心、甘草。此二方出严氏《济生续集》,加减在人。又有肝胆经停痰伏饮,或一边胁痛,宜用严氏导痰汤;痰结成癖,间进半硫丸。盖枳壳乃治胁痛的剂,所以诸方中皆不可少。曾见潘子先说,有人胁痛,下青龙汤,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胁故也。灼然知是寒气作痛,枳实理中汤为宜。戴复庵云:腹内诸般冷痛,一个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运气为痛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其一,风木胁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致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明医杂着 【 明?王纶】
    胀痛
    痰走于肝,则眩运不仁,胁肋胀痛。
    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痛分左右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肝阳血阴,右肺阴气阳。实者,肝气实也,痛则手足烦躁不安卧,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朮、青皮、龙胆草,或单黄连丸。虚者,肝血虚也,痛则悠悠不止,目(目巟)(目巟),耳无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四物汤加柴胡梢,或五积散去麻黄加青木香、青皮。虚甚成损,胁下常一点痛不止者,名干胁痛,甚危,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桂心。有火去桂加山栀,或吴萸水炒黄连。
    左痛属怒火死血
    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加黄连、牡蛎、枳壳。
    瘀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发者是,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痛甚者,古枳芎散。便坚黑者,桃仁承气汤或泻青丸。皮痛吐血者,热伤肝也,小柴胡汤加芎、归、生地,外用韭菜熨胁,及琥珀膏贴。
    右痛属食痰七情
    食积,胁下如杠梗起一条作痛,神保丸,枳实煎汤下;轻者保和丸。
    痰饮流注肝经,喘欬引痛者,二陈加南星、苍朮、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姜汁二匙;痰甚者,控涎丹。如胷背胁痛喘急妨闷者,瓜蒌实丸。
    饮水停滞,胁下如撞痛者,浓煎葱白汤,调枳壳煮散;甚者用伤寒水证治法。
    七情凝滞,如有物刺痛,气促呕吐者,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郁气挟食,连乳痛者,推气散、盐煎散。悲衰伤者,枳壳煮散、四味枳实散、一块气丸。素有郁者,越鞠丸。
    两胁痛
    湿热甚则两胁痛,当归龙荟丸,诸胁痛皆效。如痛不可舒伸者,用此丸二钱半,加姜黄、桃仁各五钱,蜜丸或煎服。外感胁痛寒热者,小柴胡加枳、梗。
    久痛不已
    胁痛二三年不已者,乃胶痰瘀结成积块,肝积肥气,肺积息贲,发作有时,虽皆肝木有余,亦不可峻攻,宜枳朮丸加官桂、陈皮、桔梗,甘草,蜜丸服;或复元通圣散。
    胀满
    胁满,非腹中满也,乃胁肋下胀满,半表半里之间,多耳聋干呕,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食,少阳所主,小柴胡汤和之。如太阳未罢项强者,小柴胡加干葛;阳明便闭舌胎者,柴梗汤;挟痰热者,柴梗半夏汤。
    胁生痈(疒其)
    胁痈一样忌补虚,初起神效瓜蒌汤,或柴胡清肝汤。盖胷胁肝心火盛,虚中有热,决不敢投阳药;溃后方敢清热托里,兼滋肾水。悞投热药,易伤骨膜,慎之!
    胁(疒其),用鸡屎黏捣烂,入盐少许,酢和敷之,消肿止痛。脓成者,敷之即安。
    古今医鉴 【 明?龚信】
    痛证
    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有内因外因之分,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
    死血作痛,用桃仁去皮留尖,红花酒拌焙干,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水煎服。
    凡胁痛用青皮,必须用酢炒过,煎服、末服并佳。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痛满总论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两胁痛引少腹,善怒,何谓也?夫厥阴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刺热篇云:肝热亦令胁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欬论云: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欬之状,欬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胠亦胁也。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引少腹而痛。以岁运论之,岁木太过,金反胜之则胁痛;岁火太过,水反胜之,胷中痛,胁支满痛;岁金太过,病两胁下少腹痛;木胜金复,则胷胁暴痛,下引少腹。六元正纪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在泉,心胁痛,不能反侧。缪刺篇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欬而汗出。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标本论曰:心病先心痛,一日欬传肺,三日肺传肝,胁支痛而满,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痛也。且夫左右胁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以左属肝而藏血,肝阳也,血阴也,乃为外阳而内阴也。右属肺而主气,肺阴也,气阳也,乃为外阴而内阳也。或谓肝血蓄于左胁作块而痛者,为肝积,名肥气也。肺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欬喘,为肺积,名息贲也。而脾所系于右,其经湿胜,故痰饮湿能令胁痛,病则入于右。左胁痛者,多因留血而作;右胁痛者,悉是痰饮气郁病者。岂可一概而言哉?论病之由,当分外之六淫,内伤外感,与夫怒伤肝,悲哀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者,或因痰积流注于右,与血相搏,皆能为痛。张仲景论伤寒少阳耳聋胁痛甚者,此是肝胆之气,郁而作痛。且胁痛之病,诸经论之详矣。其脉弦濇者顺,洪大者逆。治法当推其岁气,分其左右,辨其气血痰积,量其形证虚实,用药施治,无不取效而收十全之功矣。
    医学准绳六要 【 明?张三锡】
    痛属肝胆
    方书悉指胁痛属肝,固是。然少阳胆经脉,循胁络耳,故伤寒邪在少阳,则耳聋胁痛是也。柴胡亦胆经药,常见口吐苦水,胁痛寒热,用猪胆汁炒黄连,入小柴胡屡验,是胆家有火也。若夫谋虑不决,不眠辛苦,胆气伤而作痛,用归、芍、人参、麦冬、茯神、熟酸枣仁,有火加元参,乃胆虚而胁痛也。
    伤寒六书 【 明?陶华】
    伤寒满痛
    伤寒胷膈满者,乃腹间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胁满者,乃胁肋下胀满也,非腹中满。盖邪证传里,必先胷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胷满多带表证,宜微汗之。惟胁满多带半表半里,小柴胡加枳、桔和之。胷中痰实者涌之。如胷中结实,燥渴大便秘者,下之,大陷胷汤可也。
    少阳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是足少阳胆经受证。假如先起恶寒身热,耳聋胁痛者,本病;已后呕而舌干口苦者,标病。缘胆无出入,病在半表半里之间,止宜小柴胡一汤加减,和解表里治之,再无别汤。本方自有加减法。此经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坏证?常须识此,宜当审焉。
    胷胁俱满,或胁下硬痛,或呕吐舌上白胎,或不大便,并属小柴胡汤。
    伤寒五七日往来寒热,胷胁苦满,默默不饮食,心烦喜呕,或胁下痞硬,柴胡加牡蛎汤。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痛有左血右痰之分
    或问胁痛从肝治,复有可言者乎?曰:肝病内舍胠胁而胁痛也,则何异于心肺内舍膺胁而痛者哉?若谓肝实病而胠胁痛也,则何异于肝木不及、阳明所胜之胠胁痛者哉?若谓由是厥阴肝经所过而痛也,则何异于足少阳、手心主所过而胁痛者哉?若谓独经脉挟邪而痛也,则何异于经筋所过而痛者哉?岂执一说而可已乎?非察色按脉,遍识各经气变,虽在一病之中,而辨其异状者,卒不能也。且夫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是故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所以左属肝,肝藏血,肝阳也,血阴也,乃外阳而内阴也;右属肺,肺主气,肺阴也,气阳也,外阴而内阳也。由阴阳互藏,其左胁多因留血作痛,右胁悉是痰积作痛,其两胁之病,又可一概而言乎?若论其致病之邪,凡外之六淫,内之七情劳役饮食,皆足以致痰气积血之病。虽然,痰气固亦有流注于左者,然必与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胁之痛无关于血也。
    胁疽
    《鬼遗》云:两肋起疽,名为发肋。初肿盛至十数日,不穴,攻即肿大如杯碗,高如鏊背,痛彻内肠绞刺,左边患应右边痛,右边患应左边痛。惟有此处多是内毒却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针刺出脓血,则免内攻伤内矣。
    或问胁上生疽何如?曰:是名胁疽,属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火热毒怒气相并而作。活命饮加柴胡、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此证宜速治,不然溃烂不敛,多致危困。
    内发丹毒
    或问胁下至腰胯间肿痛,赤色如霞,何如?曰:此名内发丹毒,治之稍缓,毒攻于内,呕哕昏迷,胷腹(月真)胀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恶血,服防风通圣散去白朮、甘草,紫金丹、胜金丹汗之。服汗剂,得汗则生,无汗则死。呕吐不食,讝语者死。
    外科正宗 【 明?陈实功】
    胁痈
    胁痈,多从郁怒肝火发之者,肥胖内实者鲜此证。初起,宜栀子清肝汤、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青皮、香附。脓已成者,即针之,勿伤内膜。已破,八珍汤加丹皮、山萸、泽泻,兼滋肾水。又虚劳所得者,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必死。
    医方考 【 明?吴昆】
    疼痛方论
    胁者,肝胆之区也。肝为尽阴,胆无别窍,怒之则气无所泄,郁之则火无所越,故病证恒多。今考名方三首,示大概尔。
    左胁作痛者,抑青丸主之。夫肝东方木也,南面而立,则左为东矣,故左胁为肝之部位。所以痛者,木气实也。木欲实,金当平之,以黄连泻去心火,使金无所畏,自足以平肝,故曰抑青。此古人实则泻其子,治之以其所不胜也。
    两胁作痛者,小柴胡汤主之。盖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故两胁作痛责之少阳。是方也,柴胡味辛而气温,辛者金之味,故足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足以入少阳。佐以黄芩,泻其实也;佐以半夏,破其滞也。而必用夫人参、甘草者,恐木病传脾而先实其土也;用夫生姜、大枣者,调其营卫,不令经气壅滞也。
    肝气胁痛,严氏推气散主之。盖肝藏血而主怒,故病则气血俱病。越人云:东方常实,实则可以泻矣。故用枳壳破其气,姜黄利其郁,桂心能引二物至于痛处。又曰:木得桂而柔,以故用之。乃甘草者,取其和缓之气,以调肝木之急耳。
    医门法律 【 清?喻昌】
    痛满
    《金匮》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夫趺阳脾胃之脉,而见微弦,为厥阴肝木所侵侮,其阴气横聚于腹,法当胀满有加。设其不满,阴邪必转攻而上,决无轻散之理。盖阴邪既聚,不温必不散,阴邪不散,其阴窍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难,势必逆攻两胠而致疼痛,较腹满更进一步也。虚寒之气,从下而上,由腹而胠,纔见一斑,亟以温药服之,俾阴气仍从阴窍走散,而不至上攻则善矣。仲景所谓此虚寒自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包举阴病证治,了无剩义。盖虚寒从下上,正地气加天之始,用温则上者下,聚者散,直捷痛快,一言而终。故《卒病论》虽亡,其可意会者,未尝不宛在也。
    合论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二方。如伤寒病两胁痞满而痛,用十枣汤下其痰;杂病虽非伤寒之比,而留饮内痛在胁则同。况脉见沉弦,非亟夺其邪,邪必不去,脉必不返,所以用十枣汤,不嫌其过峻也。凡病之在胁而当用下者,必仿此为例也。至甘遂甘草汤之治留饮,微妙元通,非深入圣域,莫能制之。《内经》但曰:留者攻之耳。仲景于是析义以尽其变:无形之气热结于胃,则用调胃承气攻之;痞结于胁,则用十枣汤攻之,留结于肠胃之间,则用甘遂半夏汤攻之。法曰:病在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脉道为留饮所隔,伏而不行,其证欲下利,利反快,似乎留饮欲去,然虽欲去,不能去也。心下续坚满,可见留饮之末已及于肠,留饮之根仍着于胃,不刬其根,饮必不去,故立是方。甘遂、甘草大相反者,合而用之,俾其向留着之根,尽力一刬,得留者去,而药性已不存矣。正《内经》有故无殒之义也。又加白蜜同煎,留恋其药,不致迸入无过之地。其用半夏、芍药者,由木入土中,成其坚满,半夏益土,芍药伐木,抑何神耶?后世方书并甘草删去,神奇化为朽腐,制方立论皆中人以下之事矣,竟何益哉!
    凡虚劳之证,大抵心下引胁俱疼,盖滞血不消,新血无以养之,尤宜用地黄膏子加韭汁、桃仁泥。
    发明《金匮》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胷胁逆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夫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胷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隔,彻入阳位则殆矣。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乘其邪气初犯胃时,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饱其胃,胃气温饱则土厚而邪难上越,胷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敢留恋,必还从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持危扶颠之手眼也。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论痛证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也。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经之病。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无不愈矣。
    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胁痛有左右血气之辨。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居左而藏血,肺位居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通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自可辨识。且凡属有形之证,皆由气滞,但得气行,则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兼顺气为主,而后随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綮之法,无不善矣。
    治法
    外感证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而胁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汤、三柴胡饮,或河间葛根汤之类,酌宜用之。
    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
    若元气本虚,阴寒外闭,邪不能解,而胁痛畏寒者,非大温中饮不可。
    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者,宜排气饮、推气散、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之类主之。
    若郁结伤肝,中脘不快,痛连两胁或多痰者,宜香橘汤。
    若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胷胁疼痛者,宜解肝煎。
    若怒气伤肝,因而动火胁痛胀满烦热,或动血者,宜化肝煎。
    若气滞胷胁痛而兼喘者,宜分气紫苏饮。
    若男子忧郁伤肝,两胁疼痛者,宜枳实散。
    若男妇肝肾二经,气滞自下而上,痛连两胁者,宜木通散。
    若悲哀烦恼,肝气受伤,脉紧胁痛者,枳壳煮散。
    若因惊气逆,胁痛不已者,桂枝散。
    若食积作痛,但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大和中饮,或用保和丸
    若痰饮停伏,胷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
    若肝火内郁,二便不利,两胁痛甚者,当归龙荟丸,或左金丸。
    若从高跌坠,血流胁下作痛者,复元活血汤。
    若妇人血滞,胁腹连痛者,芍药散、决津煎。
    若肝脾二经血虚,或郁怒伤肝,致寒热血痛者,宜逍遥散。
    若肝肾亏损,胁肋作痛,头眩心跳身痛,或妇人经水不调,经后作痛者,补肝散。
    至于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人,多有胷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倘于此证,不知培气血,而但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惟宜左归饮、小营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有微滞者,用补肝散亦可。
    若忧思过度,耗伤心脾气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遥饮、三阴煎、七福饮之类主之,或归脾汤亦可。
    若以劳倦过伤肝脾气血,而病如前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痛满治法
    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等证,乃肝木之郁也,宜用正治之法。方用白芍五钱,柴胡二钱,炒栀子、半夏、苍朮、甘草、茯苓各一钱,神曲炒五分,丹皮三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丹皮、柴胡也。盖三味乃肝木专经之药,而白芍尤善平肝,不去远凌脾土,土得养而木益舒,木舒而气爽,痛自除,吐渐止也。
    病在左者,如两胁胀满,不可左卧者,此病在肝也,法宜专治肝矣。今偏不治肝而兼治肺,盖肝木之旺,由于肺金之虚,金不能制木则木愈盛,木盛则脾土更无所养,肺金益虚则肝木益旺,而病无巳时也。方用黄芩、麦冬、白芍、当归各三钱,柴胡、人参、茯苓、甘草各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一剂知,二剂愈,四剂全瘥。盖参、苓乃补气之味,与肝木不相干也。虽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金主药,二味而两用之。白芍、当归,虽专入肝经,然亦能入肺,所以同羣入肺以助气,而非逐队以平肝,此左病而治右之一法也。
    胁痛之证,乃肝病也。肝宜顺而不宜逆,逆则痛,痛而不止则死矣。故治胁痛,必须平肝,平肝必须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必治胁痛,胁痛自平也。方用肝肾兼资汤,熟地、当归各一两,白芍二两,甘草、白芥子各三钱,炒栀子一钱,山茱萸五钱,水煎服。此方补肝为君,补肾为佐,少加清火消痰之味,自然易于奏功,一剂而痛定矣。
    方
    加味小柴胡汤 【 《奇效良方》】  治伤寒胁痛。
    柴胡 黄芩各二钱 人参去芦 半夏各钱半 牡蛎粉 枳壳麸炒 甘草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食远服。
    枳壳煮散 【 《本事方》,下同】  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
    枳壳麸炒,四两,先煎数沸 细辛 川芎 桔梗 防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芎葛汤 治胁下痛不可忍者。
    川芎 干葛 桂枝 枳壳麸炒 细辛 芍药 麻黄 人参 防风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
    右作粗末,每服五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有汗避风。
    香橘汤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子酢浸,炒,去毛 橘红 半夏姜制,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分气紫苏饮 治肺壅胁痛。
    紫苏叶 桑白皮 五味子 桔梗 草果仁 大腹皮 白茯苓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半
    右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一钟,空心服。
    推气散 【 《济生方》,下同】  治右胁疼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去瓤,麸炒 桂心不见火,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枳芎散 治左胁刺痛,不可忍者。
    枳实 川芎各半两 粉草炙,二钱
    右引同上,酒调亦可。
    柴胡疏肝散 【 《统旨》】  治肝气胁痛。
    柴胡 陈皮酢炒,各二钱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 香附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复元活血汤 【 《发明》】  治从高坠下,恶血流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柴胡半两 栝蒌根 当归尾各三钱 红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钱 大黄酒浸,炒,一两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枚
    右件除桃仁外,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或不止,服乳香神应散。《针经》云: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干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宜以柴胡为引用为君,以当归和血脉。又急者,痛也,甘草缓其急,亦能生新血,阳生阴长故也,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之佐,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之使。气味和合,气血各有所归,痛自去矣。
    破血散疼汤 【 《东垣十书》】  治乘马跌伤,损其脊骨,恶血流于胁下,其痛苦楚,不能转侧,妨于饮食。
    羌活 防风 桂心各一钱 苏木一钱五分 连翘 当归尾 柴胡各二钱 麝香少许,别研 水蛭三钱,炒烟尽,别研
    右分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盏,酒二大盏,除水蛭、麝香别研如泥,煎余药作一大盏,去滓,上火令稍热,二味调入,空心服。
    当归龙荟丸钱氏 治肝火胁痛。
    当归酒洗焙 草龙胆 山栀仁 黄连 黄蘗 条黄芩各一两 生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半钱,另研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忌发热诸物。兼服防风通圣散。
    桂枝散 【 《本事方》】  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大黄附子汤 【 仲景】  治感寒胁痛。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右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枳实散 【 《本事方》】  治男子两胁疼痛。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右为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可,食前,日三服。
    补肝散 【 滑氏,下同】  治饮食不消,胁肋痛胀。
    橘皮三分 山萸 桂心 薯蓣 天雄 茯苓 人参各五分 川芎 白朮 独活 五加皮 大黄各七分 防风 干姜炒 丹参 厚朴 细辛 桔梗各一两半 甘草 菊花各一两 贯众半两 陈麦曲 大麦蘗各一升
    右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
    补肝散 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发热;或身痛,经不调。
    山菜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 山药 川芎 黄芪炒 木瓜各半两 熟地 白朮炒,各一钱 独活 酸枣仁炒,各四钱
    右为末,每服五钱匕,水煎服。
    槟榔汤 治寒气,两胁痛胀。
    槟榔二十四个 附子七枚 母姜七两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两 桔梗 白朮各四两
    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三升,去滓温服,每服一升。若气喘者,加芎藭三两、半夏四两、甘草二两。
    胁痛方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攒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去节,五钱 附子一?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炒 白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有汗避风。
    薏苡仁丸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制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柏子仁 枳壳 川芎 当归各半两甘草 桃仁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或以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朮 乌药 麦蘖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厚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两半 姜黄 红花 橘红 广荗炮 甘草生,各四两 京三棱 益智各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气针丸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久积风壅,心胷筑痛,两胁心胷似有针刺,六脉沉伏,按之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验,常服疏滞气,止刺痛。
    木香 槟榔 青皮炒 陈皮 生大黄各四两 牵牛取头末,半斤,半生半炒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食前服,量虚实加减。
    又方 治胁痛如打。
    芫花 菊花(艹蹢)(艹躅)花各等分
    右,用布囊蒸热,以熨痛上,冷复易之。
    木通散 治男子妇人胁肋苦痛。
    木通去节 青皮去白 萝卜子炒 茴香炒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两同炒黄,去巴豆,各一两 滑石另研 莪朮 木香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用葱白汤调服,甚者不过三服。
    芍药散 治妇人胁痛。
    香附子二两,酢一升、盐半两同煮干 白芍药 延胡索炒 肉桂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调下。
    白朮丸 治息积病,胁下满逆,妨闷,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可针灸,宜导引服药。
    白朮 枳实 官桂各一两五钱 人参二两 陈皮 桔梗酢炒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温酒送下,日三服。
    芎归芍药汤 治肝积气滞左胁下,遇发作手足头面昏痛。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桂枝 防风 枳实 羌活 甘草各一钱六分 干葛四分 麻黄 侧子二分
    右(口父)咀,分作二贴,每贴用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有汗避风。
    乳香神应散 治从高坠下,胁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乳香 没药 雄黑豆 桑白皮 独科栗子各一两 破故纸二两,炒香
    右为细末,每服半两,酢一盏,于砂石器内,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许,去滓温服。
    琥珀膏 治胁下有块。
    大黄 (石卜)硝各一两
    右为末,大枣捣膏和贴。
    小龙荟丸 【 《丹溪心法》,下同】  治肝火盛胁痛。
    当归身 草龙胆 栀子仁 川黄连 川芎 大黄各五钱 芦荟三钱 木香一钱
    右为末,入麝香少许,粥丸菉豆大,姜汤下五七十丸,仍以琥珀膏贴痛处。
    沉香降气散 治气滞胁肋刺痛,胷膈痞塞
    姜黄 陈皮 甘草各一钱 三棱 蓬朮并煨 益智 厚朴各七分 白朮 紫苏叶 香附子 神曲炒 麦芽 乌药各五分 人参 诃子皮 大腹皮各二分半
    右剉,作一贴,煎服。
    枳壳散 【 《得效方》】  治胁痛如有物刺之,乃气实也。
    枳壳一两二钱半 甘草炙,三钱七分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以浓煎葱白汤调下。
    调中顺气丸 【 《丹溪心法》】  治气滞饮积,胁下虚满刺痛。
    半夏姜制 大腹子各一两 木香 白豆蔻 陈皮 青皮 三棱各五钱 缩砂 槟榔 沉香各二钱半
    右为末,粥丸梧子大,陈皮汤下五七十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 仲景,下同】  治胷痹,胁下逆抢心。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艹舌)蒌实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寒疝胁痛。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朮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二升二合服之。
    附子粳米汤 治寒胁逆满。
    附子炮,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苓桂朮甘汤 治痰饮,胷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朮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自瘥。
    十枣汤 治太阳病,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此属水气。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劈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小柴胡汤 治阳明、少阳病胷胁满者。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少阳汗下后,胷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寒热心烦者。
    柴胡半斤 桂枝 干姜 黄芩 牡蛎各三两 (艹舌)蒌根四两 甘草炙,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胁痛满者。
    麻黄去节 芍药 桂枝 干姜炮 甘草炙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汤洗,各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艹舌)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竹沥泻热汤 【 《千金方》,下同】  治肝实热,两胁痛。
    竹沥十升 麻黄 大青 栀子 升麻 元参 白茯苓 知母各三分 生葛 石膏各八分 生姜 芍药各四分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须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删繁》方无石膏、生姜、芍药、生葛,用人参三分。
    补肝汤 治肝虚寒,两胁满。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两 桃仁 柏子仁 细辛 茯苓 防风各二两 大枣二十四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千金翼》无山茱萸、桃仁,有乌头、蕤仁。
    橘皮通气汤 治筋实极则欬,欬则两胁下缩痛,痛甚则不可转侧。
    橘皮四两 白朮 石膏各五两 细辛 当归 桂心 茯苓各三两 香豉一升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恒山丸 治胁下邪气积聚,往来寒热如温疟。
    蜚蝱六铢 蜀漆 恒山 白薇 桂心 鳖甲 鮀甲 白朮 附子 (上庶下虫)虫 贝齿各一两半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米泔清服五丸,日三。
    又方 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胷膈痛,引胁背闷者。
    当归 桂心 人参 甘草 吴茱萸 白芍药 大黄各二两 茯苓 枳实各一两 干姜三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无茯苓、枳实。
    黄芪人参汤 【 《东垣十书》,下同】  治脾胃虚,胁下痛或缩急。
    黄芪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 升麻六分 人参 橘皮留白 麦冬 苍朮无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黄蘗酒洗 炒曲各三分炙草 当归身酒洗,各二分 五味子九粒
    右件同(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
    补中益气汤 治饮食劳倦,伤脾胃,致胁下痛或缩急者。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参三分,有嗽去之 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 橘皮留白 柴胡 升麻各二三分白朮三分
    右件药(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